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歷史背景 公元 2世紀末黃巾起義失敗後,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魏滅蜀,司馬氏又篡魏滅吳,建立了西晉王朝。西晉只維持了幾十年短暫的全國統一局面,就被少數民族統治者推翻。此後形成南北朝長期分裂。南方繼東晉王朝之後,依次出現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北方經過“五胡十六國”的長期混戰,由鮮卑拓跋氏實現了統一,建立北魏王朝。後又分裂為東魏、西魏,再演變為北齊、北周。公元 589年,漢族的楊堅重建全國統一的隋朝政權,結束了中國長期大分裂的局面。自東漢時期發展起來的豪強地主階層,經過三國、西晉實行所謂“九品官人法”,形成享有並世襲各種政治經濟特權的門閥士族,逐漸成為社會的統治勢力。在長達 300多年的分裂和割據局面中,漢族門閥士族和少數民族貴族統治者控制州郡、稱霸一方、互相攻伐,使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遭到空前的破壞。但是,在混亂中,江南曾有近300年的偏安局面;北方在曹魏時期、西晉初年和拓跋北魏統一時期,分別實行屯田、占田、均田政策,局部地區的經濟出現過繁榮局面。科學家劉徽、祖沖之、何承天、賈思勰,道教學者葛洪、陶弘景等人,分別在天文學、化學、農學和醫藥學等方面作出過重要貢獻。
魏晉玄學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哲學,受當時的政治經濟所制約,有著鮮明的時代特點。在曹魏和西晉時期,出現了楊泉、嵇康、阮籍、裴、歐陽建、何晏、王弼、向秀、郭象等著名哲學家。魏晉時期占統治地位的哲學主要是以玄學(見魏晉玄學)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它是適應門閥士族奪取統治權力和維護身份等級特權的需要而興起的哲學思潮,它融合儒道,提倡“三玄”(《老子》、《莊子》、《周易》),以老莊解《易》,用道家的自然無為之說來維護儒家傳統的綱常名教。其中何晏、王弼一派主張“貴無”,以無為本,以有為末;以自然為本,以名教為末。認為天能化生萬有,“凡有皆始於天”;自然可以統御名教,名教本於自然。郭象一派則主張“崇有”,否定萬有背後有一個本體“無”,認為有非無生,而是“塊然而自生”。但他把一個一個事物神秘化為獨立自足的存在,認為“物各自生而無所生”。他還提出名教即自然的觀點,為鞏固門閥士族統治秩序提供了更有力的理論支柱。裴提出了重視現實的“崇有論”,他認為,萬有是自然而然產生的,有自身就是本體,說“自生而必體有”,萬有必須有所資借,而“濟有者皆有也”。玄學家中的阮籍、嵇康的宇宙觀基本上是唯物主義的。他們猛烈抨擊儒家的禮法名教,針對司馬氏集團利用虛偽名教篡奪政權、誅滅異己的政治情況,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口號。除玄學之外,還有一些哲學家也提出一些很有價值的哲學理論,如楊泉提出了“所以立天地者水也,成天地者氣也”的樸素唯物主義宇宙觀。歐陽建針對言不盡意的不可知論提出了“言盡意論”。
神滅論與神不滅論的鬥爭 東晉南北朝時期,哲學上兩條路線鬥爭的重心轉移到唯物主義神滅論反對佛教唯心主義神不滅論的鬥爭方面來。漢魏以來傳入中國的佛教,既宣揚因果報應、輪迴轉生;又傳播大乘空宗般若學的理論。由於大乘空宗的唯心主義思辨和“以無為本”的玄學本體論頗有相近之處,所以二者很快結合起來。如道安主張本無,認為無在萬化之前,空為眾形之始。一切諸法,本性空寂,故云本無。佛教由於適合了門閥士族統治集團欺騙人民和自我麻醉的需要,竟凌駕玄學之上、風靡一時,僧肇、道生等人以其與玄學融合的理論促進了佛學的中國化。就在佛教唯心主義泛濫之際,東晉南北朝時期也先後湧現出一批反佛學的唯物主義無神論者,其中最重要的代表是范縝。他寫了著名的《神滅論》,在形、神關係方面,提出了“形質神用”的命題,給佛教宗教神學的理論基礎神不滅論以沉重的打擊,把唯物主義的形神關係理論推進到當時所可能達到的最高水平。這個時期道教也被門閥士族地主階級所利用。佛道二教既互相影響、互相吸取,又有互相爭奪宗教正統地位的鬥爭。
歷史地位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哲學,唯心主義占統治地位。魏晉玄學吸取了漢代神學目的論失敗的教訓,通過有無本末之辯,建立了精緻的唯心主義本體論。後來的佛教般若學,提出非有非無的“空”來作為世界本體,基本上也是採取同樣的唯心主義思辨方法。比兩漢哲學講宇宙生成論在理論思維上前進了一大步,在認識史上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