鰾

【拼音:biào】鰾,主要指某些魚類體內可以漲縮地氣囊,魚藉以沉浮。有地魚類的鰾有輔助聽覺或呼吸等作用,俗稱“魚泡”。鰾膠,有稱花膠,還有藥用價值。鰾內充有氧、二氧化碳和氮,收縮時魚下沉,膨脹時魚上浮。【亥集中】【魚字部】鰾;康熙筆畫:22; 【廣韻】符少切【集韻】婢小切,$音摽。又方:用鰾膠半兩(炒焦)、蜈蚣一對(炙研),共研為末,以防風、羌活、獨活、川芎等分,煎湯調服一錢。用鰾膠在熱水或醋中煮軟後,乘熱研爛敷貼,又方:用鰾毅然一兩燒存性,研為末,酒送服;另以石菖蒲生研敷患處。

基本信息

漢字

部首信息

鰾

部首:魚,

部外筆畫:11

總筆畫:19;

繁體部首:魚

部外筆畫:11,

總筆畫:22

編碼信息

五筆86&98:QGSI

倉頡:XNMMW

筆順編號:3525121112522111234

四角號碼:21191

UniCode:CJK 統一漢字U+9CD4

基本字義

(鰾)

biàoㄅㄧㄠˋ

◎ 某些魚類體內可以漲縮的氣囊。有的魚類的鰾有輔助聽覺或呼吸等作用。俗稱“魚泡”。

◎ 用鰾或豬皮熬制的膠:~膠。豬皮~。

◎ 用鰾膠粘上:把凳子腿~上。鰾

詳細解釋

biào形聲。字從魚從票,票亦聲。“票”意為“掠過”、“輕拂”。“魚”和“票”聯合起來表示“魚身上一種器官,它充氣後可以使魚漂在水面”。本義:魚身上的氣囊。

【名】

魚鰾〖airbladder〗。大多數魚所具有的一個充有氣體的囊,可以脹縮,使魚能在水中上浮或下沉。有的魚類的鰾有輔助聽覺或呼吸等作用

魚膠,也稱“鰾膠”〖fishglue;isinglass〗。如:鰾清(純鰾膠)

鰾膠

biàojiāo

〖fishglue〗∶從魚的廢料中提出來的兩種膠質之一

〖isinglass〗∶用水煎煮魚類的皮、鰭、骨而得到的一種粘著力很強的膠

漢語大字典解釋

[①][biào]

[《廣韻》苻少切,上小,並。]

“鰾1”的繁體字。

(1)魚鰾。多數魚體內可以漲縮的囊狀器官。鰾內充有氧、二氧化碳和氮,收縮時魚下沉,膨脹時魚上浮。

(2)鰾膠。

(3)方言。用鰾膠黏結。引申為緊密地集聚。

(4)河豚的別名。

(5)方言。賭賽。

康熙字典解釋

【亥集中】【魚字部】鰾;康熙筆畫:22; 【廣韻】符少切【集韻】婢小切,$音摽。魚鰾。可作膠。【類篇】魚胞也。又【本草】鱁鮧魚。一名鰾。

漢英互譯

◎ 鰾

fish glueswim bladder

English

◎ swimming bladder of fish

氣味: 鰾:甘、平、無毒。

鰾膠

味:甘、鹹、平、無毒。

主治: 鰾:止傷血出不止;燒灰,豕陰瘡、

瘺瘡、月蝕瘡。

鰾

鰾膠:

1、難產。用鰾膠五寸,燒存性為末,溫酒送服。

2、產後抽搐。用鰾膠一兩,以螺粉炒焦,去粉,研為末,分三次服,煎蟬蛻湯送下。

3、產後血暈。用鰾膠燒存性,每服三、五錢,用酒和童便調服。

4、經血逆行。用鰾膠切碎,炒過,加新棉燒灰。每服二錢,米湯調下。

5、破傷風抽筋。用鰾膠燒存性一兩、麝香少許,共研為末。每服二錢,蘇木煎酒調下。另煮一錢封瘡口。此方名“危氏香膠散”。又方:用鰾膠半兩(炒焦)、蜈蚣一對(炙研),共研為末,以防風、羌活、獨活、川芎等分,煎湯調服一錢。

6、嘔不止。用鰾膠長八寸、廣二寸,炙黃,刮取二錢,以甘蔗節三十五個搗汁調下。

7、便毒腫痛。用鰾膠在熱水或醋中煮軟後,乘熱研爛敷貼,又方:用鰾毅然一兩燒存性,研為末,酒送服;另以石菖蒲生研敷患處。

8、頭風。用鰾膠燒存性,研為末,臨臥時,以蔥酒送服。

9、赤白帶。用鰾膠三尺,焙黃,研為末,同雞蛋煎餅吃,好酒伴服。

魚鰾

最新研究表明,鰾並不控制魚類的沉浮,而是調節魚類的自身密度,使得魚類和周圍液體密度保持一致。真正控制魚類沉浮的是魚鰭。解釋依據為:

1、魚鰾並沒有肌肉,理論上不具備自動漲縮功能。

2、實驗證明,絕大多數魚類鰾都沒有

氣道,鰾內氣體是天生填充且量是固定的。

3、魚類在下浮的時候,並不吐出氣泡,也就是並沒有氣體排出;而在上浮的時候,魚類周圍也並沒有氣體可供快速充氣。

4、並非所有魚類都有鰾,很多

海洋魚類,如帶魚、

鯊魚都沒有鰾,它們通過多油脂的肝臟替代鰾的功能。5、實施上論述魚鰾是個漲縮氣囊來控制魚類沉浮的理論,來自於十七世紀的

佛羅倫斯學院,當時對這一理論缺乏實驗依據,只是通過推測,缺乏科學嚴謹性。

除了調節身體沉浮外,鰾還有呼吸,感覺,以及發聲的功能

拼音是biao的漢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