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劇

歷史劇

歷史劇是根據題材內容劃分的戲劇種類之一。指取材於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劇目。在西方,屬於這一劇種的作品,古已有之。黑格爾在運用這一名稱時,把它界定為“向過去的時代取材”的作品,並把“維持歷史的忠實”作為一條重要的創作原則。以真實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為題材,經過作者藝術加工編寫而成的戲劇作品歷史劇的創作要對大量的歷史資料進行分析、研究,在符合歷史真實的基礎上,選取具有典型意義的定於戲劇性的事件,並適當地運用想像、虛構給予豐富和歷史劇補充,構成戲劇衝突,再現一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面貌。

基本信息

簡介

歷史劇歷史劇
歷史劇是根據題材內容劃分的戲劇種類之一。指取材於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劇目。在西方,屬於這一劇種的作品,古已有之。黑格爾在運用這一名稱時,把它界定為“向過去的時代取材”的作品,並把“維持歷史的忠實”作為一條重要的創作原則。以真實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為題材,經過作者藝術加工編寫而成的戲劇作品歷史劇的創作要對大量的歷史資料進行分析、研究,在符合歷史真實的基礎上,選取具有典型意義的定於戲劇性的事件,並適當地運用想像、虛構給予豐富和補充,構成戲劇衝突,再現一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面貌。歷史劇所表現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以及環境、風俗等都要行使歷史真實郭沫若的《屈原》《蔡文姬》,田漢的《文成公主》曹禺《膽劍篇》等都是著名的歷史劇。
中國,根據劇目取材的歷史階段,又有人把這一戲劇種類劃分為歷史劇和革命歷史劇兩類。後者專指從辛亥革命以後的現代革命史取材的作品,前者則指向以前漫長歷史時代取材的劇目。
歷史劇應該對歷史忠實到何等程度,一向是理論家爭論的課題。一般地說,歷史劇作為戲劇藝術的一個種類,並不要求作品拘泥於歷史事件的自然進程和詳情細節,而要求劇作家把創作的重心置於對歷史人物的把握、表現和解釋上。人物的歷史可傳性和真實性,應該是評價歷史劇作品的基本尺度,也應該是劇作家所遵循的基本原則。在實現這一原則時,劇作家可以根據塑造典型人物的需要對歷史事件進行取捨、加工,不僅可以改變它的自然進程,而且可以進行局部的虛構。

特徵

其一、作家為了表達自己的意念和情緒,在史料的選擇上作了有利於這種表達的選擇和改造。 
其二、在少量史實的基礎上,進行大幅度的擴展和虛構
其三、還有一部分作品,在史料的運用上,是相當“忠實”的。從作品的思想情緒來看,史料似乎只是提供了作家藝術地表現他的情感的軀殼。

傾向

歷史劇王昭君(古裝歷史劇
在歷史劇的創作中有兩種不同的傾向:一種強調歷史的真實性,要求言必有據,事皆可征,這樣就容易妨礙作者的創造性,戲劇效果不強;一種是只取一點歷史因由,隨意創造,這樣又缺乏歷史真實感。所以歷史劇要求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高度統一,作者既要有淵博的歷史修養,又要有藝術創造能力,兩者必須兼備。

劇作分類

歷史紀實劇

是歷史劇的一個極端。它更注重對歷史現象的忠實再現,按照歷史提供的確鑿人物關係進行劇作結構,並以歷史事件的自然進程安排劇情進展。這類劇目可以使觀眾獲得歷史知識,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滿足藝術欣賞的要求。劇作家可以通過這類劇目把重大的歷史事件形象化,藉以揭示某種歷史的經驗和教訓,使觀眾獲得啟示。

歷史劇七十集古裝歷史劇【大長今】.

歷史故事劇

歷史劇的另一個極端是歷史故事劇。這類劇目雖然也是向過去時代取材,但是,人物和事件並沒有或少有歷史依據。而是取材於某些曾經流傳的歷史故事,像中國戲曲中的楊家將戲、包公戲等,這類劇目具有更廣闊的虛構和想像天地。有人反對把它們歸入歷史劇的範疇,但也有人把它們看作是歷史劇中的一個特殊門類。

相關著作

《趙氏孤兒》 、《凍蘇秦》、 《馬陵道》 、《誶范叔》、 《氣英布》 、《單鞭奪槊》、 《澠池會》 、 《王粲登樓》 、《貶夜郎》、《貶黃州》、《梧桐
雨》。

典型

郭沫若:
《王昭君》、《聶瑩》、《卓文君》《屈原》、《蔡文姬》《武則天》《李白與杜甫》等。
莎士比亞:
《理查三世》《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等。

與歷史的關係

歷史劇歷史劇

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因此歷史劇是以某一時期歷史事件和人物為藍本進行的藝術創造,當然有一些以反映歷史為主的被人們稱為正劇。例如:《雍正王朝》;還有一些以娛樂為主的被人們稱為戲說歷史劇。例如:《乾隆微服私房記》,《康熙微服私訪記》等。不管怎么說歷史劇不能稱為歷史,但是它可以反映一些歷史上的人和事。
圖註:本圖為新編歷史劇《竇娥冤》劇幕

《亨利四世》

莎士比亞一生共寫了10部以英國編年史為題材的歷史劇,統稱“莎士比亞歷史劇”。這些史劇的題材,主要源於霍爾編著的《蘭開斯特與約克兩大顯貴家族的聯合》和霍林希德編著的《英格蘭與蘇格蘭編年史》。莎士比亞歷史劇具有“兩個四部曲”的結構形式,

莎士比亞莎士比亞

即創作在先(1590—1592)的《亨利六世》上、中、下三篇和《理查三世》構成第一個四部曲,它們在反映的歷史年代上正好緊密相連;而創作在後(1595—1597)的《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篇和《亨利五世》則構成第二個四部曲,它們在反映的年代上也前後相連。但就歷史進程而言,第一個四部曲應銜接在第二個四部曲之後。此外,還有反映年代最遠的《約翰王》(1596)和反映年代最近的《亨利八世》(1612)兩部獨立的劇。10部史劇系統反映了英國自13世紀到16世紀總計三百多年的社會歷史,展示了英國封建社會從動亂紛爭到中央集權的整個歷史進程,從而表達了作者譴責僭主昏君,表彰明主賢君:反對封建割據,擁護中央王權的政治理想。《亨利四世》(1597)在莎士比亞歷史劇中的重要性,不僅在於它塑造了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君主形象,而且展現了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即從封建割據狀態走向中央王權這一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面貌。劇中亨利四世的形象是作為理想君主的雛型而被作者描寫的。儘管他有平息叛亂、治理國政、掌握王權的能力和氣魄,但是他的王位的取得,卻是由於“篡位僭權”,來路“不正”,因而終生憂心忡忡,悔罪不止。在作者看來,理想的、完美的君主形象則是亨利五世。在劇中,作者集中描繪了亨利五世由一個“浪子”轉化成為“英明君王”的過程,突出了他英勇善戰、賢明公正的君王氣度。作者從德、智、勇三個方面,對亨利五世作了全面、肯定的描繪。與此同時,作者對當時英的平民社會,進行了生動、細緻的描繪。
《亨利四世》成功塑造了福斯塔夫形象,他與堂吉訶德並列為文藝復興時期的兩大喜劇形象

戲劇分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