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至秦、漢、兩晉為夜郎國、牂牁郡、夜郎縣、夜郎郡、興古郡。
南北朝時期為東爨、烏蠻。
唐、宋、元時期先後為西平州、盤州、於矢部、羅甸國、泗城州、普安路、普安部、安隆州。
明代為普安衛、普安府、泗城州、普安廳、普安司、普安州、安南所、安隆所。
明朝末年,南明永曆朝廷播遷安龍,改安隆千戶所為安龍府,屬於雲南行省。
清代先後為普安衛、普安州、普安縣、安南衛、安南所、安籠所、安籠府、南籠廳、南籠府、安南縣、永豐州。清嘉慶二年(1797年),改南籠府為興義府,治所駐今安龍縣城;改永豐州為貞豐州,次年置興義縣。興義府轄貞豐州(今貞豐縣及望謨一部分),冊亨州(今冊亨縣),普安縣(今普安縣),新城縣(今興仁縣),安南縣(今晴隆縣),興義縣(今興義市)和捧鮓巡檢(今興義捧鮓鎮)。
民國三年(1914年),撤銷興義府,境內隸貴西道。
民國九年(1920年),撤銷貴西道,各縣直屬貴州省。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貴州分設11個行政督察區,黔西南州境屬第三行政督察區,治所駐興仁縣,轄興仁、興義、盤縣、安龍、貞豐、安南(今晴隆)、關嶺、普安、冊亨8個縣。
1950年初設立貴州省興仁專署,轄興仁、興義、普安、晴隆、關嶺、盤縣、安龍、貞豐、冊亨、望謨等10個縣,專署駐興仁縣城。
1952年12月4日,經國務院批准,改興仁專署為興義專署,專署移駐興義縣城。
1956年4月13日設立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龍、冊亨、望謨、貞豐等4縣劃歸黔南州。7月18日,撤銷興義專署,所轄興義、興仁、盤縣、普安、關嶺、晴隆等6個縣劃歸安順專署。
1965年1月13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貞豐、望謨、安龍、冊亨縣,分別成立貞豐、望謨、安龍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和冊亨布依族自治縣。8月17日恢復興義專署,轄興義、興仁、盤縣、普安、晴隆、安龍、貞豐、冊亨、望謨等9個縣,專署駐興義縣城。
1971年1月1日,盤縣改為特區,劃歸六盤水市。
1981年9月2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興義地區,設立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原行政區劃不變;同時撤銷貞豐、望謨、安龍、冊亨4個自治縣,設貞豐、望謨、安龍、冊亨4個縣。
1982年5月1日,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州府駐興義縣城。
1987年11月6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興義縣,建立興義市,州府駐興義市。截至2012年,全州轄1市、7縣、1區,即興義市、興仁縣、安龍縣、貞豐縣、普安縣、晴隆縣、冊亨縣、望謨縣和頂效開發區。下設14個街道辦事處,74個鎮、49個鄉(其中3個民族鄉,即興仁縣魯礎營回族鄉、晴隆縣三寶彝族鄉、望謨縣油邁瑤族鄉),共137個鄉級政區。轄有119個居民委員會、1097個村民委員會,下設962個居民小組、12810個村民小組。[1]
行政規劃
地理環境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於1982年5月1日建州,是全國30個自治州中最年輕的自治州之一,國土總面積16804平方公里。全州轄興義、興仁、安龍、貞豐、普安、晴隆、冊亨、望謨8個縣市和頂效開發區,共130個鄉鎮(含4個街道辦事處)、2122個村。州內居住著布依、苗、彝、回、漢等35個民族,2006年末人口314萬人,其中少數民族占全州總人口的42.47%。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氣候資源
全州氣候宜人,熱量充足(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436-16486小時,常年年均氣溫13.6-19.1℃),雨量充沛(常年降雨量1253.1-1577.2毫米),雨熱同季,無霜期長(281-348天),終年溫暖濕潤,州府所在地興義市素有“小春城”之稱。南北盤江及紅水的低熱河谷地帶終年無霜雪,被譽為貴州省的“天然溫室”,適宜於多種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林木的生長。旅遊資源
黔西南州有神奇的旅遊資源。黔西南州山川秀美、景色迷人,旅遊資源組合良好,是中國西部一個頗具多彩潛力和開發前景的黃金旅遊區。有國家級風景區馬嶺河峽谷、萬峰林、萬峰湖,國家地質公園萬峰林,國家級森林公園仙鶴坪,國家級水利風景旅遊名勝區貞豐三岔河和省級風景名勝區安龍招堤、興義雲湖山等奇特的自然風光,是世界錐狀喀斯特地質地貌的典型代表。生物資源
黔西南州有眾多的生物資源。境內樹種資源豐富,森林面積1019萬畝,森林覆蓋率40.44%。珍稀樹種有銀杏、鵝掌楸、桫欏、貴州蘇鐵等20餘種。藥用植物有天麻、杜仲、三七等1000種以上,是貴州重要的中草藥藥源寶庫之一。歷史文化
黔西南州有厚重的歷史文化。有“貴州龍”化石群、“興義人”古人類文化遺址、夜郎文化遺址、南明歷史遺蹟“十八先生墓”、“永曆皇宮”和抗戰公路遺蹟“晴隆二十四道拐”、何應欽先生故居等歷史文化。民族文化
黔西南州有濃郁的民族風情。民族眾多,風情獨特,各民族的音樂、舞蹈、節日、風俗、民居、服飾等獨具魅力,布依族音樂“八音坐唱”有“聲音活化石”、“天籟之音”之稱,享譽海內外;彝族舞蹈“阿妹戚托”質樸、純真、自然,被稱為“東方踢踏舞”。布依族的“三月三”、“六月六”、“查白歌節”,苗族的“八月八”等民族節日,多姿多彩,讓人留連忘返。特別是布依族“八音坐唱”、布依銅鼓十二則、查白歌節、土法造紙、布依戲等還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地方特產
黔西南之蘭:中國人愛蘭,愛它的質樸和純真,稱其為“空谷佳人”;愛黔西南之蘭,它的清雅和高潔,視為君子之花,其香為“國香”。將蘭花作為人格的象徵,象徵孤貞獨抱,無人亦自芳;作為道德的借喻,喻指德性與善心,以蘭喻德人;作為修養的要求,以蘭喻君子。蘭花,在中國可作為一個文化的符號,所以人們常把優秀的作品和書法稱作“蘭章”,把真摯的友誼叫做“蘭交”,把人的芳潔、美慧喻為“蘭心蕙質”等。中國蘭花在園藝上是指原產於我國栽培歷史悠久的小花地生蘭屬植物,主要有春蘭、春劍、蓮瓣蘭、建蘭(四季蘭)、墨蘭、寒蘭及蕙蘭等。中國蘭花以其層出不窮的花藝、變幻莫測的葉藝而傾倒不少愛花之士,從而使中國蘭藝名揚四海內外。 黔西南州八縣市均盛產蘭花,中國蘭花的所屬種類均有,品種最多的要數春蘭和春劍類。尤其在興義市和安龍縣一帶,近年來很多名品倍出,愛蘭、養蘭人增多,已名聲在外。在蘭藝界,品位最高的種要數春劍類,其次數春蘭和連瓣種類。而春劍和春蘭種類又是黔西南所產蘭花種類的強項。近年來,這些強項種類的高檔蘭花在州內不斷發現,愛蘭者手中擁有的名貴蘭花也越來越多,形類的荷瓣、梅瓣、蝶瓣、菊瓣、奇瓣;花色類的素心花、紅花、紫花、復輪花、中透花和複色花;葉藝類的金銀邊、縞、中透、水晶等,私人收藏的不少。所謂的百元草、千元草、萬元草的養植,日漸增多。由於品位、檔次高,近年出外參蘭展獲獎不少。黔西南的國蘭資源十分豐富,加上地處邊遠,現蘭花資源較外地保存尚好。優美環境

出土文物
青銅酒具圖:在黔西南出土的漢代文物中,它們或許並不 青銅酒具圖十分引入關注,因為有陶俑、連枝燈、搖錢樹、巴郡守丞印等一大批重量級文物在那擺著,無論哪一件都夠檔夠級。最近在中央級媒體上看到一篇報導:《四川發現珍貴漢代文物》,說的是四川某地發掘到銅釜一件 酒具一件、五銖錢兩枚、陶盂一個,並稱經搶救性保護和處理後,將於近期與遊客見面雲。既如此,我們對圖中這一整套酒具便沒有理由輕視了!否則我們對不起腳下這片土地、對不起歷史和這塊土地上的父老鄉親。這一套酒具包括了銅案一個,耳杯八個、高頸酒壺一個,還有一職司罰酒量度的銅勺一把。前面三支是銅案的足(缺失一隻),耳杯規格不一致,顯見得不是同一個墓中出土,但歸在了一起,都是一個類別的器具。在當年的漢墓發掘中,由於精美文物“層出不盡”,而在漢代文物中,這一套“酒具”中除了高頸銅壺顯得特殊一些,其它在當時都是歸入—般類文物,並沒有特別地加以宣傳和包裝。銅案長61.6厘米、寬31.2厘米,四邊有棱狀框線。耳杯種類不同,銅壺左邊第一個高2.4厘米、口部長徑9.5厘米、短徑5.2厘米,雙耳飾菱形幾何紋、杯底有蔓草紋,其它大同小異,不一一備述。 看過古裝電視劇的都對這一套酒具的用途和使用方法不陌生:衣團錦繡的侍女雙手捧案,案上置銅壺一、耳杯一,分別一一敬到席地而坐的賓客面前,就緒之後,斟酒如儀,侍女跪行而退,主賓雙手端杯,相敬而飲,並連呼好酒。如果行點酒令之類,那銅勺就派上用場了。這些當然都是現代人的聯想了,當不得真的,但這一套青銅酒具卻是實實在在地從交樂那黃土地中發掘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