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歐語系

印歐語系

印歐語系,或稱拉丁語系,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語系之一。歐洲、美洲、南亞和大洋洲的大部分國家都採用印歐語系的語言作為母語或官方語言。亞洲印歐語系包括約443種(SIL統計)語言和方言,使用人數大約有20億。

簡介

印歐語系(Indo-European family),這個語言學術語出現於19世紀初葉,因該語系分布於印度和歐洲而得名。後來德國學者又參照同一模式,將其易名為“印度-日耳曼語系”。理由是,印歐語言中,最東部的阿薩姆語是一種印度語言,而最西部的冰島語是一種日耳曼語言。這個術語在歐洲學者、特別是德國學者中比較通行。此外還有少數學者用“雅(利安)-歐語系”,但現代語言學最通行的術語仍然是印歐語系。

這些語言共同的假想祖先稱作“原始印歐語”。關於這個語言的起始地,現在的學者同意兩種說法,一種是北海和裏海北方的乾草原,二是安娜托利亞。支持庫爾乾假說的將這種語言的時間推算在公元前約4000年左右,支持安納托利亞假說的要把時間再往前推好幾千年。

印歐語系是世界上分布區域最廣的語系,使用者幾乎遍及整個歐洲美洲澳洲,還有亞洲非洲的部分地區。印歐語系包括約443種(SIL統計)語言和方言。而以某一種印歐語言為自己母語的人,加起來有20億以上。

印歐語假說

提出

早在16世紀,當歐洲的傳教士、商人、探險者開始學習梵語後,就逐漸認識到印度的梵語與歐洲的拉丁語、希臘語等語言之間有著廣泛的相似性。18世紀,英國的東方學學者W.瓊斯爵士提出了著名的“印歐語假說”來解釋上述語言之間的相似性。

1786年,瓊斯在印度的一次演講中指出,梵語跟希臘語和拉丁語以及古英語之間,無論是在動詞詞根還是在語法形式方面都顯示出系統的相似點,而這種現象絕不可能是偶然的。任何語文學家都不能不承認這些語言衍生自同一原始母語。這種原始母語就是後來人們所說的原始印歐語(簡稱 PIE)。原始印歐語是一種假設的原始印歐人的口頭語言,並沒有任何文字記錄。學者們只是通過對原始印歐語的若干後裔語言進行比較研究,來推斷出它的某些特徵。比較語法的研究,對證實“印歐語假說”和確立印歐語言之間的親屬關係起了重要作用。

原始印歐人 原始印歐人

質疑

關於原始印歐語的分布、範圍、文化類型和語言結構等問題,一直還沒有令人信服的解釋。主要原因一是無文字記錄,二是缺少原始印歐社會的文化遺物。學者們根據印歐語的一些同源詞曾對原始印歐人的故鄉加以推測。從印歐語言有表示“鮭魚”和“山毛櫸”等動植物的詞,推測鮭魚和山毛櫸等生長的地方就是原始印歐人的故鄉,原始印歐語就是從那裡發展起來的。但另一些學者持異議,認為這種方法缺乏科學性,因為幾千年前的 自然生態環境,在許多方面都跟今天的情況大不一樣。總之,各人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利用的材料不同,得出的結論顯然各異。目前還沒有一種完全令人滿意的解釋。

推論

大多數學者至少認同,構擬出的古印歐語辭彙中的動植物都屬溫帶類型(樺樹,水獺,河狸,猞猁,熊,馬)。這裡面,馬和蜜蜂的詞根最有用處。

蜜蜂和蜂蜜是基於絕大多數印歐語言中同源詞構擬出來的可信的重建辭彙。蜂蜜的一個衍生詞,*medhu-,也用來指代一種酒精飲料mead(蜂蜜酒),它很可能在古印歐人的宗教儀式中起著重要作用。蜜蜂不產於烏拉爾山以東,即西伯利亞。這就排除了整個西伯利亞以及東北亞的其他一些地區,包括哈薩克的中亞草原。“馬”的詞根,*ek*wo-,也被很可信地構擬了出來。雖然在公元前4500年至公元前2500年間,馬遍布史前歐洲、高加索安納托利亞(小亞細亞半島)的許多個孤立的地區,但它們只在歐亞草原上數量眾多並有重要價值。馬的詞根在激烈的爭論中排除近東、伊朗、南亞次大陸,並將目光鎖定在歐亞草原上。

現在學者對“原始印歐語”的起始地一般存在兩種看法:一種是北海和裏海北方的乾草原,二是安娜托利亞。支持前者的人將這種語言的時間推算在公元前約4000年左右,支持安納托利亞假說的要把時間再往前推好幾千年。

特點

印歐語系各語言原來都是屈折語,原始的印歐語的名詞有3個性,3個數和8個格的變化(例如俄語這個特點保存得比較完好);廣泛利用詞綴和詞乾元音音變來表達語法意義;名詞和大部分形容詞和數的變化;動詞時態語態語體的變化,主語和動詞在變化中互相呼應。另外,印歐語系各語言的詞都有重音。

但是許多語言,例如英語形態已經簡化,轉向了分析語

二分法

印歐語系 希臘語早期文獻,用邁錫尼線形文字B書寫

印歐語系下的語言經常劃分為K類語言和S類語言。K類語言又稱為齶音類語言(Centum),S類語言又名噝音類語言(Satem)。

K類語言得名於拉丁語中表示一百的詞centum,其特點是保留了原始印歐語的/K/音;S類語言得名於阿吠斯陀語中表示一百的詞satum,其特點是把原始印歐語中的軟齶塞音/K/變為齒齦清擦音/S/。

K類語言包括拉丁語、希臘語、義大利克諸語言、凱爾特諸語言、日耳曼諸語言,以及西臺語和吐火羅語。
S類語言包括波羅的諸語言,斯拉夫諸語言、阿爾巴尼亞語、亞美尼亞語和印度-伊朗諸語言。
長期以來,K類語言被看作構成西部語群,而S類語言構成東部語群。但隨著20世紀初在中國新疆一帶的洞窟中發現吐火羅語文獻,以及釋讀用楔形文字書寫的西臺語(一種原始印歐語)文獻,學者們看出K類語言和S類語言的地理分布不再像早先想像的那樣簡單,並曾經就西臺語跟印歐語系其他語言的關係爭論了好些年,甚至一度導致了印度-西臺語系的假說(把西臺語看作印歐語的姐妹語言)。

分類

印歐語言各語系包括:

日耳曼語族。日耳曼語族分西支、北支和東支:西支包括英語德語(在德語基礎上衍生了依地語和盧森堡語)、荷蘭語、弗拉芒語(也有學者認為弗拉芒語只是荷蘭語的一種方言)、南非的阿非利堪斯語,以及弗里西亞語;北支包括斯堪的納維亞諸語言——瑞典語、丹麥語、挪威語和冰島語;東支的代表是哥特語,但在1000多年前就已消亡。見日耳曼語族

羅曼語族。又稱義大利克語族或拉丁語族。羅曼諸語言的共同母語是古拉丁語。羅曼語族通常分東支和西支,這兩支語言的傳統分界是沿斯培西亞-里米尼線走向劃出同言線。該線以南的巴爾幹羅曼語屬東支,如羅馬尼亞語;該線以北的其他羅曼語支屬西支,包括拉丁語、義大利語法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等。

凱爾特語族。凱爾特諸語言習慣分為兩大類:大陸凱爾特語和海島凱爾特語。前者公元500年以前已消亡;後者指不列顛群島凱爾特諸語言,以及通行於法國布列塔尼地區的布列塔尼語。海島凱爾特諸語言分為北支和南支。北支即蓋德爾語支(又稱蓋爾語支),包括愛爾蘭語、蘇格蘭蓋爾語;南支即不列顛語支(又稱布列塔尼語支),包括威爾斯語、布列塔尼語,以及已消亡的科尼什語等。(見凱爾特語族

波羅的語族。僅存立陶宛語和拉脫維亞語(又稱萊蒂語)。(見波羅的語族

斯拉夫語族。有3個分支:東支包括俄語、烏克蘭語、白俄羅斯語;西支包括波蘭語、捷克語、斯洛伐克語、卡舒比亞語和盧薩提亞語(又稱文德語或索布語);南支包括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斯洛維尼亞語、馬其頓語,保加利亞語,以及古教堂斯拉夫語。(見斯拉夫語族)

印度-伊朗語族印度-伊朗語族是印歐語系最東部的一個語族,所包括的語言比印歐語系任何別的語族都多,約60種  。分為印度語支(又稱印度-雅利安語支)和伊朗語支。印度語支中,使用人數超過1000萬的語言至少有9種:印地語、烏爾都語、孟加拉語、旁遮普語、馬拉提語、古吉拉特語、比哈爾語、奧里亞語和拉賈斯坦語。其他語言還包括僧伽羅語、吉普賽語等。伊朗語支包括波斯語、普什圖語、俾路支語、塔吉克語、庫爾德語、奧塞梯語,以及若干使用人數很少、且已消亡的語言。

希臘語族、阿爾巴尼亞語族和亞美尼亞語族,這三個分別代表著一個語族。

安納托利亞語族和吐火羅語族,這兩個語族代表了印歐語系兩個已消亡的然而卻占有一定地位的語族。

包括語言

英語德語,依地語,荷蘭語,佛蘭芒語,阿非利堪斯語 弗里西亞語,瑞典語,丹麥語,挪威語,冰島語,法羅斯語,拉丁語義大利語法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羅馬尼亞語 加泰隆語,普羅旺斯語,拉托—羅曼語,撒丁語,摩爾達維亞語,塞爾特,布里索尼,威爾斯語,布列塔尼語,阿爾巴尼亞語,俄語,烏克蘭語,白俄羅斯語 波蘭語,捷克語,斯洛伐克語 索布語(盧薩語) 保加利亞語,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斯洛維尼亞語,馬其頓語,立陶宛語,拉托維亞語(萊蒂語),亞美尼亞語 波斯語,普什圖語,庫爾德語,俾路支語,塔吉克語,奧塞梯語,印地語,烏爾都語,孟加拉語,旁遮普語,馬拉蒂語,古吉拉特語,比哈爾語,拉賈斯坦語,奧里亞語,阿薩姆語,克什米爾語,尼泊爾語,信德語,僧伽羅語 比利語,吉普賽語,馬爾地夫語

 最新發現

2013年5月,一個由英國和紐西蘭的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宣稱,他們已經發現歐亞語系存在的線索;他們的論文發表在新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1] 
研究小組發現,至少1.5萬年前,一種語言開始分裂。它分裂為7種不同的語言,並在之後的5000年裡,又繼續分裂成幾千種語言。這些語言而後成為歐洲和亞洲數十億人使用的語言。他們猜測,從英語、葡萄牙語到日語、烏爾都語,這些語言很可能“同根同源”。
研究人員先通過計算機模型找到一些可能因為歷史上變化較少所以在該地區不同語言中仍有類似發音的詞,然後在語言學家重建的原始語言詞庫中查找這些詞,發現有很高的吻合率。他們還發現,在歐亞語系中,一些常用的代詞、數詞和副詞上萬年來基本沒有變化。例如“我”、“我們”、“二”、“三”等是最古老的詞,這些詞的歷史可以追溯到4萬年前。
另外他們確定了23個“最長壽”的詞,這些詞的含義在過去1.5萬年中幾乎沒有改變。其研究顯示,每2000年到4000年,大約一半的詞會被完全不同的詞所代替;在歐亞語系中,至少有4個語族擁有5個同源詞(指在不同語言裡發音和意義相同的詞)。
論文第一作者、英國皇家學會會員、雷丁大學進化生物學家馬克·帕格爾教授說,這一發現為印證歐亞語系的存在提供了新的線索,有助於了解語言的構成機制和演化過程。美國新墨西哥大學語言學家威廉·克羅夫特教授評論道,這項研究提出了一種可能,研究人員可以將語言資料與考古學、人類學組合起來推測人類史前時代的事情,例如人類的遷移、人們之間的交流等。
當今歐亞大陸的語言是否真的同根同源?要準確地回答這一問題,還有待進一步科學論證,而論證所得出的結論必須經得起相關學科的檢驗。由於種種原因,語言同源問題一直困擾著學術界(尤其語言學界)。
語言同源與語言演化密切相關,而後者的解決難度也大。正如中國語言學家、數學家周海中教授所言,解決語言演化問題的難度不亞於破解物種演化之謎的難度;語言演化既是一種社會現象,又是一種自然現象,還是人類心智發展和歷史文化演變的結果;由於語言演化有其內在的原因和外界的影響,從而增加了這一問題的複雜性。因此,至今歐亞語系之說仍是一種假設。

研究及貢獻

歷史語言學

梵語是印歐語系印度 梵語屬於印歐語系

歷史比較語言學是從對印歐語系的具體語言進行大量研究中產生的。

W.瓊斯首次提出印度的梵語跟歐洲的希臘語、拉丁語、哥特語等語言有親屬關係。其後,歐洲的語言學家把瓊斯的經驗性見解提高到科學的論證。丹麥的R.K.拉斯克對於《古諾爾斯語和冰島語的起源》(1818)做了探索;德國學者F.博普的《論梵語動詞變位系統與希臘語、拉丁語、波斯語和日耳曼語的比較》(1816)第一次把梵語、波斯、希臘、拉丁、德語諸語言同出一源的情況做了詳細的考證。瓊斯稱為“相似點”的現象, 到這時已發展為對應關係。

德國語言學家J.格林在他的《德語語法》(1819~1837)中提出了印歐諸語的音變定律,這一定律又在1875年得到丹麥語言學家K.維爾納的修正,使原來認為是例外的現象得到統一的解釋。

德國學者A.施萊歇爾是歷史比較語言學的集大成者,他吸取黑格爾的歷史哲學和達爾文的進化思想,寫出了《印歐、梵語、希臘語、拉丁語比較語法概論》(1874~1877),他是提出語言譜系觀的第一人。K.布魯格曼和B.德爾布呂克合著的5卷本《印度-日耳曼諸語言比較語法概要》 (1886~1900)更是這門學科的巨著。

上述學者,無不從語言的實地調查開始,特別對梵語、波斯語、立陶宛語等古老語言,用力尤勤,學者們的工作贏得了世界學術界的尊重,今天,語言學研究的重點雖然已經轉移,但是歷史語言學的研究並沒有中斷,格林兄弟在19世紀中葉發起編纂的《德語詞典》(1852),經過幾代學者的努力,終於在1960年全書出版,便是一例。

 

語言年代學

語言的某些部分變化得較早較快,而有些部分保持相對穩定。對後者的觀察使得語言學家Morris Swadish編寫出一個標準辭彙表,這些單詞從最穩定的辭彙中選出,在絕大多數語言中它們傾向於保留而不被取代,即使經歷過侵略和征服後也是如此。他希望,通過分析很長時間裡這個穩定單詞表中單詞被替換的平均速度,能夠得到語言演化速度的可信的標準度量——他稱之為“語言年代學”。
在1950年到1952年間,Swadish發表了一個包含100個單詞和一個包含200單詞的基本核心詞表,這是一個標準化的穩定辭彙列表。他提出,所有語言在某些特定方面都趨向於保留其自有的辭彙,包括身體器官(blood,foot),基本數詞(one,two,three),親屬關係(mother,father),基本生活需求(eat,sleep),基本自然事物(sun,moon,rain,river),一些動植物(樹,當地的動物),一些代詞(this,that,he,she),以及連詞(and,or,if)。這一列表中的內容能夠並且已經改造得適用於其他語言。

比如:雖然英語總辭彙中超過50%是從拉丁語系語言中借用來的,主要來源於法語(反映出講法語的諾爾曼人對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征服)和拉丁語(經歷了數世紀的法庭、教堂、學校的專業訓練),但是只有4%的英語核心辭彙來源於拉丁語系語言。在核心辭彙中,英語保持著日耳曼語言的本色,真實反映了其盎格魯-撒克遜起源,他們在羅馬帝國衰敗後從北歐移民到不列顛群島。英語核心辭彙對於變化因素體現出極強的穩定性。
通過對比具有長期歷史記錄的語言中核心辭彙的舊形式和新形式(古英語/現代英語,古埃及語/中世紀埃及語,古漢語/漢語國語,晚期拉丁語/現代法語,以及其他的九對語言),Swadish計算出,對於100單詞的核心辭彙表,每1000年的變化率是14%,對於200單詞的核心辭彙表,每千年的變化率是19%。他指出,19%是一個可接受的所有語言的平均值(這個值常被四捨五入到20%)。為闡明這一變化率的意義,義大利語和法語在200詞表中的相互獨立的、無關的辭彙數目占總數的23%,而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的這一數值為15%。

作為一基本規則,如果兩種方言中超過10%的核心辭彙不同,它們要么互相無法通話,要么即將達到這一狀態。亦即,它們是獨立的語言或者即將分離為獨立語言。於是,平均來說,由於每1000年裡核心辭彙14%到19%的變化率,我們可以想像,絕大多數語言(包括英語)在一千年以後對我們自己的後人來說都將是難以理解的。

非印歐語系的歐洲語言

大多數歐洲語言屬於印歐語系,也有一些獨立在外。  
烏拉爾語系:包括匈牙利語愛沙尼亞語芬蘭語和薩米語(拉普語)。  
高加索語系
巴斯克語:孤立。  
伊特魯里亞語:孤立,已消亡。  
另外馬爾他語和土耳其語也是今日歐洲的語言,但起源不在歐洲,馬爾他語大部份繼承自阿拉伯語,土耳其語則屬於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

語言系屬分類

在地球村概念的環境下,許多母語不是英語的人,在國際場合說的是一種不講究文法的簡化版英語,卻能毫無障礙的溝通。有人認為這種英語已是一種新的國際性語言,可稱為“全球語(Globish)”,就是 Global(全球的)和English(英語)組合成的新字。

世界主要七大語系

19世紀,歐洲的比較學派研究了世界上近一百種語言,發現有些語言的某些語音、辭彙、語法規則之間有對應關係,有些相似之處,他們便把這些語文歸為一類,稱為同族語言;由於有的族與族之間又有些對應關係,又歸在一起,稱為同系語言,這就是所謂語言間的譜系關係。
印歐語系是最大的語系,下分印度、伊朗、日耳曼、拉丁、斯拉夫、波羅的海等語族印度語族包括梵語印地語巴利語等。伊朗語族包括波斯語阿富汗語等。日耳曼語族包括英語德語荷蘭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北歐)各主要語言。拉丁語族包括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羅馬尼亞語斯拉夫語族俄語保加利亞語波蘭語波羅的海語族包括拉脫維亞語立陶宛語
漢藏語系下分漢語和藏緬、壯侗、苗瑤等語族,包括漢語、藏語、緬甸語、克倫語、壯語、苗語、瑤語等。
阿爾泰語系下分西阿爾泰語族、東阿爾泰語族。前者包括突闕諸語言以及前蘇聯境內的楚瓦什語,後者包括韓語、蒙古語以及前蘇聯境內的埃文基語。
閃含語系又稱亞非語系。下分閃語族和含語族。前者包括希伯來語(以色列)、阿拉伯語等,後者包括古埃及語、豪薩語等。
德拉維達語系又稱達羅毗荼語系。印度南部的語言都屬於這一語系,包括比哈爾語、泰盧固語、泰米爾語、馬拉亞蘭語等。
高加索語系這一語系的語言分布在高加索一帶,主要的語言有喬治亞語、車臣語等。
烏拉爾語系下分芬蘭語族和烏戈爾語族。前者包括芬蘭語、愛沙尼亞語等,後者包括匈牙利語、曼西語等。
其他此外還有一些語系,如非洲的尼日—剛果語系、沙里—尼羅語系、科依散語系,美洲的愛斯基摩—阿留申語系以及一些印第安語系,大洋洲的馬來—玻里尼西亞語系和密克羅尼西亞語系。達羅毗圖語系(印度半島南部)、南亞語系(中南半島南部)、芬蘭-烏戈爾語系(主要在芬蘭和匈牙利,分布地區較狹小,對世界交往的影響力有限。需要指出的是,世界上有些語言,從譜繫上看,不屬於任何語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