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愎自用

剛愎自用

剛愎自用是一句常用的成語,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比喻做事固執盲目自大,不考慮別人的意見。相關例句有一個剛愎自用的人就好像銅牆鐵壁鑄成的思想,油鹽不進,水潑不進,任何人的談話,都聽不進。

基本信息

詞語釋義

基本解釋

愎:任性;剛愎:強硬固執;自用:自以為是。十分固執自負,不考慮別人的意見。

英文

headstrong;opinionated

相關典故

成語故事成語故事

“剛愎自用”這個成語故事發生在鄭州。

公元前597年,楚王向鄭國發動大規模的進攻,楚莊王親率大軍圍困鄭國三個多月,鄭國投降後,和楚國爭雄的晉國才發來救兵。正準備返國的楚軍在戰與不戰的問題上產生了分歧。楚莊王想退兵,他的愛臣伍參主戰,令尹孫叔敖主和。孫叔敖說:“昔年攻進陳國,現在又攻進鄭國,楚國不是沒有事呀,該休息休息了。如果和晉軍打仗又不能取得勝利,是不是把伍參的肉給吃了!”伍參反駁說:“如果打了勝仗,孫叔敖你就是無謀之人。如果打了敗仗,我的肉將在晉軍那裡,你孫叔敖怎么能吃得到呢?”孫叔敖不再理會伍參,下令“南轅、反旆”,即掉轉車頭,大旗反向,準備撤退。但伍參又對楚莊王說:“晉軍元帥荀林父是新上任的,還不能真正讓下屬聽從他的命令。荀林父的輔佐官先縠剛愎自用,不仁不義,不肯聽從荀林父的命令。晉軍三帥,專斷行事,想聽從命令也沒有上級的命令。三軍主帥尚且如此,晉軍將士又該聽誰的呢?這一次,晉軍一定會吃敗仗。再說了,你是國君,晉軍主帥是臣,一個國君見了敵軍的臣子就嚇跑了,你該怎么面對你的臣民呢?”莊王無言以對,想了想,伍參的話很有道理,馬上命令掉轉車頭,北上到管(現在的鄭州市區)駐紮下來準備戰鬥。事實證明伍參的分析很正確,晉楚兩軍在邲(今河南滎陽北)大戰一場,晉國指揮混亂,大敗而歸。(見《左傳·宣公十二年》)

伍參勸說楚莊王的話:“其佐先縠剛愎不仁,未肯用命。”後來演化為成語“剛愎自用”。

楚子北師次於郔。沈尹將中軍,子重將左,子反將右,將飲馬於河而歸。聞晉師既濟,王欲還,嬖人伍參欲戰。令尹孫叔敖弗欲,曰:“昔歲入陳,今茲入鄭,不無事矣。戰而不捷,參之肉其足食乎?”參曰:“若事之捷,孫叔為無謀矣。不捷,參之肉將在晉軍,可得食乎?”令尹南轅、反旆,伍參言地王曰:“晉之從政者新,未能行令。其佐先縠剛愎不仁,未肯用命。其三帥者,專行不獲。聽而無上,眾誰適從?此行也,晉師必敗。且君而逃臣,若社稷何?”王病之,告令尹改乘轅而北之,次於管以待之。

成語出處

《左傳·宣公十二年》:“其佐先谷,剛愎不仁,未肯用命。”

《尚書·仲虺之誥》:“好問則裕,自用則小。”

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十分固執自信。

示例

他想起李玉亭所說蓀甫的~來了。他決定了主意不跟著蓀甫跑了。(茅盾《子夜》十)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