鼬科

鼬科

鼬科又名貂科,擁有犬型類超過半數的種類,是犬型類的最大科,也是食肉目的第一或第二大科,其分布幾乎遍及大洋洲,南極洲和馬達加斯加等島嶼以外的世界各地,和犬科同為食肉目中分布最廣的科。

鼬科是個非常多樣化的科,典型的成員是動作敏捷的小型食肉動物。牙齒尖銳而有力,具食肉齒(裂齒),即上頜最後1枚前臼齒和下頜最前1枚臼齒,也有些體型略大的雜食性成員,並由一些水棲或半水棲的成員。鼬科可以分成幾個形態和習性差異較大的亞科。從進化論的角度來看,鼬科動物是食肉目中比較早就出現的。目前最早的鼬科動物化石是在歐洲找到的,它源於始新世。北美洲和亞洲最早的鼬科動物化石源於漸新世。鼬科動物的普及大概與齧齒動物的普及是平行發展的。除捕獵外對其生態環境的破壞對鼬科也造成危害以外。目前受威脅的種類包括歐洲水貂和黑足鼬。黑足鼬已經在野外滅絕。19世紀裡海貂被滅絕。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鼬科動物 鼬科動物

哺乳綱食肉目的一科。中小型獸類,軀體細長,四肢較短。頭形狹長,耳一般短而圓,嗅覺、聽覺靈敏。犬齒較發達,裂齒較小;上臼齒橫列,內葉較外葉寬;臼齒齒冠直徑大於外側 門齒高度 。體毛軟 ,多無斑紋 。前後足均 5 指(趾);蹠行性或半蹠行性;爪鋒利,不可伸縮。尾一般細長而尖,有些種類尾較粗,如水獺和 獾。大多肛門附近有臭腺,可放出臭氣驅敵自衛。生活方式多樣,有樹棲(貂類)、半水棲(水獺、海獺)、穴居(獾)等。大多肉食,主要以嚙齒類、鳥卵及幼雛、魚類、昆蟲為食;少數雜食性,食植物根莖、果實、昆蟲、蛙、蝦蟹等。分布於歐亞大陸、非洲和南北美洲。共25屬,約70種,中國產 9屬21種。各種鼬類 、貂類幾乎均為滅鼠能手。獾類有時破壞莊稼,鼬類、貂類有時盜食家禽。許多種類已列為保護動物。水貂已開始大量人工飼養。鼬科(Mustelidae)現生種分布於除大洋洲、南極以及一些島嶼之外的各大洲。這是一些小至中型的動物。它們的裂齒都不大,裂葉沒有深的中央凹刻,上第一臼齒內半部加大,其長總比外緣長,第三臼齒退失,上、下第二臼齒也很退縮。鼬科在形態上分異很大,有很複雜的發育歷史。科以下有水獺類(Lutrinae)、鼬類(Mustelinae)、蜜獾類(Mellivorinae)、臭獾類(Mephitinae)、獾類(Melinae)、美獾類(Leptaretinae)等亞科。鼬科動物的化石廣泛發現於全世界。最早發現於漸新世,中新世至現代十分繁盛。

特徵

大多數鼬科動物身體細長、靈巧,只有獾亞科的動物和貂熊的身材比較臃腫。一般它們的皮毛呈棕色或黑色,有些有斑點、條紋等。尾和四肢比較短。足上有五根彎的、無法收入的爪。嘴比較短,耳小。牙齒數從28至38枚不等,一個共同特徵是缺乏上顎第二枚臼齒。與臭鼬科動物一樣所有鼬科動物擁有發達的肛腺,它們使用其分泌物來標誌領域。有些種(比如蜜獾)也使用其肛腺來防衛自己。

鼬科 鼬科

與其它食肉動物相比大多數鼬科動物比較小,但是相互之間它們的大小差異很大。伶鼬是世界上最小的食肉目動物,體重最高只有250克,而海獺、巨獺和貂熊的體重則可達30千克以上。大多數鼬科動物有明顯的性雙態性,平均雄獸可以比雌獸重25%。

棲息環境

鼬科 鼬科

本科包括鼬、獾、水獺等25屬將近70種動物,即有陸棲性也有水棲性動物。除大洋洲、澳大利亞、馬達加斯加、加勒比海群島和其它孤立的島嶼外世界各地均有鼬科動物生活,它們可以在多種生態環境中生存,不過一般避免過於乾燥的環境。許多鼬科動物需要近水的環境,它們生活在河流和湖泊的岸邊,有些也生活在海岸。水獺亞科的動物對水的依靠性最高,海獺甚至生活在北太平洋的海面上。

生活習性

食物

鼬科動物主要是食肉的。不同的種以及在不同的季節里它們也多少食用植物。整個科內不同種之間的食譜差距非常大。許多鼬科動物捕食比它們大的齧齒動物。比如貂屬動物捕食比它們重得多的野兔,而貂熊甚至進攻馴鹿。

鼬科動物中肉的主要來源有各種脊椎動物,包括小的哺乳動物、鳥及其蛋、爬行動物、兩棲動物和魚,此外還有昆蟲、甲殼動物、蠕蟲等等。植物類食品包括果實、核桃、塊莖等等。

鼬科動物主要都是食肉的,雖然有些種偶然也吃植物性食物,還有幾屬是雜食性的。它們常靠嗅覺覓食,雖然聽覺和視覺也很發達。雄性體型一般比雌性大四分之一。許多鼬類以它們肛腺的惡臭分泌作防禦武器。

鼬科 鼬科

大多數鼬科動物在夜間或者黃昏時活動,有些也在白日覓食。許多鼬科動物使用自己挖的或者其它動物挖的地穴為巢,許多是主要在地面上活動的動物,它們瘦長的體裁使得它們可以鑽入地穴中去獵食,有些鼬科動物則經常在樹上活動。鼬科中有不少動物游泳技術極好,尤其是水獺亞科和鼬類動物。

鼬科動物一般比較喜歡單獨生活,它們使用肛腺的分泌物、尿和糞便來標誌它們的領域。它們的嗅覺尤其發達,它們使用它們的嗅覺來捕獵和與其它同種的動物通訊。鼬科動物的視覺和聽覺也比較好。許多鼬類以它們肛腺的惡臭分泌作防禦武器。

生長繁殖

鼬科 鼬科

鼬科動物的孕期一般在30至60天之間,許多種的受精卵可以拖延在卵巢著床的時間,因此在交配到出生之間可以持續數個月。一般雌獸每年只生產一次。新生的幼獸眼睛還關閉,無法自助,但發育很快。大多數種的幼獸在兩個月內就已經可以獨立生活,一般在一歲半至兩歲之間性成熟。在大自然里其壽命一般在20歲左右。

鼬科分類

鼬科共有20個屬和55個種。傳統的分類學將它分為五個亞科:

鼬亞科(Mustelinae)

貂屬(Martes),共8種。

貂熊屬(Gulo),僅貂熊一種。

狐鼬屬(Eira),僅狐鼬一種。

鼬屬(Mustela),共17種.

虎鼬屬(Vormela),僅虎鼬一種。

巢鼬屬(Galictis),共2種。

草原鼬屬(Lyncodon),僅草原鼬一種。

非洲艾虎屬(Ictonyx),僅非洲艾虎一種。

白頸鼬屬(Poecilogale),僅白頸鼬一種。

獾亞科(Melinae)

獾屬(Meles),僅獾一種。

豬獾屬(Arctonyx),僅豬獾一種。

鼬獾屬(Melogale),共4種。

獾亞科:(獾讀音huān)體型較大;鼻端具有發達的軟骨質鼻墊,類似豬鼻;四肢較粗而強,趾端均生有強而粗的長爪,爪長近似趾長。雜食性,依靠靈敏的嗅覺,拱食各種植物的根、莖,亦吃蚯蚓、地下的昆蟲幼蟲,或在溪邊捕食蛙、蟹,在灌叢捕鼠,甚至食腐屍。全身黑棕色與灰白色混雜。頭部和四肢棕黑色,頭部具3條明顯的白色縱紋。白天隱匿洞內,夜間出來活動。分布於歐亞大陸和北美洲。有4屬。豬獾屬Arctonyx僅1種,即豬獾Arctonyx collaris。分布於印度、泰國、馬來西亞和蘇門答臘等;我國見於華東、華南、西南、華北及陝西、甘肅和青海等地。鼻墊與上唇間裸露,吻鼻部狹長而圓,酷似豬鼻。體長65~70厘米,體重10千克以上。棲息於平原到海拔3000多米的山地,穴居,住岩洞或掘洞而居,性兇猛,叫聲似豬。視覺差,嗅覺發達。夜行性。食性雜,尤喜食動物性食物,包括蚯蚓、青蛙、蜥蜴、泥鰍、黃鱔、螻蛄、天牛和鼠類等,也食植物 性食物,有時盜食農作物王米、小麥、白薯和花生等。有冬眠習性。立春前後發情,懷孕期3個月左右,於4~5月產仔,每胎2~4仔。獾油治燙傷,對痔和胃清瘍有一定療效。針毛可制毛刷和毛筆。獾屬Meles僅1種,即獾(狗獾、歐亞獾)Meles meles。廣泛分布於北半球的歐亞大陸和北美洲,我國各地均有分布。體長45~50厘米,尾長11~13厘米,體重10~12公斤。棲息于山野,通常築洞於土丘或大樹下,洞道長達幾米至10餘米。視力弱,嗅覺靈敏,主要在夜間活動。雜食性,以蚯蚓、昆蟲、蛙、蜥蜴、鳥、鼠和植物的根、莖、果實為食。有半冬眠現象,屬異溫動物。性喜清潔,不在洞穴內便溺,還有晾曬窩內樹葉來清除跳蚤的習性。年只繁殖1次,8~9月開始交配,4~5月份產仔,每胎產仔3~4隻,1~2歲性成熟。鼬獾屬Melogale有4種:大齒鼬獾Melogale personata、鼬獾Melogale moschata、伊氏鼬獾Melogale everetti、緬甸鼬獾Melogale orientalis。分布於中南半島和東南亞。我國有鼬獾和緬甸鼬獾2種。鼬獾在我國共有4個亞種,指名亞種M.m moschata分布於貴州和廣東;台灣亞種M.m subaurantiaca分布於台灣;東南亞種M.m ferrogrisea分布於陝西、四川、安徽、浙江、江蘇、湖南、湖北、江西和福建等地;滇南亞種M.m taxilla分布於廣西、雲南和海南。體長31~41厘米,尾長15~23厘米,體重1~1.5千克。息於河谷及丘陵的森林、草叢中。穴居於石洞和石縫,善掘洞。雜食性,以蚯蚓、蝦、蟹、昆蟲、魚和小型鼠類為食,亦食植物根莖和果實。緬甸鼬獾分布於越南、緬甸、印度、尼泊爾和我國的雲南及廣東,體形和毛色均似鼬獾,但較大。臭獾屬Mydaus有2種:臭獾(巴拉望臭獾)Mydaus marchei和巽他臭獾(印尼臭獾、爪哇臭獾)Mydaus javanensis。肛門腺可噴出黃色臭液,達1米遠,能使狗等動物熏暈。臭獾分布於菲律賓巴拉望島及其附近島嶼,全身黑色,體長32~46厘米。尾長1~4厘米,體重約2.5千克。巽他臭獾分布於婆羅洲、爪窪和蘇門達臘等地區,體型較大,背部具鮮明白紋。善挖洞,主食蚯蚓、蠕蟲、昆蟲等無脊椎動物。

蜜獾亞科

蜜獾屬(Mellivora),僅蜜獾一種.

美洲獾亞科

美洲獾屬(Taxidea),僅美洲獾一種。

水獺亞科(Lutrinae)

水獺屬(Lutra),共3種。

江獺屬(Lutrogale),僅江獺一種。

美洲獺屬(Lontra),共3種。

巨獺屬(Pteronura),僅巨獺一種。

小爪水獺屬(Aonyx),共3種。

海獺屬(Enhydra),僅海獺一種。

水獺亞科:(獺讀音tǎ)體型較大,水棲,擅長游泳,在水中捕食。分布於歐亞大陸、非洲和美洲的淡水或海水中。有7屬。均受保護。小爪獺屬Amblonyx僅1種,即小爪水獺(亞洲小爪水獺)Amblonyx cinereus。分布於東南亞和印度東北部,我國見於華南和西南。體長在60~94厘米,體重約3千克,為體型最小的水獺。四肢短小,每肢有五趾,趾間蹼膜不完全,爪短粗呈釘子狀,有退化現象,尾部較細。喉部顏色較淺,為白色至灰色,與其他部位形成鮮明的對比。齒粗大,僅34枚,上頜較水獺屬少2枚第一前臼齒。集成小群棲息於亞熱帶的山地河谷,有時可以分布到海拔較高的山溪中。多穴居,善於游泳,性情兇猛,主要以魚類為食,也吃軟體動物、甲殼動物、蛙類和水禽等。由於棲息地破壞,環境污染,以及因為貿易被捕獵,數量減少,為我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非洲小爪獺屬Aonyx有2種:非洲小爪水獺Aonyx capensis和剛果小爪水獺Aonyx congicus。分布於非洲。有時亞洲小爪水獺Amblonyx cinereus也置於此屬。美洲獺屬Lontra有4種:北美獺Lontra canadensis、南美獺(怒獺)Lontra provocax、長尾水獺Lontra longicaudis、貓獺Lontra felina。分布於美洲。海獺屬Enhydra僅1種,即海獺Enhydra lutris。分布於北太平洋的寒冷海域。體長130~150厘米,體重30~50千克,尾長30~40厘米,雄性略大於雌性。前肢短而裸露,後肢長而扁平,趾間有蹼,成鰭狀,適於游泳和潛水。群居,除繁殖外,幾乎終生海棲。夜間將海藻纏在身上枕浪而,以防止被沖走,並有幾隻輪流放哨。可潛水至50米深的海底,主要以貝類、鮑魚、海膽、螃蟹等為食,常仰泳並將食物固定於胸部,用石塊砸碎取其肉。由於生活環境惡劣,能量消耗大,海獺進食量達自身體重的1/3,為動物界之最。海獺皮下脂肪較薄,但皮毛極為緻密,每平方厘米皮膚達12.5萬根毛髮,亦為動物界之最。高品質的皮毛引來人類捕殺,據說曾有一俄國人在阿拉斯加一次就捕獲上萬頭,剝皮出售。到1911年,全世界僅存下1000頭,後經過保護才有所回升。水獺屬Atelocynus有3種:水獺(歐亞水獺)Lutra lutra、毛鼻水獺Lutra sumatrana、斑頸水獺Lutra maculicollis。水獺分布於歐洲、亞洲、美洲和非洲;我國見於大部地區。體呈流線型,體長約60~80厘米,體重可達5千克。棲息於湖泊、河灣、沼澤等淡水區,偶下海捕食;洞穴較淺,常位於水岸石縫底下或水邊灌木叢中。常獨居,晝伏夜出,以魚類、鼠類、蛙類、蟹、水鳥等為主食,嗜好捕魚,即使飽腹之後,它們還會無休無止地捕殺魚類。善於游泳和潛水,一次可在水下停留2分鐘。全年均可繁殖,通常1胎2仔。珍貴毛皮手,絨毛厚密而柔軟,可防水,保溫抗凍作用極好,又因肝臟被認為是貴重的中藥材,因此遭到大量捕殺,加之環境污染,數量很少,為我國二級保護動物。毛鼻水獺一度認為已滅絕,後在泰國重新被發現;斑頸水獺見於非洲尼羅河流域,群居。江獺屬Lutrogale僅1種,即江獺(滑獺、印度水獺)Lutrogale perspicillata。分布於南亞洲和東南亞;我國見於雲南、貴州和廣東珠江口附近的局部地區,範圍狹,數量稀少。外形似普通水獺而較大,體重可達15千克。鼻墊上緣被毛為波浪狀凹凸,四肢趾爪的大小亦介於普通水獺和小爪水獺之間。棲息於江河和海岸帶僻靜的水域,或和普通水獺混棲。主要食物為甲殼動物、軟體動物和小魚。為我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大水獺屬Pteronura僅1種,即大水獺(巨水獺)Pteronura brasiliensis。分布於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體長可達200厘米,體重可達20千克,為最大的水獺。喉部具白色醒目斑塊。肛門腺可分泌麝香。因皮毛被捕殺數量減少。

 

種類

鼬科Mustelidae擁有犬型類超過半數的種類,是犬型類的最大科,也是食肉目的第一或第二大科(決定於靈貓科是否分成兩個科),其分布幾乎遍及大洋洲,南極洲和馬達加斯加等島嶼以外的世界各地,和犬科同為食肉目中分布最廣的科。鼬科是個非常多樣化的科,典型的成員是動作敏捷的小型食肉動物,也有些體型略大的雜食性成員,並由一些水棲或半水棲的成員。鼬科可以分成幾個形態和習性差異較大的亞科。

鼬科 鼬科

鼬科包括中、小型食肉獸。體軀細長,四肢均短,行動敏捷,善曲背跳躍疾走,多數能攀緣,也會游水。顱骨狹長。科內各屬的齒式並不盡同,但上頜臼齒全是一對,且橫列,下頜臼齒兩對。本科動物生活方式多樣,有上樹者(貂),有下水(水獺)或地面穴居者(獾)。中國所產的鼬科動物多達20種,隸屬於9屬;分布廣、產量大且有很多種是珍貴的毛皮獸。例如:黃鼬(Mustelasibirica),俗名黃鼠狼。全身棕黃或棕褐色,頭小,可以鑽很窄的縫隙。以鼠類為主食,在自然界為害鼠的天敵。常盜食家禽,為人所厭惡,但在自然界控制、調節鼠類密度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毛皮質量很好,是制裘的上等原料。尾毛是中國傳統的毛筆原料,稱“狼毫”。紫貂(Marteszibellina),體形似黃鼬,但較大些。全身棕褐色,耳大且直立,善爬樹,棲於寒冷地區的針葉林或針闊葉混交林中。產於中國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一帶。紫貂皮是毛皮獸中最為珍貴的,毛絨豐厚、輕、暖而美觀。水獺(Lutralutra),是鼬科中營半水棲的種類。軀體扁圓形,四肢短,趾間有蹼;眼小,耳小,耳孔和鼻孔在潛水時都能關閉;尾長而富有肌肉,適於在水中游泳。棲息於江湖岸邊,築巢在靠近水邊的樹根下。以魚類為主食,其糞便內多有魚骨。水獺的毛短而密,有光澤,其底絨豐厚,保暖性強,且華麗美觀,是僅次於紫貂的珍貴毛皮。本科包括鼬、臭鼬、獾、水獺等25屬將近70種動物,即有陸棲性也有水棲性動物。除澳大利亞和南極以外,本科的動物遍布全世界。

鼬科

鼬科鼬科又名貂科,擁有犬型類超過半數的種類,是犬型類的最大科,也是食肉目的第一或第二大科,其分布幾乎遍及大洋洲,南極洲和馬達加斯加等島嶼以外的世界各地,和犬科同為食肉目中分布最廣的科。
鼬亞科貂屬 | 貂熊屬 | 狐鼬屬 | 鼬屬 | 虎鼬屬 | 巢鼬屬 | 草原鼬屬 | 非洲艾虎屬 | 白頸鼬屬
獾亞科獾屬 | 豬獾屬 | 鼬獾屬
蜜獾亞科蜜獾屬
美洲獾亞科美洲獾屬
水獺亞科水獺屬 | 江獺屬 | 美洲獺屬 | 巨獺屬 | 小爪水獺屬 | 海獺屬

按亞綱分類的食肉目動物

動物界 (Animalia)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哺乳綱 (Mammalia) | 亞綱獸亞綱 (Theria) | 下綱真獸下綱 (Eutheria) | 總目勞亞獸總目 (Laurasiatheria) | 食肉目 (Carnivora)
食肉目(Carnivora)在動物分類學上是哺乳綱中的一個目。現生的11個科分屬於二大支系,即貓形亞目(Feliformia) 和犬形亞目 (Caniformia)。前者包含靈貓、獴、鬣狗和貓等陸生的類群,後者包含犬、熊、小熊貓、浣熊和鼬等陸生的類群以及海獅、海象和海豹等水生的類群。這3個水生類群通稱為鰭足類,過去曾被列為獨立的目與食肉目相併列,或作為食肉目的1個亞目,而把陸生的食肉類全部歸入裂足亞目。近年的形態學和分子生物學研究都證明鰭足類是食肉目犬形亞目的1個單系群。
貓形亞目(Feliformia)  靈貓科(Murioidea) | 鬣狗科(Hyaenidae) | 貓科(Felidae)
犬形亞目(Caniformia)犬科 (Canidae) | 熊科(Ursidae) | 大熊貓科(Ailuropodidae) | 浣熊科(Procyonidae) | 鼬科(Mustelidae) | 海象科 (Odobenidae) | 海獅科 (Otariidae) | 海豹科 (Phocidae)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