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口瘡

鵝口瘡

鵝口瘡又名雪口病、白念菌病,由真菌感染,是兒童口腔的一種常見疾病。在口腔黏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多見於嬰幼兒。本病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這種真菌有時也可在口腔中發現,當嬰兒營養不良或身體衰弱時可以發病。

基本信息

病因

鵝口瘡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白色念珠菌就是許多微生物中的一種,通常多發生在口腔不清潔、營養不良的嬰兒中,在體弱的成年人中亦可發生。白色念珠菌在健康兒童的口腔里也常可發現,但並不致病。

以下情況均可引起感染:

1.母親陰道有黴菌感染,嬰兒出生時通過產道,接觸母體的分泌物而感染。

2.奶瓶、奶嘴消毒不徹底,母乳餵養時,媽媽的奶頭不清潔。

3.接觸感染念珠菌的食物、衣物和玩具。另外,嬰幼兒在6~7個月時開始長牙,牙床有輕度脹痛感,嬰幼兒便愛咬手指,咬玩具,這樣就易把細菌、黴菌帶入口腔,引起感染。

4.在幼稚園過集體生活,有時因交叉感染可患鵝口瘡。

5.長期服用抗生素,或不適當套用激素治療,造成體內菌群失調,黴菌乘虛而入。

臨床表現

2歲以內的嬰幼兒最多見。

1.口腔黏膜出現乳白色、微高起斑膜,周圍無炎症反應,形似奶塊。無痛,擦去斑膜後,可見下方不出血的紅色創面。斑膜面積大小不等,可出現在舌、頰、齶或唇內黏膜上。

2.好發於頰、舌、軟齶及口唇部的黏膜,白色的斑塊不易用棉棒或濕紗布擦掉。

3.在感染輕微時,白斑不易發現,也沒有明顯痛感,或僅在進食時有痛苦表情。嚴重時寶寶會因疼痛而煩躁不安、胃口不佳、啼哭、哺乳困難,有時伴有輕度發熱。

4.受損的黏膜治療不及時可不斷擴大,蔓延到咽部、扁桃體、牙齦等,嚴重者可蔓延至食管、支氣管,引起念珠菌性食管炎或肺念珠菌病,出現呼吸、吞咽困難,少數可並發慢性黏膜皮膚念珠菌病。甚至可繼發其他細菌感染,造成敗血症。

檢查

一般不需要進行其他方面的檢查。如果寶寶的鵝口瘡反覆發作,可以小心地刮下一點白斑送到檢驗室檢測。通過檢驗能夠確定酵母菌的類型,以便醫生能更準確給寶寶用藥。

鑑別診斷

本病應與滯留奶塊相鑑別。口腔滯留奶塊,其性狀雖與鵝口瘡相似,但用溫開水或棉簽輕拭,即可移動、除去奶塊。而本病白屑不易擦去,若用力擦去,其下面的黏膜潮紅、粗糙。

併發症

寶寶會因疼痛而拒絕吃奶,造成食量減少、體重增長緩慢。

如鵝口瘡擴散到口腔的後部,有可能“殃及”食管,一旦受到牽連,寶寶吞咽東西就會感到不舒服,甚至會因為怕疼,拒絕喝水,有可能出現脫水。

如果不及時治療,酵母菌還可能波及身體的其他部位。當然,瀰漫性酵母菌感染十分罕見。

治療

用弱鹼性溶液,如2%~5%碳酸氫鈉(小蘇打)清洗,塗擦冰硼油(中藥冰硼散做成糊狀蜜劑)、制黴菌素混懸劑等效果良好。加強營養,特別適量增加維生素B和維生素C。

嬰兒室應注意隔離和哺乳的消毒,以預防傳播。

預防

1.產婦有陰道黴菌病時應積極治療,切斷傳染途徑。

2.嬰幼兒進食的餐具清洗乾淨後再蒸10~15分鐘。

3.哺乳期的母親在餵奶前套用溫水清洗乳暈和乳頭;而且應經常洗澡、換內衣、剪指甲,每次抱孩子時要先洗手。

4.對於嬰幼兒的被褥和玩具要定期拆洗、晾曬;寶寶的洗漱用具儘量和家長的分開,並定期消毒。

5.嬰兒室應注意隔離和哺乳的消毒,以預防傳播。

6.幼兒應經常性地進行一些戶外活動,以增加機體的抵抗力。

7.在幼稚園過集體生活的幼兒,用具不可混用。

新生兒及兒童疾病

孩子是未來的希望,他們成長的腳步是父輩殷切關注的,一旦有個頭疼發熱就是揪緊了父母的心。了解新生兒和兒童常見疾病,安心陪伴孩子健康成長。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