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巴黎和會

1919年巴黎和會

1919年巴黎和會: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協約國)和戰敗國(同盟國)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的和平會議。共27國參加,蘇俄未被邀請。會議標榜通過媾和建立世界永久和平。實際上是英國、法國、美國、日本、義大利帝國主義戰勝國分配戰爭贓物,重新瓜分世界,策劃反對無產階級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的會議。

簡介

1919年巴黎和會1919年巴黎和會
1919年巴黎和會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在巴黎舉行的討論戰後問題的國際會議。

參加的有英﹑法﹑美﹑日﹑義等巴黎和會二十七國,蘇俄未參加。會議名義上是擬定對德和約﹑建立戰後世界和平,實際上是帝國主義宰割戰敗國﹑重新瓜分勢力範圍。中國是戰勝國之一,代表團由北京政府和廣州軍政府派官員聯合組成,有北京政府外交總長陸征祥﹑駐英公使施肇基﹑駐美公使顧維鈞﹑駐比公使魏宸組及廣州軍政府外交次長王正廷等。會上中國代表向會議提出取消列強在華特權,取消中日“二十一條”不平等條約(見中日“二十一條”交涉)﹑歸還大戰期間日本從德國手中奪去的德國在山東占有的各項權利等

1919年巴黎和會1919年巴黎和會--中國代表顧維鈞

要求。但會議被英﹑美﹑法等國所操縱,無視中國的合理要求,只將山東問題列入會議討論。和會最後簽定對德和約,即《凡爾賽和約》,其主要內容是戰勝的帝國主義國家如何瓜分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該約第156﹑157﹑158條中,規定把德國在山東侵占的全部權益“讓與日本”,從而遭到中國人民的堅決反對,成為發生五四運動的導火線。中國代表在國內人民和留法學生的壓力下﹐拒絕在對德和約上籤字。此外,會議還通過《國聯盟約》,決定對蘇俄實行經濟封鎖和武裝干涉等。

會議的籌備

1919年巴黎和會 威爾遜、克列蒙梭、勞合·喬治、奧蘭多(從右至左)在巴黎和會上
為確立美國在戰後世界的霸權,早在戰爭期間,美國總統威爾遜,即授命其助理豪斯組成專門機構研究戰後和會問題。英國外交部也組織一批專家探討一旦大戰結束英國對和會的對策。1918年1月,威爾遜提出十四點原則後,豪斯到達巴黎,與法、英、意等國政府首腦就召開戰後和會問題進行磋商。1919年1月13~17日,英、法、美、日、意五國舉行巴黎和會準備會議,背著多數國家制定了和會的議事規則。規定英、法、美、日、意五大國為有“普遍利益的交戰國”,可參加和會的一切會議。比利時中國塞爾維亞等國為有“個別利益的交戰國”,只能出席與其本國有關的會議。玻利維亞等與德國斷交的國家,只在五大國認為有必要時,才得以用口頭或書面陳述意見。議事規則還限定各國出席會議的全權代表的名額,五大國各5名,比利時、塞爾維亞、巴西各3名,中國、波蘭等國各2名,總計70名。

會議的機構

1919年巴黎和會 路易十四大王宮的鏡子大廳內正在舉行的 1919年巴黎和會全體會議
1919年巴黎和會自始至終在帝國主義戰勝國的操縱下進行。

①大國會議,凡和會一切重大問題均先由五大國會議討論決定。先有“十人會議”,由美國威爾遜和蘭辛、英國勞合•喬治和貝爾福、法國克里孟梭和畢盛、義大利奧蘭多和桑尼諾、日本西園寺公望牧野伸顯組成。“十人會議”為五大國“經常的正式會議”,和會期間共舉行60多次。1919年3月26日起,“十人會議”縮減為“四人會議”,即英、法、美、意四國首腦就和會中有關歐洲問題私下協商(4月23日意首相奧蘭多離會,由英、法、美三國首腦以“三人會議”形式控制局面)。

②和平預備會議,即27國全體會議,和會期間僅開過6次,止於形式。

③和平正式會議,協約國代表與各前敵國代表分別相會,一次是遞交和約最後草案,一次為簽署和約。

④委員會,和會附設有國際聯盟、賠償、領土問題、條約起草、戰爭責任、國際河港鐵道等專門委員會52個。

會議的經過

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市內法國外交部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

1月25日第二次全體會議通過籌組國際聯盟的決議。4月24日第5次全體會議通過《國際聯盟盟約》

1919年1~4月,英、法、美、日、意就制定對德和約問題進行討論,大國間勾心鬥角,爭論激烈。戰後德國的西部邊界、薩爾區歸屬、德國賠償和德國前殖民地的處理等問題均因帝國主義戰勝國在分贓中各有圖謀而成為和會中的難題。後經妥協,於5月7日將對德和約最後草案文本交給德國政府代表布羅克多夫-蘭曹。德國曾幾次對草案一些內容提出異議,但英、法等戰勝國只對和約草案略做細微的改正。

6月28日在巴黎近郊凡爾賽宮鏡廳舉行《協約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簽字儀式。德國外長穆勒等代表德國簽字。對德《凡爾賽和約》由是成立對德國同盟國的和約在巴黎和會結束後另行簽署。在中國人民的要求下,中國代表團向和會提出收回戰前德國侵占中國膠州灣、膠濟鐵路和山東的一切權利。日本竟然要求和會同意把德國的侵華權益轉移給日本,並得到英、法的支持。由於美、日在太平洋和遠東地區的矛盾,美國對日本的侵華野心起初持曖昧態度,後日本以拒絕在和約上籤字和退出和會相要挾,美國轉向支持日本。在五四運動浪潮衝擊下,中國代表團不得不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籤字。帝國主義列強還秘密擬定了對蘇俄的武裝干涉和經濟封鎖計畫。

內容

1919年巴黎和會 中國政府在巴黎和會上失敗的訊息傳到國內,人們義憤填膺,於1919年5月4日爆發了五四愛國運動。
1918年11月協約國以戰勝同盟國而宣告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中國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

帝國主義國家為了重新瓜分戰後的世界,以圖建立帝國主義新秩序,召開了1919年巴黎和會,20多個戰勝國劣席了會議,中國北京政府派出了一個出席會議代表團,團長為京政府的外交部長陸征祥,並有南方軍政府的外交人員參加。參加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團期冀:(1)收回戰前德國在山東的一切利益,而且這些利益不得由日本繼承;(2)取消1915年袁世凱政府對日本承認的“二十一條”;(3)取消外國在中國的一切特殊利益,包括領事裁判權、租界、租借地、勢力範圍等;(4)結束德、奧等戰敗國家在中國的政治和經濟利益。中國政府希望通過巴黎和會修改不平等條約,收回山東的主權

然而,巴黎和會完全被英、美、法、意、日列強操縱,儘管列強之間在利益爭奪中存在矛盾,但他們爭奪的對象並沒有改變,中國政府難以如願。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得到最多,其它列強深為不滿,尤其是美國。而中國代表團中有的是親日派,更多的是親美派。以美國為代表的列強拿中國問題作為向日本討價還價的籌碼,以維護中國利益為藉口,慫恿中國代表團向會議提出特別不利於日本的要求。日本則提出它在大戰期間強占德國在膠州的租借地、鐵路以及德國在山東的其他利益要無條件地讓與日本。4月29日,英、美、法三國首先完全接受日本的提議,並載入巴黎和約,狠狠打了中國代表團一頓悶棍。北京政府屈從帝國主義的壓力,準備由其代表在和約上籤字。

中國政府在巴黎和會上失敗的訊息傳到國內,人們義憤填膺,於1919年5月4日爆發了五四愛國運動。學生提出“外爭國權,內懲國賊”“拒絕和約簽字”“廢除二十一條”“誓死爭口青島”叼口號,堅決反對帝國主義的巴黎分髒會議,一致要求懲辦親日派賣國賊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並痛打章宗祥,火燒曹宅。北洋軍伐政府在鎮壓國內五四愛國運動的同時,巴黎和會中國代表團決定不在和約上籤字,並發表聲明:媾和會議,對於解決山東問題,已不予中國以公道,中國非犧牲其正義公道愛國之義務,不能簽字。

巴黎和會在列強的強權之下,既沒有真正懈決遠東問題,也沒有解決中國問題。同時由於中國政府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籤字,美國國會拒絕批准這一和約,使日本妄圖獨占山東的野心沒有成功;美國、英國既沒有通過巴黎和會在東方取得盼望已久的利益,也不願日本獨享在中國的特權。

中國代表向巴黎和會提出希望條件七條:

1.廢除勢力範圍
2.撤退外國軍隊、巡警
3.裁撤外國郵局及有線無線電報機關
4.撤消領事裁判權
5.歸還租借地
6.歸還租界
7.關稅自由權

和會中簽訂的條約

1919年巴黎和會1919年巴黎和會
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市內法國外交部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1月25日第二次全體會議通過籌組國際聯盟的決議。4月28日第5次全體會議通過《國聯盟約》。6月28日在巴黎近郊凡爾賽宮鏡廳舉行《協約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簽字儀式。德國外長H.穆勒等代表德國簽字。

《凡爾賽和約》和其他和約的簽訂《凡爾賽和約》凡15部分,440條。其主要內容:①領土條款。德國將阿爾薩斯洛林歸還法國,對比利時放棄奧伊彭、馬爾梅迪和毛來斯納。薩爾區由國聯管理15年,期滿後舉行公民投票決定其歸屬,薩爾區煤礦所有權歸法國。什勒斯維希經公民投票確定其歸屬(1920年6月15日公民投票結果,北部歸丹麥,南部仍屬德國)。波茲南地區和西普魯士大部分讓與波蘭。但澤(即格但斯克)成為國聯管轄下的自由市,該地關稅權、對外關係及保護僑民權屬波蘭。上西里西亞、阿倫施泰因(即奧爾什丁)和馬里安維爾德爾經公民投票決定歸屬(上西里西亞歸屬問題造成20年代初德、波之間爭端。據1922年5月德波條約規定上西里西亞工業地區由德、波各占有一部分)。德國放棄默麥爾(一譯梅梅爾,今克萊佩達),交予協約國主要國家處置(1923年3月國聯將該地委任立陶宛統治)。②軍事條款。德國陸軍限於10萬人,須廢除普遍義務兵役制,服役期限士兵須12年,軍官25年方能退役。取消參謀部,最高司令部職許可權於行政事務。海軍不得超過1.5萬人,艦隊只有戰艦和輕型巡洋艦各6艘,驅逐艦及魚雷艇各12艘,禁止建造潛艇。還禁止擁有軍用飛機、陸海軍航空設備、坦克、重炮、化學及有毒武器。在萊茵河左岸和沿右岸寬50千米地域設立萊茵非武裝地區。萊茵河左岸由協約國軍隊占領,以15年為期。③賠償條款。賠償總額留待協約國賠償委員會於1921年5月1日前確定,但德國在和約訂立起兩年內先交付200億金馬克賠款。④德國前殖民地的處置。德國放棄其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以“國聯委任統治”名義瓜分。

巴黎和會結束後,協約國同德國的盟國分別簽訂了和約,即1919年9月10日對奧地利的《聖日耳曼條約》1919年11月27日保加利亞《特里亞農條約》、1920年6月4日對匈牙利的《訥伊條約》、1920年8月10日對土耳其的《色佛爾條約》

影響

1919年巴黎和會1919年巴黎和會
通過巴黎和會簽訂的《凡爾賽和約》、《國聯盟約》以及會後對其他戰敗國的和約,以條約法律形式,確立了戰
中國五四運動爆發後資本主義世界政治、經濟和軍事的一般關係與制度,即所謂凡爾賽體系。其目的是想把第一次世界大戰所完成的重新瓜分世界的成果鞏固下來,組織對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俄的武裝干涉、經濟封鎖和顛覆破壞活動。由於資本主義國家間的矛盾,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該體系危機四伏,至20世紀30年代終於徹底崩潰。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在法國巴黎召開了以處置戰敗國德國為中心的巴黎和會,中國北洋政府應邀參加。這次和會儘管充滿了帝國主義的大國強權政治,但對具有戰勝國身份的中國,卻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一、由於是戰勝國,中國便有了討價還價的資本,有了勝者的心理、勝者的口吻。中國外交官在和會上爭之急、辯之激,洋洋灑灑,有理有節,慷慨激昂,高聲揚眉,充分展現了中國人的外交才能和水平,令人刮目相看,重塑了中國的國際形象。

二、由於是戰勝國,《凡爾賽和約》中規定了一些有利於中國的條款,如廢除德國在華領事裁判權,取消中國向德國的辛丑賠款,歸還山東以外的租界地等;對奧和約,又使中國加入國聯並被選入國聯行政院。

三、由於是戰勝國,中國的合理要求便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理解和同情,增強了中國人民外爭國權的鬥爭信心

四、由於是戰勝國,中國的合理要求一經拒絕,便成為一種正常情感無法接受的現實,人民從希望的巔峰跌入失望的深谷,一種被出賣、被蔑視的民族憤怒於是爆發出來。五四運動,揭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

五、由於是戰勝國,世界的公理、國際的同情、人民的重託。這一切都極大地鼓勵、鞭策著中國代表團的成員們積極鬥爭,最終沒有遵照北洋政府的“簽約”訓令,拒絕在和約上籤字。它衝破了此前中國外交“始爭終讓”的慣例,“立起了一個敢於抗爭的先例”,這樣,中國山東問題懸而未決,為華盛頓會議邊緣談判(1922年)山東問題的最後解決創造了條件。

和會與五四運動

1919年巴黎和會五四運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19年1月,、日、意等27個帝國主義國家在巴黎召開所謂“和平會議”,實質上是一個帝國主義的分贓會議,其目的是為了重新分配殖民地和劃分勢力範圍。

中國曾經在戰爭期間對德宣戰,也算是戰勝國之一,因而也派外交總長陸征祥率領代表團6人出席了會議。

在1919年巴黎和會上,年輕的中國代表、著名的外交官顧維均向帝國主義列強據理力爭,作了強硬發言,提出廢棄勢力範圍,撤退外國軍隊、巡警,裁撤外國郵局及有線無線電報機關,撤銷領事裁判權,歸還租借地,歸還租界,關稅自主等七項條件。

接著,在中國旅歐學生要求下,又提出取消“二十一條”和要求收回大戰時被日本乘機奪去的德國在山東的權利的陳述書。

當時,許多中國人,包括一些進步的知識分子,對於帝國主義還抱有幻想,期望巴黎和會可以使中國擺脫帝國主義的奴役。

由於美、英、法和日本相互勾結,中國北洋軍閥政府又奉行對外妥協的賣國政策,帝國主義根本不理睬中國人民的正當要求,無視中國的主權和作為戰勝國的權利,竟無理地決定把德國在山東的各種特權,全部讓給日本,至於日本強加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二十一條”,又藉口不在會議的討論範圍之內而置之不理。

中國不僅沒能收回山東的權利,反被日本帝國主義將它在山東侵略的權益用《凡爾賽和約》規定了下來。顧維鈞不懼日美英法勾結欺侮弱國的淫威,為維護中國山東權益大義凜然,挺身而出,怒斥列強,拒簽和約。

巴黎和會徹底暴露了帝國主義的猙獰面目,和會關於山東問題的無理決定,極大地震怒了中國人民,也打破了中國人民對帝國主義的幻想。1919年5月4日,北京學生在天安門前集會,吹響了反帝愛國的戰鬥號角,“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的吼聲傳遍全國。

6月3日以後,中國工人階級以巨大的聲勢,以政治大罷工的形式,參加了反帝愛國鬥爭,狠很地教訓了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由學生、工人和其他民眾掀起的反對帝國主義和軍閥賣國的全國規模的愛國民主運動,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相關資料

1919年巴黎和會1919年巴黎和會
“你們法國拿一半,我們英國分百分之三十,怎么樣?”

“不行不行!這次大戰,我們法國受害最大,我們得分百分之五十八!”

“這,這,你們太過分了,我們不乾!”

“決不決不,法國這個數,少一點兒也不行!”

這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後,在巴黎城郊的凡爾賽宮召開的1919年巴黎和會的一幕內景。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和法國總理克列孟梭在為索取戰敗國德國的賠款,吵得不可開交。已經78歲、滿頭白髮的克列孟梭,這時活像只野獸那樣兇猛,他的“老虎總理”的外號,真是名不虛傳。而勞合·喬治也不愧為“第一流”的生意人和滑頭政客,百般糾纏,就是不鬆口。因為德國要被迫付出316.8億美元的戰爭賠款(德國當然拿不出這么多,後來經一再削減,成為7.14億美元),誰都紅了眼。

“好了,好了,我們美國一分錢也不要。你們兩家都得讓一點,利益均沾,還得讓別的國家分一點呢!我看法國百分之五十六,英國百分之二十八,行了吧?”這是美國總統威爾遜在打圓場。

“那么法德邊界得以萊茵河為界!除阿爾薩斯—洛林歸還法國外,它旁邊的德國薩爾區也得歸我們!”克列孟梭拿著地圖,比劃著名,揮舞著拳頭咆哮著。

這回美國總統威爾遜也不答應了。英國首相更是堅決反對。因為這樣一來,法國就控制了歐洲最重要的軍事工業區,法國就可以在歐洲大陸稱霸。這當然是英國所不情願的。勞合·喬治指著克列孟梭的鼻子說:“小心點!俄國布爾什維克已經革命成功,德國的革命烈火正在熊熊燃燒,整個歐洲的反叛情緒在高漲……別把德國逼到布爾什維克主義那邊去!”

法國總理反唇相譏說:“英國既然這樣慷慨大方,那么索性把殖民地和海洋統統奉送給德國算了!”

英國首相氣得面紅耳赤,一甩手,和美國總統轉身揚長而去。但是法國總理不肯罷休,他拿著地圖,追逐著他們從一個房間跳到另一個房間。他們討價還價,真像一群野獸在為爭奪一塊肥肉廝咬。“老虎總理”最後使出“殺身鐧”:“不給薩爾,法國退出和會!”

“那好,我們美國代表團立即回國!”威爾遜口氣更硬。

在美英兩國的堅持下,法國只好退讓,同意把薩爾地區交國際聯盟代管。其實,用退出和會來要挾對方,倒不是法國總理的發明。首先在巴黎和會上要退出的倒是那個大學教授出身的美國總統威爾遜。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全部戰費和經濟損失共2700億美元。戰爭打了4年多,最後德國、奧匈帝國和土耳其為一方的同盟國戰敗,英國、法國、美國和日本等為一方的協約國戰勝。戰勝國在1919年1月18日召開了會議。會議在巴黎凡爾賽宮金碧輝煌的鏡廳召開。

巴黎和會表面上是協約國對同盟國制訂和約,實現戰後和平,防止新戰爭威脅。實際上它是英、法、美和日本等國藉以從戰敗國中奪取領土、殖民地和榨取大量賠款的分贓會議。

參加巴黎和會的各國代表有1000多人,其中全權代表70人。原來成立和會的一個主要機構叫“十人會議”,這個“十人會議”對帝國主義列強分贓問題很不方便,於是改為“四人會議”,即美國總統威爾遜、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克列孟梭和義大利首相奧蘭多。但是義大利在大戰中作用不大,本國的底子薄,英法又都不願義大利成為一個強國,所以把它冷落在一邊。所以“三人會議”實際成了巴黎和會的主人,只有他們三個人說了算。

美國、英國和法國對戰後的瓜分和世界秩序都各有各的打算。威爾遜主張先討論建立國際聯盟組織問題,英法則主張先討論戰敗國的領土和殖民地問題。如果照英法的算盤打,美國什麼也撈不到。因為在戰爭期間,同盟國一方許多殖民地,事實上都給英、法和日本占領了,他們早已秘密談判要瓜分這些領土和殖民地,而美國提出建立國際聯盟,正是打算通過這個組織來控制這些地方。所以威爾遜的提議,一開始就遭到英法兩國的反對。他們彼此爭吵不休,從1月吵到4月,誰也不肯讓步。威爾遜火了,他一方面電令財政部長,不要給英、法、意以任何新的貸款,還命令“華盛頓號”軍艦駛來法國,準備退出和會回美國去。後來,他們三個人又經過無數次激烈的爭執和討價還價,結果英國得到了國際聯盟所規定的委任統治制度下擁有1000萬人口的領土,法國得到了750萬人口的地區,日本也得到了德國在太平洋上的屬地。而他們則同意美國的“門戶開放”原則,即讓美國資本與商品進入這些地區,實行機會均沾,也就是大家都沾光的意思。

日本代表牧野在歐洲分贓問題上不吭聲,但他準備利用美、英、法之間的矛盾,來迫使和會接受它對中國山東的要求。

原來,清朝政府早把膠州灣沿岸地區租借給了德國。後來昏庸腐朽的清朝政府又放棄了對這塊租借地行使主權。德國便把山東半島據為己有,開礦山,鋪鐵路,設郵政。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占領了德國在山東的全部租借地。本來中國當時參加了協約國,對同盟國作戰,曾把大量糧食支援協約國,還派出了17.5萬名勞工,犧牲約有2000人。作為戰勝國一方的中國,索回戰敗國德國過去強占的山東半島的主權,本來是天經地義的事。可是在強權政治的帝國主義時代,最後竟由英美法三國作主,要送給日本!真是豈有此理!中國著名的“五四運動”就是以此作為導火線而掀起來的。

1919年6月28日下午3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參戰國各方代表齊集於凡爾賽宮的鏡廳。德國代表在和約上低頭簽字。但是這個十足的分贓會議,並沒有解決帝國主義之間爭奪殖民地的矛盾;對德國苛刻的條款,也埋下了復仇的種子。難怪法國元帥福煦聽到和約簽字訊息的時候說;“這不是和平,這是20年休戰。”

歷史真是無情,1939年9月,德國希特勒以進攻波蘭為開端,再次在歐洲掀起大戰,時間剛好是在巴黎和會之後20年零兩個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