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粥成時調入冰糖。功效養血補肝,健脾益氣。用法每天早晚分食。
何首烏
【異名】地精(《何首烏錄》),亦斂(《理傷續斷秘方》),首烏(《經驗方》),陳知白(《開寶本草》),紅內消(《外科精要》),馬肝石(《綱目》),黃花烏根、小獨根(《雲南中草藥選》)。
【來源】為蓼科植物何首烏的塊根。
【植物形態】何首烏,又名:野苗、交莖、交藤、夜合、桃柳藤(《何首烏錄》),赤葛、九真藤(《斗門方》),芮草、蛇草(《漢英韻府》),伸頭草、多花蓼、紫烏藤。
多年生纏繞草本。根細長,末端成肥大的塊根,外表紅褐色至暗褐色。莖基部略呈木質,中空。葉互生,具長柄,葉片狹卵形或心形,長4~8厘米,寬2.5~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心形或箭形,全緣或微帶波狀,上面深綠色,下面淺綠色,兩面均光滑無毛。托葉膜質,鞘狀,褐色,抱莖,長5~7毫米。花小,直徑約2毫米,多數,密聚成大形圓錐花序,小花梗具節,基部具膜質苞片;花被綠白色,花瓣狀,5裂,裂片倒卵形,大小不等,外面3片的背部有翅;雄
生長於草坡、路邊、山坡石隙及灌木叢中。分布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本植物的藤莖(夜交藤)、葉(何首烏葉)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採集】栽後3~4年春、秋採挖,洗淨,切去兩端,大者對半剖開,或切厚片,曬乾、烘乾或煮後曬乾。
【藥材】何首烏(赤首烏)乾燥塊根呈紡錘形或塊狀,長約6~15厘米,膨大部直徑3~12厘米,外表紅褐色或紫褐色,有不整齊的縱溝,凹凸不平,兩端各有一根痕。質堅,顯粉性。橫斷面淡紅棕色或淡黃棕色,中心為一個較大的木心,周圍有數個類圓形的異形維管束,形成雲錦狀花紋;乾後收縮而有稍突起的皺紋。氣無,味苦澀。
以質重、堅實、顯粉性者為佳。主產河南、湖北、貴州、四川、江蘇、廣西等地。此外,浙江、安徽、廣東、山東、江西、湖南亦產。
《開寶本草》記載,何首烏有赤、白之分。現代藥材,除上述蓼科之赤首烏外,少數地區亦有套用白首烏者。白首烏主要為蘿藦科植物大根牛皮消的塊根,參見"白首烏"條。此外,江蘇(南京)亦有用耳葉牛皮消之塊根者,參見"隔山消"條。
【化學成分】根和根莖含蒽醌類,主要為大黃酚和大黃素,其次為大黃酸、痕量的大黃素甲醚和大黃酚蒽酮等(炙過後無大黃酸)。此外,含澱粉45.2%、粗脂肪3.1%、卵磷脂3.7%等。
【藥理作用】①降血脂作用
給家兔同時餵飼何首烏和膽甾醇,其所形成的動脈粥樣病變較單餵膽甾醇之對照組輕,血清膽甾醇水平亦較低,體外試驗何首烏能與膽甾醇結合,在兔腸道能減少膽甾醇的吸收;有認為何首烏中含的卵磷脂與治療動脈粥樣硬化有關。但有報導以何首烏餵飼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家兔,雖能使膽甾醇上升較遲緩,病變稍輕,但不顯著,其療效未能肯定。
首烏延壽丹對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的鴿,無論是藥物與膽甾醇同時套用,或用膽甾醇形成高膽甾醇血症後給藥,均能顯著降低血清膽甾醇,但對動脈內膜病變無明顯影響。首烏延壽丹對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家兔之主動脈內膜斑塊的形成及脂質沉積有減輕作用,但也有報導對血脂質與主動脈病理變化無顯著影響。有研究首烏延壽丹及其中4個單味藥金銀花、杜仲、金櫻子、桑椹膏對大白鼠腸道膽甾醇吸收的影響,證明前兩藥似能減少大鼠腸道膽甾醇的吸收,但全方沒有表現出肯定的作用,可能由於全方中杜仲和金銀花的含量比單獨套用的劑量小的緣故。
②對血糖的作用
給家兔口服煎劑後30~60分鐘內血糖量上升達最高度,然後逐漸降低,6小時後血糖量比正常低0.03%。
③抗菌作用
何首烏對人型結核菌、弗氏痢疾桿菌試管實驗有抑制作用。
④其他作用
何首烏中提出的大黃酚,能促進腸管的運動,並能驟減神經的時值,促使神經興奮,增加肌肉時值,使肌肉麻痹。何首烏對離體蛙心有興奮作用,特別對疲勞的心臟,強心作用更顯著。將何首烏莖部新鮮乳汁塗抹於小鼠耳的腹面,抹藥後,耳的腹面及背面均見增厚,其在組織學上的變化與用磷脂類所得之結果相似;可用來治療瘰癧。
【炮製】生首烏:揀去雜質,洗淨,用水泡至八成透,撈出,潤至內外濕度均勻,切片或切成方塊,曬乾。制首烏:取何首烏塊倒入盆內,用黑豆汁與黃酒拌勻,置罐內或適宜容器內,密閉,坐水鍋中,隔水燉至汁液吸盡,取出,曬乾。(每何首烏塊lOO斤,用黑豆10斤,黃酒26斤。黑豆汁製法:取黑豆10斤,加水煮約4小時,熬汁約16斤,豆渣再加水煮約3小時,熬汁約10斤,兩次共熬汁約25斤)
【性味】苦甘澀,微溫。
①《何首烏錄》:"味甘,溫,無毒。"
②《開寶本草》:"味苦澀,微溫,無毒。"
③《本草匯言》:"生用氣寒,性斂,有毒;制熟氣溫,無毒。"
【歸經】入肝、腎經。
①《綱目》:"足厥陰、少陰。"
②《本草經解》:"入足少陽膽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少陰心經、足少陰腎經。"
③《本草再新》:"入脾、肺、腎三經。"
【功用主治】補肝,益腎,養血,祛風。治肝腎陰虧,發須早白,血虛頭暈,腰膝軟弱,筋骨酸痛,遺精,崩帶,久瘧,久痢,慢性肝炎,癰腫,瘰癧,腸風,痔疾。制首烏補肝腎,益精血,烏鬚髮,壯筋骨;用於眩暈耳鳴、鬚髮早白、腰膝酸軟、肢體麻木、神經衰弱、高血脂症。
①《何首烏錄》:"主五痔,腰腹中宿疾冷氣,長筋益精,能食,益氣力,長膚,延年。"
②《日華子本草》:"治一切冷氣及腸風。"
③《開寶本草》:"主瘰癧,消癰腫,療頭面風瘡,五痔,止心痛,益血氣,黑髭鬢,悅顏色,亦治婦人產後及帶下諸疾。"
④王好古:"瀉肝風。"
⑤《滇南本草》:"澀精,堅腎氣,止赤白便濁,縮小便,入血分,消痰毒。治辦白癜風,瘡疥頑癬,皮膚瘙庠。截瘧,治痰瘧。"
⑥《藥品化義》:"益肝,斂血,滋陰。治腰膝軟弱,筋骨酸痛,截虛瘧,止腎瀉,除崩漏,解帶下。"
⑦《本草述》:"治中風,頭痛,行痹,鶴膝風,癇證,黃疸。"
⑧《本草再新》:"補肺虛,止吐血。"
⑨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治神經衰弱,慢性肝炎。"
⑩《江西草藥》:"通便,解瘡毒;制熟補肝腎,益精血。"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熬膏、浸酒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研末撒或調塗。
【宜忌】大便溏泄及有濕痰者不宜。
①《何首烏錄》:"忌豬、羊肉血。"
②《開寶本草》:"忌鐵。"
③《醫學入門》:"茯苓使。忌蘿蔔。得牛膝則下行。"
④《綱目》:"忌蔥、蒜。"
【選方】①烏鬚髮,壯筋骨,固精氣:赤、白何首烏各-斤(米泔水浸三、四日,瓷片颳去皮,用淘淨黑豆二升,以砂鍋木甑鋪豆及首烏,重重鋪蓋,蒸至豆熟取出,去豆、暴乾,換豆再蒸,如此九次,暴乾為末),赤、白茯苓各一斤(去皮,研末,以水淘去筋膜及浮者,取沉者捻塊,以人乳十碗浸勻,曬乾,研末),牛膝八兩(去苗,酒浸一日,同何首烏第七次蒸之,至第九次止,曬乾),當歸八兩(酒浸,曬),枸杞子八兩(酒浸,曬),菟絲子八兩(酒浸生芽,研爛,曬),補骨脂四兩(以黑脂麻炒香,並忌鐵器,石臼搗為末)。煉蜜和丸彈子大一百五十丸,每日三丸,侵晨溫酒下,午時薑湯下,臥時鹽湯下。其餘並丸梧子大,每日空心酒服一百丸,久服極驗。(《積善堂經驗方》七寶美髯丹)
②治骨軟風,腰膝疼,行履不得,遍身瘙癢:首烏大而有花紋者,同牛膝(銼)各-斤。以好酒一升,浸七宿,曝乾,於木臼內搗末,蜜丸。每日空心食前酒下三五十丸。(《經驗方》)
③治久瘧陰虛,熱多寒少,以此補而截之:何首烏,為末,鱉血為丸,黃豆大,辰砂為衣,臨發,五更白湯送下二丸。(《赤水玄珠》何首烏丸)
④治氣血俱虛,久瘧不止:何首烏(自三錢以至一兩,隨輕重用之),當歸二、三錢,人參三、五錢(或一兩,隨宜),陳皮二、三錢(大虛不必用),煨生薑三片(多寒者用三、五錢)。水二鍾,煎八分,於發前二、三時溫服之。若善飲者,以酒浸一宿,次早加水一鍾煎服亦妙,再煎不必用酒。(《景岳全書》何人飲)
⑤治遍身瘡腫癢痛:防風、苦參、何首烏、薄荷各等分。上為粗末,每用藥半兩,水、酒各一半,共用一斗六升,煎十沸,熱洗,於避風處睡一覺。(《外科精要》何首烏散)
⑥治頸項生瘰癧,咽喉不利:何首烏二兩,昆布二兩(洗去鹹味),雀兒糞一兩(微炒),麝香一分(細研),皂莢十挺(去黑皮,塗酥,炙令黃,去子)。上藥,搗羅為末,入前研藥一處,同研令勻,用精牡羊肉一斤,細切,更研相和,搗五、七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於食後,以荊芥湯下十五丸。(《聖惠方》何首烏丸)
⑦治瘰癧延蔓,寒熱羸瘦,乃肝(經)鬱火,久不治成勞:何首烏如拳大者一斤,去皮如法制,配夏枯草四兩,土貝母、當歸、香附各三兩,川芎一兩。共為末,煉蜜丸。每早、晚各服三錢。(《本草匯言》)
⑧治疥癬滿身:何首烏、艾各等分,銼為末。上相度瘡多少用藥,並水煎令濃,盆內盛洗,甚解痛生肌。(《博濟方》)
⑨治大腸風毒,瀉血不止:何首烏二兩,搗細羅為散,每於食前,以溫粥飲調下一錢。(《聖惠方》)
⑩治自汗不止:何首烏末,水調。封臍中。(《瀕湖集簡方》)
⑾治破傷血出:何首烏末敷之即止。(《衛生雜興》)
【臨床套用】①治療瘧疾
取何首烏6~8錢,甘草0.5~1錢(小兒酌減),每日1劑,濃煎2小時,分3次食前服用,連用2天。治療17例,15例於服藥後症狀消除,停止發作;2例在服藥4劑後控制發作。4個月後有2例復發,仍以何首烏治癒。瘧原蟲轉陰時間大體在症狀控制後2~21天。治療過程中一般無副作用,僅個別有輕微腹瀉及腹隱痛現象。
②治療百日咳
取何首烏2~4錢,甘草0.5~1錢,水煎,每日1劑,分4~6次口服。治療35例,痊癒(症狀完全消失)19例,基本痊癒(陣發性痙攣性咳嗽完全消失,僅遺下不時二、三聲咳嗽)8例,好轉(陣發性痙攣性咳嗽次數顯著減少,咳時短暫)4例,無效4例。經觀察,對無合併症、特別是用各種抗菌素療效不顯或晚期病例,有明顯療效。如屬初起,可再加車前草、百部、白前、連翹、銀花煎服;對鼻出血、咯血、咯痰困難、喘咳有哮鳴音者,酌加對症治療,以提高療效。一般無副作用,有些服後有輕度腹瀉現象,可加少許訶子或罌粟殼。
③降低血清膽甾醇
將何首烏製成片劑(內含70%浸膏及30%制首烏粉劑),每次5片,日服3次,連用半月至3個月;或用何首烏1兩煎服,每日1次,連服1~2個月。用片劑治療88例,有78例下降,2例不變,8例上升。用煎劑(個別用片劑)觀察20例,16例下降,4例上升。服後少數病例有胸悶、升火感,個別大便次數增多。如連渣內服,其作用似更明顯,腹瀉現象亦較顯著;片劑較煎劑作用明顯,大便次數亦增多,但仍能耐受。由此似可說明首烏降低膽甾醇的有效成分可能在藥渣部。
另據報導,有用何首烏2錢,桑寄生6錢,黃精3錢,為1日量,製成片劑(何首烏研粉過120目篩;桑寄生、黃精水浸1小時後煎2次各20分鐘,過濾濃縮成膏,烘乾研粉。二者混勻壓片),分2~3次服。觀察86例,治療前血清膽甾醇均在250毫克%以上,平均值為295.4±41.6毫克%,最高者在400毫克%以上。經服藥2個月後,血清膽甾醇下降者51例,下降最多者為190毫克%,無明顯變化(波動範圍在±20毫克%以內)者29例,上升者6例,上升最多者為83毫克%;平均值為257.2±51.1毫克%,平均下降38.2±47.1毫克%。測定β-脂蛋白者76例,治療前平均值為755.7±355.0毫克%,治後平均值為672.1±256.0毫克%,平均下降84.6±257.0毫克%。治療後停藥1個月複查,其降脂效果尚較穩定。眼藥過程中未發現明顯副作用,對伴存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壓)亦無不良影響。
④治療癤腫
取新鮮何首烏2斤,切片,放鍋內(勿用鐵鍋)加水濃煎成250毫升。外搽患處,每日1~3次。治療7例,均在3天內痊癒。
大棗
【藥物名稱】大棗
【英文名】Jujube,Chinese Date
【別名】紅棗、小棗。
【植物形態】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達10m。小葉有成對的針刺,嫩枝有微細毛。葉互生,橢圓狀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2.5~7cm,寬1.2~3.5cm,先端稍鈍,基部偏斜,邊緣有細鋸齒,基出三脈。花較小,淡黃綠色,2~3朵集成腋生的聚傘花序;花萼5裂;花瓣5;雄蕊5;子房柱頭2裂。核果卵形至長圓形,熟時深紅色,花期4~5月,果期7~9月。全國各地均有栽培,主產河南、河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
【採集】秋季採摘成熟果實,曬乾;或烘炕至皮軟再曬乾。
【化學成分】含大棗皂甙Ⅰ、Ⅱ、Ⅲ(ziziphussaponin Ⅰ,Ⅱ,Ⅲ)、酸棗仁皂甙B(jujuboside B)、光千金藤鹼(stepharine)、葡萄糖、果糖、蔗糖、環磷腺苷(cAMP)、環磷烏苷(cGMP)等。
【性味】性溫,味甘。
【功用主治】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用於脾虛食少、乏力便溏、婦人髒躁。
粳米
【異名】大米(《滇南本草》),硬米(《本草求原》)。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稻(粳稻)的種仁。
【植物形態】稻(《詩經》),又名:稌(《詩經》),嘉蔬(《禮記》),水稻。
一年生草本。稈直立,叢生,高約1米左右;中空,有節,有分櫱。葉具葉鞘,葉鞘無毛,與節間等長或下部者較長;葉舌膜質而較硬,披針形,基部兩側下延與葉鞘邊緣相結合,長8~25毫米,幼時具明顯的葉耳;葉片線形,扁平,長30~60厘米,寬6~15毫米;粗糙,葉脈明顯。圓錐花序疏鬆,成熟時向下彎垂,分枝具角棱,常粗糙;小穗長圓形,長6~8毫米;每小穗僅具1花,不育花外稃錐刺狀,無毛;可育花外稃硬紙質,具5脈,遍被細毛或稀無毛,無芒或有芒;內稃3脈,亦被細毛;鱗被2枚,卵圓形,長約1毫米;雄蕊6,花葯長約2毫米,花絲細弱;子房長圓形,光滑,花柱2枚,柱頭羽毛狀,有時有第三枝退化的花柱。穎果矩圓形,平滑,淡黃色、白色。種子具明顯的線狀種臍。花期7~8月。果期8~9月。
水生或陸生。全國各地均有栽培。稻的類型很多,按米粒的粘性不同,可分為粳稻、秈稻、糯稻等種。粳稻植株較矮,稈硬,葉幅狹,穀粒較短圓,米的粘性較強,脹性小。秈稻植株較高,稈軟,葉幅寬,穀粒細長,米的粘性差,脹性大。糯稻在以上二種類型中都有,其米粒中含有多量糊精,粘性最強,脹性小。
本植物的莖葉(稻草)、果實上的細芒刺(稻穀芒)、發芽的果實(谷芽)、種皮(米皮糠)以及糯稻、秈稻的種仁(糯米、秈米)、糯稻的根莖及根(糯稻根須)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化學成分】約含75%以上的澱粉,8%左右的蛋白質,0.5~1%的脂肪。尚含有少量B族維生素;維生素的含量因稻子的種類和種植地點而異。脂肪部分含有酯型膽甾醇和自由膽甾醇,菜油甾醇,豆甾醇,谷甾醇,甘油一、二、三酯,磷酯,廿四醯基鞘氨醇葡萄糖,自由脂肪酸。尚含有乙酸、延胡索酸、琥珀酸、甘醇酸、檸檬酸和蘋果酸等多種有機酸,葡萄糖、果糖、麥芽糖等單糖。
【藥理作用】抗腫瘤作用。套用自然長菌風化陳年(3年以上)的糯木粽子,剔去其發黑者,80℃焙乾,磨粉,做成水混懸液、水提取液及乙醇提取液。給小鼠接種腹水型肝癌後,每天灌服水混懸液或皮下注射水或乙醇提取液,連續10天,對於腹水型肝癌小鼠的腹水生成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率分別為77.6%、56.4%和52.1%。在腹水塗片上看到用藥組的癌細胞退變現象都較對照組為著,肉眼觀察,對照組腹腔內腫瘤生長較給藥組廣泛,粘連情況也較嚴重。但接種癌細胞後11天,對照組與用藥組動物死亡情況並無明顯差異。
【性味】甘,平。
①《別錄》:"味苦,平,無毒,"
②《千金·食治》:"味辛苦,平,無毒。生者冷,燔者熱。"
③《七卷食經》:"味甘,微寒。"
④《綱目》:"北粳:涼,南粳:溫,赤粳:熱,白粳:涼,晚白粳:寒,新粳:熱,陳粳:涼。"
【歸經】《本草求真》:"入脾、胃經。"
【功用主治】補中益氣,健脾和胃,除煩渴,止瀉痢。
①《別錄》:"主益氣,止煩,止泄。"
②《千金·食治》:"平胃氣,長肌肉。"
③孟詵:"溫中,益氣,補下元。"
④《日華子本草》:"壯筋骨,補腸胃。"
⑤《滇南本草》:"治諸虛百損,強陰壯骨,生津,明目,長智。"
⑥《綱目》:"粳米粥:利小便,止煩渴,養腸胃。""炒米湯:益胃除濕。"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
【宜忌】《綱目》:"炒米湯不去火毒,令人作渴。"
【選方】①治霍亂狂悶,煩渴,吐瀉無度,氣欲絕者:淡竹瀝一合,粳米一合(炒,以水二盞同研,去滓取汁)。上二味,和勻頓服之。(《聖濟總錄》竹瀝飲)
②治赤痢熱躁:粳米半升。水研取汁,入油瓷瓶中,蠟紙封口,沉井底一夜,平旦服之。(《普濟方》)
③治受胎未足,初生無皮,色赤,但有紅筋:早白米粉撲之。(《聖濟總錄》)
【名家論述】①寧原《食鑒本草》:"粳米,即今之白晚米,惟味香甘,與早熟米及各土所產亦白大小異族四、五種,猶同一類也,皆能補脾,益五臟,壯氣力,止泄痢,惟粳米之功為第一耳。"
②《本草蒙筌》:"粳米,傷寒方中,亦多加入,各有取義,未嘗一拘。少陰證,桃花湯每加,取甘以補正氣也;竹葉石膏湯頻用,取甘以益不足焉;白虎湯入手太陰,亦同甘草用者,取甘以緩之,使不速於下爾。"
③《綱目》:"梗稻六、七月收者為早粳,止可充食;八、九月收者為遲粳,十月收者為晚粳。北方氣寒,粳性多涼,八、九月收者,即可入藥;南方氣熱,粳性多溫,惟十月晚稻氣涼,乃可入藥。""按羅天益《寶鑑》雲,粳粟米粥氣薄味淡,陽中之陰也。所以淡滲下行,能利小便,又張耒《粥記》雲,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訣。"
④《本草經疏》:"粳米即人所常食米,為五穀之長,人相賴以為命者也。其味甘而淡,其性平而無毒,雖專主脾胃,而五臟生氣,血脈精髓,因之以充溢,周身筋骨肌肉皮膚,因之而強健。《本經》益氣止煩止泄,特其餘事耳。"
⑤《隨息居飲食譜》:"粳米甘平,宜煮粥食,功與秈同,秈亦可粥而粳較稠,粳亦可飯而秈耐飢。粥飯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強食亦能致病戕生,患停飲者不宜吸粥。痧脹霍亂雖米湯不可入口,以其性補,能閉塞隧絡也。故貧人患虛證,以濃米飲代參湯。至病人、產婦粥養最宜,以其較秈為柔,而較糯不粘也。炒米雖香,性燥助火,非中寒便瀉者忌之。又有一種香粳米,自然有香,亦名香珠米,煮粥時加入之,香美異常,尤能醒胃。凡煮粥宜用井泉水,則味更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