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么高端的技能,湖南人兩百多年就打出了名氣!

湖南四川妹子為何漂亮?

很多人說,是吃多了辣椒。他們講啊,辣椒里,富含維生素C,有利於皮膚保持滋潤光滑。

然,作為湖南人,凡人兄很不爽這種觀點。

要知道,辣椒,可是在明末才傳到中國的呀!難道說以前,湖南四川妹子,就不漂亮了——楊玉環,可是成都的呀——更多的皇后貴妃才了,出生在全國其它地方啊——因此產不產美女,跟啥吃的關係不大。實際就是一種機率而已。

網路配圖

所以啊,地域汪的這些說法很牽強。全國一盤棋,各地有美女。

不過,今天凡人兄想說的,卻不是美女,而是辣椒。

為何會想到要說辣椒?

乃是,我原以為,咱湖南人四川人貴州人……吃辣椒,吃了上千年幾千年,才吃出種種名氣呢。孰料,前幾天看到,原來辣椒,是從南美洲傳到中國來的。

路線大概是這樣的,1492年哥倫布到達南美之後,帶回了原產該地的辣椒種子。此時,辣椒已在南美大陸被種植了8000多年。之後,辣椒傳遍歐亞,到達日本的時間,是在1583年-1598年之間。傳入中國,史無明確記載,亦在此前後。

沒有明確記載,比較模糊的總有吧?

別說,還真有。

明末戲曲家、藏書家高濂,在其萬曆十九年(1591)年出版的《遵生八箋》里,就有番椒的記載。而番椒,是當時人們對辣椒的稱呼之一——蕃椒、地胡椒、斑椒、狗椒、黔椒、辣枚、海椒、辣子、茄椒、辣角、秦椒——就算如今統一叫辣椒了,也還有地方叫斑椒的。

《遵生八箋》是本養生學著名,它裡面是如何記載番椒的呢?

有兩處提到了。

其一在“高子草花三品說”里,番椒與百合花、五色戎葵、甘菊花、金邊丁香、紫白丁香、萱花、千瓣水仙、紫白大紅各種鳳仙等幾十種花一起,被歸入中乘妙品當中,並評價“以上數種,香色間繁,丰采各半。要皆欄檻春風,共逞四時妝點者也”。居於中流,不算最好,但也不差。

網路配圖

另一處,是直接對番椒的介紹,“叢生白花,子儼禿筆頭,味辣色紅,甚可觀。子種。”

從上,可推斷,辣椒傳入中國,當在此書出版的1591年以前。距今不過四五百年。

且自以上兩處記載可知,當時辣椒,主要是用來觀賞的,但也做菜,因已知其“味辣”,不過,應該不普遍。

到了清末民初的《清稗類鈔》中,介紹番椒是這樣說的——番椒,俗名辣椒,一年生草,處處種之,高二三尺,葉為卵形,端尖,有長柄,互生。夏月開白花,花梗甚長,實色紅而味辣,可供食用。

已明確其可供食用。不過,其學名,仍是番椒,顯示其並非中華本來之物。

在此書的《飲食類》“飲食之衛生”條有寫,“香辛料為蕃椒、胡椒、姜、山蕍菜等,皆助消化,惟其害與酒同。”

可見,那時對辣椒的功效,已有比較深入的了解。不止言其利,亦言其害。吃多了,也對身體不好。這與如今的觀點是一樣的。

在“湘鄂人的飲食”條,有寫“湘、鄂之人日二餐,喜辛辣品,雖食前方丈,珍錯滿前,無椒芥不下箸也。湯則多有之”。

現在亦有所謂無辣不吃飽的說法,看來,與清朝時,是完全沒變呀。哪怕你滿桌山珍海味,沒有辣椒,吃起來都沒味。連湯,也要放辣椒。這與廣東人做湯的方法,截然不同。雖然兩省相隔不遠。

說到廣東人,想起凡人兄才去深圳打工時,與十幾個剛畢業的小年輕一起被老闆開了個小灶,還請了個久居鄉下的親戚做菜。廚師知道湖南人比較多,因而每飯必炒一盤辣椒。我說,怎么不在裡面放點肉呢?他驚,辣椒還能跟肉炒?有人可能要笑了,罵我瞎編。問題是,這就是事實,我有何必要編呢?都寫了這么長了,又不是需要湊字數,對吧?只想以此證明,各地之習慣不同而已。

此書中還有“辣椒醬”一條,“南中辣椒有皮無肉,京師所產者肉最厚,外去其皮,內去其子,專以肉搗成醬,而和以餳鹽,拌入他餚,其妙獨絕。然購之肆中者,制尚不淨。”八個字想來會讓喜歡吃辣椒的朋友會心一笑,“其妙獨絕”,“制尚不淨”。入口之物,還是自己做,比較放心啊!

網路配圖

不獨此書,徐心餘在《蜀游聞見錄》也有記載:“惟川人食椒,須擇其極辣者,且每飯每菜,非辣不可”。

反正,據專家們研究,“湖南人吃辣的習慣,是到了道光、鹹豐、同治、光緒之間才養成的”——即使從道光皇帝1821年即位算起。到如今,也不到兩百年而已。

相信這個時間,與很多喜歡吃辣的朋友印象中的吃辣歷史,相差甚遠吧?

更多精彩盡在微信公眾號 史為鏡(時評、歷史)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