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對清代中葉有代表性的戲曲家進行了探討;論述了這批劇作家的獨特個性及主體精神;並結合作家的身世際遇和文化心態探究其藝術特點等內容。媒體推薦
序林葉青博士是專門研究中國戲曲史的青年學者,這本專著便是她十年耕耘所得的豐碩成果。她在南京大學中文系攻讀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期間,我曾擔任她的導師,深知她志向遠大,學風踏實。她訂立了一個十年規劃,選定清代中葉的戲曲家群體作為她長期研究的專題。早在1992年步入碩士生階段,她就開始研究唐英的《古柏堂傳奇》;博士生階段,她以蔣士銓的《藏園九種曲》和《紅雪樓十二種填詞》的研習作為主攻目標;1998年取得博士學位以後,她到清華大學工作,在完成繁重的教學任務之餘,又花四年時間繼續研究夏綸的《惺齋新曲六種》、張堅的《玉燕堂四種曲》、楊潮觀的《吟風閣雜劇》和沈起鳳的《紅心詞客四種》。如今論著全體寫成,終於能付印出版,我看了十分高興。對於她這種鍥而不捨,持之以恆,努力用功,勤奮嚴謹的治學精神,我極為感佩,讚嘆不已。算起來,她這個專題研究一以貫之的成就,前後經歷了十個寒暑,真是“十年辛苦不尋常”呵!
我們知道,清代中葉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歷史轉折時期。這時候,正如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所說的那樣:“外面的架子雖沒很倒,內囊卻也盡上來了!”與其稱乾隆盛世,不如說它是封建社會行將走到盡頭的迴光返照。當時的戲曲作家,除了唐英之外,多為身世坎坷、落魄不得志的文人。他們身負正統的人生觀和傳統的價值觀,但作為漂泊潦倒的一個曲家群體,又都有著悲涼的身世和感世傷時的深沉憂思。研究他們的人生閱歷、身世際遇、文化心態和戲曲作品,可以透視出封建末世的衰變對當時文壇、劇壇意識形態及思想脈絡的影響,具有重要的歷史認識價值。再就中國戲曲發展史的角度來看,清代中葉正碰上花雅爭勝的轉型期。崑曲創作自從康熙年間出現“南洪北孔”的《長生殿》和《桃花扇》兩座豐碑以後,乾、嘉時期的花部地方戲勃興起來,雅部崑曲的作家後繼有人嗎?劇本的後續情況怎么樣?是否能和花部亂彈相抗衡?這些問題在過去的戲曲史研究中一直是個薄弱環節,學界的認識比較模糊。林葉青博士通過對這一時期戲曲家全面的考察,正好明晰無誤地解答了這些問題,使清代中葉崑曲發展史的研究充實豐滿了起來。
我覺得,這部專書的創造性成就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對清代中葉有代表性的戲曲家進行了系統的探討。書中揭示了“南洪北孔”之後,崑曲並未衰落,在乾隆年間的崑曲劇壇上,還出現了唐英、蔣士銓、夏綸、張堅、楊潮觀、沈起鳳等六位優秀曲家,在花雅之爭中,他們為崑曲的發展敢於創新,各具特色,各有貢獻。例如書中考論了唐英從地方戲中吸取營養為崑曲帶來生氣的情況,指出唐英主張雅部應向花部學習,曾經把花部劇目《打麵缸》、《十字坡》、《梅龍鎮》、《英雄報》等改成崑曲新戲,闖出了一條雅部與花部相互交流的新路子。其他如蔣士銓的《四弦秋·送客》,楊潮觀的《吟風閣·罷宴》,張堅的《梅花簪》(《賽荊釵》),沈起鳳的《文星榜》、《伏虎韜》,至今仍傳唱在崑曲舞台上。
二是通過對這一重要階段曲家梳理,深入地論述了這批劇作家的獨特個性及主體精神。例如“東張西蔣”雖為主流社會所冷落,但仍然恪守儒家的正統規範,極力追求戲曲藝術的思想教化功能。
……
戲劇研究書目
戲劇舊時專指戲曲,後用為戲劇、話劇、歌劇、舞劇、詩劇等的總稱。本任務來盤點國內著名戲劇研究書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