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H血型不合

RH血型不合

Rh 血型抗原是受第1對染色體上3對緊密連鎖的等位基因決定的。不同Rh 抗原引起的新生兒溶血病的臨床表現及嚴重程度大致相仿。最嚴重的是死胎和水腫胎兒。主要症狀是黃疸,幾乎發生在每個患兒。貧血可發生在出生後1~2天內,但大部分在出生後5天才逐漸蒼白。其他症狀有精神萎靡,表現為嗜睡、少吃、少哭。有的因貧血而發生心力衰竭,表現為氣促、呻吟及發紺。黃疸嚴重的嬰兒可能發生膽紅素腦病(核黃疸),而出現抽搐、凝視或震顫,最後死亡。

基本信息

RH血型不合RH血型不合

疾病描述

RH血型不合RH血型不合
Rh 血型抗原是受第1 對染色體上3 對緊密連鎖的等位基因決定的。共有6種抗原,即C 與c;D 與d;E 與e。其中D 抗原最早被發現且抗原性最強,故凡具D 抗原時稱為Rh 陽性。迄今尚未定出抗d,故難以證實d 抗原的存在,現僅以d 表示D 的缺乏。DD 和dD 均是Rh 陽性,dd 則表示Rh 陰性。Rh 陰性的頻率在種族中有差別:在白種人群中約占15%,美國黑人中占5%。我國漢族人群中則低於0.5%,而我國有些少數民族烏孜別克族、塔塔爾族等,Rh 陰性占人群比例5%以上。

Rh 血型系統有6 種抗原,即C、c、D、d、E、e,其中d 抗原目前尚無抗血清,故能測出的只有5 種。6 種抗原中以D 抗原最強,致病率也最高,占Rh 因子中的80%以上,故臨床上常以抗D 血清來定Rh 血型。

症狀體徵

RH血型不合RH血型不合
不同Rh 抗原引起的新生兒溶血病的臨床表現及嚴重程度大致相仿。最嚴重的是死胎和水腫胎兒。主要症狀是黃疸,幾乎發生在每個患兒。貧血可發生在出生後1~2 天內,但大部分在出生後5 天才逐漸蒼白。其他症狀有精神萎靡,表現為嗜睡、少吃、少哭。有的因貧血而發生心力衰竭,表現為氣促、呻吟及發紺。黃疸嚴重的嬰兒可能發生膽紅素腦病(核黃疸),而出現抽搐、凝視或震顫,最後死亡。

本病的臨床症狀是由溶血引起,症狀的輕重程度和母親抗體的量,胎兒紅細胞被致敏程度和胎兒代償能力等因素有關。

疾病病因

RH血型不合病因因子
1.Rh 血型不契約時伴有ABO 血型不合 由於進入母體的胎兒紅細胞受到ABO抗體的作用後,很快被中和而來不及產生Rh 抗體,故不易發生Rh 溶血病,即使發病病情也較輕。Douohoe 等(1964)發現,母兒AO 不合(母O、子A)的中和力比母兒BO(母O、子B)強,前者能保護90%的婦女不致敏,後者只能保護55%的婦女不致敏。

2.紅細胞的抗原量 這決定於進入母體的胎兒紅細胞量及Rh 陽性紅細胞抗原簇量。Rh 陽性雜合子紅細胞比Rh 陽性純合子紅細胞的抗原簇少一半,但這點對Rh 溶血病的發病並不重要,因為患Rh 溶血病的新生兒都是Rh 陽性雜合子(因其母是Rh 陰性純合子)。同為Rh 陽性雜合子,但抗原簇量不同,例如CDe/cde紅細胞與CDE/cde 紅細胞,前者比後者的抗原簇多1/3,故CDe/cde 新生兒易於發病,其病情也比CDE/cde 者為重。由於存在著各種影響Rh 溶血病發病的因素,故Rh 陰性婦女,雖然孕育著Rh 陽性胎兒,其發生溶血者亦僅占1/10 左右。

病理生理

1.血型不合 帶有Rh(+)抗原的紅細胞通過胎盤進入Rh(-)母親的血液,產生相應的血型抗體,此抗體又經胎盤進入胎兒循環,作用於紅細胞而導致溶血。

2.Rh 血型不合引起的同種免疫性溶血的機制如下(以抗D 為例):

(1)母為Rh 陰性。

(2)胎兒為Rh 陽性。

(3)胎兒紅細胞經胎盤入母體循環。

(4)母體被胎兒紅細胞的D 抗原致敏,使母體產生IgM 抗體。

(5)再次妊娠又有少量細胞進入母體。

(6)迅速產生大量的IgG 抗體。

(7)母體產生抗D,IgG 抗體進入胎兒循環。

(8)母體的抗D 抗體使胎兒的紅細胞被致敏。

(9)致敏的胎兒紅細胞被破壞。

診斷檢查

RH血型不合診斷檢查
診斷:產前及產後主要根據病史、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B 超檢查即可診斷。

實驗室檢查:

1.血抗體測定 Rh 陰性的孕婦應檢查其丈夫的Rh 血型,若不合,測產婦抗體。

2.聚合酶反應(PCR) 檢測胎兒RhD 型。

3.羊水檢查 正常的羊水透明無色,重症溶血病羊水呈黃色。胎兒溶血程度愈重羊水膽紅素就愈高,羊水也愈黃,故羊水檢查結果對進一步處理方法的決定有參考價值。450nm 處的光密度與羊水中膽紅素含量有關。

其他輔助檢查:

1.B 超檢查 重度胎兒水腫並發腹水時B 超可檢出胎兒腹部有液性暗區,其中間可見飄動腸曲、肝等臟器;胎兒水腫時則胎兒周身皮膚包括頭皮厚度增加,呈雙線回聲。

2.用正常血液對患者紅細胞作血單核細胞分層試驗其陽性的敏感性是91%,而陽性的準確率是100%,而對照羊水450 在0 至Ⅱ氏層的準確率為60%。用單核細胞分層還省了做B 超或羊水穿刺,可做初篩試驗。

3.呼氣末一氧化碳 是監測內源性CO 產生的很好的指標。從衰老的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產生的血紅素,經血紅素氧化酶將血紅素轉化成膽綠素過程中釋放C0,每代謝一個克分子的亞鐵血紅素就會產生等克分子數的CO。在臨床上對嚴重高膽紅素血症的新生兒,監測內源性CO 的生成可以更直觀地預測血清膽紅素的生成。

治療方案

RH血型不合發病原理
除極少數重症患者在宮內已開始接受治療以減輕病情、防止死胎,絕大多數Rh 溶血病患兒的治療在生後進行。

1.胎兒治療
在妊娠早、中、晚期各進行10 天的西藥綜合治療(維生素K 2mg,1 次/d,維生素C 500mg 加25%葡萄糖40ml 每天靜脈注射1 次,氧氣吸入2 次/d,每次20min。維生素E 30mg,3 次/d,須在整個孕期服用)也可減少死胎、流產、早產和減輕新生兒症狀。

2.產前治療 其目的為糾正貧血,減輕病情。

(1)免疫球蛋白(IVIG)療法:用大劑量滴注免疫球蛋白,靜脈注射可治療新生兒溶血病,減少換血的需要。

(2)血漿置換術(plasmapheresis):目的是換出抗體、降低效價、減少溶血、提高胎兒存活率。一般在胎齡20 周后每周換血1 次或視病情而定,每次換血1000ml 左右。

(3)宮內輸血:臨床確診有Rh 血型不合,羊水做分光光度計檢查,膽紅素膨出部值在Ⅲ區時提示胎兒受累程度重,若胎兒尚不足33 孕周,為糾正胎兒的嚴重貧血,挽救胎兒,可做宮內輸血。

(4)提前分娩:當羊水分光光度計測定膽紅素膨出部值位於Ⅲ區且孕周>33周,測羊水L/S>1.5 可考慮提前分娩,以防止胎兒病情進一步加重,發展成胎兒水腫或死胎。

3.臨產時的處理 儘可能準備好獻血員、器械和換血人員。一般ABO 不合以足月自然產為好,Rh 不合需提早終止妊娠者可做剖宮產。

4.新生兒治療

(1)光照療法(phototherapy)(簡稱光療):是一種簡單易行的方法,其目的在於降低血清中未結合膽紅素。1958 年Cremer 發現把患有黃疸的新生兒放在陽光下,黃疸能消退。

(2)換血療法:是治療溶血症引起高膽紅素血症的最迅速的方法,它的主要目的是換出致敏紅細胞,移出抗體和降低血清膽紅素以防止膽紅素腦病。同時還可糾正貧血,防止心力衰竭。由於換血偶有心力衰竭、血栓、空氣栓塞和繼發感染等合併症,所以必須嚴格掌握指征。

(3)藥物療法:

①降低血清膽紅素

②減少游離的未結合膽紅素:

③輔助治療:

併發症

核黃疸是本病的主要併發症,早在1904 年,Schmorl 對1 例因重症黃疸而死亡的新生兒進行屍解就發現其腦基底核被黃染,並首次命名為核黃疸(kernicterus)。此種黃染物質經分析確定為未結合膽紅素。它能導致神經細胞的中毒性病變,故又稱膽紅素腦病(bilirubin encephalopathy)。

預後及預防

RH血型不合RH血型不合
預後:Rh 溶血病是較重的疾病。金漢珍等報導上海病死率是20.5%,重度5.8%,美國出生缺陷監測資料證明,Rh 溶血病在一度下降之後,1970 年進入高發期。在1986 年每1 萬名分娩中有10.6 名,現雖已有Rh(D)的預防方法,但發病率及死亡率仍高。關於Rh 溶血症腦損傷說法不一,德國123 名換血的孩子,16 歲時多次與正常兒對照說明其學校作業情況落後於正常兒,聽覺誘發電位在我國已有多家用於觀察新生兒黃疸對神經系統影響,多數證明有高級神經改變。

預防:溶血病的發病,需要母體先後兩次接觸抗原,才能產生足夠量的抗體使胎兒受累發病。首先了解孕婦是怎樣致敏的,當母親是Rh 陰性時,胎兒的Rh 陽性紅細胞主要是在分娩過程中,由於胎盤的損傷孕期胎兒紅細胞通過胎盤滲漏進入母體,不過機會少,數量小,進入母體的Rh 陽性紅細胞逐漸聚集在脾臟中,被該處的吞噬細胞所吞噬,但需要相當長時間才能釋放足夠的Rh 抗原,刺激免疫活性細胞產生抗體。開始產生的抗體是IgM,不能通過胎盤,但不久即產生IgG抗體,可以通過胎盤至胎兒。第1 次產生抗體的速度慢,數量少,且經過一段時間後即停止增長。但在產生抗體的同時出現免疫記憶細胞,且永久存在,整個過程至少需要8~9 周或6 個月,此時該婦女已致敏。一旦致敏,就不能再恢復到未致敏狀態,至該婦女第2 次再懷孕Rh 陽性胎兒時,抗原再次進入母體後則引起強烈反應,此時產生抗體速度快,數量多,這種情況多發生在第2 次懷孕分娩過程中,即母親需二次接觸抗原才會使新生兒發生溶血病。因此,預防Rh 陰性婦女發生致敏,必須在第1 次分娩Rh 陽性新生兒後立即進行。故在第1 次接觸Rh 陽性時即應注射抗D 球蛋白。於第1 次分娩Rh 陽性新生兒後72h 內肌內注射抗Rh(D)IgG 300μg,輸血時抗Rh(D)IgG 劑量可按20μg/ml 血計算。產前預防劑量一般主張300μg,若為流產,孕齡不滿12 周注射50μg,>12 周注100μg,28 周200μg,然後按照每毫升胎兒血液完全被中和需注射抗D 抗體10~25μg計算,以求合適的劑量。對未致敏的Rh 陰性婦女,在孕28 周時可加注Rhogam300μg,分娩Rh 陽性新生兒後72h 再加注300μg。對有ABO 溶血病史的孕婦,用活血化瘀中藥可取得一些預防效果

流行病學

RH血型不合RH血型不合
我國漢族婦女絕大多數均為Rh 陽性,Rh 陰性者僅占0.34%,故新生兒溶血病極為少見。但我國維吾爾族婦女Rh 陰性者占4.9%,塔吉爾族婦女則高達15.7%;歐美各國Rh 溶血達15%,故母兒Rh 血型不合問題也就相應較為突出。母親為Rh 陰性,父親為Rh 陽性,其子女有65%的可能為Rh 陽性,其中約有10%可能發生Rh 溶血病。

除D 抗原可致新生兒溶血病外,其他Rh 抗原也可使母親致敏,同樣可引起新生兒溶血病,只是其抗原強度較弱,發病較少而已。Rh 抗原性的強弱次序是D>E>C>c>e>d。我國人Rh 血型以CCDee 為多,因此由抗E、抗c 所致的新生兒溶血病就相對較多。然而,由於D 抗原的抗原性強,容易產生抗D 抗體,故絕大多數仍以抗D 抗體引起者占首位,但與其他民族比較,E、c 的作用在我國漢族婦女則比較重要。一般所謂Rh 陽性血型,是指具有D 抗原者,因此由抗E 或抗c 所致的新生兒溶血病,其母親可能為Rh 陽性,故而Rh 溶血病不一定都發生於Rh 陰性的母親。

Rh 血型系統亦有不同亞型,其中以DU 亞型在新生兒溶血病方面較為重要,它對某些抗D 血清能起凝集反應,而對另一些抗D 血清則不起反應。如果孕婦具有DU 亞型,接受Rh 陽性紅細胞刺激可產生抗D 抗體,這時DU抗原具有Rh 陰性的特點;但如果孕婦為Rh 陰性,胎兒具DU 抗原,這時孕婦又可接受DU 抗原刺激,產生DU 抗體,這時DU 抗原又具Rh 陽性的特點。由於Rh 抗體絕大多數都由免疫反應產生(雖有個別報告天然存在Rh 抗體),且刺激Rh 抗體的一定是Rh 陽性細胞,故而孕婦如何產生Rh 抗體,就成為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的問題。胎次與發病的關係,RhD 溶血病很少發生在第一胎時,因為Rh 致敏主要發生在分娩過程中。但仍有約1%的第一胎髮病率。

保健貼士

RH血型不合食療
首先了解孕婦是怎樣致敏的,當母親是Rh 陰性時,胎兒的Rh 陽性紅細胞主要是在分娩過程中,由於胎盤的損傷孕期胎兒紅細胞通過胎盤滲漏進入母體,不過機會少,數量小,進入母體的Rh 陽性紅細胞逐漸聚集在脾臟中,被該處的吞噬細胞所吞噬,但需要相當長時間才能釋放足夠的Rh 抗原,刺激免疫活性細胞產生抗體。溶血病的發病需母體先後兩次接觸抗原才產生足夠量的抗體使胎兒受累發病。故在第1 次接觸Rh 陽性時即應注射抗D 球蛋白。適用於下列幾種情況

①第1 次分娩Rh 陽性嬰兒後,於72h 內套用;

②若第1 次預防成功,孕婦未產生抗體,則在下一次分娩Rh 陽性嬰兒時應再次預防;

③流產後(不論為自然或人工流產);

④在羊膜腔穿刺後;

⑤產前出血、宮外孕、妊娠期高血壓疾病;

⑥由於胎兒經胎盤失血至母體亦可發生在妊娠早、中、晚期,故有人主張產前預防

⑦輸入Rh 陽性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