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這是一部嘗試以馬列主義觀點研究中國古代戲曲歷史的專著。它既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又努力作出新的探索,與同類性質的著作頗有不同。它把戲曲藝術的產生和發展,放在各個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上,從與各種社會因素的聯繫和影響中進行探討,在史與論的結合上,比較嚴密。這部著作不僅注重戲曲文學,並且聯繫舞台演出的實際,在戲曲舞台藝術方面,作了不少新的探討和研究。
正文
中國古代戲曲史專著。張庚、郭漢城主編,原中國戲曲研究院部分研究人員集體編寫。1980~1981年出版,全書共3冊。從戲曲的起源與形成論述到清代地方戲勃興為止。
上冊為第一、二編。第一編,介紹了中國戲曲的起源與形成,論述中國古代歌舞和古優與中國戲曲的淵源關係;角牴戲與參軍戲等藝術的產生和發展,為戲曲藝術的形成作了充分準備。還論述了從廟會到瓦舍的發展,為藝人職業化提供了條件和對戲曲的形成所起的重大作用;介紹宋雜劇與金院本的產生、特點及其在戲曲史上的重要地位。第二編,論述北雜劇與南戲的形成與發展,評介北雜劇的重要作家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紀君祥、康進之等,以及《竇娥冤》、《拜月亭記》、《西廂記》、《漢宮秋》、《趙氏孤兒》、《李逵負荊》、《陳州糶米》等北雜劇重要作品;還評介了南戲的主要作家高則誠等以及南戲的主要作品《白兔記》、《拜月亭記》、《琵琶記》。介紹和探討北雜劇與南戲的舞台藝術(音樂、表演、舞台美術)的概貌、形成、發展、特點、成就以及有關的理論著述。中冊為第三編。論述崑山腔的產生、興起與發展,評介崑山腔主要作家湯顯祖、沈璟、李玉、李漁、洪昇、孔尚任等,以及崑山腔重要作品和弋陽諸腔作品概貌、思想傾向、文學形式及其發展。下冊為第四編,論述清代地方戲的興起與發展,介紹了“亂彈”諸腔中的主要代表梆子腔、皮簧腔、弦索腔的產生、流布、成長的不同狀況及其歷史原因;論述清代地方戲劇目概況、思想成就及其文學形式的變革。全書還收入近80幅珍貴的戲曲文物、書影、臉譜照片,它們是中國古代戲曲在各階段發展狀況的重要實物資料的反映。
文摘
中國戲曲通史:上
第一編戲曲的起源與形成
第一章戲曲的起源
第一節古代歌舞與古優
中國戲曲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原始時代的歌舞。
原始時代當然沒有戲曲,但是在原始時代卻已存在歌舞了。我們知道一切藝術起源於勞動,中國的歌舞也不例外。《尚書·舜典》上說:“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所謂百獸率舞,並不是像後來的儒家所神秘化的那樣,說是在聖人當世連百獸都來朝拜舞蹈了。不是的,這只不過是一群原始的獵人披著各種獸皮在跳舞罷了。這種舞是用石相擊或用手擊石來打出節奏的,那時連鼓也沒有,可見是很原始的。到後來才有了鼓,所謂“鼓之舞之”,這就進一步了。
這種舞可能是出去打獵以前的一種原始宗教儀式,也可能是打獵回來之後的一種慶祝儀式。《呂氏春秋·古樂》篇中說:“帝堯立,乃命質為樂。質乃效山林谿谷之音以歌,乃以麋輅置缶而鼓之,乃拊石擊石,以像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獸。”這是戰國時代關於古代樂舞的一種傳說。傳說當然不盡可靠,比方說:“像上帝玉磬之音”,“致舞百獸”等,都是把古代生活的圖景神話化了。但這幅圖景中的真實情況卻也被保存了幾分。可以透過這段歌舞的描寫看出一幅原始獵人在山林中打獵的景象:一面呼嘯(“效山林谿谷之音以歌”),一面打著各種陶器(“置缶而鼓之”)、石器(“拊石擊石”)發出聲響,去恐嚇野獸,於是野獸們就狼奔豕突地逃走(“致舞百獸”)而終於落網了。這位原始時代的藝術家“質”(其實並不是一個人,而是當時全體人民),就是按生活中的實際來創造了狩獵舞。這時所謂“百獸”,實際是人披獸皮而“舞”的場景,不過是對於狩獵生活的愉快和興奮的回憶罷了。當然,這時的場景都是已經藝術化了,音樂、舞蹈都是已經節奏化。
目錄
中國戲曲通史:上
編寫說明
修訂說明
再版說明
第一編戲曲的起源與形成
第一章戲曲的起源
第一節古代歌舞與古優
第二節角牴戲與參軍戲
第二章戲曲的形成
第一節從廟會到瓦舍
第二節宋雜劇與金院本
第二編北雜劇與南戲(公元十二世紀至十五世紀的戲曲)
第一章綜述
第一節本時期內戲曲發展的概況
第二節北雜劇的形成與發展
第三節南戲的形成與發展
第二章北雜劇的作家與作品
第一節北雜劇作家與作品概述
第二節關漢卿及其作品
第三節王實甫的《西廂記》
第四節馬致遠的作品
第五節紀君祥的《趙氏孤兒》
第六節康進之的《李逵負荊》
第七節無名氏的《陳州糶米》
第三章南戲的作家與作品
第一節南戲作品概述
第二節《白兔記》
第三節《拜月亭記》
第四節高則誠的《琵琶記》
第四章北雜劇與南戲的舞台藝術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北雜劇的音樂
第三節北雜劇的表演
第四節北雜劇的舞台美術
第五節南戲的音樂
第六節南戲的表演
第七節南戲的舞台美術
中國戲曲通史:中
第三編崑山腔與弋陽諸腔戲(公元十四世紀中葉至十八世紀初葉的戲曲)
第一章綜述
第一節本時期內戲曲發展的概況
第二節崑山腔的產生、興起與發展
第三節弋陽腔的形成、發展與演變
第二章崑山腔的作家與作品
第一節崑山腔的作家與作品概述
第二節湯顯祖及其“四夢”
第三節沈及其作品
第四節李玉的作品
第五節李漁的戲曲作品與理論
第六節孔尚任及其《桃花扇》
第七節洪升及其《長生殿》
第三章弋陽諸腔作品
第一節弋陽諸腔作品概述
第二節《破窯記》
第三節《金貂記》
第四節《珍珠記》
第五節《荔鏡記》
第四章崑山腔與弋陽諸腔戲的舞台藝術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崑山腔的音樂
第三節崑山腔的表演
第四節崑山腔的舞台美術
第五節弋陽諸腔的音樂
第六節弋陽諸腔的表演藝術
第七節弋陽諸腔的舞台美術
中國戲曲通史:下
第四編清代地方戲(公元十七世紀六十年代至十九世紀四十年代的戲曲)
第一章綜述
第一節本時期戲曲發展概況
第二節地方戲的興起與發展
第三節昆弋諸腔的進一步發展
第二章清代地方戲作品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雷峰塔》
第三節《黃金印》
第四節《綴白裘》中的地方戲曲劇本
第五節楚曲《祭風台》
第三章清代地方戲的舞台藝術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清代地方戲的音樂(上)——多種戲曲聲腔的出現
第三節清代地方戲的音樂(下)——板式變化結構體系的形成
第四節清代地方戲的表演(上)——多種腳色體制的全面發展
第五節清代地方戲的表演(下)——綜合性表演形式的進一步戲劇化
第六節清代地方戲的舞台美術
第七節宮廷戲曲的舞台美術
戲劇研究書目
戲劇舊時專指戲曲,後用為戲劇、話劇、歌劇、舞劇、詩劇等的總稱。本任務來盤點國內著名戲劇研究書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