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中

震中

震中(epicenter):震源在地表的投影點。震中也稱震中位置,是震源在地表水平面上的垂直投影用經、緯度表示。實際上震中並非一個點,而是一個區域。震中也有一定範圍,稱為震中區,震中區是地震破壞最強的地區。從震中到任一地震台(站)的地面距離,稱震中距。確定震中位置一般有兩種方法:一是震後調查,將破壞最厲害的地方定為震中,稱巨觀震中;另一是根據地震儀測定的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稱微觀震中。由於震源區的物理狀態和地震區地質條件等因素的影響,地面上破壞力最大的地點不一定正好位於震源的正上方,因而巨觀震中不一定與微觀震中重合。地震觀測點到震中的距離稱為震中距,震中距小於100千米的稱為地方震;在100~1000千米稱為近震;大於1000千米則稱為遠震。隨震中距的增大,地震影響越小。根據震中烈度可將地震分為無感地震、有感地震和破壞性地震。

破壞現象

2008年05月16日星期五07:555.5-5.9級地震的震中烈度以七度為主,建築物破壞現象為:Ⅰ類房屋大多數損壞,少數傾倒。Ⅱ類房屋多數損壞,少數破壞。Ⅲ類房屋大多數輕微損壞,許多損壞。不很堅固的院牆少數破壞,可能有些倒塌。牌坊、磚石砌塔和工廠煙囪可能損壞。 6.0-6.4級地震的震中烈度以八度為主,對建築物造成如下破壞:Ⅰ類房屋大多數破壞,許多傾倒。Ⅱ類房屋許多破壞,少數傾倒。Ⅲ類房屋大多數損壞,少數破壞(可能有傾倒的)。院牆破壞,局部倒塌。石碑等多移轉或倒下。個別地下管道接口處遭到破壞。

多層鋼筋混凝土框架房屋,由於地基類別、房屋抗震設計標準和施工質量諸多因素的差別,借鑑,因此,據1975年遼寧海域7.3級地震時,營口市遭受地震烈度八度的破壞的調查結果表明,基本完好占50%,輕微損壞占17%,中等破壞占33%

6.5-6.9級地震的震中烈度為八度和九度,如按九度考慮,建築物遭到的破壞為:Ⅰ類房屋大多數傾倒。Ⅱ類房屋許多傾倒。Ⅲ類房屋許多破壞,少數傾倒。院牆大部傾倒,較堅固的亦局部倒塌。牌坊、塔及工廠煙囪多破壞甚至傾倒。石碑等多翻倒。地下管道有些破裂。

7.0-7.4級地震的震中烈度一般為九度,個別可達十度。九度的破壞如上述。十度對建築物破壞很大,Ⅲ類房屋許多傾倒。鐵軌輕度彎曲,地下管道破裂。

震級只跟地震釋放的能量多少有關,是表示地震大小的度量,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而烈度表示地面受到的影響和破壞程度,則各地不同,但震中烈度只有一個。多數淺源地震的震中烈度與震級的關係如下表:

震級234567≥8

震中烈度1~234~56~77~89~1011~12

劃分標準

地球上的地震有強有弱。用來衡量地震強度大小的尺子有兩把,一把叫地震震級;另一把叫地震烈度。舉個例子來說,地震震級好象不同瓦數的日光燈,瓦數越高能量越大,震級越高。烈度好象屋子裡受光亮的程度,對同一盞日光燈來說,距離日光燈的遠近不同,各處受光的照射也不同,所以各地的烈度也不一樣。

地震震級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種度量。每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它是根據地震時釋放能量的多少來劃分的,震級可以通過地震儀器的記錄計算出來,震級越高,釋放的能量也越多。我國使用的的震級標準是國際通用震級標準,叫“芮氏規模”。

各國和各地區的地震分級標準不盡相同。

一般將小於1級的地震稱為超微震:大於、等於1級,小於3級的稱為弱震或微震;大於、等於3級,小於4.5級的稱為有感地震;大於、等於4.5級,小於6級的稱為中強震;大於、等於6級,小於7級的稱為強震;大於、等於7級的稱為大地震,其中8級以及8級以上的稱為巨大地震。

迄今為止,世界上記錄到最大的地震為8.9級,是1960年發生在南美洲的智利地震。而震級最高的地震為9.0級,是2011年3月11日發生在日本東部海域的東日本大地震。(另一說是1960年發生在智利近海太平洋里的大地震,美國地質局將其調整為芮氏9.5級)

簡介

震中震中

中文名稱:震中

英文名稱:epicenter

定義:震源在地表的投影,即震源正對著的地面。

所屬學科:電力(一級學科);通論(二級學科)

震中(epicenter):震源在地表的投影點。震中也稱震中位置,是震源在地表水平面上的垂直投影用經、緯度表示。實際上震中並非一個點,而是一個區域。

震中也有一定範圍,稱為震中區,震中區是地震破壞最強的地區。從震中到任一地震台(站)的地面距離,稱震中距。

日本海岸警衛隊2011年4月6日公布測量數據,上月地震震中附近海床向東南偏東方向移動大約24米,升高3米左右。

移動的海床距日本東北部宮城縣牡鹿半島大約130公里,移動距離是牡鹿半島的4倍多。依照日本地理空間信息機構的數據,牡鹿半島先前因地震向東南方向偏移5.3米。

日本共同社6日援引海岸警衛隊的數據報導,震中向日本沿岸方向大約40公里的一處地方向東南偏東方向移動大約15米。

相關區別

震中震中

震源:是地球內發生地震的地方。

震源深度: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離是震源深度。我們把地震發生在60公里以內的稱為淺源地震;60-300公里為源地震;300公里以上為深源地震。目前有記錄的最深震源達720公里。

震中:震源上方正對著的地面稱為震中。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稱為震中區,也稱極震區。震中到地面上任一點的距離叫震中距離(簡稱震中距)。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內的稱為地方震;在1000公里以內稱為近震;大於1000公里稱為遠震。

地震波:地震時,在地球內部出現的彈性波叫作地震波。這就像把石子投入水中,水波會向四周一圈一圈地擴散一樣。

地震波主要包含縱波和橫波。振動方向與傳播方向一致的波為縱波(P波)。來自地下的縱波引起地面上下顛簸振動。振動方向與傳播方向垂直的波為橫波(S波)。來自地下的橫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動。橫波是地震時造成建築物破壞的主要原因。

由於縱波在地球內部傳播速度大於橫波,所以地震時,縱波總是先到達地表,而橫波總落後一步。這樣,發生較大的近震時,一般人們先感到上下顛簸,過數秒到十幾秒後才感到有很強的水平晃動。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縱波給我們一個警告,告訴我們造成建築物破壞的橫波馬上要到了,快點作出防備。

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一位住在樓房裡的幹部突然被地震驚醒。由於這位幹部平時懂點地震知識,所以當他感到地震顛簸時,迅速鑽到桌子底下,五、六秒種後,房頂塌落。直到中午,他被救出後,深深感到要不是自己果斷鑽到桌子底下,早就沒命了。他說是地震知識救了他的命。

代表案例

地點:四川汶川

時間:2008年05月12日

震級:8.0級

汶川地震汶川地震

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省汶川縣發生8.0級強震,重慶市、湖南省、湖北省、山西、陝西省、河北省、北京市等地有震感。

日本專家:北川和汶川一樣也是震中

中國・四川省引起地震的斷層,是一條長約250公里斷層分2段階運動的結果。筑波大學八木勇治準教授2008年5月13日得出這一分析結果。

這一大斷層橫移引起這次廣範圍地區的巨大震動。今回地震是四川省東北―西南方向的斷層帯(竜門山斷層)一部分活動所致。八木準教授分析,首先長約100公里,寬約30公里的斷層最大約7米斷層移動錯位,接著其東北方面長約150公里,寬約30公里斷層發生4米斷層移動錯位。而坂神大震災的斷層長約40公里,因此今回是坂神的6倍強。

根據八木準教授的分析結果本人可以得出結論,實際上發生了兩次地震,第一次是2008年5月12日14時26分的汶川為震中的地震(實際上震中在離汶川縣城西南南45公里的耿達鄉),第二次是2008年5月12日14時27分,即一分鐘後的北川為震中的地震。

震中距

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點到震中的直線距離稱為震中距。

同樣大小的地震,在震中距越小的地方,影響或破壞越重。根據距離,地震可分為3種

1、地方震

震中距小於100千米的地震。

2、近震

震中距為100~1000千米的地震。

3、遠震

震中距大於1000千米的地震。

1975年2月4日遼寧海域、營口一帶發生的7.3級地震,對於遼南金縣地震觀測站算地方震,對於北京地震觀測站算近震,而對於新疆地震觀測站就算遠震了。這是指同一地震對不同的地震台站而言,至於同一個地震台站對不同地區的地震,道理也是一樣的。

如何確定其位置

震中震中

確定震中位置一般有兩種方法:一是震後調查,將破壞最厲害的地方定為震中,稱巨觀震中;

另一是根據地震儀測定的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稱微觀震中。由於震源區的物理狀態和地震區地質條件等因素的影響,地面上破壞力最大的地點不一定正好位於震源的正上方,因而巨觀震中不一定與微觀震中重合。

國土資源部玉樹一線抗震救災專家組近日確定了地震巨觀震中,位於國家地震信息網公布的儀器震中以東約30公里處,坐標為北緯33度03分11秒、東經96度51分26秒,即距玉樹縣城西北方向11.5公里的隆寶鎮郭央煙宋多。為什麼一次地震,會有兩個震中呢?

這就要先解釋一下儀器震中和巨觀震中的區別了。儀器震中是通過對地震監測台站獲得的信息計算得到的地震中心,而巨觀震中則是根據地震後地表變形強度和對地表建(構)築物的破壞程度確定的地震中心。

儀器震中通過專業儀器測算得出數據,而巨觀震中則需要大量現場調查才能確定,因其獲取結論的方式不同,出現兩個震中就不足為奇了。

其實,2008年的汶川地震也出現了兩個震中。儀器震中位於北緯31度,東經103.4度,即汶川縣漩口鎮古溪溝八角村的達加山上。專家到達這裡後,才發現達加山附近只有一些小範圍的房屋垮塌與山體塌方。

經過專業測算,地震發生瞬間,在映秀鎮牛圈溝蔡家村有300多萬方的固體流傾泄,以每秒400米左右的速度,大約6秒,沿牛圈溝向前推進了2.5公里左右,這裡最終被確定為汶川地震的巨觀震中。

是如何測出來的

相關圖片相關圖片

地震發生後,震中是如何測出來的?其實基本原理挺簡單的。

地震波有面波與體波之分,體波又分為縱波(P波)與橫波(S波)。縱波的振動方向平行於傳播方向;橫波的振動方向垂直於傳播方向。

前者的傳播速度比後者快,而且比值恆定。因此,通過測量縱波與橫波到達地震台的時間差,就可以了解地震離地震台的距離。

這樣子,我們就知道震中在以地震台為圓心,測得距離為半徑的圓上某處。如果有來自兩個地震台的數據,震中就可被鎖定於兩個圓的兩個交點。如果有三個地震台的數據,原則上就可以完全鎖定震中位置了:三個圓的共同交點。

當然,實際操作起來沒有那么簡單明了,需要很多地震台的數據來減小誤差,這是需要那么密集的地震台網的原因。

關於地震的縱波橫波先後到達的現象,常舉打雷閃電的例子。雷和閃電同時發生,但因為光速遠大於聲速,所以總是先看到閃電,然後才聽到雷聲。

相關新聞

汶川地震烈度分布圖汶川地震烈度分布圖

汶川與智利 地震震中“對穿”地球 有玄機還是巧合專家也說不清

“大地是平展的,下面有神象或烏龜馱著,神象或烏龜累了,只要它輕微地眨一下眼睛,大地就會顫抖,這就是地震。”這是充滿想像力的古希臘人對地震這一自然現象的解釋。

然而,在科學日益發達的今天,幾次連續的地震卻使得這種巫術般的地震解釋及種種“預言”在全球範圍內流傳。

台北時間2010年1月13日5時53分,位於加勒比海之濱的海地發生7.3級地震,首都太子港幾乎被夷為平地。僅僅一個月之後的2月27日,距海地千里之遙的智利發生8.8級特大地震。

在中國,一些網民竭力尋找汶川地震、海地地震和智利地震之間某種神秘的規律。在現代技術的幫助下,有網友聲稱,“發現”了三次大地震空間上的分布特徵:“打開谷歌地圖,位置鎖定成都,保持同一經度直接往北飛180度,你發現了什麼?會路過海地,到達智利。智利震中與四川盆地震中幾乎完全對穿。

對於此說法,中山大學地球科學系張珂教授表示,汶川地震與智利地震的位置正好對穿地球,是包含玄機還是偶然巧合?恐怕目前還很難說清楚。如果今後在印度洋發生較大的地震,我們又可以說與海地地震“對穿”了,這種可能性總是存在的,因為印度洋今後肯定會地震,至於今後到什麼時候,誰也說不準。

而在西方世界,近期以來世界各地異常氣候、災難增多,歐洲水災頻發,使得“2012世界末日”的言論深入人心。不少人開辦了可以在“2012世界末日”之前實現救贖的網站和網上商城,出售淡水淨化器、防毒面罩等渡過“末日危機”需要準備的物品。國際先驅導報

月圓前後多地震 有此一說

“比較汶川、海地、智利三次地震,都發生在月圓前後,發現規律了嗎?”網上一位網友提出,月亮引力與地震有很大關係,“月亮離地球越近,看起來也就越大,月亮離地球越近,兩者之間的引力也就越大,就像兩塊磁鐵。而月圓之夜,更容易引起潮汐,導致地震、火山爆發、動物煩躁等現象。”

對此,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王雲飛也認為“此說”有道理:仔細研究每次地震發生時間就會發現,大多數地震都發生在初一或者十五。“這是因為,農曆初一和十五,月亮和地球在同一直線上,這時候月亮和地球是最親密的時刻,但造成了一個後果,月亮的引力,在某種程度上激發了地球的潛能。導致地殼能量在這個時候被釋放出來,從而導致了地球的某個部位就發生地震了。”

專家解讀尚不能肯定進入地震活躍期

智利大地震發生後,厄瓜多、哥斯大黎加和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以及中國唐山等地相繼發生地震,記者就這些地震是否存在關聯以及地球是否已進入地震活躍期採訪了日本名古屋大學研究生院地震、火山和防災研究中心的專家。

該所研究員松多信尚首先指出,智利地震肯定和中國發生的地震沒有關係。有少數研究人員認為,巨大地震會在數天時間內導致整個地球持續晃動,像把小石子投入水面那樣,因此巨大地震會影響到很遠的地方。松多對此評論說,這只是一小部分專家的看法,很多研究人員並不這樣認為。不過,巨大的地震確實有可能引發相鄰地區的大地震,但數小時後發生還是數十年後發生,科學家目前尚沒有能力準確判斷。

松多認為,不同的地區都可能存在地震活躍期,但目前尚不能說地球整體進入了地震活躍期。現在的證據也無法判斷哪個地區在近期發生地震的危險更高。

相關評論

日本地震烈度分布圖日本地震烈度分布圖

強震中的日本社會韌性是如何練成的

與大自然肆虐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如此重創襲擊下,日本內部社會秩序卻保持了極其穩定的狀態,令外界印象深刻:市民上街避難主動讓出主幹路,樓道避難分坐兩旁讓出中間通道,安靜地排隊候車或商場購物,教師最後一個離開教室並關閉電源,公共電視台多種語言播放震情及自救方法,學校、公園等公共避難所迅速搭建簡易廁所等設施,這些場景呈現出的,是一幅全景式的高效、專業應對地震和次生災害的公共秩序場面。

教育培養秩序

日本平民面對巨災的秩序感和鎮定氣質,實際上就是一種整個社會面對災害的韌性表達。這種韌性的普遍養成,當然可以從國民性格中去尋找解釋。比如,生死無常的人生觀的浸透,比如,視風雅為清冷之物的美學,都會對國民的行為習性起到鼓勵和規製作用。但是,社會秩序觀的形成,從來不只是哲學的結果。哲學更多地影響個人行為,而社會秩序的形成則需要人與人之間的意識協同,和協同後的行動範例。

巨災面前,對於自身生命和財產安全的恐慌足以讓自利性代替共利性,足以打破日常的協同習慣,從而損害平常秩序。強震中的日本社會仍能保持良性秩序,展現社會韌性,固然有國民性的因素,而更主要是持之以恆的,通過教育、防災培訓和社區建設而推進的非物質化的社會建設的結果。

立法完善救災機制

儘管日本的地理環境決定了其對危機教育的高度重視,但是,仍然要付出慘重代價。1995年坂神大地震時,政府救助的不力,居民區道路規劃不利於救援,木製房屋抗震能力差等問題,造成了巨大的殺傷。在此之後,日本的民間災害組織普遍發育生長,居民區規劃更加合理,經過三次修改的<建築基準法>強行規定各類建築的抗震基準提高到最高的8級水準,使用期限須超過100年。救災機制細化到災後10小時、100小時、1000小時,根據人們不同的心理情況制訂不同的行動程式。在不斷完善的救災機制中,社區和市民的作用得到了超過政府作用的重視。

發揮民間力量救災

日本“3·11”強震後,外界更多看到的是市民的行為而似乎少見政府行為,奇怪誰在組織領導,原因即在於:通過社區和市民組織的發育,已足可擔當凝聚社會基層核心、組織基層市民的作用,政府可在更巨觀層面配置調度資源,合理指揮救災。

實際上,一場巨災所導致的災難,不僅在於生命的逝去和財產的流失,還在於精神的創傷,個體的無助和反常行為的出現等等,救災和災後重建的過程,也不僅是經濟和慈善資源傾斜的過程,在這些巨觀重構之外,還有大量的微觀重構。更多的時候,微觀秩序決定著內部社會的秩序是否穩定。單純依靠政府完成對所有層面的、情況複雜的建設,不僅難承其荷,也做不到資源最好配置。日本的經驗已經證明,大力培育社區和市民組織從事微觀管理,是一個高效辦法。市民參與管理可以帶來的另一個正面發散是,在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主導下,人們常常會展現出人性最光輝的一面。

“3·11”強震是大自然帶來的又一次重大人類災難,共同應對災難是我們的共同主題。應對災難既包括人道主義的傳遞,也包括對於災害應對機制的深入思考和完善。這種思考和完善,本身就是最佳化社會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位置

震中震中

阿德默勒爾蒂群島

阿富汗

阿富汗興都庫什地區

阿根廷

阿森松島以北

阿森松島以北地區

愛得華王子群島地區

愛琴海

安達曼群島

安達曼群島地區

安德烈亞諾夫群島

奧克蘭群島地區

巴布亞紐幾內亞

巴芬灣

巴基斯坦

巴拿馬哥斯大黎加邊境地區

巴拿馬以南

巴拿馬以南地區

巴士海峽

班達海

北蘇門答臘西海岸遠海

俾斯麥海

玻利維亞

東俄羅斯東海岸近海

東南印度洋海嶺

東太平洋海嶺南部

東太平洋海嶺中部

俄羅斯

俄羅斯貝加爾湖地區

俄羅斯薩哈林島

俄羅斯西伯利亞東部

俄羅斯西伯利亞東南部

厄瓜多沿岸遠海

鄂霍次克海

菲律賓棉蘭老島

菲律賓民都洛島

菲律賓群島地區

斐濟

斐濟群島

斐濟群島地區

斐濟群島以南

斐濟以南地區

福克斯群島

哥倫比亞西岸近海

古巴地區

韓國

吉爾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地區

加勒比海

加利福尼亞灣

加羅林群島以東

卡爾斯伯格海嶺

堪察加東岸近海

科曼多爾群島地區

克馬德克群島

克馬德克群島地區

拉特群島

寮國

琉球群島西南部

洛亞蒂群島

洛亞蒂群島東南

洛亞爾提群島

洛亞爾提群島地區

馬里亞納群島地區

馬里亞納群島以南

馬里亞納群島以南地區

馬魯古海峽

麥夸里島地區

麥夸里島以北

麥夸里島以西

美國阿拉斯加半島

美國阿拉斯加州烏尼馬克島地區

美國阿拉斯加州以南

美國夏威夷群島

蒙古

秘魯北部沿岸近海

秘魯北部沿岸遠海

秘魯沿岸近海

棉蘭老島

緬甸

緬甸中國邊境地區

莫三比克

墨西哥

墨西哥格雷羅州

墨西哥哈利斯科州沿岸遠海

墨西哥恰帕斯州沿岸近海

墨西哥灣

南極洲斯科舍海

南桑德韋奇群島地區

南桑德為奇群島地區

南桑威奇群島地區

南桑威奇群島以東

尼加拉瓜

尼加拉瓜沿岸近海

諾亞爾提群島

葡萄牙亞速爾群島

葡萄牙亞速爾群島地區

千島群島

千島群島地區

日本北海道地區

日本本州東岸近海

日本本州東岸遠海

日本本州東部

日本本州東海岸海域

日本本州東海岸近海

日本本州東海岸遠海

日本本州東南

日本本州西岸近海

日本本州以南地區

日本本州以南海域

日本琉球群島

日本琉球群島東南

日本琉球群島西南部

薩摩亞群島

薩摩亞群島地區

聖克魯斯群島

斯瓦巴德以北地區

蘇門答臘西南以遠地區

索羅門群島

塔吉克斯坦

塔勞群島

台灣東部海中

台灣恆春海域

台灣花蓮海域

太平洋南極洲海嶺

坦噶尼喀湖地區

湯加

湯加地區

湯加群島

萬那杜

萬那杜群島

萬那杜群島地區

瓜地馬拉沿岸

瓜地馬拉沿岸近海

維京群島

西智利海嶺

希臘

希臘克里特島

希臘南部

新愛爾蘭地區

新不列顛島地區

紐幾內亞北海岸近海

紐幾內亞東部地區

紐西蘭奧克蘭群島地區

紐西蘭克馬德克群島

紐西蘭克馬德克群島地區

紐西蘭克馬德克群島以南

紐西蘭南島

紐西蘭南島西海岸遠海

亞丁灣東部

亞速爾聖文森特角海嶺

伊朗南部

伊朗西部

義大利中部地區

印度安達曼群島地區

印度尼科巴群島地區

印度尼西亞巴布亞群島北部

印度尼西亞米納哈薩半島

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南部

印尼班達海

印尼哈馬黑拉島

印尼馬魯古海北部

印尼馬魯古海南部

印尼米納哈沙半島

印尼塞蘭島

印尼松巴哇島地區

印尼蘇門答臘

印尼蘇門答臘島北部

印尼蘇門答臘島北部西岸遠海

印尼蘇門答臘島南部

印尼蘇門答臘島西南

印尼蘇門答臘南部

印尼蘇門答臘南部地區

印尼塔勞群島

印尼巽他海峽

印尼爪哇島

印尼爪哇島以南

智利北部海岸近海

智利北部沿岸近海

智利北部沿岸遠海

智利南部

智利南部沿岸遠海

智利中部沿岸遠海

中大西洋海嶺

中大西洋海嶺北部

中大西洋海嶺南部

中大西洋海嶺中部

中大西洋中部海嶺

中國東北部

中國東海

中國東南部

中國東南沿海

中國甘肅省

中國黃海

中國內蒙古自治區西部

中國青海省

中國四川省

中國台灣

中國台灣地區

中國台灣東北

中國西藏自治區

中國西藏自治區印度邊境地區

中國雲南省

中印度洋海嶺

阿富汗東南部

阿富汗塔吉克斯坦邊境地區

阿根廷聖胡安省

澳大利亞西北

巴西西部

當特爾卡斯托群島地區

帝汶島地區

多米尼加共和國地區

俄羅斯東部中國東北邊境地區

俄羅斯西伯利亞西南部

厄瓜多

菲律賓呂宋島

菲律賓內格羅斯島

吉爾吉斯斯坦

加羅林群島西部

加拿大溫哥華島地區

加拿大夏洛特皇后群島地區

加拿大伊莉莎白女王群島

堪察加東岸遠海

克什米爾西北部

馬里亞納群島

美國阿拉斯加州東南部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北部沿岸遠海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南部

秘魯北部

秘魯厄瓜多邊境地區

緬甸印度邊境地區

墨西哥恰帕斯州沿岸遠海

墨西哥瓦哈卡州沿岸近海

南設得蘭群島

南印度洋

尼泊爾

尼泊爾印度邊境地區

尼爾群島

挪威海

挪威斯瓦爾巴群島以北

挪威揚馬延島地區

歐文斷裂帶地區

千島群島西北

千島群島以東

日本本州南岸近海

日本本州西部南岸近海

日本海

日本海東部

日本九州島

日本四國東南

日本小笠原群島地區

蘇拉威西海

太平洋南部

土耳其

瓜地馬拉

紐幾內亞

紐幾內亞北岸近海

興都庫什地區

伊朗中北部

印度東北部

印尼弗洛勒斯海

印尼哈馬黑拉島以北

印尼薩武海

印尼松巴島地區

印尼蘇拉威西島

印尼塔寧巴爾群島地區

印尼伊里安查亞省

印尼伊里安查亞省北岸近海

印尼伊里安查亞省地區

智利阿根廷邊境地區

智利北部

智利南部阿根廷邊境地區

智利中部沿岸近海

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北部

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部

人類的災難:地震相關知識

生活中的自然現象

人的意識也是以自然方式發生的物質世界。人和人的意識是自然界發展的最高產物。物質世界具有系統性、複雜性和無窮多樣性。它既包括人類已知的、也包括人類未知的物質世界。讓我們一起走進自然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