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鬥獸場呈橢圓形,長軸為188米,短軸156米;中央區為86∶58。周長527米,高57米,占地2.6公頃,可容5-7萬觀眾。
外形特點
建築形制橢圓的外形單純、明確,渾然一體,無始無終;外觀極其宏偉雄壯,高高的立面分為4層,自下而上分別採用多利克柱式、愛奧尼亞柱式和科林斯柱式。
詳細介紹
義大利的羅馬作為世界著名的古城,最吸引遊客的是象徵古羅馬帝國的鬥獸場,雖然羅馬鬥獸場只剩下了一些殘垣斷壁,但它卻是古羅馬歷史的象徵。起初古羅馬只是義大利的一個城邦,後來羅馬開始向外擴張,到了公元前二世紀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一個非常強大的奴隸制帝國。羅馬人最喜愛的娛樂就是對血淋淋的角斗場面作壁上觀。大批的角鬥士被驅趕上角斗場,相互殘殺,或與野獸肉搏,嗜血的貴族奴隸主則在角鬥士的流血犧牲中獲得一種野蠻的快感。
建築師
儘管羅馬鬥獸場的建築師仍然是個謎,但我們不得不嘆服,他締造了史上最偉大的體育場之一 - 其規模和功能的設計令它成為所有類似建築的範本。據史料記載,它可容納令人驚訝的87,000人。鬥獸場的外牆展示了羅馬人最偉大的建築發明之一 - 拱門,而建築師的英文“architect”正是源自拱門的英文“arch”。然而,究竟是什麼,令鬥獸場成為一個劃時代的建築?由240根柱子支撐的巨大的雨蓬,能保護觀眾免受風雨之苦。曾有1000名水手駐紮在羅馬城內,專門負責豎起雨蓬。鬥獸場內,有時會在注滿水的舞台上進行場面壯觀的海戰表演。此外,還有格鬥比賽。公元前160年的某個晚上,劇作家泰倫斯的喜劇在演出時被迫中斷,只因有謠傳說一場格鬥比賽即將開始,所有的觀眾都沖了出去,直奔鬥獸場。沒有什麼能勝過動物與人相互廝殺所帶來的興奮與刺激。在8世紀時,比德曾慨嘆道,“鬥獸場站立,羅馬就站立;鬥獸場倒下,羅馬也倒下”。
歷史沿革
建於公元72年,高48公尺、占地16萬平方米,是無數動物、鬥士和囚犯的葬身地,開幕頭百天慶典死了9000頭野獸,歷來約50萬人命送“表演”中。
舉世聞名的羅馬鬥獸場或稱競技場實際上是一片斷垣殘壁。如果不是川流不息的遊客進進出出,一個人站在那高聳入雲的破牆頭子底下,肯定會提心弔膽:誰知道這屹立了上千年的傢伙會不會轟然倒塌,叫人葬身瓦礫之下呢?
真實名稱
鬥獸場的真實名稱叫做“佛拉維歐圓形劇場”,由韋斯馬列西亞諾皇帝始建於公元72年,而由他們的兒子提圖皇帝完成於公元80年。可以說沒有一頁羅馬史不多少與鬥獸場有關,它簡直已演變成為羅馬生活和羅馬需的標記。公元八世紀時,貝達神父曾預言“幾時有鬥獸場,幾時便有羅馬;鬥獸場倒塌之日,便是羅馬滅亡之時;羅馬滅亡了,世界也要滅亡。”公元1084年,日爾曼人打進羅馬城,古羅馬城被洗劫一空,鬥獸場也被人遺棄,一時曾成為人們挖掘大理石尋找建築材料的來源。這部分地應驗了貝達神父的預言。但羅馬城仍舊存在,世界也沒有滅亡,而且歷史不斷翻開新的篇章。構建這個龐然大物的封建帝王肯定不會想到,如今的鬥獸場每天吸引著成千上萬的遊人,為後來人帶來巨額收入,可謂有秀恰在不用時。
整體結構
鬥獸場的整體結構有點像今天的體育場,或許現代體育場的設計思想就是源於古羅馬的鬥獸場。
鬥獸場呈橢圓形,長直徑187公尺,短直徑155公尺。從外圍看,整個建築分為四層,底部三層為連拱式建築,每個拱門兩側有石柱支撐。第四層有壁住裝飾,正對著四個半徑處有四扇大拱門,是登上鬥獸場內部看台迴廊的入口。鬥獸場內部的看台,由低到高分為四組,觀眾的席位按等級尊卑地位之差別分區。在鬥獸場的內部復原圖上,可以看出這個工程的浩大和壯觀。但今天人們所能見到的已無完整看台的形象,只是原來支撐看台的隔牆儘管破敗不堪,但甚高、甚大、甚巧,仍讓人為往日的輝煌嘖嘖稱奇。
交通信息
搭乘捷運B線到Colosseo站下車;或者乘坐75、81、85、204、810、850路等公車在Colosseo站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