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體細胞超突變過程需要一項酵素稱為活化誘導性胞嘧啶核甘脫氨脢(AID),此酵素主要作用於單股DNA上,藉由令AID作用於含有突變標定基因的病毒單股DNA,研究人員運用特殊的實驗技術鑑定哪些DNA有突變,哪些沒有。
研究成果
另一位分子生物學教授MyronF.Goodman解釋道:“AID於DNA上的特異突變作用所產生的"熱點"與"冷點"跟在人類抗體蛋白上所見相同。這些熱點可清楚地讓科學家們看到突變發生所在,結果顯示AID在單股DNA上的作用類似人體中的體細胞超突變過程。”
再者,研究結果顯示:AID酵素是沿著單一DNA作用的,它並不會跳到另一股去作用,因為許多DNA股都維持原狀,美國南加大研究小組對於AID在整個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感到非常驚訝。Goodman教授指出:“AID無法自己負責整個超突變過程,因為我們知道還有其他酵素的參與,但是我們還是非常驚訝地發現AID在整個突變標定過程所扮演的角色。”
體細胞超突變與B細胞淋巴瘤
對免疫球蛋白基因超突變的分析讓人們對各種B細胞及其腫瘤發生髮展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目前公認的是,生髮中心前B細胞不合體細胞超突變,而生髮中心B細胞和生髮中心後B細胞(記憶性B細胞和漿細胞)表現出體細胞超突變。如果腫瘤性B細胞的免疫球蛋白超突變存在於腫瘤的發展中,那么連續獲得的突變有可能導致腫瘤細胞行為的改變。一些原癌基因:bcl-6,bcl-2,c-myc也可發生體細胞超突變.與各種惡性淋巴瘤的發生相關聯。對上述基因的體細胞超突變機制的共性以及它們相互之間是否有關聯尚在深入研究中。
免疫系統
系統 | 自適應與天然 | 體液與細胞 | 補體(過敏毒素) | 固有 |
抗原與抗體 | 抗原 (超抗原;變應原) | 半抗原 |
表位 (線性;構象) | |
抗體 (單克隆抗體; 多克隆抗體;自身抗體) | 多克隆B細胞反應 | 同種異型 | 同種型 | 遺傳型 | |
免疫複合物 | |
免疫細胞/白細胞 | 淋巴系細胞: T細胞 | B細胞 | NK細胞 |
髓系細胞:肥大細胞 | 嗜鹼性粒細胞 | 嗜酸性粒細胞 | 巨噬細胞 | |
吞噬細胞:中性粒細胞 | 巨噬細胞/網狀內皮系統 | |
專職型 APCs:樹突狀細胞 | 巨噬細胞 | B細胞 | |
免疫與耐受 | 作用:免疫性 | 自身免疫 | 變態反應 | 炎症 | 交叉反應性 |
無作用:耐受 (中樞耐受;外周耐受;克隆無能;克隆缺失) | 免疫缺損 | |
免疫遺傳學 | 體細胞超突變 | V(D)J 重組 | 免疫球蛋白類別轉換 | MHC/HLA |
免疫物質 | 細胞因子 | 調理素 | 溶細胞素 |
其他 | 診斷免疫學 |
免疫系統/ 免疫學
免疫系統 | 它是人體抵禦病原菌侵犯最重要的保衛系統。 |
系統 | |
抗原與抗體 | 抗原 (超抗原, 變應原) | 半抗原 表位 (線性表位, 構象表位) 抗體 (單克隆抗體, 多克隆抗體, 自身抗體) | 多克隆B細胞反應 | 同種異型 | 免疫球蛋白同種異型 | 遺傳型 | 免疫複合物 |
免疫細胞/白細胞 | 淋巴系細胞:T細胞 | B細胞 | NK細胞 髓系細胞:肥大細胞 | 嗜鹼性粒細胞 | 嗜酸性粒細胞 | 巨噬細胞 吞噬細胞:中性粒細胞 | 巨噬細胞 | 網狀內皮系統 抗原遞呈細胞:樹突狀細胞 | 巨噬細胞 | B細胞 |
免疫 與 耐受 | 作用:免疫性 | 自身免疫 | 變態反應 | 炎症 | 交叉反應性 無作用:耐受 (中樞耐受, 外周耐受, 克隆無能, 克隆缺失) | 免疫缺損 |
免疫遺傳學 | 體細胞超突變 | V(D)J 重組 | 免疫球蛋白類別轉換 | MHC/HLA |
免疫物質 | 細胞因子 | 調理素 | 溶細胞素 |
其他 | 診斷免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