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徵
形態
紡錘型
也稱基本型( 流線型)。是一般魚類的 體形,適於在水中游泳,整個 身體呈紡錘形而稍扁。在三個體軸中,頭尾軸最長,背腹軸次之,左右軸最短,使整個身體呈 流線型或稍側扁。
平扁型
這類魚的三個體軸中,左右軸特別長,背腹軸很短,使體型呈上下扁平,行動遲緩,不如前兩型靈活,多營底棲生活。
棍棒型
又稱 鰻魚型。這類魚頭尾軸特別長,而左右軸和腹軸幾乎相等,都很短,使整個 體形呈棍棒狀。
側扁型
這類魚的三個體軸中,左右軸最短,頭尾軸和背腹軸的比例 差不太多,形成左右兩側對稱的扁平形,使整個體型顯及扁寬。
魚鰭
魚類的附肢為 鰭,鰭由支鰭擔骨和 鰭條組成, 鰭條分為兩種類型,一種角鰭條不分節,也不分枝,由 表皮發生,見於軟骨魚類;另一種是 鱗質鰭條或稱骨質鰭條,由鱗片衍生而來,有分節、分枝或不分枝,見於硬骨魚類,鰭條間以薄的鰭條相聯。骨質鰭條分鰭棘和軟條兩種類型,鰭棘由一種鰭條變形形成,是既不分支也不分節的硬棘,為高等魚類所具有。軟條柔軟有節,其遠端分支(叫分支鰭條)或不分支(叫不分支鰭條),都由左右兩半 合併而成。 魚鰭分為 奇鰭和偶鰭兩類。偶鰭為成對的鰭,包括胸鰭和腹鰭各1對,相當於陸生脊椎動物的前後肢;奇鰭為不成對的鰭, 包括 背鰭、 尾鰭、 臀鰭(肛鰭)。
皮膚
魚類的皮膚由 表皮和 真皮組成,表皮甚薄,由數層上皮細胞和 生髮層組成;表皮下是真皮層,內部除分布有豐富的 血管、神經、皮膚 感受器和結締組織外,真皮深層和鱗片中還有 色素細胞、光彩細胞,以及脂肪細胞。
魚鱗
軟骨魚的鱗片稱 盾鱗。硬鱗與 骨鱗通常由真皮產生而來。現存魚類的魚鱗,根據 外形,構造和發生特點,可分為楯鱗、硬鱗、側線鱗三種類型。
骨骼
魚類具有發達的中軸與附肢骨骼,對於保護中樞神經、感覺器官與 內臟, 支持體驅以及整個身體的活動有重要作用。中軸骨骼由 頭骨(胸顱與 咽顱)和 脊柱組成。 咽顱是圍繞消化道最前端的一組骨骼,用來支持口和鰓。脊柱由許多塊椎骨組成。
肌肉
魚類的 平滑肌和心臟肌與 高等動物無大差別, 但橫紋肌 分節現象明顯,分為體節肌和 鰓節肌。軀幹部肌肉按節排列呈弓形。
內部特徵
神經系統
神經系統對魚類的生命活動很重要,它由腦、腦神經、脊髓與脊神經構成,腦和脊髓為中樞神經,腦神經與脊神經為外周神經。魚類雖有屬植物神經系統的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但是相當原始,說明魚類在脊椎動物中仍是很低等的。
感覺
器官魚類的感覺器官有嗅覺、視覺、聽覺、味覺以及水生脊椎動物特有的側線器官。某些魚類還能感覺到磁場,從而判定方向。
腦垂體
位於間腦腹面,由 漏斗柄連於第三腦室(間腦室)的底部。硬骨魚類的腦垂體由前葉、間葉、過渡葉及神經 部組成,前三部分稱為腺垂體或主葉,神經部稱神經垂體或後葉。前葉的後方為間葉,間葉的後方為過渡葉。
甲狀腺
鯉魚的 甲狀腺系由鰓籠底部發生,成零星小塊(小囊)分散在咽喉區 腹主動脈的腹面、基鰓骨和胸骨甲狀肌處。
後鰓體
由最後鰓裂的上皮細胞發生,位於 食道及靜脈竇之間。 後鰓體能產生降血 鈣素,預防血鈣含量過高,還能抑制破 骨細胞對 骨組織的解體。
性別決定
在脊椎動物中, 魚類是性別決定方式最為多樣的一個類群。與高等脊椎動物一樣 ,魚類性別決定的基礎仍然是遺傳基因 ,但不同的是在許多魚類, 決定性別的基因並不明顯地集中於性染色體上 ,常染色體上的基因更多地參與到性別決定中。另外 ,在發育早期魚類的性別更明顯地表現為雙向潛力: 某些外部環境因素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魚類的性別分化, 從而使魚類性別決定機制益顯複雜。
分布範圍
概述
世界現存魚類的分布極廣,近4000米的高山水域與6000餘米的深海均有蹤跡,其中海 水魚與 淡水魚的種數之比為2∶1。
海洋
約80%分布在淺海 大陸架區 ,特別是印度洋-太平洋的熱帶、 亞熱帶海區。等溫線與 海魚的分布關係極大。在 寒帶與亞寒帶海區分布的主要經濟魚類有 鯡、 鱈、 鮭、 鰈和 鯖等;在亞熱帶海區分布的主要是 沙丁魚、鯵和鮐;在熱帶、亞熱帶海區則分布鮪魚等。
中國的海洋魚已知的余約有2000種,常見的有帶魚、大黃魚、鰳魚、鯧魚、鮐魚、鮁魚、大馬哈魚 、鱭魚、鰣魚等。我國 近海區的 海洋魚類區系可劃分為5個分區:① 渤海、北 黃海分區,以暖溫性魚類為主。 ②南黃海、 東海近海分區,以 暖水性魚類為主。 ③ 東海外海分區,處於黑潮主幹流經海區,主要為暖水性魚類。 ④南海大陸沿岸分區,以暖水性魚類為主。 ⑤南海外海分區,多為熱帶性 珊瑚礁魚類,總數近千種。
淡水
通常分原生和次生兩大類,前者如鯉形目等魚類,後者如 麗魚科以及其他由海洋進入淡水生活的魚類,比較能耐半鹹水環境。中國的淡水魚有1000多種,我國的 淡水魚類區系可分為5個分區 :①北方山麓分區,分布冷水性魚類,如 茴魚、 狗魚、 江鱈與 杜父魚等。② 華西高原分區,以 冷水性、地 向性魚類為主,如 鯉科的 條鰍、 河鱸等。③寧蒙分區,以冷溫性、古老性魚類為主,如 刺魚與 雅羅魚。④江河 平原分區,以暖水性、靜水性魚類為主,如 胭脂魚科與鯉科的大部分種類。⑤ 華南分區,以南方暖水性、急流性魚類為主,如鯉科的 䰾亞科與 平鰭鰍科等。中國的 內陸水域不僅有豐富的鯉科魚類,並且有 團頭魴、著名的“四大家魚”(青魚、草魚、鰱魚、鱅魚)、鯪等優良 養殖魚種。多數地區氣候溫和、水面眾多,雨量充足是發展淡水養魚的優越條件。
影響因素
影響魚類 地理分布的因素很多,包括 鹽度、溫度、水深、 海流、含氧量、 營養鹽、 光照、底形底質、食物資源量與 食物鏈結構,以及歷史上的 海陸變遷等。
生活習性
運動
主要靠按節排列於身體兩側的肌肉交替收縮,使體軀與尾 鰭左右擺動而前進,其他鰭起平衡與轉向作用。某些魚的鰭經 變態後還具有攻擊、自衛、攝食、生殖、發聲、爬行、滑翔、跳躍、攀援、呼吸等功能。
攝食消化
魚類的食性通常分為4種類型。濾食性、草食性、 肉食性 、 雜食性,魚類的 消化器官分為口、口咽腔、食道、骨、腸、 直腸、 肛門等幾部分。魚類食物的消化與胃腸的收縮運動有關,還受外界的水溫、 溶氧量、攝食量、食物的理化性狀等因素有關。
呼吸
魚類除用鰓呼吸外,還有輔助呼吸的方式,如 腸呼吸、 皮膚呼吸、口腔呼吸、褶鰓呼吸、鰾呼吸等。魚類有兩個 鼻孔,但不通口腔(僅肺魚和總鰭兩個 亞綱除外)。
血液循環
魚類的血液循環為非混血循環,是單循環,動脈搏中的血液含氧量較高,循環效率較混血循環高。
排泄滲透調節
魚的排泄器官主要是 中腎,由許多腎小管連線 腎小體組成。液態代 謝廢物經 腎小囊過濾後由中腎管排出體外。魚體內代謝產物的排泄由腎和鰓來完成。
循環呼吸
魚類的心臟一般由靜脈竇、 心耳、心室、動脈圓錐組成。血液由心臟經腹側主動脈進入鰓區,經 氣體交換後的血液,離開鰓區分頭向全身各處組織供血。全身血液通過靜脈系統返回心臟。鰓是魚類特有的 呼吸器官。鰓的呼吸面就是 鰓小片,其面積很大。
繁殖方式
魚類一般為 雌雄異體,生殖腺通常成對。軟骨魚類一般為 體內受精,行 卵胎生、胎生或 卵生,多數硬骨魚為 體外受精。所產之卵淡水魚為沉性或浮性,海水魚均為浮性。魚類的 性成熟與種類、營養、水溫、 光照等有很大關係,並由促性腺激素調節。 受精卵經一定時間後孵化,仔魚脫膜而出。魚的一生分為胚胎期、仔魚期、未成熟期與成魚期。其中仔魚期死亡率最高。
魚類受精和發育的方式有以下四種:①體外受精,體外發育。②體外受精,體內發育。③ 體內受精,體外發育。卵未產出前,雄魚通過特殊的交接器官。如 鰭腳、短管等,使 精液流入雌魚 生殖孔內,卵在 體內受精後不久,卵成熟後,排出體外發育。④體內受精,體內發育。
鑑別
有不少人對魚類的概念存有誤解,看到在水中生活而外形像魚,或者名字中有個“魚”字的動物,便以為屬於魚類。比如“鯨魚”(屬於哺乳動物)、墨魚(屬於軟體動物)、鮑魚(屬於軟體動物)、甲魚(屬於爬行動物)、娃娃魚(兩棲動物)、鱷魚(爬行動物)等等,便常遭此身份被誤解之委屈。一般而言,一種 動物必須符合四點才能算是魚:
一、必須是終生生活在水中的 脊椎動物;少部份魚能短時間待在陸地上。
二、通過尾部和軀幹部的擺動以及鰭的協調作用游泳(運動)。
三、呼吸主要依靠 鰓。
四、體表常有鱗片覆蓋。
醫學作用
常見的藥用動物有海馬、 龍、黃鱔、鯉魚、鯽魚、鱘魚(鰾為魚鰾膠)、大黃魚(耳石為魚腦石)、鯊魚等等。另外,還常用作醫藥工業的原料,例如鱈魚、鯊魚或鰩的肝是提取 魚肝油(維生素A和 維生素D)的主要 原料。從各種魚肉里可提取水解蛋白、細胞色素C、卵磷脂、腦磷脂等。河魨的肝臟和卵巢里含有大量的河豚毒素,可以提取出來治療神經病、痙攣、腫瘤等病症。大型魚類的膽汁可以提制“膽色素鈣鹽”,為人工製造牛黃的原料。
分類
魚類一般分無頜和有頜兩大類。
無頜類
脊椎呈圓柱狀,終身存在,無上下頜。起源於內胚層的鰓呈囊狀,故又名囊鰓類;腦發達,一般具10對腦神經;有成對的視覺器和聽覺器。內耳具1或2個半規管。有心臟,血液紅色;表皮由多層細胞組成。偶鰭發育不全,有的古生骨甲魚類具胸鰭。對無頜類的分類不一,一般將其分為:盲鰻綱、頭甲魚綱、七鰓鰻綱、鰭甲魚綱。
有頜類
具上下頜。多數具胸鰭和腹鰭;內骨骼發達,成體脊索退化,具脊椎,很少具骨質外骨骼。內耳具3個半規管。鰓由外胚層組織形成。由盾皮魚綱、軟骨魚綱、棘魚綱及硬骨魚綱組成。其中盾皮魚綱和棘魚綱只有化石種類。分布在世界各地,主要棲息於低緯度海區,個別種類棲於淡水。現存種類分屬板鰓亞綱和全頭亞綱。板鰓亞綱約600餘種,中國約180種,以南海為多。全頭亞綱有3科6屬約30餘種,中國約2科3屬約5種。硬骨魚綱內骨骼已骨化,具骨縫,頭部常被膜骨,體被硬鱗或骨鱗。是現生魚類最繁茂的一大分支,可分為總鰭亞綱、肺魚亞綱和輻鰭亞綱等3亞綱。輻鰭亞綱是最多的一個類群。其中鱸形目種類最多,除鯉形目分布於淡水、鮭形目多為溯河性魚類外,其他各目主要分布在海洋。當今世界漁業生產中以鯡形目和鱈形目的產量最高,鱈類次之,兩者產量接近當年世界漁業總產量的一半。中國近海的硬骨魚類有2000多種,淡水硬骨魚類有700多種。
魚體構造和生命活動魚類雖是最低等的脊椎動物,但已具有骨骼、肌肉及消化、循環、呼吸、排泄、生殖、神經感覺等相當完備的器官系統,能夠進行極其多樣化的生命活動。其形態構造除與系統發育有關外,更反映了對水環境的適應性。
進化
最早產生的魚類是無頜魚(無頜總綱),他們出現在奧陶紀時期(4.9憶~4.43憶年前),後來就逐漸進化出具有笨重甲殼的魚類物種。其中便包括異甲目物種,他們與現存的盲鰻目(盲鰻)略有關聯。這種底棲濾食動物棲息在淺海中,其頭部和有鱗的尾部都覆蓋著皮甲。到了此後約0.5憶年的志留紀,首次出現了有頜的化石記錄。其中包括異棘魚在內的刺鮫類群就生活在志留紀到二疊紀的時期內,人們也常稱它為“棘鯊”。刺鮫雖然滅絕了,但另兩個與之不同的類群卻幸運的存活至今,那就是軟骨魚綱(軟骨質魚)和硬骨魚綱(硬骨魚)。硬骨魚綱的物種在所有魚類物種中占比例超過95%,在所有脊椎動物物種中的比例也超過了一半。
介紹
外部形態和運動
魚類的體型對其生活環境的適應性主要表現在:在水體上層生活的魚一般呈紡錘形,在海底生活的魚呈扁平型,珊瑚礁魚類多為側扁型,營潛居生活的呈圓筒型。某些在海藻中生活的魚表現為擬態體型,鮪魚呈魚雷形體型,適宜快速游泳。魚類的運動主要靠按節排列於身體兩側的肌肉交替收縮,使體軀與尾鰭左右擺動而前進,其他鰭起平衡與轉向作用。某些魚的鰭經變態後還具有攻擊、自衛、攝食、生殖、發聲、爬行、滑翔、跳躍、攀緣、呼吸等功能。鰾能調節魚體比重,幫助浮沉。
皮膚、鱗和體色魚的皮膚包括表皮和真皮兩部分。表皮由幾層活細胞組成,其間分布粘液細胞,以減少摩擦和保護機體。珠星是局部表皮細胞角質化的產物,與繁殖活動有關。少數魚類的毒腺和發光器是表皮的衍生物。
魚鱗分盾鱗、硬鱗和骨鱗。軟骨魚的鱗片稱盾鱗。硬鱗與骨鱗通常由真皮產生而來。骨鱗覆瓦式排列便於行動和保護魚體。不少快速游泳與營潛居生活的魚,鱗片常退化或消失。
魚類的體色常是背部深腹部淺,這是與環境相適應的保護色。但生活在珊瑚礁中的魚類往往有艷麗的色彩和斑紋,一般分保護色和警戒色兩種。
骨骼和肌肉
魚類具有發達的中軸與附肢骨骼,對於保護中樞神經、感覺器官與內臟,支持體驅以及整個身體的活動有重要作用。中軸骨骼由頭骨(胸顱與咽顱)和脊柱組成。咽顱是圍繞消化道最前端的一組骨骼,用來支持口和鰓。脊柱由許多塊椎骨組成。
魚類的平滑肌和心臟肌與高等動物無大差別,但橫紋肌分節現象明顯,分為體節肌和鰓節肌。軀幹部肌肉按節排列呈弓形。
攝食和消化
魚類的食性通常分為4種類型。濾食性,如鰱、鱅、沙丁魚等食浮游生物;草食性,以草魚為典型;肉食性,如鱤、狗魚、烏鱧、帶魚、青魚等;雜食性,如鯉魚。
魚類的消化器官分為口、口咽腔、食道、骨、腸、直腸、肛門等幾部分。魚類食物的消化除與胃腸的收縮運動有關外,還受外界的水溫、溶氧量、攝食量、食物的理化性狀等因素有關。
循環、呼吸和排泄
魚類的心臟一般由靜脈竇、心耳、心室、動脈圓錐組成。血液由心臟經腹側主動脈進入鰓區,經氣體交換後的血液,離開鰓區分頭向全身各處組織供血。全身血液通過靜脈系統返回心臟。鰓是魚類特有的呼吸器官。鰓的呼吸面就是鰓小片,其面積很大。魚的排泄器官主要是中腎,由許多腎小管連線腎小體組成。液態代謝廢物經腎小囊過濾後由中腎管排出體外。
繁殖和發育
魚類一般為雌雄異體,生殖腺通常成對。軟骨魚類一般為體內受精,行卵胎生、胎生或卵生,多數硬骨魚為體外受精。所產之卵淡水魚為沉性或浮性,海水魚均為浮性。魚類的性成熟與種類、營養、水溫、光照等有很大關係,並由促性腺激素調節。受精卵經一定時間後孵化,仔魚脫膜而出。魚的一生分為胚胎期、仔魚期、未成熟期與成魚期。其中仔魚期死亡率最高。
地理分布
世界現存魚類的分布極廣,近4000米的高山水域與6000餘米的深海均有蹤跡,其中海水魚與淡水魚的種數之比為2∶1。影響魚類地理分布的因素很多,包括鹽度、溫度、水深、海流、含氧量、營養鹽、光照、底形底質、食物資源量與食物鏈結構,以及歷史上的海陸變遷等。
海洋魚類
約80%分布在淺海大陸架區,特別是印度洋-太平洋的熱帶、亞熱帶海區。等溫線與海魚的分布關係極大。在寒帶與亞寒帶海區分布的主要經濟魚類有鯡、鱈、鮭、鰈和鯖等;在亞熱帶海區分布的主要是沙丁魚、鯵和鮐;在熱帶、亞熱帶海區則分布鮪魚等。
中國近海區的海洋魚類區系可劃分為5個分區:[1]渤海、北黃海分區,以暖溫性魚類為主。[2]南黃海、東海近海分區,以暖水性魚類為主。[3]東海外海分區,處於黑潮主幹流經海區,主要為暖水性魚類。[4]南海大陸沿岸分區,以暖水性魚類為主。[4]南海外海分區,多為熱帶性珊瑚礁魚類,總數近千種。
淡水魚類
通常分原生和次生兩大類,前者如鯉形目等魚類,後者如麗魚科以及其他由海洋進入淡水生活的魚類,比較能耐半鹹水環境。中國的淡水魚類區系可分為5個分區:
[1]北方山麓分區,分布冷水性魚類,如茴魚、狗魚、江鱈與杜父魚等。
[2]華西高原分區,以冷水性、地向性魚類為主,如鯉科的條鰍、河鱸等。
[3]寧蒙分區,以冷溫性、古老性魚類為主,如刺魚與雅羅魚。
[4]江河平原分區,以暖水性、靜水性魚類為主,如胭脂魚科與鯉科的大部分種類。
[5]華南分區,以南方暖水性、急流性魚類為主,如鯉科的䰾亞科與平鰭鰍科等。中國的內陸水域不僅有豐富的鯉科魚類,並且有青魚、草魚、鰱、鱅、團頭魴、鯪等優良養殖魚種。多數地區氣候溫和、水面眾多,雨量充足是發展淡水養魚的優越條件。
世界上現存的魚類約2萬4千種。在海水裡生活者占三分之二,其餘的生活在淡水中。中國計有2千5百種,其中可供藥用的有百種以上,常見的藥用動物有海馬、海龍、黃鱔、鯉魚、鯽魚、鱘魚(鰾為魚鰾膠)、大黃魚(耳石為魚腦石)、鯊魚等等。另外,還常用作醫藥工業的原料,例如鱈魚、鯊魚或鰩的肝是提取魚肝油(維生素A和維生素D)的主要原料。從各種魚肉里可提取水解蛋白、細胞色素C、卵磷脂、腦磷脂等。河魨的肝臟和卵巢里含有大量的河豚毒素,可以提取出來治療神經病、痙攣、腫瘤等病症。大型魚類的膽汁可以提制“膽色素鈣鹽”,為人工製造牛黃的原料。
魚類終生生活在海水或淡水中,大都具有適於游泳的體形和鰭。用鰓呼吸,以上下頜捕食。出現了能跳動的心臟分為一心房和一心室。血液循環為單循環。脊椎和頭部的出現,使魚綱發展進化成最能適應水中生活的一類脊椎動物。這是因為水有深淺之分,各處所承受的壓力有差異,海平面為1個大氣壓,而深海區可達1000個大氣壓。淡水和海水鹽的含量幅度從淡水到鹹水是0.001~7%。此外,隨地理環境的不同,水溫差和含氧量的差別也很大。由於這些水域、水層、水質及水裡的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等水環境的多樣性,故魚類的體態結構為適應外界不同變化產生了不同的變化。較圓口綱更高等。
分系
魚類是現存脊椎動物亞門中最大的一類,從動物進化的角度看,本類是有頜類的開始,故為有頜類中最原始、最古老的一綱。這是脊椎動物亞門中最大的分類類群,遠在泥盆紀就已派生出很多的邊緣支系,發展和演變至今成為各種複雜體形的魚類。現存魚類分為軟骨魚系和硬骨魚系。
一.軟骨魚系(Chondrichthyes)
本系是現存魚類中最低級的一個類群,全世界約有200多種,我國有140多種,絕大多數生活在海里。
其主要特徵是:
[2]體表大都被楯鱗。
[3]鰓間隔發達,無鰓蓋。
[4]歪型尾鰭。本系共分兩個亞綱,即板鰓亞綱和全頭亞綱。
二.硬骨魚系(Osteichthyes)
硬骨魚系是世界上現存魚類中最多的一類,有2萬種以上,大部分生活在海水域,部分生活在淡水中。
其主要特徵是:
[1]骨骼不同程度地硬化為硬骨。
[2]體表被硬鱗、圓鱗或櫛鱗,少數種類退化無鱗。皮膚的粘液腺發達。
[3]鰓間隔部分或全部退化,鰓不直接開口於體外,有骨質的鰓蓋遮護,從鰓裂流出的水,經鰓蓋後緣排走,多數有鰾。
[4]魚尾常呈正型尾,亦有原尾或歪尾。
[5]大多數體外受精,卵生,少數在發育中有變態。
最早的魚是4.5億年前寒武紀時期出現在地球上的圓嘴無頜的魚。魚類很容易從外表上區分開來,它們組成了脊椎動物中最大的類群:在總數為5萬種的脊椎動物中,魚類有2萬2千餘種。
並不是所有生活在水裡的動物都是魚類。例如:鯨,就是哺乳動物。然而,所有的魚類都能很好地適應水中的生活。它們用鰭運動。魚有兩對鰭━━胸鰭和腹鰭,分別位於身體的兩則;還有一個尾鰭,生長於尾部;並且根據種類的不同,在背上生有一個或兩個背鰭,在臀上生有一個臀鰭。它們有一個充滿氣體的囊,叫做鰾,它使魚能夠在水中沉降、上浮和保持位置。只有鰩魚和鯊魚沒有這個器官。魚類還有用來呼吸的鰓,大多數種類的鰓被鰓蓋骨覆蓋。鰓位於頭的兩側,嘴的後方,用來過濾從嘴吞入的水,從水中獲取氧,然後從被稱為鰓裂的開口處將水排出。不同種類的魚的大小差異很大。它們的身體由3部分組成:頭部、軀幹部和尾部。皮膚上覆蓋著鱗片,其大小和數目不同。在兩側各有一條明顯的線叫做側線,是感覺器官,用來確定方向。一些硬骨魚的肌肉被一些細小的骨頭分隔開。
地球上出現的第一種魚類有圓形無頜的嘴,現在只有70種這樣的魚存在,形成無頜魚類。在這些魚中,七鰓鰻最為著名,它們沒有鱗片,細長的體型圓圓的,很像鰻鱺。七鰓鰻通過帶吸盤的嘴附在別的魚身上,吸食寄主的血液為生。其他的魚分為兩大類:硬骨魚和軟骨魚。
硬骨魚有一副骨骼。這類魚中有原生的硬骨魚,骨骼中只有一部分是硬骨。例如總鰭亞綱魚類(包括空棘目魚),肺魚和鱘魚類(例如鱘魚),這些魚和更進化的硬骨魚的區別是:硬骨魚的骨骼完全由硬骨構成。海鱔、鰨和刺蓋魚作為硬骨魚的代表,外形各異,但都有極對稱的尾鰭,並履蓋著細小的鱗片(只有少數例外,包括鰻鱺和一些鯉魚)。硬骨魚分為幾類。鰻鱺類是一些幼體看上去與成體差異很大的魚。鯡魚類是一些過著群居生活的魚。鯉魚類包含幾乎所有的淡水魚。河鱸和鮪魚類是尾鰭有堅硬的輻條支撐的魚類。它們被稱為“刺鰭類”,構成硬骨魚類中最大的類群。
軟骨魚有一副完全由軟骨組成的骨架,並由鈣加固。這類魚主要是鯊魚和鰩目魚。
鰻鱺出生時是一種身體扁平的小魚,稱作“小鰻鱺”。成熟時它們有一個很長的光滑的身體,一般無鱗,沿著背部是一條連續的鰭。鰻鱺生活在歐洲和美洲的河流和湖泊中,它們遷徙到北大西洋西印度群島東北部的藻海,在那裡繁殖後代。幼仔出生後它們便死去。小鰻鱺在穿過大西洋返回的途中,呈現出成體的形態,在歸途中,它們也開始在馬尾藻海中生育。
鯡魚生活在北海、英吉利海峽和波羅的海。成魚有一個淡色的腹部和一個深藍色或近黑色的背。像沙丁魚和西鯡一樣,它們過著群居生活,有時幾千條魚生活在一起。對於每條魚來說,這是有效的自衛方法,因為對一個捕食者來說,只能在許多魚中選擇一個目標。當被襲擊時,魚群幾乎立即消失。
屬於鯉魚類的魚有幾千種,幾乎遍布全球。這些淡水魚有很大的鱗片,它們的牙齒不是固定在頜上而是固定在咽喉上。它們的嘴能夠向前移動吸住食物。鯉屬中許多種類主要生活在亞洲和歐洲平靜的江河、小池塘和湖泊中,各個種類的形狀和色澤的差異很大。有些種類只有很少幾個大鱗片(鏡鯉魚)或幾乎沒有鱗片(草鯉)。這些魚很容易養殖,養殖者已創造了許多變種。鯉魚主要以植物和無脊椎動物為食。產卵季節要看水的溫度,不能太冷(至少20℃)。雌魚生產成百上千個卵,但大多數小魚苗一出生,就成為其他魚甚至成年鯉魚的食物。
刺鰭類大約出現在6千萬年以前。鱸魚是這類魚的典型代表,它們的鰭都由堅硬、鋒利的輻條地撐,巨大的尾鰭有刺。鱸魚生活在歐洲和北美洲的湖泊和河流中,它們吃無脊椎動物和小魚,包括它們自己的幼魚。這些魚的其他種類生活在海洋中,例如鮪魚和劍魚,它們都是強有力的游泳能手,每小時可以游100公里。鮪魚的體重能達500公斤,是食肉動物。在魚類中,它們具有獨特的能力,即能保持高於水溫的體溫,它們的種類包括太平洋的長鰭鮪魚以及地中海和大西洋的藍鰭鮪魚。
鯊魚和鰩魚是現代軟骨魚類動物的主要代表,軟骨魚類可能在4.1億年前就已出現。正像它們的名字所表明的,它們有一副由軟骨組成的骨架。軟骨是一種充滿鈣時變硬的柔韌的材料,是像骨一樣的固體。軟骨魚在溫帶和熱海洋中大量生長。它們在水中用鰓呼吸。鰓通過頭部後面的幾個鰓裂直接同外界交流。軟骨魚大約有550種,其中370種是鯊魚,其他基本上由身體扁平的鰩魚和電鰩組成。
研究
魚類動物作為生物醫學、環境保護科學等領域的實驗研究對象,已在世界各地獲得了不少科研成果,如1950年Gordon氏、1968年Klontz和Smith二氏等的研究,僅在1968年以前十二年中,各國主要生物科學的雜誌就發表有關報告達2,500篇,近20餘年來,有關文獻就更多了,在已知的脊椎動物種屬中,魚類達30,000種(估計有40,000種),而鳥類為8,600種,哺乳類(即現今常用的小鼠、大鼠、家兔、家犬等屬之)卻只有4,500種。可見將魚類動物作為實驗材料確係取之不盡的資源,這促使人們對如此豐富的潛在資源廣為開發研究和嘗試套用。
選用魚類進行生物醫學研究,特別是藥物的毒理學和藥理學試驗,具有很多獨特的優點:魚對某些藥物、毒氣十分敏感,只要含有極微量的成分就可引起很強的反應;以魚進行藥理、毒理試驗,除以死亡為指標外,對其習性的影響可能更為靈敏;以體型較小的魚直接放入不同濃度的適宜;這對研究某些含量低或藥理作用弱而需長期口服給藥的中草藥可能更為適宜;魚對某些中樞神經興奮或抑制藥的反應比較敏感;魚試驗法結果判斷明確並易於掌握;在飼養管理上,魚是一種比較經濟的實驗動物。
至今,已有近交超過20代的純系魚類實驗動物(Gordon氏,1950);無菌魚類實驗動物的開發也在探索中(Luckey氏,1936)。魚類實驗動物已被廣泛套用於胚胎學、遺傳學、內分泌學、毒理學、行為科學、比較病理學、環境保護科學等實驗研究領域(Mitruka氏等,1976)。魚類動物獨具某些無可取代的優點和特點,其生物學性狀完全可以與人類的相應性狀所類比。中國內,對魚類學科及其養殖方面研究不少,但作為實驗動物而加以開發研究和套用的則做得很欠缺(朱洗氏等,1960、1962)。
魚類實驗動物的套用成果纍纍,已將魚類動物(特別是小型淡水魚)用於腫瘤學領域的癌症研究之中,做了大量觀察和實驗工作。已知淡水魚類動物機體的所有組織都會發生新生物性病變,其臨床經過和形態學表現與其它綱目的脊椎動物(包括人類)的腫瘤相似。故魚類實驗動物成了實驗腫瘤學,尤其是其中的比較腫瘤腫瘤學和環境(特別是水源中的)可疑致癌物探索等研究中不可缺少的材料。實際上,關於魚類腫瘤學的研究歷經系統分類、實驗分析等階段,已達到了防治研究的新階段(Squire氏等,1978),前景寬廣。
金魚(CarassiusAuratusLinnaeus)在生物醫學研究中套用已有報導。以二乙基亞硝胺(Diethylnitrosamine)投於金魚缸水中(低於120ppm)歷時4個月,再存養6個月後發現:在13尾實驗組動物中,1尾魚的肝臟發生肝癌;另有4尾魚的肝臟出現癌前性細胞病灶(Bannsch,1976)。對照組動物的肝臟均為陰性。提示有可能套用金魚作為實驗用動物建立誘發性腫瘤的模型。
魚類在毒理學上有獨特的用途。常選用魚作急性毒性實驗,進行這類實驗時,試驗前和實驗中必須嚴格各種實驗條件:必須選拔在本地區具有代表性的試驗魚,此魚種對有害物質較為敏感。餌料生物等也必須符合實驗要求。試驗過程中儘量保持有害物質在水中濃度穩定,力求在規定的濃度中能發現毒性反應。進行毒性檢驗時,要求無論淡水魚、海淡水魚或海水魚,供試驗時的平均體長最好在50毫米以下。剛採集到的魚,最好馴養一周以下,直至逐漸適應實驗條件。馴養過程投餌量要少,進行實驗前2天停止投餌。實驗前4天內,馴養魚的死亡率及發病率必須在10%以上。水溫保持在一定的範圍。溫水性魚類要求20~28℃,冷水性魚類保持12~18℃,一般變動範圍不要超過4℃。每個實驗濃度組如放10尾以上的試驗魚,應採用流水式試驗裝置,連續更換試驗槽內的水,每天換水6~10次。若採用靜水式試驗方法,則實驗濃度每1升淡水水體保持1克以下;海水水體保持0.3克以下,至少每24小時需將全部水更換一次,套用等對數間距選擇100、75、56、42、32、24、18、13.5、10毫升/升的5~10等級試驗濃度。予先要進行探索試驗,初選濃度必須包括在24~96小時內有50%左右死亡率的濃度。實驗水中溶解氧含量,溫水性魚類不得小於4毫克/升;冷水性魚類不得小於5毫克/升。試驗魚類死亡與否,可用玻璃棒輕擊魚尾柄部,如魚不動,即判定死亡。要求同時設對照實驗,當對照組中死亡魚超過10%或有不健康魚時,所得出實驗結果就不能採用。
岐山鬥魚(MacropolecsOpercularis)或泰國鬥魚(BettaSplendens)是測定藥物抑制本能行為的敏感動物。鬥魚生長在東南亞,我國廣東省有飼養供應。飼養溫度為27~29℃。飼養時如用自來水,需露天放置24小時以上,應避免放入未稀釋的藥物,以兔魚飲入高濃度藥物而中毒。雌魚雄魚群居時並不打鬥。飼養時如將隔離一天后的成熟雄魚與另一雄魚相遇時就會發生打鬥動作。若兩條雄魚分別養在方形玻璃缸中,兩缸中間用紙板隔開,抽去紙板時可見到兩魚鰓蓋張開,撐開背鰭、尾鰭,向對方衝擊。如將鹽酸氯丙嗪放入中,含量為2毫克/升,可終止鬥魚的打鬥動作。如某一藥物有抑制本能行為,則即可使兩鬥魚不發生打鬥。有人根據藥物抑制鬥魚的打鬥作用程度而分為五期:0期為不抑制打鬥;1期為馴服,抑制打鬥動作,取食如常;2期為平衡失調或側身;3期為麻醉,側身,觸之反應輕微或消失;4期為死亡。
鯰魚(IctalurusNebulous)沒有發電器官,但有靈敏電感覺,已發現4個電感覺中樞,即延腦的後側線葉、小腦的後側葉、中腦的半圓突以及前隆核團。適宜作電感覺中樞對靜止和偶極子電場的反應研究。
鯰魚體長為15~20cm,降溫(1~4℃)使其麻醉,然後在頭頂部開一小孔,顯露欲記錄的腦部,手術後肌注0.5mg/kg的筒箭毒,將鯰魚沉入實驗水槽中,唯手術部位露出水面,用一乳膠管把含有飽和空氣的水引入口中,進行人工呼吸,用玻璃微電極(35~60MΩ)或鎢絲微電極(3~12MΩ)作細胞外記錄,記錄部位是小腦後側葉和前隆核團。
新物種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訊息,該所研究人員在整理采自於李仙江流域華吸鰍魚類標本時,發現了兩個新物種,並命名為李仙江華吸鰍和大口華吸鰍。
新發現的兩個物種采自李仙江流域,位於普洱市江城縣和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綠春縣的交界處。
據陳小勇副研究員介紹,早在2003年,因為要建設土卡河水電站,研究人員到李仙江流域進行環境影響評價調查。從那時起,就陸續在李仙江流域採集了幾批魚類標本,當時就發現華吸鰍似乎有所不同,可能涉及多個種類。但當時由於沒有開展相關研究,這批標本就一直存放在標本館裡。
近年經過仔細的研究,發現該區域其實存在有4個迥然不同的物種,它們在口部結構、體色、側線鱗數目、鰭條數目等方面差別極大。經過與已報導過的華吸鰍物種進行詳盡對比後,研究人員確定其中有兩個為新物種——分別命名為李仙江華吸鰍和大口華吸鰍,一個為新紀錄種——多斑華吸鰍,另一個為越南華吸鰍。新紀錄種,即指曾在國外發現過,但在我國屬首次發現。華吸鰍屬魚類,喜歡激流,身上的吸盤可以讓它們牢牢地吸附在河流底部的石頭上,喜歡溫水。
陳小勇說,新物種的發現對認識雲南魚類的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為進一步研究爬鰍類的分類、進化、生態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