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三世》

《理查三世》

《理查三世》是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的作品,逼真地描述了理查三世短暫的執政時期,該劇本被認為創作於大約1591年。這部戲劇有時被分類為悲劇(早期的四開本),但是更準確的分類應為歷史劇,如《第一對開本》中作品分類。

基本信息

簡介

《理查三世》《理查三世》
莎士比亞早期最成功的歷史劇,描寫了玫瑰戰爭末年葛羅斯特色爵理查為實現個人野心、僭登王位,成為殺人魔王的過程,他最終受到了正義力量的討伐,結束了罪惡的生命,劇作害以嚴謹的情節結構,細緻的心理描寫成功地刻劃了一個暴君的典型,此劇是當年最受歡迎的莎士比亞劇目之一,因其主角形象而接近於一齣悲劇。理查三世(英文名Richard III,1452年10月2日~1485年8月22日),英格蘭國王,1483年到1485年在位。愛德華四世之弟。格洛斯特公爵。1483年成為攝政王,殺害侄子愛德華五世後即位。鎮壓了要求王位繼承權的白金漢公爵叛亂。但是在和里奇蒙伯爵亨利·都鐸的交戰中,由於部下威廉·斯坦利叛變而失利被殺。約克王朝結束。儘管因為篡位而名聲不好,但是很有政治才能。

生平

《理查三世》《理查三世》
偉大的英國劇作家詩人威廉·莎士比亞1564年生於英國中部瓦維克郡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其父約翰·莎士比亞是經營羊毛、皮革製造及穀物生意的雜貨商,1565年任鎮民政官,3年後被選為鎮長。莎士比亞幼年在當地文法學校讀書。歷史學家喬治·斯蒂文森說,後人從這些文字資料中大概勾勒出莎士比亞的生 活軌跡:13歲時家道中落,此後輟學經商,55歲時前往倫敦,在劇院工作,後來成為演員和劇作家;1597年重返家鄉購置房產,度過人生最後時光。他雖受過良好的基本教育,但是未上過大學。1582年,18歲中,列舉莎士比亞35歲以前的劇作,稱讚他的喜劇、悲劇都“無與倫比”,能和古代第一流戲劇詩人們並稱。但他生前沒出版過自己的劇作。1596年,他以他父親的名義申請到“紳士”
《理查三世》《理查三世》
稱號和擁有紋章的權利,又先後3次購置了可觀的房地產。1603年,詹姆士一世繼位,他的劇團改稱“國王供奉劇團”,他和團中演員被任命為御前侍從。1612年左右他告別倫敦回到家鄉定居。1616年 4月23日病逝,葬於鎮上的聖三一教堂。死前留有遺囑。

他的兩個據說比較可靠的肖像是教堂中的半身塑像和德羅肖特畫像,手跡則有 6份簽名和《托馬斯·莫爾爵士》一劇中三頁手稿。

《理查三世》《理查三世》
1623年,演員J.海明和H.康代爾把他的劇作印成對開本,收進36出戲(其中20齣是首次付印),號稱“第一對開本”。從1772年開始,有人對於莎劇的作者不斷提出過疑問,並且企圖證實作者是培根、C.馬洛、勒特蘭伯爵、牛津伯爵、德比伯爵等等,但都缺乏證據。莎士比亞在倫敦住了二十多年,而在此期間他的妻子仍一直呆在斯特拉福。他在接近天命之年時隱退回歸故里斯特拉福(1612年左右)。1616年莎士比亞在其五十二歲生日前後不幸去世,葬於聖三一教堂。死前留有遺囑。他的兩個據說比較可靠的肖像是教堂中的半身塑像和德羅肖特畫像,手跡則有 6份簽名和《托馬斯·莫爾爵士》一劇中三頁手稿。1623年,演員J.海明和H.康代爾把他的劇作印成對開本,收進36出戲(其中20齣是首次付印),號稱“第一對開本”。莎士比亞是著名的同性戀者,他的十四行詩全部都是寫給他的同性愛人的.據英媒體報導,最近一位英國收藏家重新確認了一幅家藏油畫的畫中人身份,原來這名美艷“女子”不是別人,正是莎翁傳說中的同性戀情侶——南安普頓伯爵三世亨利·里奧謝思利

發現這幅“驚世”油畫的科布家族家藏甚豐,繼承了全部藝術品收藏的阿萊克·科布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自己從兒時起一直以為畫中人是

《理查三世》《理查三世》
位名叫諾頓的貴婦,因為在這幅油畫的背面赫然寫著諾頓夫人的字樣。但幾年前,一位偶然來訪的藝術收藏家告訴科布,他認為畫中人並非女性,而是易容扮作女性的鬚眉。一席話驚醒夢中人,科布開始重新審視其真實身份,直到今年年初才終於揭開謎底。這幅油畫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6世紀末,畫中的南安普頓伯爵塗脂抹粉,嘴唇上抹著唇膏,左耳還戴著精緻的耳環,手撫披散到胸前的長髮,看上去一派女人風情。英國歷史文物權威機構“全國託管協會”已確認油畫為真跡,此畫完成於1590年至1593年,當時莎士比亞正住在南安普頓伯爵三世的府上。儘管一代文豪莎翁娶了安娜·哈撒韋,但他的真正性取向一直是文學批評家爭議不絕的話題。南安普頓伯爵為同性戀的傳說由來已久,他與莎翁的關係更是撲朔迷離。伯爵曾招待莎翁入住自己的寓所,莎翁著名的《十四行詩集》又是獻給一位俊俏不凡、“美若女子”的年輕男子。不少史學家早已考據,莎翁詩中的傾慕之情大有可能是投向這位易容扮女人的英俊男友。

作者簡介

《理查三世》《理查三世》
莎士比亞(W. 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公元1564年4月23日生於英格蘭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鎮,1616年5月3日(儒略曆4月23日)病逝。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傑出的戲劇家和詩人,代表作有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喜劇《威尼斯商人》等和一百多首十四行詩。是“英國戲劇之父”,本·瓊斯稱他為“時代的靈魂”,馬克思稱他為“人類最偉大的天才之一”。被賦予了“人類文學奧林匹克山上的宙斯”。莎士比亞在約1590~1612的20餘年內共寫了三十七部戲劇(如加上與弗萊徹合寫的《兩位貴親》則是三十八部),還寫有二首長詩《維納斯與阿多尼斯》,《魯克麗絲受辱記》和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詩。他的戲劇多取材於歷史記載、小說、民間傳說和老戲等已有的材料,反映了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歷史現實,宣揚了新興資產階級的人道主義思想和人性論觀點。由於一方面廣泛借鑑古代戲劇、英國中世紀戲劇以及歐洲新興的文化藝術,一方面深刻觀察人生,了解社會,掌握時代的脈搏,故使莎士比亞得以塑造出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繪廣闊的、五光十色的社會生活圖景,並使之以悲喜交融、富於詩意和想像、寓統一於矛盾變化之中以及富有人生哲理和批判精神等特點著稱。

莎士比亞與《理查三世》

《理查三世》《理查三世》
莎士比亞在世界文學中占有獨特地位,被廣泛認為是古往今來最偉大的作家。他的劇本留給後世無數種解讀方式,而各個時期、各個地域的藝術家也都以自己的思想進行不斷地創新,幾乎沒有重樣的演繹方式。各種版本令莎劇成為常演常新的經典。像“碟迷”深愛的黑澤明的《亂》,其實是日本版的《李爾王》,迪卡普里奧的新版《羅密歐與朱麗葉》、霍普金斯的新版《聖詩復仇》,以及直接表現莎士比亞生活的《莎翁情史》,令莎士比亞成為好萊塢永遠最受鍾愛編劇。莎士比亞的姓氏SHAKE意為震撼,SPEAR意為長矛。今年是他逝世385周年。1594年,他所在的劇團改稱為“宮廷大臣劇團”;1598年,他作為劇團的股東同別人合建了環球劇場,這以後他的主要劇作都是在這個劇場首演;1603年,他的劇團又被改稱為“國王供奉劇團”,他和團中演員被任命為御前侍從。莎士比亞可能是世界上最早遭遇盜版問題的作家。他在世時,除了兩首長詩由他自己發表,許多劇作都是以“盜印版”流行。因為當時習慣是劇作家將劇本賣給劇團,劇團有處理劇本的全權。為了儘量壟斷,劇團竭力防止其他劇團得到劇本,秘不發表。這些“盜版書”是由劇團某些演員口授,或在演出時被人速記下來,類似於今天的“槍版”。

可見當時莎士比亞受歡迎的程度。因此,莎士比亞既是一位主流劇作家、寫“主鏇律”戲劇的宮廷作家,同時,又是一名流行作家、暢銷書作者。

《理查三世》《理查三世》
《理查三世》是莎士比亞為適應當時英國人民對抗西班牙的愛國主義情緒,以霍林謝德的《英格蘭與蘇格蘭編年史》為主要素材,創作的一系列歷史劇中的代表作之一,創作於1592年至1593年期間。《理查三世》描寫篡奪王位的愛德華四世死後,同族貴族理查用狡詐、血腥、毒辣的手段,登上統治寶座,很快為敵黨所殺,結束了玫瑰戰爭。莎士比亞對中國戲劇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解放前,許多劇作家就親自翻譯過莎翁劇作:田漢1921年的《哈姆雷特》,1924年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曹禺40年代的《柔密歐與幽麗葉》等。這次林兆華版的《理查三世》演出,採用的譯本是採用方重本和梁實秋本結合的方式。方譯本是50年代出現的眾多莎劇譯本中最好的一部,後成為最著名的“人文版”朱生豪本的補充,典雅流暢;而梁譯本更注重莎劇的詩體特徵,婉約簡潔。兩種譯本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關於殺害先王遺孤的傳聞

《理查三世》《理查三世》
英國史學家長期以來,針對理查三世殺死先王遺孤(即他十二歲的親侄子“愛德華五世”)的討論,各個時代都有人提出疑問或翻案討論。在文獻上,首次出現理查三世殺侄傳說是在改朝換代廿年後的事,且執行的兇手已經身亡;正式流傳下來的版本,是由湯瑪斯·摩爾所著的《理查三世傳》。論者以為,在亨利·都鐸的年代,有必要消滅前朝合法性地位的方式,便是對其施以污名化的手法。目前尚無當代的第一手資料可以證明這件事,但摩爾的著作太過深入人心,以致現在理查三世的簡介中依然背負“篡位者”與“殺侄”的罪名。關於理查三世殺侄傳說的通俗資料,可以參考小說家約瑟芬.鐵伊的《時間的女兒》。

話劇《理查三世》

《理查三世》《理查三世》
看了《理查三世》,我很難做到心平氣和,因為我的眼睛、我的耳朵、我的大腦從舞台的燈光亮起時就一直在告訴我:你所面對的舞台上發生的一切是一次頂尖級的演出,那個演出前從舞台深處走出來並坐在我身後的名叫林兆華的老頭是一位真正的戲劇大師。追光下,沒有宮廷的豪華布景,沒有艷麗的服飾,沒有莎士比亞式的台詞,有的是精靈般的遊戲者,直接堅硬的念白,心靈倒影般的影像和搖搖滾滾的音樂,我們實際上進入的不僅僅是一個個宮廷勾斗的角落和一個個謀殺的現場,我們更像是來到了自己心靈的角斗場。在那裡,一個靈魂為了欲望燃燒而劇烈地顫抖,更多的精靈盲目地遊戲在生與死之間。他們也高興,他們也哭泣,他們也盲從,他們也思辯,他們也遊戲,他們就是我們,甚至是我們的心靈,這齣戲就是在我們的心靈上演的一出秘密的角斗演出。在戲的結尾,我真的在巨大的反轉片式的影像中尋找著自己,隱隱地又害怕找到自己。我被巨大的惶恐不安和強烈的震撼籠罩著,我知道我早就看到自己了。

這個戲的台詞全部是莎士比亞的原詞,只有刪沒有改,在敘事上交待得非常清晰。在這個基礎上,“大導”林兆華通過自己獨特的戲劇理念、

《理查三世》《理查三世》
嫻熟的戲劇手段,為我們呈現出一個完美的戲劇空間和一個深邃的精神世界。在舞台上,“大導”借鑑了大量中國戲曲的表現手段和理念,大到對舞台空間的切割和轉換、人物表演狀態,小到一個殺人動作的處理,不僅簡潔明了,而且處理得極為巧妙完美,比如謀殺後的揀場,比如雙簧似的對白和表演的分離,在似與不似之間達到了一種完全超越了既有戲劇觀念和手段的境界。再有,“大導”對影像、裝置和音樂的運用愈加精道,比如幾道幕布對舞台空間的切割,垂吊網罩所形成的新的表演空間,投影影像與演員表演的視覺疊加等等,都形成了強烈的視聽效果和全新的戲劇語言。從戲劇角度講,這齣戲可以成為戲劇學院教學用的經典作品;從觀眾角度講,這是一部新奇的視覺、聽覺以及心靈上的瘋狂饕餮的晚宴。應該說,我們等這樣一齣戲劇已經等了很久了。以“大導”個人的角度來講,自從他的《絕對信號》開創小劇場話劇以來,先後排演的《浮士德》、《棋人》、《哈姆雷特》等話劇,已經顯露其大師風采,但從形式到表達,從戲劇語言到思想深度,《理查三世》都達到了完美的境界。而從中國戲劇角度來看,近兩年來戲劇正在爬出低谷,上演劇目的數量在增加,質量也在提高,但仍然缺乏這一時期具有里程碑式的劇目,毫無疑問,林兆華的《理查三世》的出現可謂來得正是時候。

吳宓論《理查三世》

《理查三世》《理查三世》
吳宓先生為藝術創作的規律提出了實境(actuality)—幻境(Illusion)—真境(Reality)的三境理論,指出,凡藝術“皆示人以幻境而不問實境”,“而幻境之高者即為真境”,從而得出結論:“故凡美術皆求造成一無殊真境之幻境。”吳先生在本世紀30年代所提出的這個論斷概括了文學藝術創作的一個根本規律,至今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這個理論在詩歌創作上比較難以舉例證實。因為詩人在詩歌創作時所接觸的實境讀者一般不易知道,創作過程中的心靈活動更難描述。所以往往只能用一些籠統的話如“靈感”、“苦吟”、“嘔心瀝血”之類的來表示。不過,有一種文學形式卻是可以用實境與幻境(真境)對比的,那就是歷史劇。歷史劇的實境是史實,而幻境(真境)則是那幾個小時的整體舞台形象,兩者都可以看到,可以研究對比。本文擬從莎士比亞的歷史劇《理查三世》的史料與舞台形象對比研究莎士比亞的藝術創造過程,藉以論證和闡述吳宓先生這一理論。《理查三世》是莎士比亞最受歡迎的歷史劇之一。它的出版記錄就可以說明這一問題。
《理查三世》《理查三世》
它在1623年第一個莎士比亞全集(F1)出版之前就出版過5次,即使在1623年F1出版之後也還出版過2次,可見他受觀眾和讀者喜愛的程度。當時的名角理查·柏貝治所創造的理查三世的奸雄形象在他死後還常為後世稱道;而理查三世在困獸猶鬥時發出的呼喚:“一匹馬,一匹馬,我用王冠換一匹馬”也成為千古名句,以它反諷的鋒芒扣擊過多少世代的讀者和觀眾的心弦。我們先看看這個劇本的“實境”,即它所根據的歷史記載。莎士比亞的歷史劇有許多資料都來自拉飛爾·霍林舍德的《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編年史》。但就《理查三世》而言,霍林舍德的史料卻又來自愛德華·霍爾寫的《高貴榮耀的蘭開斯特家族與約克家族之聯合》。但再追溯上去我們又發現霍爾此書有關理查三世的部分卻主要取材於兩本書,其中主要的是湯瑪士·摩爾的《理查三世史》。此書原用拉丁文寫作,後來又出版了英文本,兩個版本內容大同小異。

參考資料:

1.http://www.5xia.net/Book/3369/Index.aspx
2、http://ent.sina.com.cn/licss.html

威廉·莎士比亞作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