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去年12月20日,李玫學棣把她的專著《明清之際蘇州作家群研究》送交出版社後,打來電話,囑我作序。這其實是舊事重提,也就把我的思縷引回到五年以前。那是1994年夏天,李玫的博士學位論文《蘇州作家群論稿》獲得答辯委員會諸位專家的一致好評,有幾位專家鼓勵她作必要的修訂後作為專著出版。當時我們之間就有約定,一旦修改完畢,由我作一篇序。那時李玫和我都不會預料到這個修改過程需要五年之久。李玫畢業後,留在文學研究所工作,凡是由我主持或參與主持的研究、寫作項目,大抵都要請她參加。這當是導致她推遲修訂這本專著的原因之一,為此我常感抱歉。但我也依稀感覺到,李玫的增訂修改工作本身似乎也並不總是很順利。現在讀了她為本書寫的《後記》,我終於恍然。我所謂的“並不總是很順利”恰是她在治學上嚴格要求自己,或者說因為嚴格地要求自己,在寫作過程中反覆斟酌,不斷推敲,因而經歷這樣那樣的困難和停頓的一種過程和表現形式。或許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在做學問、寫論著時,永遠感覺良好和順利的學人恐怕是罕見的——如果不能說不存在的話。而且,如果真的是“永遠自我感覺良好”,倒可能是出了問題了。在學術界,我們不乏見到這樣“出了問題”的事例。
我是為了寫這篇序文而向李玫索要她的《後記》的。讀了以後產生的“恍然”之感,實際上又是一種欣慰之感。我想起當初李玫報考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文學系、攻讀博士學位之際,我曾讀過她的碩士學位論文,當我知道她只把其中的一個部分投給一家雜誌後,建議她把其餘的幾個部分也拿出去發表,因為我認為它們也都有發表價值。它們後來確實都發表了,並且,與原稿相比,又有較大的修改和提高。就這樣,我留下了她嚴肅認真治學態度的第一個印象。這一次她修訂博士論文,不僅保持著原先的認真態度,更在治學的嚴格要求方面,再進一步,更加自覺了。這樣,她不僅修訂好了一本論著,使之豐富而充實,同時,在治學道路上,也是一次進步和提高。這就是我為什麼感到欣慰的主要原因。
我年輕時曾有研究李玉、朱素臣等一批明清之際蘇州劇作家的打算,也曾發表過一二篇文章,都很粗淺,真是說來慚愧。但卻也由此得到一點感受,感到研究中的一個最大的難點是有關這批劇作家的生平資料和後人的評論實在太少,如果真要寫一本研究專著,幾乎不可能有那種洋洋灑灑的匯總述說歷史材料和歸納討論前人見解的文字和內容,相反都得用自己的見解來鋪敘。這就是客觀困難之所在。當然,有困難,就有挑戰,也就給研究者以馳騁才思的機會。我從李玫的這本著作中,確實看到了不少新的思考、新的角度和新的見解。如果說,在她的畢業論文中就已出現的“面對商賈的困惑”、“在巾幗英雄的畫廊中”和“戲中戲的美學意義”等章從角度到內容都顯得新穎而切合研究對象的實際,真所謂發前人所未發而外,這次在修訂中新增加的“市井小民的心愿”、“財富與禍福”和“內心獨白的藝術功用”諸章也都是具有新的角度和新的內容的、發前人所未發的文字。
我記得李玫曾向我說起她寫作中的甘苦,她說她最感困難的或許不是別人未曾說過的一部分,倒是那些人們早已談論得較多的問題。熟悉或關心戲曲史研究的人大抵都知道,對李玉和朱素臣這批劇作家的真正的認真研究始於20世紀50年代。
……
戲劇研究書目
戲劇舊時專指戲曲,後用為戲劇、話劇、歌劇、舞劇、詩劇等的總稱。本任務來盤點國內著名戲劇研究書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