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克微支

顯克微支

顯克微支,十九世紀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波蘭作家,出身於貴族家庭,中學畢業後,進入華沙高等學校語文系學習,後因不滿沙俄政府對學校的鉗制,憤然離校。1872年起起任《波蘭報》記者。主要作品有《火與劍》、《洪流》等。由於“他史詩一般的作品表現出的卓越成就”,獲1905年諾貝爾文學獎。

顯克微支亨·顯克微支

概述亨利克·顯克微支(1846-1916),波蘭十九世紀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出身於貴族家庭。中學畢業後,進入華沙高等學校語文系學習,後因不滿沙俄政府對學校的鉗制,憤然離校。1872年起起任《波蘭報》記者。在嗣後十年里,發表了許多優秀的短篇小說,《燈塔看守人》即是其中之一。 二十世紀後,顯克微支的思想逐漸衰退,出現保守傾向。後期致力於寫作最後一部小說《軍團》,但未完成,1916年便在瑞士去世。

人物簡介

亨·

顯克微支亨·顯克微支
顯克微支(1846-1916),波蘭現實主義作家,生於波德拉斯地區一個小貴族家庭,曾在華沙大學語文系學習。1872年,以李沃斯特的筆名在《波蘭報》上發表諷刺小品和短篇小說,一鳴驚人。1876-1879年,赴美採訪。回國後發表通訊集《旅美書簡》《為了麵包》、《燈塔看守人》等短篇小說,揭露美國資產階級民主的虛偽性和波蘭移民的悲慘處境,體現了作家進步的民主主義思想。從80年代起,他轉向長篇歷史小說的創作,寫有歷史小說三部曲:《火與劍》《洪流》《伏沃迪約夫斯基先生》,反映17世紀波蘭人民抗擊異族入侵的鬥爭,使讀者看到歷史上波蘭人民的決鬥、戰爭,充滿著希望的呼聲,起到喚醒沉睡的民心和鼓舞人民鬥志的作用。還寫有長篇歷史小說《你往何處去》《十字軍騎士》。前者反映古羅馬多神教與基督教的鬥爭;後者描寫15世紀初波蘭貴族反對日耳曼十字軍騎士團的入侵,讚美了波蘭和立陶宛人民共同抗擊入侵者的鬥爭精神。1905年,以他“作為一個歷史小說家的顯著功績”,獲諾貝爾文學獎金,有“波蘭大仲馬”和“語言大師”的美稱。他的作品被譯成40多種文字,主要作品在國內外被改編成電影上演,影響深遠。

主要作品

1. 《燈塔看守人》

顯克微支《燈塔看守人》

在《燈塔看守人》里,顯克微支塑造了一個可敬的老人:史卡汶思基。老人應聘當上了一個孤獨小島上的燈塔守望人。在他感覺到自己從前到處飄零的辛酸生活終於結束,可以幸福地在這個別人不屑一顧的小島上安度晚年時,一本從祖國波蘭寄來的詩集卻使他茫然若失;最後懷鄉之情的迸發,使老人忘記了在夜晚應盡的職責———點燈引導船隻航行,他被罷去了職務,再次走上了流浪之路。小說中對大海的描寫和對其祖國波蘭村莊的描寫,就好像屠格涅夫對草原的描寫一樣,筆觸細膩而又生動,然而最後的結局又讓人感到深沉的悲傷和同情。  

在《燈塔看守人》里,主要人物就只有這個老人,作者把所有的感情和筆墨傾注到他的身上,像傾注在一個空空如也的杯子裡。小說中惟一提到的只有一個招聘他的美國領事,但也只是寥寥幾筆,然後就是老人的回憶和對周圍景物的描寫。在小說的最後,顯克微支這樣描述再次走上流浪之路的老人:“這幾天來,老人大大地衰頹了,腰背傴曲了下來,惟有目光還是很亮。在他新的生命之路上,他懷中帶著一本書(即觸動他懷鄉之情的詩集),不時地用手去撫摩,好像惟恐連這一點點東西也會離開他。”這讓我們看到了顯克微支的影子:理想主義和道德感。老人雖然經歷了巨大的挫折,但他還沒有被生活打敗,“目光還是很亮”,這也讓我想起了海明威《老人與海》里那個老人所說的一句話:“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不時地用手去撫摩”,這個細節讓我感受到了一個出色作家的過人之處和他文字背後的力量,也讓我明白了有用的細節往往會導致情緒的高潮。

2. 《君去何方》/《你往何處去》

顯克微支《你往何處去》
這篇作品反映公元1世紀,羅馬暴君尼祿統治時期,羅馬的異教與基督教之間的鬥爭,揭示基督教徒殉道的主題。尼祿為了欣賞大火,便下令焚燒羅馬城。事後,嫁禍於基督徒,大肆搜捕,並把他們押到鬥獸場供猛獸齧噬。暴君下令將基督徒黎吉亞公主裸體縛於牛角上,然後令勇士威爾史與牛搏鬥。青年將領維尼裘斯飛身進入鬥獸場 ,呼籲市民主持正義,保全公主的生命。在市民的一片鼓譟聲中,尼祿不得不答應。事後,他仍秘密搜捕基督徒彼得。彼得在逃離羅馬的途中巧遇基督。他跪在地上問道:“主啊!你往何處去?”基督答道:“因為你離開我的子民,我現在要到羅馬重豎十字架去。”彼得明白基督的啟示,遂返回羅馬,不幾天,就被暴君釘死在十字架上。他臨刑前,預言羅馬將大亂,尼祿必誅,基督教必昌。小說歌頌了基督徒彼得的勇敢、樂觀的殉道精神。作者把羅馬帝國頹廢時期的社會描繪得淋漓盡致,把基督教的信仰和道德與征服多神教的情景寫得恰如一幅圖畫。作品獲1905年諾貝爾文學獎,被譯成30餘種文字,並被改編成電影在各國上演,影響深遠。

3. 《十字軍騎士》

顯克微支《十字軍騎士》
《十字軍騎士》講的是主人公茲皮希科為姑娘達奴莎的母親報仇,卻險遭十字軍騎士團毒手,後被達奴莎所救。茲皮希科和達奴莎彼此相愛,但就在一天夜裡,達奴莎被十字軍騎士劫走,而達奴莎的父親在營救中,被十字軍騎士折磨致殘。茲皮希科經歷千辛萬苦,終於救出了姑娘,但姑娘已經精神失常,最後死在了愛人的懷裡。而茲皮希科也在經歷無數次血與火的戰爭後,找到了殺害達奴莎的仇人,他抱了仇,最後和一直默默愛著自己的另一位姑娘雅金卡結婚生子。在這部長篇中,顯克微支展示了他一貫的寫作特點:氣勢宏偉而又情節曲折。

1900年完成的長篇名著《十字軍騎士》,取材於十五世紀波蘭、立陶宛人民聯合抗擊日耳曼十字軍騎士團的鬥爭事跡,以格隆瓦爾德大戰為背景,熱情讚揚了波蘭和立陶宛人民同仇敵愾、共同打敗入侵者的鬥爭精神。這部小說雖受到宗教觀念和人性論的影響,但它卻是生動地再現了波蘭人民的光輝歷史,滲透著作者熾熱的愛國主義思想,表達了當時波蘭人民的共同願望,不失為波蘭文學史上的一部傑作。1905年,瑞典皇家科學院為表彰他“作為一個歷史小說家的顯著功績”,給顯克微支頒發了諾貝爾文學獎金。

4.歷史小說三部曲

顯克微支《火與劍》
三部曲的第一部《火與劍》,描寫的是1648至1651年間,烏克蘭貴族赫麥爾尼茨基勾結克里木汗國,發動哥薩克叛亂,在當時波蘭的東部疆域進行的一場既是內戰,又是外戰的血雨腥風的戰爭。《火與劍》於1884年在華沙首次出版了單行本,它的第一個直接由波蘭文原著翻譯的中文譯本已由花山文藝出版社於1997年奉獻給廣大中國讀者(譯者:易麗君、袁漢鉻)。《洪流》是波蘭作家亨利克·顯克維奇的鴻篇巨著——歷史小說三部曲的第二部。作家以1655至1659年波蘭抗擊瑞典入侵的歷史為題材,展示出一幅幅兵連禍結、雨驟風狂的時代畫卷。三部曲的最後一部《伏沃迪約夫斯基騎士》(又譯《伏沃迪約夫斯基先生》) 於1888年在華沙出版,作品以1668至1673年波蘭—土耳其戰爭為歷史背景,集中再現了前兩部小說中的英雄人物之一——小個子騎士伏沃迪約夫斯基 ——保衛共和國南部邊城卡緬涅茨的艱苦卓絕的鬥爭。三部曲以其宏偉的規模,磅礴的氣勢,如詩如畫的壯麗場景,一波三折、高潮迭起的故事情節,豐富多彩的人物肖像畫廊,而進入世界文學經典的寶庫。1905年瑞典文學院為表彰顯克維奇“作為一個歷史小說家的顯著功績和對史詩般敘事藝術的傑出貢獻”授予他諾貝爾文學獎,瑞典文學院常務秘書魏爾生在授獎辭中曾用大量篇幅對三部曲作了中肯的分析和高度的評價,指出顯克維奇在歷史小說創作中取得的成就“既巍峨高大,又浩瀚廣闊”;特彆強調“他的史詩風格更是達到了藝術上絕對完美的地步。他那種有著強烈的總體效果和帶有相對獨立性插曲的史詩風格,還由於它那樸素而引人注目的隱喻而別具一格”;稱讚三部曲大量出色的景物描繪和人物刻畫,舉例說像扎格沃巴“這樣的人物將永遠在世界文學的那些不朽的喜劇性格畫廊中占有一席之地。他完全是一個獨創性的人物”。 17世紀中葉是波蘭貴族共和國由極盛走向衰亡的轉折時期。早在1386年波蘭和立陶宛就已實現了王朝聯合,1569年又正式合併成一個國家,烏克蘭和白俄羅斯成為波蘭領土的組成部分。16世紀下半葉,在因弗蘭蒂(包括今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的一部分,在俄語中稱立沃尼亞)戰爭中,波蘭戰勝俄國,因弗蘭蒂歸波蘭所有。到了17世紀中葉,沙皇俄國的侵略從東部威脅著  
顯克微支《洪流》
波蘭的安全;土耳其以巴爾幹半島為據點,不斷向北擴張,在藩屬克里木汗國的配合下,不斷侵犯烏克蘭,襲擾烏克蘭共共和國的南疆;妄圖建立統治波羅的海霸權的瑞典對因弗蘭蒂和位於維斯瓦河出海口的王國普魯士垂涎三尺;1618年波蘭藩屬公國普魯士的政權落入布蘭登堡霍亨索倫家庭的手中,變幻無常、見風轉舵的選帝侯竭力要擺脫對波蘭的依附關係,並最終於1657年達到了目的,成為獨立公國。 而對如此兇險的國際形勢,波蘭卻缺乏足夠的警覺,也未能及時對社會體制上存在的弊端進行必要的改革,以致演繹出一段慘痛的歷史。波蘭國內推行的勞役制莊園經濟經過16世紀的大發展,到了17世紀中葉進入危機階段,廣大農奴和貴族領主的矛盾衝突日益加劇,烏克蘭大貴族莊園的逃奴形成了第聶伯河蜂屯蟻聚的哥薩克,只要有人登高一呼,他們就會揭竿而起,爆發像《火與劍》中所描寫的那種“哥薩克戰爭”。歐洲罕見的波蘭貴族民主制的弊端日趨明顯,追求民主、平等和自由成了貴族文明的基本準則,君權神授在當時的歐洲是天經地義和不可置疑的,但在波蘭卻遭到了挑戰,他們的國王是由貴族自由選舉的。國王的權力受到議會的限制,沒有議會的批准,國王不僅不能發布徵兵令,就連最普通的獎懲詔書也不能生效。而由豪門貴族控制的議會,實行的是自由否決權,議會中的各種提案如有一票反對,便不能通過。這樣便逐漸形成了全國性的無政府狀態,致使國庫日益空虛,兵力不足,故而每次大戰爆發時,波蘭都是處於劣勢。但當時的波蘭畢竟是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泱泱大國,一旦貴族騎士等級能以國事為重奮起一搏,舉國上下團結一致,對任何強大的敵人還都能戰而勝之,只是連年戰亂大大削弱了波蘭的國力,降低了波蘭的國際地位,共和國從此開始走下坡路。如此又挨過了一百多年,到了18世紀末,在一切改革措施均遭失敗之後,波蘭終於沒有逃脫被列強瓜分的命運,堂堂的波蘭共和國終於從歐洲的政治地圖上消失。在三部曲出版時,波蘭人民已在外國奴役中度過了將近一百年。

著作年表

1846年5月5日出生於波蘭東部的伏拉·奧克惹斯卡雅一個信奉天主教的舊貴族家庭,他的祖父和父親都當過軍官,他的一位哥哥在法國軍隊服役時陣亡於1870年的普法戰爭,愛國、信教和軍人風格成了這一家人的傳統思想觀念。

1866年顯克微支中學畢業,考入華沙大學。先後學過法律醫學文學歷史語言學,最後他抱定宗旨投身文學事業,用手中的筆為祖國的獨立解放作貢獻。

1871年沙皇政府悍然下令將華沙大學改名為華沙帝國大學。為了反抗這一侮辱性的命令,顯克微支毅然放棄即將可以獲得的學位,拒絕參加畢業考試而憤然離校。

1869年首次發表了《論實證主義》的著作。這是一篇系統地論述當時波蘭流行的大眾哲學思想體系的論文。他與當時代表資產階級左翼進步勢力的“青年派”發生了聯繫,在這個流派的《土地》《每周評論》雜誌上發表文章,開始了職業寫稿者的生涯。

1872年顯克微支發表了反映當時大學生失望和苦悶心情的第一篇小說《徒然》,接著又出版了包括《誰也不是預言家》《兩條道路》兩個中篇在內的《伏爾希沃皮包里的幽默故事》。 1875年出版了第一個短篇小說《老僕》,成為波蘭文壇上嶄露頭角的新手。

1876年顯克微支作為《波蘭報》的特派記者赴美國去進行旅行採訪。他讚賞美國發達的科學與經濟,但也對美國大量存在的腐敗的社會現象和波蘭移民在美國備受歧視和思念祖國的痛苦,在《美國書簡》中,向他的同胞們作了詳盡的介紹。

1878年從美國,取道義大利、法國回到波蘭,在這個階段,他創作了中、短篇小說《音樂迷場》《燈塔看守人》《為了麵包》《天使》《酋長》《炭筆素描》《家庭教師的回憶》《穿過草原》等這些作品無論在他個人的創作成就中還是在整個波蘭文學中都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

1882年至1887年顯克微支在華沙《斯多瓦》雜誌任編輯。當時波蘭民族矛盾階級矛盾日益加劇。面對沙俄統治,他創作出版了以17世紀波蘭人民與哥薩克、瑞典、上耳其等外族侵略者進行頑強戰鬥的歷史為題材的“三部曲”:第一部《火與劍》出版於1884年,第二部《洪流》出版於1886年,第三部《渥洛杜也夫斯基先生》出版於1888年。

1891年出版長篇小說《毫無規則》

1895年出版長篇小說《波瓦涅茨基一家》

1896年創作歷史小說《你往何處去?》小說以古羅馬皇帝尼碌迫害基督教徒的歷史為題材,著重揭露了暴君荒淫驕奢、抨擊了貴族上流社會的專橫,對於廣大下層民眾矛以極大的同情。小說出版後風行歐美,有人認為是顯克微支作品中最出色的一部。

1897年又出版了以15世紀波蘭人民抵抗日耳曼軍隊侵略為題材的大型歷史小說《十字軍騎士》。《十字軍騎士》的出版無疑是19世紀末葉波蘭文學最光輝的成就。

1916的11月16日70周歲的顯克微支在瑞士佛維病逝。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