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先生墓

十八先生墓

“明十八先生墓”在貴州省安龍縣城天榜山下,為南明永曆朝臣貞毓等18人殉難處。以細磚塊石鑲砌成圓形,直徑2米,封土高2.5米。

十八先生墓

位於貴州安龍城西天榜山麗,是埋葬為南明永曆小王朝而死節的18位朝內官員的古墓。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秋,唐王朱聿鍵政權宣告崩潰,丁魁楚、程式耜等擁立桂王朱由榔即帝位於廣東肇慶。次年一月改元永曆。在清軍的不斷進攻下,小朝廷輾轉遷到貴州安隆。因有大西農民軍做支柱,抗清形勢有所發展。但農民軍內部的矛盾和永曆朝廷的黨爭也日漸加劇。秦王孫可望專橫跋扈,滋長了割據野心,朱由榔遂於永曆六年(1652年)十一月定計詔李定國回師,保衛安龍,不慎謀泄。永曆八年(1654年)三月,孫可望派心腹鄭國招大學士吳貞毓等18人,誣以“欺君誤國,盜寶矯詔”罪,全部處死。遺骸叢葬於北關馬場。史稱“十八人之獄”。朱由榔移駐昆明後,對安龍死難諸人分別予以贈恤,並建廟勒碑,表曰“十八先生成仁處”。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始建十八先生專祠、虛舟和多節亭,爾後多次維修。這段300多年前的公案,歷代史家有褒有貶,毀淮不一。但古蹟一直為後人評說。墓地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墓前為石牌坊,坊上有石獅、麒麟、人物、花鳥、雕工精細。坊後為十八先生墓,刻有十八人死節事趿絕命詩。明十八先生墓位於安龍縣城馬場壩天榜山南,因為埋葬著南明永曆小王朝東閣大學士吳貞毓等十八位大臣和內官,故名“十八先生墓”。清軍入關,明朝亡後,明朝江南諸王紛紛建立政權以圖恢復明朝,“永曆”即是其中之一。永曆帝調集南方明軍並聯合大西軍農民義軍抗清,孫可望“挾天子以令諸侯”並欲自立稱帝,朝臣吳貞毓等奉永曆命欲召李定國護駕。事泄之後,孫可望派大臣鄭國舉兵問罪,永曆顧左右而言它,孫以“盜寶矯詔、欺群害良”擬罪,賜吳貞毓自縊並斬吳以下十七朝臣,此即為南明史上著名的“十八先生之獄”。吳貞毓等十八人殉難後,其家屬及安龍百姓將他們合葬於城內西北隅的天榜山下。永曆十年(1656年)農民起義軍戰將李定國率軍至安龍護駕,建十八先生祠堂,包括正殿和東、西配殿,永曆帝親題墓碑。清康熙年間在墓後樹林;道光二十九年(1879年)興義府(今安龍)知府張瑛建多節亭、虛舟;民國五年(1916年)南籠縣(今安龍)知事洪寅於墓前建石牌坊;光緒九年(1883年)和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先後兩次鑿刻摩岩。1980年,貴州省人民政府撥款修復明十八先生墓,並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的十八先生墓用塊石砌成圓形,直徑2米,封土高約2.5米,墓園倚山勢逐級而上,墓前是一座4米多高、6米多寬的石牌坊,上刻松、梅、竹、蘭等圖案,額題“明十八先生墓”。墓前有大小石坊各一座,大石坊四柱三門,坊上刻有“巋然千古”、左右分刻“成仁”、“取義”8個大字,系貴州省著名書法家陳恆安先生補書。墓後是一幢硬山式磚木結構的享堂,享堂後有一庭院,兩側為配殿,殿後是一座六角攢頂的多節亭,欄柱下有一“忠泉”。多節亭的左上方有一類似船形的圈棚式建築物,即為“虛舟”。多節亭後面的崖壁上有不少摩崖題刻,蔣介石題“碧血千秋”、居正題“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王伯群題“浩氣長存”、李烈鈞題“瀛州神境”、吳鼎昌題“重如泰山”、任可澄題“藏碧輝岩”、胡剛題“浩氣長存”、劉時范題“天地正氣”等,均保存完好。整個墓區占地12,000平方米,是全國唯一保存較完整的南明歷史遺蹟,集重大史事、獨特建築風格、精湛的石木雕刻藝術於一體,與天榜山明代寺觀遺址相連,規模宏大,獨具特色。2000年貴州省文化廳、省財政廳、安龍縣人民政府籌資修建了門樓,休息長廊、涼廳、景牆等設施,為參觀遊覽提供了方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