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釋義
詞目:彌月
拼音:mí yuè
基本解釋[just one month] 小兒初生滿一月;指新婚滿一月;足月,懷孕滿十個月
詳細解釋
1. 足月;懷孕滿十個月。
《詩·魯頌·閟宮》:“無災無害,彌月不遲。” 鄭玄 箋:“終人道十月,而生子不遲晚。” 宋 王讜 《唐語林·補遺一》:“主既彌月,體未甚安。”
2. 小兒初生滿一個月。也稱滿月。
唐 陸海 《空寂寺大福和上碑》:“誕厥彌月,其目猶閉。” 宋 柳永 《中呂宮·送征衣》詞:“誕彌月,瑤圖纘慶,玉葉騰芳。” 明 范受益 王錂 《尋親記·得胤》:“ 周娘子,且喜令郎彌月,老身特著小廝煮一碗羹湯,少刻就送來。”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小梅》:“女生一子。子生,左臂有朱點,因字小紅。彌月,女使王盛筵招黃。” 魯迅 《書信集·致郁達夫王映霞》:“待到知道了令郎的誕生,已經在四十多天之後了,然而祝意還想表表的,奉上粗品兩種,算是補祝彌月的菲敬。”
3. 指新婚滿一個月。
明 陸弼 《酒家傭·姊弟式廬》:“不若擇吉成親,彌月之後,同去展墓更好。”
4. 整月。
晉 張華 《博物志》卷五:“飲之醉,彌月乃解。” 宋 蘇軾 《喜雨亭記》:“既而彌月不雨,民方以為憂。”《東周列國志》第八十二回:“勾踐乃留水軍屯於太湖,陸營屯於胥、閶之間。使范蠡焚姑蘇之台,火彌月不息,其餘皇太舟,悉徒於湖中。”《清史稿·災異志三》:“二月,儀征大雨彌月,平地水深丈餘。”
習俗常識
新生報喜 弄瓦歡愉、弄璋成慶
在中國傳統習俗中,家中有嬰兒出生是一件大事,表示家庭中有著延續的意義,且嬰兒出生後至周歲期間,都有相關的民俗禮儀來為這個家庭新成員慶祝,為嬰兒祈福、消災,希望嬰兒能夠平平安安、充滿喜悅的成長,祈求嬰兒將來做大官,發大財,一生順遂,光宗耀祖。
相關的民俗禮儀其中又以「三朝」、「報酒」、「滿月」較為重要。
民俗禮儀-三朝之禮
在傳統習俗中,嬰兒出生後第三天,稱為三朝。要將桂花心、柑葉、龍眼、小石頭放入水中煮沸,為嬰兒洗拭身體,洗完再用小石頭在嬰兒胸前輕輕拍三下,希望嬰兒長大後有好膽識,在成長過程中能夠有像石頭般堅毅,然後再穿上新衣服。這就叫「三朝之禮」,洗完澡後,準備雞酒、油飯祭拜祖先及呵護神。
民俗禮儀-報酒
三朝之禮這一日或嬰兒出生第十二天,產家要準備油飯、麻油雞酒來供奉神佛、祖先並要燒香、燒金紙,以求神佛保佑、祖先庇佑,期望小嬰兒圓圓滿滿、順順利利的長大,祭拜完後,用謝籃裝滿將油飯、麻油雞酒送回娘家,報平安產子,及分享小孩子出世的喜氣,這稱為報酒。
這時,親朋好友也會送禮祝賀,給嬰兒多些平安的祝福,產家則於三日、六日、十二日、廿四日、滿月做油飯、麻油雞酒回禮。
民俗禮儀-滿月又稱彌月
嬰兒出生滿一個月稱為滿月,滿月時做的慶賀習俗稱為『做滿月』
,或為『彌月之喜』,一般會先敬神祭祖或請客宴席,同時為嬰兒剃下胎髮,祝他從頭開始,一生美滿、幸福,也有些人期望未來孩子能孝順父母而選在出生後二十四日剃髮。
這一天,要做油飯和麻油雞酒,外家也在這一天致送各種賀禮,叫『送頭尾』,一般叫『送庚』。『頭尾』是指嬰兒從頭到腳所要穿戴的全部衣物,如滿月帽、嬰兒衫、手環、腳環、鞋襪、蒙被、胸飾等,並加上香蕉、紅龜粿、外媽圓、紅桃、禮燭等物品,所以做油飯和麻油雞酒為答禮,另外,有的人也會備酒席宴客,答謝親朋好友。
民俗禮儀-剃頭
在 24 日或滿月這天要為嬰兒剃胎髮,在剃髮時所用的水中放入小石頭數顆,但願小寶寶永遠健健康康,壯如硬石!
放入銅錢數枚,期望寶寶擁有不盡財源,終身大富大貴,享用不盡之意!
剃髮後,由母親或祖母抱到門外,繞院子走一圈並邊用竹竿敲地,希望寶寶平安長大、百尺竿頭、安享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