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塔看守人》

《燈塔看守人》

《燈塔看守人》是顯克微支前期描寫現實生活的一個名篇。這篇短篇小說,不以情節取勝,寫得簡樸抒情,它把海景和主人公史卡放思基的思想感情密切交融在一起,感人地表現了主人公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同時,小說還真實地描繪了一個普通人在資本主義美國的不幸遭際,揭露了美國資產階級“民主”“自由”的虛偽,抒發了作者對勞動人民寄予的深切同情,體現出顯克微支文學創作中的批判現實主義本色。

基本信息

內容概述

6
波蘭人史卡汶斯基很早離開故鄉,他一生參加過多場戰爭,老了應聘做燈塔的看守人。他在孤島上開始了寧靜而簡單的生活,時常思念起故鄉來。一天,他收到了一本來自波蘭的詩集,美麗的詩篇使他心潮澎湃,哽咽不已。他一遍遍讀著詩集,直到睡去,直到夢裡回到童年故鄉的懷抱……第二天,這位波蘭老人因為失職而被解僱,只好再一次踏上漂泊的旅程。貼身攜帶的是那本永遠割捨不下的詩集。
這個是命運多劫的波蘭老人,年已七旬,他在異鄉漂泊流浪,人生充滿了不幸和失敗,當他看透人生,想著此生唯一的渴求就是找到一個地方安靜地度過餘生,很偶然的機會他來到了離巴拿馬不遠的阿斯賓華爾島並在此處很幸運地獲得了燈塔看守人的職位,在安靜地孤島上度過一些時日後,他的靈魂也開始了真正的皈依,也許是一個老人所獨有的感悟,尤其是他的人生在一次次希望中破滅,他最開始還關心歐洲的現狀還有紐約的政治,但是到了後來他也不再看報紙了,除了每天給海鳥餵他所剩下的食物,就只有在夜晚來臨的時候爬上幾百級的石階去點亮那給大海中行駛的船以希望和光明的燈塔,可是很偶然的一件事打亂了他平靜的生活,從紐約寄來了一個包裹,因為他曾經將自己半月的薪水捐給了一個波蘭僑會,這個包裹里的幾本書就是那個僑會作為報答的禮物,其中有波蘭大詩人密茨凱維支的一本詩集.這本書喚醒了這位老人懷念祖國的心,那一夜激動的他竟然忘記了去點亮燈塔,他被免職了,並離開了阿斯賓華爾島,好象命運就這樣為難著這位老人,可是正直善良的老人卻並沒有多少失望,因為他想起了他的祖國,那本詩集就這樣在他的懷裡揣著,也許老人真正得到了心靈上的歸宿……

獲獎感言

這份敬意並不是給我的——在富饒的波蘭語土壤上,並不缺少比我更好的作家——而是獻給波蘭語的成就和波蘭語的精神的。

作者簡介

亨利克·顯克微支(H.Sienkiewica,1846-1916),波蘭十九世紀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出身於貴族家庭。中學畢業後,進入華沙高等學校語文系學習,後因不滿沙俄政府對學校的鉗制,憤然離校。1872年起起任《波蘭報》記者。在嗣後十年里,發表了許多優秀的短篇小說,《燈塔看守人》即是其中之一。
1872年開始文學創作,擔任《新聞》雜誌的特約撰稿人,開始發表作品。主要著作有《你往何處去》、《十字軍騎士》、政論《旅美書簡》、《火與劍》、《洪流》、《伏洛竇耶夫斯基先生》等大量作品。190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起,顯克微支轉向長篇歷史小說的創作。1882—1886年,根據十七世紀波蘭人民反抗異族侵略的史料,寫成長篇歷史小說三部曲:《火與劍》、《洪流》、《渥洛杜耶夫斯基先生》。1896年,發表描繪古羅馬基督教徒悲慘生活情景的長篇歷史小說《你往何處去?》。1900年完成的長篇名著《十字軍騎士》,取材於十五世紀波蘭、立陶宛人民聯合抗擊日耳曼十字軍騎士團的鬥爭事跡,以格隆瓦爾德大戰為背景,熱情讚揚了波蘭和立陶宛人民同仇敵愾、共同打敗入侵者的鬥爭精神。這部小說雖受到宗教觀念和人性論的影響,但它卻是生動地再現了波蘭人民的光輝歷史,滲透著作者熾熱的愛國主義思想,表達了當時波蘭人民的共同願望,不失為波蘭文學史上的一部傑作。1905年,瑞典皇家科學院為表彰他“作為一個歷史小說家的顯著功績”,給顯克微支頒發了諾貝爾文學獎金。
二十世紀後,顯克微支的思想逐漸衰退,出現保守傾向。後期致力於寫作最後一部小說《軍團》,但未完成,1916年便在瑞士去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