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顯克微支

亨·顯克微支

亨利克·顯克維支,波蘭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代表作有通訊集《旅美書簡》,歷史小說三部曲《火與劍》、《洪流》、《伏沃迪約夫斯基先生》;歷史小說《十字軍騎士》。顯克維支出身於貴族家庭。中學畢業後,進入華沙高等學校語文系學習,後因不滿沙俄政府對學校的鉗制憤然離校。1872年起任《波蘭報》記者。大學時期即開始寫作,是具有民主主義和愛國主義思想的現實主義作家,素有“波蘭語言大師”之稱。1896年,顯克維支又完成了反映古羅馬暴君尼祿的覆滅充和早期基督教興起的長篇歷史小說《你往何處去》,1905年他因這部作品榮獲諾貝爾文學獎。100多年來,顯克維支的作品再版次數和印數均居波蘭作家之首,並且被譯成40餘種外國文字,譯本達2000多種。英法等國曾掀起過“顯克維支熱”。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亨·顯克微支

亨·顯克微支亨·顯克微支
·顯克微支(1846—1916)波蘭19世紀著名作家。1872年開始文學創作,發表了《火與劍》、《洪流》、《你往何處去》、《十字軍騎士》等大量作品。190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主要著作

現代小說的發展趨勢,似乎是變得越來越不道德。
從勞倫斯的《查太萊夫人的情人》到納博科夫的《洛麗塔》,再到國內王小波的《黃金時代》,每個作家的書都好像是拋向小說這片安靜莊園的炸彈:他們發現了人的道德外衣下隱藏著偽善,於是他們像那個童話里的小孩一樣喊道:那個國王沒穿衣服呀!然而,1905年獲得諾貝爾獎的顯克微支在這支隊伍里顯得有點特別,從他的作品中體現出來的理想主義和道德感從另一個方面證明了人的道德的存在。
在《燈塔守望人》里,顯克微支塑造了一個可敬的老人:史卡汶思基。老人應聘當上了一個孤獨小島上的燈塔守望人。在他感覺到自己從前到處飄零的辛酸生活終於結束,可以幸福地在這個別人不屑一顧的小島上安度晚年時,一本從祖國波蘭寄來的詩集卻使他茫然若失;最後懷鄉之情的迸發,使老人忘記了在夜晚應盡的職責———點燈引導船隻航行,他被罷去了職務,再次走上了流浪之路。小說中對大海的描寫和對其祖國波蘭村莊的描寫,就好像屠格涅夫對草原的描寫一樣,筆觸細膩而又生動,然而最後的結局又讓人感到深沉的悲傷和同情。
在《燈塔守望人》里,主要人物就只有這個老人,作者把所有的感情和筆墨傾注到他的身上,像傾注在一個空空如也的杯子裡。小說中惟一提到的只有一個招聘他的美國領事,但也只是寥寥幾筆,然後就是老人的回憶和對周圍景物的描寫。在小說的最後,顯克微支這樣描述再次走上流浪之路的老人:“這幾天來,老人大大地衰頹了,腰背傴曲了下來,惟有目光還是很亮。在他新的生命之路上,他懷中帶著一本書(即觸動他懷鄉之情的詩集),不時地用手去撫摩,好像惟恐連這一點點東西也會離開他。”這讓我們看到了顯克微支的影子:理想主義和道德感。老人雖然經歷了巨大的挫折,但他還沒有被生活打敗,“目光還是很亮”,這也讓我想起了海明威《老人與海》里那個老人所說的一句話:“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不時地用手去撫摩”,這個細節讓我

亨·顯克微支亨·顯克微支
感受到了一個出色作家的過人之處和他文字背後的力量,也讓我明白了有用的細節往往會導致情緒的高潮。
在長篇小說《十字軍騎士》里,顯克微支展示了他對長篇小說運籌帷幄的能力。
十字軍騎士》講的是主人公茲皮希科為姑娘達奴莎的母親報仇,卻險遭十字軍騎士團毒手,後被達奴莎所救。茲皮希科和達奴莎彼此相愛,但就在一天夜裡,達奴莎被十字軍騎士劫走,而達奴莎的父親在營救中,被十字軍騎士折磨致殘。茲皮希科經歷千辛萬苦,終於救出了姑娘,但姑娘已經精神失常,最後死在了愛人的懷裡。而茲皮希科也在經歷無數次血與火的戰爭後,找到了殺害達奴莎的仇人,他抱了仇,最後和一直默默愛著自己的另一位姑娘雅金卡結婚生子。在這部長篇中,顯克微支展示了他一貫的寫作特點:氣勢宏偉而又情節曲折(顯克微支可能也知道,一篇小說尤其是長篇小說,不能靠道德式的說教,更應該注重情節),而且一些情節的展開像史詩一般廣闊(這不單單體現在圍獵、攻城和廣場上圍觀死刑的民眾身上,還體現在一個勇士攻打無數包圍他的敵人的情節上)。
顯克微支總是把興趣更多地放在他的觀念和理想上。這個對災難深重的波蘭念念不忘的波蘭人,不像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小說家。在他的作品裡,到處閃耀著的是勝利、正義、尊嚴和愛國之情。他筆下的戰爭也不像哈謝克巴別爾、約瑟夫·海勒筆下的戰爭,在哈謝克和約瑟夫·海勒那裡,戰爭就像一個巨大的悖論,追隨或者逃避都好像一個黑色幽默;而在巴別爾的筆下,戰爭更顯得無比恐怖而又毫無理性(巴別爾用詩歌般的美麗語言寫下了恐怖的令人難忘的戰爭場面,這好像是一個諷刺)。在這些偉大的小說家的腦海中,正義、道德感、愛國之情已經縮到了最小的角落裡,而戰爭早已完全地被非理性控制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