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義

新民主主義

新民主主義革命是指在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中的無產階級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其所謂“新”,是相對於17-18世紀歐美國家發生的資產階級領導的,旨在推翻封建專制主義壓迫,確立資產階級政治統治的舊民主主義革命。從1840年到1949年統稱為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其中,1840-1919年稱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其間所有的革命都是由小資產階級或資產階級領導的。1919-1949年稱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其間的革命是無產階級及其政黨領導的。可見,新、舊民主主義革命區別的最根本標誌是領導階級是誰,領導權掌握在誰的手中。既然,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那么是不是這個革命應該就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呢?不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是指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說它是新式的特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簡稱“民主革命”。

基本信息

對象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其具有壟斷性、封建性、買辦性的特點)。1948年4月,毛澤東《在晉綏幹部會議上的講話》中明確地把官僚資本主義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一起列為中國革命的對象。

新民主主義新民主主義

封建剝削制度是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主要支柱和中國封建軍閥實行專制統治的社會基礎。從根本上說,反對封建主義,就是在經濟上消滅以地主土地占有制為主要特徵的封建剝削制度;從政治上推翻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代理人和地主買辦勢力的集中代表——封建軍閥的專制統治,解放被束縛的生產力,為中國的經濟現代化和政治民主化開闢道路。反對封建主義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內容和表現形式。

土地革命時期-廢除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所有制。抗日戰爭後,我們黨將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政策改變為減租減息的政策。解放戰爭後,共產黨實行了廢除封建性和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並最終推翻了國民黨反動政權,從而取得了反封建主義的決定性勝利。

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不是一般地反對資產階級。這是因為中國的資產階級陣營分為民族資產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前者不是革命的對象,後者是革命的對象。中國的小資產階級是勞動者,不屬於資產階級範疇。因此,不區別官僚資本主義和民族資本主義,就是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界限。

反對官僚資本主義,並非因為它是資本主義,而是因為官僚資本主義是憑藉地主買辦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政權力量而發展起來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中國反動和落後的生產關係,阻礙中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總之,中國革命的對象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主要對象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最主要對象是帝國主義。

基本經驗

1、堅持和把握無產階級的領導權心,必須建立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廣泛的統一戰線,這是實現無產階級領導權的關鍵。

2、在同資產階級建立統一戰線時,實行獨立自主、又聯合又鬥爭的方針,是保持無產階級領導權的基本策略。

3、建立一支強大的革命武裝,是保持無產階級領導權的堅強支柱。

4、加強無產階級政黨建設,是實現無產階級領導權的根本保證。

在無產階級領導權問題上中共黨內的兩種錯誤傾向:在無產階級領導權問題上,中共黨內曾經出現過“左”的和右的兩種錯誤傾向。右的傾向是放棄領導權,“把整個隊伍送出去”。比如,陳獨秀在1927年所犯的“右傾”錯誤,導致了第一次國民革命的失敗。“左”的錯誤是把自己孤立起來,“把整個隊伍推出去”。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左”傾錯誤,特別是王明的“左”傾冒險主義給中國革命帶來了災難性後果。

五種經濟成分

新民主主義新民主主義

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的報告中提出,其基本內容包括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個體經濟、國家資本同私人資本合作的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等五種經濟成分。

新民主主義時期的毛澤東

新民主主義應在國營經濟領導下,使五種經濟成分統籌兼顧,分工合作,以促進新民主主義經濟的發展。新民主主義經濟由於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居於主導地位,使它不同於資本主義經濟,但新民主主義經濟也不是完全的社會主義經濟。它是一種過渡性的經濟,它的發展前途必然是社會主義經濟。

新民主主義經濟建設的方針:實行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互助、內外交流的政策,簡稱“四面八方”政策。1949年9月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對此作了明確的規定,即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建設的根本方針,是以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互助、內外交流的政策,達到發展生產、繁榮經濟之目的。

“新民主主義經濟形態”說確認了社會主義國營經濟領導下多種經濟成分的並存,“四面八方”政策則是處理各種經濟成分之間的關係及其他關係的準則。它們符合中國歷史和中國革命所形成的社會現實,有利於發揮各種經濟成分的優勢,使社會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因而是完全正確的經濟理論與政策。

基本問題

中國革命必須以長期的武裝鬥爭為主要形式:武裝鬥爭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和特點。“槍桿子裡面出政權”,這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經驗教訓中總結出來的基本經驗之一,但不排斥其它鬥爭形式。

中國的武裝鬥爭的實質是無產階級領導的農民戰爭,這是因為:

第一、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農業大國,農民占人口絕大多數,是中國社會的主要民眾,是反帝反封建的主力軍,無產階級對革命的領導權,主要落實在對廣大農民的領導上。

第二、中國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反封建,而反封建的核心是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因而農民問題是中國革命的中心問題。

第三、中國是一個政治經濟發展極不平衡的國家,反革命力量對農村的控制相對薄弱;廣大農村的自然經濟,以及帝國主義之間、軍閥之間的矛盾鬥爭,也為中國共產黨領導農民革命在農村積蓄和發展革命力量提供了可能。

第四、中國革命的對象是兇惡而強大的,而城市工人階級的力量相對弱小,中國共產黨要積蓄和鍛鍊力量,就必須領導農民,把落後的農村建成先進的革命根據地,實現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

第五、事實上,農民是中國革命軍隊的主要來源。中國革命戰爭正是廣大農民的支持和參加下取得勝利的。

但是,由於農民不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受教育水平的制約,沒有科學的思想作指導,這些階級局限性決定了中國的農民不能領導中國的民族民主革命。中國的無產階級受壓迫最深,最有覺悟,最有組織性、紀律性,是革命最堅決、最徹底的階級,是新的生產力的代表,因此,中國無產階級是中國革命的領導者。

“工農武裝割據”是實現農村包圍城市的必由之路

1928年11月,毛澤東在《井岡山的鬥爭》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其內涵是在中共領導下,以土地革命為基本內容,以武裝鬥爭為主要形式,以農村革命根據地為戰略陣地的三者密切結合的思想。

農村包圍城市道路與列寧主義的高度一致

樊小峰、嬴嘉麗在“正確認識中國文化在當代中國主流意識形態中的重要地位”一文中認為:“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即在帝國主義統治最薄弱的環節首先完成社會主義革命)與‘農村包圍城市理論’的一致性,也正體現於‘圖難於其易’‘避實就虛’等原則。因為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與‘農村包圍城市理論’的指導原則,在本質上都是‘圖難於其易’和‘避實擊虛’的體現”。這就是說“農村包圍城市理論”和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在指導原則上是高度一致的。而從這點上說,“農村包圍城市理論”正是對列寧主義的科學套用。左傾主義的“城市中心論”則是在用列寧主義的教條反對列寧主義的本質。

統一戰線

中國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和發展

中國的統一戰線是在中國革命過程中形成、發展和壯大起來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革命階段里,統一戰線有著不同的任務、內容和特點。

新民主主義新民主主義

1、國民革命時期(1924—1927),建立國民革命聯合戰線:第一次國共合作,合作的政治基礎是新三民主

義(聯俄、聯共、扶助工農);合作的組織形式是將國民黨被改組為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革命聯盟。“一切工作歸國民黨”,是陳獨秀和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在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提出的主張。這種觀點過高地估計了國民黨和資產階級,過低地估計了共產黨和無產階級,其實質是放棄無產階級對民主革命的領導權。

2、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7—1935),建立了工農民主統一戰線:由於對革命道路的錯誤估計,中共領導人犯了關門主義的錯誤,建立的工農民主統一戰線不包括民族資產階級。

3、抗日戰爭時期(1937—1945),國共實現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戰爭民族統一戰線,但不包括以汪精衛為代表的親日派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陣營。

4、解放戰爭時期(1945—1949),以多黨合作為主要內容,以反對美蔣反動派的統治為主要任務,建立了人民民主統一戰線。這個統一戰線比過去任何時期都要廣大,都要鞏固,使反動統治更加孤立。

實現革命統一戰線的基本原則和主要經驗

1948年1月,毛澤東在《關於目前黨的政策中的幾個重要問題》中指出,無產階級及其政黨要實現自己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實現自己對同盟者的領導,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率領被領導者同共同的敵人作堅決鬥爭並取得勝利;二是對被領導者給以物質利益,至少不損害其利益,同時給以政治教育。

黨的建設

1、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全民族的先鋒隊。

新民主主義新民主主義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把自己定為中國工人階級的政黨,始終堅持工人階級先鋒隊的性質。看一個政黨是否先進,是不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主要應看他的理論和綱領是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是不是代表社會發展的正確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民主革命時期,由於當時中國社會的特點,中國共產黨的絕大多數黨員來自農民和其他勞動者,也有不少來自知識分子和非勞動者階層的革命分子。毛澤東創造性的解決了在農村和戰爭環境中,在絕大多數黨員來自農村的情況下,保持黨的先進性和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的重大問題。

這主要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綱領,代表中國社會發展的正確方向;高度重視在思想上建黨,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武裝全體黨員,不僅要求黨員在組織上入黨,而且要求黨員在思想上入黨,直到他們為實現黨的綱領和任務而奮鬥。

1935年12月,黨在陝北瓦窯堡召開政治局會議,通過《關於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無產階級的先鋒隊,它應該大量吸收工人、僱農入黨,形成黨內的工人骨幹;同時,中國共產黨又是全民族的先鋒隊,因此,一切願意為共產黨的主張而奮鬥的人,不問他們的階級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產黨。這就糾正了在黨的組織發展問題上長期存在的“左”傾關門主義的錯誤。此後,黨的隊伍不斷擴大,並始終保持了黨的工人階級先鋒隊和中華民族先鋒隊的性質。

2、黨的建設是一項偉大的工程。毛澤東在1939年10月《發刊詞》中把黨的建設稱之為一項“偉大的工程”。

3、黨的建設的基本經驗:黨的建設的基本經驗(途徑)主要有:

(1)著重從思想上建黨。強調從思想上建黨是毛澤東的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的重要內容和顯著特點。加強黨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們辦好一切事情的保障,必須時刻把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我黨建設的中心環節;思想政治工作是經濟工作的生命線,必須大大加強,決不能削弱。把思想建設作為黨的建設的核心,主要是用無產階級的思想克服非無產階級的思想;思想建設的根本任務是幫助黨員從思想上入黨,方法是加強馬克思主義學習,學習黨章,樹立信念。

(2)注重黨的組織建設,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即個人服從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全黨服從中央。這主要表現在毛澤東為黨的組織建設制定了民眾路線和嚴格的民主集中制原則,其“集中的表現,便是一九二九年紅四軍的第九次代表大會的決議”。

(3)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

1942年9月,毛澤東在《整頓黨的作風》一文中,第一次明確使用了“黨風”的概念。整風運動,是黨的馬克思主義學習運動,首先要解決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問題,即要解決黨的學風問題。要把馬克思主義當作行動的指南,而不是僵化的教條。1945年4月,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第一次把中國共產黨在長期革命鬥爭中形成的優良傳統作風概括為理論聯繫實際、密切聯繫民眾、自我批評,並將它提到世界觀和黨性原則的高度。認為三大作風是中國共產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主要標誌和顯著特點。毛澤東一面告誡全黨,沒有好的黨風就難以建設一個好的黨,就難以獲得廣大人民民眾的支持和擁護。同時黨風對整個社會風氣,對黨外民眾具有重要的影響。

(4)正確認識和處理黨內矛盾,整風是進行馬克思主義教育的好形式。

1942年延安整風運動的主要內容: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而以反對主觀主義為中心任務;方針:懲前毖後,治病救人;形式:學習—對照—批評與自我批評,找出改正措施。

歷史意義

新民主主義新民主主義

中國革命的勝利,有著極其偉大的歷史意義。

首先,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數千年來,中國的歷史是極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近百年來,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又憑藉堅船利炮,把中國一步步拖入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深淵。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在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但是卻並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社會性質。中國人民為了自由、民主、獨立和統一整整奮鬥了一個世紀,最終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勝利。從此,勞動人民成了新中國的主人。這是中國歷史上的偉大轉折點,標誌著中國社會進入了新的時期。

其次,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對世界歷史的發展也發生了巨大的影響。中國革命的勝利,是十月革命勝利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它衝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使帝國主義殖民制度遭到一次致命的打擊,從而大大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中國從帝國主義統治的後方基地變成了反帝鬥爭的前哨陣地,大大增強了世界反帝國主義反殖民主義的力量。中國革命的勝利,大大激勵了許多類似中國這樣遭到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剝削壓迫的國家的人民,增強了他們鬥爭的信心和決心;它對國際局勢的發展和世界人民的革命鬥爭也具有深刻而久遠的影響。

最後,中國革命的勝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勝利。自鴉片戰爭以來,無數志士仁人前赴後繼為國家的獨立和富強而奮鬥,但都未能取得革命的成功。只有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進程中,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的正確指引下,中國人民才順利地推翻了三座大山在舊中國的統治。由於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共產黨被公認為全國各族人民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核心毛澤東同志被公認為中國共產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思想被公認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在總結中國革命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基礎上所形成的這些基本結論,成為中國人民的巨大精神財富。

經驗

首先,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把中國革命引向勝利,是由於她堅持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正確方向。這是黨的一條最基本的經驗。自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的近80年的時間內,中國人民的反抗鬥爭從來都是沒有停止過的。但是,中國人民沒有什麼思想武器來抵禦帝國主義,只是在十月革命以後,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廣為傳播起來,中國人民才有了新的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的科學世界觀和社會革命論。它的生命力正是在於它是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的,在於它能夠在實踐中為人們認識真理開闢道路。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採取從民眾中來到民眾中去的民眾路線的工作方法,獨立自主地來思考和解決中國的問題,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實踐結合起來,從而成功地使其具有了為中國人民所理解接受和喜聞樂見的民族風格和民族形式。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使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深深地紮下根來,並被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轉化為對中國社會進行革命改造的偉大的物質力量。可以說,沒有毛澤東思想的正確指引,就不會有中國革命的勝利。

新民主主義新民主主義

其次,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沒有新中國。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舊民主主義革命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沒有一個像中國共產黨這樣作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時刻代表著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利益的先進政黨的堅強領導。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指明了鬥爭的目標,在長期鬥爭的實踐中找到了使革命走向勝利的道路,並且把被人視為“一盤散沙”的中國人民團結和凝聚成萬眾一心的任何反動勢力也沒有可能戰勝的偉大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儘管中國人民的革命鬥爭也經歷過重重的挫折,走了許多彎路,但最終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是中國人民依據近代中國革命的歷史經驗所得出的一個科學的結論,是他們基於自己的切身體會所確認的偉大真理。

再次,建立一個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是中國革命勝利的基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革命對象是極其殘暴和兇惡的,同時,無產階級和地主大資產階級都只占人口的少數,最廣大的人民是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以及其他中間階級。因此,無產階級如果要取得革命的勝利,就必須爭取和聯合廣大的中間階級。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堅信這一點,並且堅持了在革命統一戰線中以無產階級為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原則,從而在反帝反封建的旗幟下,把全國各族和各階層人民緊密地團結在自己的周圍,歷盡千辛萬苦,戰勝了許多艱難險阻,最終推翻了壓在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取得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這是中國革命勝利的另外一條重要的經驗。

最後,在中國實行人民民主專政制度,是中國革命發展的歷史必然。在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進程中,曾經實驗過資產階級的民主和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但是,它們最終都失敗了。事實證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就是因為以人民民主代替了資產階級民主,以人民共和國代替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正如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總結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鬥爭28年來的經驗時,所指出的:“總結我們的經驗,集中到一點,就是工人階級(經過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我們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民主專政這個武器,團結全國除了反動派以外的一切人,穩步地走到目的地”。這是對中國共產黨近百年來革命鬥爭經驗的深刻總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