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沿革
明清時代
明清時代,此處是蜿蜒的古驛道,關口建有“湧泉寺”,寺外設茶亭,專供路人遊客小憩。寺旁岩壁之上,有“甘泉勝跡”、“雲陵山色”、“烏道乾重”、“且以飲人”等石刻。鴉關之雄險,名噪滇黔,明詩吟誦“列哉風高仰萬山,雲空葉積馬蹄艱,一為行省衣冠地,便是雄圖鎖鑰關”。公路二十四道拐,始建於民國24年(1935年),次年竣工。明清寺宇石刻,均在築路時毀損。
民國16年(1927年)賈善祥奉省主席周西成及貴州公路局局長馬懷沖(睛隆人)之命,進行踏勘。
民國24年(1935年),工程師周岳生領隊,再度進行勘測設計,同年,由西南公路局局長曾養甫督工動工,於1936年竣工,是黔滇公路的必經之路。
二戰時期
二戰時期,美國的援華物資經過滇緬公路到達昆明以後必須要經“二十四道拐”的滇黔線才能送到前線和重慶。二十四道拐成了中緬印戰區交通大動脈,承擔著國際援華物資的運輸任務。日寇曾多次派飛機對二十四道拐公路進行轟炸,欲截斷黔滇咽喉。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陸軍準將約瑟夫·史迪威受任美軍中緬印戰區總司令兼盟軍中國戰區總參謀長,美陸軍部長史汀生要求史迪威“維持滇緬公路”的運輸,並致力於“改進中國陸軍的戰鬥效能”。
1942年,美國的公路工程部隊1880工兵營進駐貴州睛隆修築滇黔公路,駐紮在沙子嶺3公里處(又稱美國車站),由連長麥頓負責,用美國製造的水泥砌擋牆,對二十四道拐進行維修,在當地民眾的配合下,完成了修路任務,保證了運輸暢通。美國工兵一直駐守到日軍無條件投降後一個多月才逐漸撤離。
1945年,第一批由美軍駕駛的車隊通過中印公路到達重慶,蔣介石在重慶發表《中印公路接通的意義》的講話,將滇黔公路重新命名為“史迪威公路”,睛隆二十四道拐由此而隨史迪威公路載入史冊。
美軍搶修後保留至今的二十四道拐公路,全長4公里,有效路面寬約6米,山腳第一道拐與山頂第二十四道拐間的直線距離約350米,垂直高度約250米,坡的傾角約60度左右,驅小汽車由下至上,爬完24道拐約需8分鐘,由上至下約6分鐘,雖坡陡彎急,但無驚恐之感。現由縣公路局養護,仍可通車,但只有少量車輛通行。
新中國
1954年,貴州省公路局在二十四拐附近的坡面上把縱坡放緩,設計新修了一條6公里的.回頭彎瀝青路,在山腳與二十四拐的下山路口相銜接,作為國道320線的主要通車道。歷史記憶
這一條抗戰“生命線”,曾因美軍隨軍記者的一張老照片聞名全球,卻也曾因具體地點眾說紛紜,成為一條隱沒在群山間的“無名英雄路”。直到2002年,才在滇緬抗戰史專家戈叔亞的探訪下確定其方位。貴州晴隆縣作為抗戰大後方的烽火記憶,也因此而為世人所知。二十四道拐研究專家陳亞林介紹說,為支援抗戰,修築二十四道拐時,晴隆縣城所有能夠出動的勞動力幾乎全部出動,能拉能駝的牲口也全部上陣。當年人口不足5萬的晴隆縣城,被徵調上前線的人數達3800餘人,每六個青壯年中,就有一個投身抗戰保家衛國。此外,晴隆還為多支在此休整的抗戰軍隊提供了大量軍用物資。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2974名晴隆縣民眾手持火炬,舉行了重走英雄路的活動。抗戰時期在歷史的黑暗中,這條公路點燃的是人們心中的希望之火。如今,“無名英雄路”的星火之夜裡,二十四道拐那段不能忘卻的歷史,再度被鐫刻在人們心中。
建設意義
24道拐”公路是抗日戰爭中國際援華軍需物資運輸的大通道,為抗日戰爭取得全面勝利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這裡是中美人民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歷史記錄,現保留有“美軍牆”、“美軍車站”等遺蹟。2006年被國務院評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4道拐”是理想的山區公路汽車爬坡比賽賽場。自2005年以來,成功地舉辦了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重走抗戰路”自駕汽車爬坡賽、泛珠江三角洲汽車集結賽貴州分站、“體育彩票杯”史迪威公路――晴隆24道拐汽車爬坡賽。2007年7月舉辦了“中國首屆史迪威公路貴州晴隆二十四道拐汽車爬坡賽”。
道路結構
晴隆“24道拐”抗戰公路,是“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標識。從山腳至山頂的直線距離約350米,垂直高度約260米;在傾角約60度的斜坡上以“S”型順山勢而建,蜿蜒盤鏇至關口,全程約4公里。主要景觀
二十四道彎之雄險,皆因其依山築造,工程艱險,山勢陡峭,彎道頻急。由關口向遠處眺望,山巒疊起,橫直連綿,薄霧裳繞,雲海茫茫,氣勢磅礴,向關下俯視,二十四道彎仿佛游蛇下山,欲飲山腳之清泉,從關下往上仰視,其彎道猶如白龍盤山,真可謂“萬山飛翠上吟肩,路曲行人似蟻鏇”,給人既有驚心動魄之感,又有心曠神怡之處。從關上經過,可見腳下浮雲連綿,煙氣莽莽,加入天宇。穿過雲海,行至懸岩下,即可見二十四拐左側的懸岩飛瀑。盛夏時節,可見兩漲清泉從懸岩之上,飛流直下,確是“懸岩掛白虹,細雨日飛空”。獲得榮譽
二十四道拐抗戰公路,堪稱險峻公路建設史上的傑出典範。是中美兩國人民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歷史的真實寫照,是中國抗日戰爭大後方唯一的陸路運輸線及國際援華物資的大動脈,被譽為“中國抗戰的生命線”,又稱“歷史的彎道”。2006年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金州十八景”之一。2006年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金州十八景”之一。為隆重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2015年8月24日,國務院公布第一批80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位於晴隆縣晴隆山的二十四道拐抗戰公路名列其中,是貴州省唯一被列入的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