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記載
歐陽建雅有理想,才藻美贍,擅名北州。時諺有云:“渤海赫赫,歐陽堅石。”辟公府,歷山陽令,尚書郎,馮翊太守,甚得時譽。時趙王倫專權,建每匡正,不從,欲立楚王王偉,由是有隙。建乃與潘岳陰勸淮南王允誅倫。事泄,倫收建及母妻,無少長,皆斬。建臨刑時,作詩文甚哀楚。《文選》中有《臨終詩》一首,可見一斑。《隋書經籍志》著錄他的文集二卷。
生活背景
在魏晉之前,皇朝大多都是享國長遠,從夏商周兩漢,除了從來沒有被世人所認同的秦和新以外,都代表著一個時代。而大王朝的興衰往往都是不可避免的。到了魏晉南北朝,與民怨滿天的王朝的終結不同,魏代漢,晉代魏,不是商湯和武王的弔民伐罪,而是類似新一樣纂奪。而在夫子們的信徒看來。天不正,理不順。晉的士人們熟知典故。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而他的信徒們活的很好,於是開始思考這個世界,卻發現高堂之上儘是亂臣,小人方能人生得意。心又鬱積,只好影射,只好發泄,於是曹阿瞞做了司馬王朝的替代品壞了名聲。於是竹林七賢們,不滿,卻又不敢,不敢卻總不甘,只好選擇藐視禮節來自我放逐,來懲罰自己的懦弱。
歐陽建就是活在這么一個朝代,歐陽建熟讀聖賢書,明君君臣臣之封建大義,則擋不住錦衣玉食,也不捨用蔑視世俗來反抗。對這個世界看不起,卻不敢去改變,甚至不敢去說。於是只能轉向無用、無害而且可以有名的清談。歐陽建是玄學圈子中的佼佼者,言盡意論一出,“形不待名而圓方已著,色不俟稱而黑白已彰”,而世人服。
現實中,歐陽建與舅舅石崇都是站在賈后船上的。賈后有三惡,在當女兒時候就被人詬病。而靠控制傻瓜皇帝控制了大權。而歐陽建卻為之效力,成為了“二十四友”之一。
主要作品
一、《言盡意論》流傳下來的歐陽建的《言盡意論》全文只有268個字。文中提到“形不待名,而方圓已著;色不俟稱,而黑白以彰。然則,名之於物,無施者也;言之於理,無為者也。”“誠以理得於心,非言不暢;物定於彼,非言不辯。言不暢志,則無以相接;名不辯物,則鑑識不顯。”等一些唯物辯證觀點。
二、《臨終詩》為八王之亂受司馬倫禍害,臨刑前所做,“上負慈母恩,痛酷摧心肝。下顧所憐女,惻惻心中酸。”詩文甚哀楚。
作品賞析
歐陽建的《言盡意論》,雖然很短,但是,明確地說明了唯物主義的認識論的基本原則反映論。在當時玄學貴無論的影響下,很多人都主張言不盡意,這些人就是歐陽建所說的“雷同君子”。在這篇論文中,歐陽建首先明確地肯定了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客觀性。在中國哲學史中,“名”與“實”的關係是一個傳統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歐陽建堅持了唯物主義的路線。歐陽建在這裡對於“名”和“言”作了區別。名所指的是一種一種的事物,言所講的是關於一個一個理的判斷。名的對象是事物,其內容是概念。言的對象是事物的規律,其內容是關於規律的判斷。在這篇的結尾,歐陽建再一次說明,在主觀和客觀這兩個對立面中,客觀是主要的。
基本觀點
為了攻破玄學家們虛玄的‘談證’,歐陽建把醉熏熏的言意關係問題還原為心物(名實)關係問題,即認識的主體和客體的關係問題。與何晏正相反對,他認為:‘形不待名,而方圓已著;色不俟稱,而黑白以彰。’先有方圓之形,然後才有方圓之名;先有黑白之色,然後才有黑白之稱。客觀的形色是第一性的,而主觀的名稱是第二性的。”言意之辯,即文字語言與文字語言所要表達的意義(此意義非文字語言的表面意義,而是其內含的根本思想或道理等)的關係,是中國哲學史上的一個重要問題,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則更是玄學家們關注的一個主要問題。他提出“言盡意”的學說,認為“形不待名而圓方已著,色不俟稱而黑白已彰”,“誠以理得於心,非言不暢,物定彼,非名不辨。”就是說,客觀世界是離開人的概念和語言而獨立存在的,但語言概念又是人們用以說明客觀世界的工具。這駁斥了當時玄學家認為語言概念無法表達事物真相的一種看法(“言不盡意”,如後來不久南朝佛教之“不可說”論)。
人物評價
在歐陽建的的《臨終詩》中,卻透露了魏晉士人的真實情懷,與世人所看相反,魏晉士人,諸如竹林七賢以降,其實缺的是風骨,而多了的卻是對氣節的,對禮,對道德的看重。在圖謀失敗,臨終的時候,歐陽建終於露出自己的內心,其實自己並不在乎這些玄學,其實自己和阮籍感嘆“世無英雄”一樣,真正在意的是入世而不是出世。
歐陽建的《言盡意論》是一篇小小的文章,在中國哲學史中,講到它時一般也只有很小的篇幅。歐陽建的這篇《言盡意論》哲學論文,在當時的唯物主義反映論和唯心主義先驗論兩條路線鬥爭中,闡明了反映論,批判了先驗論具有時代意義。在中國的哲學史中,歐陽建的《言盡意論》和裴頠的《崇有論》,同是唯物主義路線中的重要著作。
長期以來,在《中國哲學史》教科書和各種專著或論文中,則幾乎無一例外地把歐陽建引用其論敵的論據,作為他本人的思想來加以引用和分析,而且作為歐陽建唯物主義反映論的最主要論據,給與極高的評價。這種分析,最早見之於任繼愈教授主編之《中國哲學史》(四卷本,1963年12月第一版,1979年3月第二版)。詩詞欣賞
作者:曹攄
義闕三益,誡替離羣。
側想讜言,願同蘭芬。
謂芒蓋高,載越其墳。
涉境登朝,信惟惠君。
烈烈威禁,肅如風雲。
誰言善蔽,在幽必聞。
鶴鳴既和,好爵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