簡介
《比較法研究》是國內惟一的比較法學雜誌,以推動比較法學在中國的發展為己任,倡導對各國法律制度與思想進行紮實深入的比較研究,增進中外法律界之間的相互理解、交流與合作,努力為中國現代化法制建設作出高品質的學術貢獻。
《比較法研究》內容涉及廣泛,橫向涵蓋各國實體與程式各個法律部門,縱向檢討各國古今法制沿革與法學演進之成敗得失。無論是法學教師或大專院校法律系學生、科研工作者,還是立法者、司法者、律師以及有興趣於法學研究的讀者,都可以在本刊獲得學術觀點、思考方法的交流。
《比較法研究》自2003年開始由季刊改為雙月刊。國內刊號CNll—3171/D,國際刊號ISSNl004—8561,逢單月末出版發行,每冊訂價15元,全年訂費90元,郵局代辦發行,郵發代號:2—306。
歷史沿革
1980年代中期,中國政法大學開始有意識地推進比較法學的研究,這跟時任副校長的江平先生有很大關係。先是在研究生院裡成立了比較法研究室,到1986年報法務部批准,研究室變成了直屬學校的外國法研究所。記得當時所中有幾位前輩學者,包括法理學專家王勇飛教授,蘇聯法專家史越教授,日本法專家董輿教授等,1988年潘漢典教授也加入進來。年輕一代的,有高鴻鈞、米健、黃風、華夏、丁枚、程建英等。那時候大家心氣很高,都想為外國法和比較法的發展做些事情。研究所有了,人力也很充足,創辦一份學術性雜誌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但是,辦雜誌又談何容易。首先遭遇到的就是刊號難題。儘管憲法規定出版自由,但申請刊號卻是難於上青天。打聽新聞出版署里的朋友,回復是極其不易,尤其是政法大學已經有一份學報,再申請刊號短時間內完全不可能批准。當然,不能公開發行,先辦一個內部刊物也可以,可是內部刊物也要有準印證啊。恰好當時科研處有一份內刊,叫做《法學信息》,慘澹經營,難以為繼,就順手接了過來。打報告,換刊名,設計封面,緊急約稿,設立編輯部,確定主編副主編董輿教授作為所長成為“因職的”主編,我差不多是自告奮勇地擔任了副主編,廉雅榮老師兼任編務。所長為當然主編的安排成為長時間延續的慣例。到1987年3月,第一期《比較法研究》終於出版了。
到現在自己還記得起手捧第一期刊物時的激動心情。幾天前還是一堆不修邊幅的手稿,現在已經變成賞心悅目、翰墨飄香的一冊雜誌,多么讓人開心。作者陣容方面,在創刊號上登場的包括王名揚、潘華仿、程味秋等老輩,還有新生代的薛瑞麟、梁治平、范忠信、趙旭東、黃風等,徐國棟也發表了關於路易斯安娜民法典的一篇譯文。一開始就有這樣的作者群體,可以說是“出手闊綽”了。
過,最初的興奮過去了,馬上就發現其中的缺點:文章的風格還是有些單一,不同篇幅的文章沒有一個合理的搭配,書評匱乏,注釋不統一,字號安排也不甚美觀。最讓我慚愧的是校對質量很差,鉛字排版時代的校對之繁瑣現在難以想像,而且大家都是編輯方面的“菜鳥”,只是那么多“魚成魯,虛成虎”式的訛誤的確讓我們感到實在對不起作者們。校對上的問題導致第二期的一位作者對編者直接的指責。設身處地地想一想,自己的文章出現那么多訛誤也會怒從心來的。
後來當然是努力改進。第二期文章的體裁就豐富了一些。例如,發表了四篇補白,以便增大刊物的信息量,也平添了閱讀過程中的興味。一時沒有那么多補白作者,就自己動手,用筆名發表。後來我經常在《法學研究》上用“慕槐”筆名發表補白,那個筆名以及對於短文寫作的熱衷都是那一段時間開始的。短文還包括每一期都有一篇的“編後小記”,這是從《讀書》雜誌學來的。編後記並不署名,但是自己還是努力把它寫得有趣些,內容未必要敘述編輯本期刊物的想法,而經常是更寬泛地討論某個問題,或者跟刊物有關,或者就是一個學術問題。久而久之,“編後小記”居然成為這份刊物的一個特色。一些朋友見面,常告訴我他們收到刊物,總是先看“編後小記”,而且非常喜歡云云。雖然明知是過譽之詞,但心裡還是頗為得意。後來,我在法律出版社出版了自己的隨筆集《法邊餘墨》,其中的一些片什正是這個時期寫的編後文字。
制約刊物影響力的瓶頸還是內部發行的問題,這跟學術評價制度有關。一篇論文,質量再高,如果發表在內刊上,照例是不能作為學術成果統計的。這使得我們在約請名家寫稿時很尷尬,只能低聲下氣地求人家支持。公開刊號一時拿不到,只好另想辦法。承蒙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的支持,我們終於“借殼上市”,以書號發行刊物,所以從第三期起,刊物就算公開發行了。在辦刊初期,公開發行對於刊物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作為創刊副主編,我在《比較法研究》只乾到第二年下半年。1988年秋,因生計所迫“下海”了,由鴻鈞接任。到1990年又“上岸”,1991年鴻鈞右遷社科院法學所,我又接手,直到1995年離開政法大學,米健接任。人事雖然變化,但是,公開刊號拿到了,編輯質量不斷提升,追求純學術的風格卻是一以貫之地保持下來了。回憶起來,這是最令人欣慰的。
哲學政法類期刊大全(一)
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質、共性或絕對、終極的形而上者為形式,以確立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內容的社會科學。 |
第四屆國家圖書獎
國家圖書獎為了鼓勵和表彰優秀圖書的出版,國家新聞出版署決定設立"國家圖書獎",於1992年10月10日制訂並頒布了《國家圖書獎評獎辦法》。國家圖書獎是全國圖書評獎中的最高獎勵,每兩年舉辦一次。每次授獎額為30個,不分檔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