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台灣黑熊體重約50~200千克,體長120~180厘米。體型粗壯,頭圓頸短,眼小吻長,臀圓尾短。黑熊全身被以粗糙但極富光澤的黑色毛髮,頸部附近的毛特別長,可超過10厘米,下頦前端白色,而最大的特片便是胸前的黃白色V字形或新月形斑紋。掌粗厚並且全部裸出,尾短,鼻骨長。冬季時全身皮毛粗黑,夏季轉為棕褐色,因胸前有一“V”字形白色斑紋,故又稱白喉熊。
棲息環境
台灣黑熊是一種森林性動物,活動範圍廣泛,棲息地的選擇除了受到食物資源豐富度的影響之外,人為干擾更是關鍵因素,包括道路密度、距離村落遠近、遊憩壓力等。因為靠近人類活動的區域,非法狩獵壓力導致熊死亡率或其他干擾通常也隨之增加。台灣黑熊的野外族群不僅減少,而且分布範圍也大為縮小。黑熊偏好闊葉林和針闊葉混生林的棲息環境,並避開人為活動頻繁地區。在海拔300~3,700米的山區皆有紀錄,然黑熊主要分布於1,000~2,500米的中海拔森林,對於低海拔和高海拔地區的利用程度則較低。
生活習性
根據在台灣玉山國家公園無線電追蹤黑熊的研究資料顯示,台灣黑熊沒有冬眠的現象,終年活動。黑熊一般沒有固定的居所,常是走到哪兒就在哪兒休息。休息時,有時就直接趴臥於地上,有時也會選擇較為隱蔽、可遮風避雨的大樹根下或石洞內落腳。
有別於其他亞洲黑熊,台灣黑熊有十分特殊的築巢行為。黑熊會將芒草,偶或使用其他樹枝,壓折並編折成似碗的形狀,中間凹陷,外觀上像是個大鳥巢。熊窩的外徑為80~150厘米,內徑60~100厘米不等。至今熊窩的功能尚不清楚,推測或許可以增加動物休息的舒適度,並提供遮蔽和保護作用之外,根據有豐富狩獵經驗的原住民表示,熊窩也可能提供黑熊埋伏於獵物出現頻繁的地點,有利撲捉獵物。
台灣黑熊主要於白晝活動,但是夜間也可以活動。各季節平均每日活動的頻度超過45%;夏季和秋季的活動量增加,約為60%。值秋、冬季殼斗科果實(即櫟實)產量豐盛時,黑熊夜間的活動頻度也常會增高。
活動範圍是動物進行覓食、生殖等活動所使用的空間。黑熊的活動範圍廣大,雄性個體的活動範圍通常大於雌性。由無線電追蹤系掛發報器的黑熊的資料顯示,黑熊的年活動範圍廣大,為27~202平方公里不等,最大者甚至相當於玉山國家公園面積的五分之一。這些黑熊活動範圍最長的直徑,從12~34公里不等,平均為25公里,此值大於從玉山國家公園的中心點至邊界的距離(玉山國家公園最大長度約45公里),密集無線電追蹤的黑熊個體有一半曾移動至國家公園以外的區域。這表示居住於園區內的黑熊,可輕易地移動至國家公園以外的範圍。
黑熊是標準的雜食性動物,而且以植物性食物為主。所吃的食物類別繁雜,包括各種植物的芽、葉、莖、根、果實,以及菇類、蝦、蟹、魚類、哺乳類;它們也會挖掘蟻窩和蜂巢。因為許多天然食物有明顯的季節性變動,黑熊的主食也常會有季節性變化的現象。春季時,黑熊多以新鮮多汁的嫩草、樹木的幼芽及嫩葉為主食。夏季,則以各種富含碳水化合物營養份的果實和漿果為主食,例如懸鉤子、山枇杷、獼猴桃、及各種樟科的果實(如紅楠、大葉楠、台灣雅楠、香楠及土肉桂等)。秋、冬季節時,黑熊則以脂肪含量豐富的堅果為主食,例如山胡桃、殼斗科的橡實。
若在植物性食物短缺之時,黑熊似乎也會增加捕食其他動物的機會;較常捕食的動物包括山羌、山羊、野豬,也有吃水鹿的記錄。除了主動追逐捕食這些獵物之外,黑熊也會吃腐屍,此外,它們也會偷襲獵人的工寮或是山屋,翻吃可下肚的食物,或者也會循著獵人辟出的小徑,吃掉中了陷阱的獵物。進食時,除了會像狗一樣站立而低頭直接取食之外,黑熊也常會或坐或臥,利用二前掌合抱捧持食物入口。對於食物中不易消化的部分(比如堅硬的橡殼或粗糙的果皮等),則會吐出來,只吃果肉部分。
分布範圍
為台灣特有亞種,在全島海拔1000~3500公尺之間的森林地帶皆可發現其蹤跡。主要分布於中央山脈,在海岸山脈亦有極零星分布;這些紀錄多位國家公園等保護區範圍及其鄰近的區域。
繁殖方式
黑熊是獨居性的動物,除了繁殖期之外,黑熊並沒有固定的巢穴。值交配時期,公熊會尾隨中意的雌熊數日,等到交配之後,二者便各奔東西,回復獨來獨往的生活。台灣黑熊於三、四歲時方達性成熟,且雄性通常要較雌性晚一年。
黑熊的發情期約在每年6~8月,懷孕期約歷時6至7個月,且受精卵有延遲著床的現象,故野外母熊常於12月至次年2月之間產仔。雌熊於冬季產仔,常見於12月至次年3月,每次生產1至3仔,哺乳期約為半年左右。幼熊離巢後,通常跟隨母熊到處活動,以熟悉環境和學習求生技能,直到第二年母熊發情時才離開。母熊於育幼期間不發情,故通常是隔年生殖。
黑熊為晚熟型的長壽動物。剛出生的小熊弱小, 體毛稀疏,眼耳皆閉,不及500千克,至1個月大時方能睜開眼睛。幼熊於2個月大時已漸能爬行,至3個月大之後,即能跟隨母熊四處行走,活潑好動。
亞種分化
台灣黑熊是亞洲黑熊的亞種之一。
種群現狀
2001年,在歷時半年的“全民票選台灣最具代表性野生動物”的百萬投票中,台灣黑熊以十六萬票,獲得第一名。雖說台灣黑熊沒有中國大陸熊貓的那般被譽為珍奇異獸,但它卻是台灣寶島上最大型的是肉類動物,山林裡面最珍貴稀有的精靈。
一位布農族的獵人曾說:“如果山上沒有熊,心裡會覺得很孤單,森林好像沒有人住一樣。”。人們也絕不希望台灣的山林失去了靈魂,而後代子孫只能於書本或動物園看到它。
從1998到2000年共有15隻玉山國家公園的台灣黑熊被裝上無線電項圈,目擊黑熊的事件非常少,沒有證據證明尚有多少只台灣黑熊存在。從1989年開始台灣黑熊就正式被列入保護動物。但盜獵可能沒有因此禁絕,對台灣黑熊的危害依然存在。當年捕捉到的15隻黑熊中,由於盜獵陷阱,有8隻喪失了腳趾或是腳掌。
保護級別
從1989年起,台灣黑熊依台灣文化資產保存法列入瀕危動物。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Ⅰ級保護動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易危(VU)。
保育計畫
人們只有在台灣中央山脈山區才可見到台灣黑熊的蹤跡,數量不多,正受到嚴密的保護。根據野外調查在中央山脈大分地區捕捉的台灣黑熊,很多都曾受過獵夾的殘害,顯示台灣黑熊在野外受到人為活動的強大威脅。
在台灣山區無線電追蹤大型野生動物,比如熊,“逐熊而居”是極度艱辛的任務,因為研究地點多半地處偏遠、崇山峻岭、植被茂密、交通不便,往往造成此技術上套用的困難,也為研究者在基本生活及補給上,帶來諸多不便。因此,除了使用傳統的地面追蹤動物的方式之外,台灣黑熊的研究也利用直升機進行高空無線電追蹤,以及利用人造衛星的技術追蹤動物。此二技術的套用也皆是國內研究陸地哺乳動物的首例。
理想的無線電追蹤技術是三角定位法,也就是不同的研究者在不同地點,利用無線電追蹤器材及指北針,同時偵測出從動物身上發報器發出的無線電訊號的最強方位角,而這些方位角所交會的位置,便是估算的動物位置所在。這些定位點資的累積,可以讓人了解黑熊的移動路徑、活動範圍、以及棲地利用的模式。
註:台灣黑熊圖冊網址
海南和台灣脊椎動物特有種(獸類)
海南 | 台灣 |
海南新毛蝟 Neohyloms hainanensis | 台灣長尾 Soriculus fumidus |
海南鼴鼠 Talpa micrura hainanus | 台灣鼴鼠 Talpa micrura insularis |
海南大菊頭蝠 Rhinolophus luctus spureus | 台灣大菊頭蝠 Rhinolophus luctus formosae |
海南黑長臂猿 Hylobates concolor hainanus | 台灣兔 Lepus sinensis formosus |
海南穿山甲 Manis pentadactyla pusillus | 台灣穿山甲 Manis pentadactyla pentadactyla |
海南兔 Lepus hainanus | 台灣兔 Lepus sinensis formosus |
海南鼯鼠 Petaurista hainana | 台灣大赤鼯鼠 Petaurista petaurista grandis |
海南小飛鼠 Petinomys electilis | 台灣小飛鼠 Belomys pearsonii kaleensis |
海南隱紋花鼠 Tamiops swinhoei hainanus | 台灣隱紋花鼠 Tamiops swinhoei formosanus |
海南黑熊 Selenarctos thibetanus melli | 台灣黑熊 Selenarctos thibetanus formosanus |
海南青鼬 Martes flavigula hainana | 台灣青鼬 Martes flavigula chrysospila |
海南花面狸 Poguma larvata hainana | 台灣花面狸 Paguma larvata taiwana |
海南豹貓 Felis bengalensis hainana | 台灣雲豹 Neofelis nebulosa brachyurus |
海南赤麂 Muntiacus muntjak nigripes | 台灣小麂Muntiacus reevesi micrurus |
海南水鹿Cervus unicolor hainana | 台灣水鹿 Cervus unicolor swinhoei |
海南坡鹿 Cervus eldi hainanus | 台灣梅花鹿 Cervus nippon taiouanus |
台灣鬣羚 Capriconis crispus swinhoe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