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經歷
早期經歷
陸賈,漢初時楚國人,楚漢相爭時以幕僚的身份追隨高祖劉邦,因能言善辯常出使遊說各路諸侯,深得劉邦賞識,被譽為“有口辯士”。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趙高殺害秦二世,派人來見劉邦,想簽訂盟約以瓜分關中,劉邦認為是詐計,就派酈生、陸賈前去遊說,用私利誘惑秦軍將領,趁機攻破了武關。 漢高祖四年(前203年),劉邦派陸賈遊說項羽,讓項羽釋放被俘的父親、呂后等人,未能成功。
說臣南越
劉邦平定中原後,趙佗 (也稱 尉他 、 尉佗 )已在南越稱王, 因國家初定,劉邦便派陸賈出使南越,遊說趙佗歸附漢朝。陸賈到後,趙佗接見非常不禮貌。 陸賈便細數趙佗的中原出身,斥責他忘本而不講禮儀, 隨後結合楚漢之爭的歷史,指出南越和漢朝實力上的強弱懸殊,曉以情理,迫使趙佗改顏謝罪。
趙佗問及他與蕭何、曹參、韓信誰更高明,陸賈回答趙佗似乎更高明。趙佗很高興,又拿自己和劉邦進行比較,陸賈明確答覆漢王遠勝趙佗。 趙佗對陸賈的說辭非常滿意,願意遵從漢朝約束,接受南越王封號,對漢稱臣,並留陸賈宴飲數月。陸賈回朝匯報,劉邦非常滿意,任為太中大夫。
進獻新語
漢得天下後,陸賈經常在劉邦面前稱引《詩經》、《尚書》等儒家典籍,劉邦討厭儒生, 因而罵道:“我馬上打得天下,要詩書何用!”陸賈反駁說:“馬上得到天下,豈能在馬上治理!” 隨後陸賈援引歷史,以商周和秦朝的興亡為例,向劉邦說明行仁義的重要性。
劉邦聽後面有慚色,便命陸賈著書論述秦亡漢興、天下得失的道理,以資借鑑。陸賈遂著文十二篇,每奏一篇,劉邦都極力稱讚,稱其書為“新語”。
稱病歸隱
劉邦死後,惠帝懦弱,呂后掌權,想封呂姓諸人為王,又擔心大臣不服,據理力爭。在這樣的險惡環境下,陸賈知道事不可為,便稱病辭官,在好畤安家落戶。
陸賈變賣了出使南越時所得的財物,總計千金,便均分給自己的五個兒子每人兩百金,讓他們各治生產。 陸賈自己則坐著華貴的車輛,帶著十個舞樂侍從和一口價值百金的寶劍,輪流到五個兒子家裡居住,每家住十天,將來死在哪個兒子家裡,就得到他的這些隨身之物。由於陸賈常到其他地方作客,每人一年也不過輪流兩三次,很好的避免了老來色難的困境。
協同滅呂
呂后掌權時,外戚的許多呂姓都被封了王,總攬朝政大權,打算劫持少帝,篡奪劉氏天下。陳平很擔憂,但力所不及,又怕禍及自身,於是常靜居深思,考慮對策。 陸賈前去問候,沒有通報就直接走進房中,當時陳平正在思索問題,沒有看見。陸賈指出陳平擔心諸呂篡權,少主危殆的事實,進言說:“國定安定時,要留意丞相;國家危險,要留意將軍;將相和睦,人民就會歸順朝廷。” 因而建議陳平結交周勃,以保護社稷。
陳平採用陸賈之計,獻五百金為周勃祝壽,周勃亦投桃報李,從此將相深交,呂氏的陰謀因此一再受挫。 為了感謝陸賈,陳平以“飲食費”為名,送了他一百名奴婢,五十輛馬車,五百萬錢。陸賈用這些財物在公卿中遊說,名聲大震。在誅滅呂氏,擁立文帝的過程中,出力頗多。
再入南越
誅滅呂氏後,文帝即位,通告諸侯和四方邊境之國,廣施盛德。當時趙佗已趁機自封為“南越武帝”。 於是文帝派人修復趙佗先人在真定的墳墓,增設守墓之人,按時祭祀,並厚待趙佗尚在中原的兄弟,同時尋覓可以出使南越的人。 陳平等人舉薦陸賈,文帝同意。
陸賈第二次出使南越,見趙佗後,宣示文帝詔書 (即《賜南越王趙佗書》),趙佗表示願意放棄帝號,去除僭越的各項禮儀,永為藩臣,地位如同諸侯。 陸賈不辱使命,回朝稟報,文帝非常高興。
漢文帝前元十年(前170年),陸賈壽終正寢。
治國理念
●行仁義、法先聖
陸賈是漢代第一位力倡儒學的思想家,其思想主要融匯黃老道家及法家思想,而最後歸本於儒家的仁義觀,對儒家思想做出了新的發展,在西漢初期儒學的發展演變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成為由先秦儒學向漢代儒學轉變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鏈環。
儒家力倡“人主天下之儀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隨” ,強調君主在國家政治、道德生活中必須起到表率作用,認為國家的命運與君主的道德修養水平密切相關。陸賈繼承了先秦儒家的這套德化理論,認為秦亡就是因為不施仁義、專任刑罰, 驕奢靡麗以及重用趙高等奸佞之臣所致,因此他認為漢家王朝要想不重蹈秦亡之覆轍,就必須反秦道而行之:“行仁義而輕刑罰; 閉利門而尚德義; 鋤佞臣而求賢聖”,定下了帶有強烈儒學色彩的三大為政原則。
同時,為了使儒家學說更加適應漢初政治統治的需要,他在堅持儒家基本思想傾向的同時,已經公開地從道家、陰陽家、法家等諸子各家中吸取合理的思想資料以充實儒家的思想體系,開啟了漢代儒學重構的先河。
●無為而治、不廢有為
陸賈的“夫道莫大於無為”的思想來源於道家黃老之學。 陸賈的無為並不是由作為宇宙本根的道的無為推演出來的,而是從秦王朝驟亡教訓中總結出來的,是與秦始皇的濫用刑罰的有為相對立的。他用道家的思想原則把法家和儒家思想進行了改造和糅合,使得道家的“無為而治”思想更加貼近實際,更能解決問題。
陸賈並不排斥有為,他認為如果沒有人為的努力,社會就不能進步; 既然聖人都有為,那么君子當然也要有為;有為不是妄為,而必須以道為準。主張對一切凡人力所能為、又必須為的事,均應該盡力而為之。
在陸賈思想中,無為和有為是有機的統一,是治道的一體兩面,以有為求無為,在有為的基礎上,達到無為的最高境界,即要求君王積極有為,依仗自身修養制定出一套社會秩序,然後將這套政治社會秩序落實在實際生活中,制禮定樂,教化天下。
●文武並用、德刑相濟
陸賈同時也改進了法學,他批評秦“法治”太過,主張“文武並用,德刑相濟”,減廢秦法,但仍然堅持治國必須依靠“法治”,只不過“法治”不再是治國之本,而是治國之末。陸賈還進一步提出減免賦稅徭役,讓利於民。要與民休息,不乾民,不擾民,不加賦,做到“國不興無事之功,家不藏無用之器,稀力役而省貢獻”。
在歷史觀方面,陸賈繼承了法家韓非的觀點,把人類社會的發展分為 先聖 、 中聖 、 後聖三個不同的歷史時期。陸賈不僅意識到了人類物質文明的進步,而且還接觸到了國家和法律的起源。陸賈在繼承與發揮法家理論基礎上形成的這種權變學說,表達了漢初地主階級在奪取政權後積極鞏固和發展封建統治的新制度的願望,具有積極的意義。
●天人感應、規限人君
陸賈天人學說中的陰陽災異思想來源於陰陽家。陸賈一方面繼承與發揮了《易傳》與《荀子》的唯物主義觀點,但同時也吸收進了陰陽家的一些天人感應、陰陽災異的迷信思想。 陸賈雖從天人相分的角度要求君主握道而治,依德而行,但是在封建社會中君主是人間最高的權威,君主可以統治萬民,但卻沒有人能制約君主,因此只有借這種可與人感應的天來警戒、威嚇人君,使其因天變而正其失,理其端而正其本 ,而起到一種規勸和限制人君胡作非為的作用。
總之,陸賈不僅為儒學在漢初的復興立下了汗馬功勞,並且為儒學在漢代的發展指出了方向,因此他是上承孟子、荀子,下啟賈誼、董仲舒的漢代重要儒家人物,他的思想是由先秦儒學發展到董仲舒的今文經學的一個中間環節。這種天人感應說,在漢代肇端於陸賈。陸賈和賈誼的這些天人感應的思想,後來被董仲舒發展成天人合一的神學目的論。
人物評價
班固:陸賈位止大夫,致仕諸呂,不受憂責,從容平、勃之間,附會將相以強社稷,身名俱榮。
王充: (《新語》)言可採行,事美足觀,鴻知所言,參貳經傳,雖古聖之言,不能過增。
劉淵:吾每觀書傳,常鄙隨陸 (賈)無武,絳灌無文。
劉勰:漢室陸賈,首發奇采,賦《孟春》而進《新語》,其辯之富矣。
鍾惺:逆取順守’,自是三代以後有天下不易之道。此語已先賈生輩發之,自是漢文治首功。
薛稷:陸賈南行,責蠻夷之失禮;陳湯西討,誅單于之暴慢。終令趙佗貢職,郅支傳首,竹帛所載,斯其庶乎!
劉知幾:劉氏初興,書唯陸賈而已。
劉克莊:酈烹未久蒯幾烹,陸子優遊享令名。南帝稱臣橐金返,更推餘智教陳平。
徐鈞:溺冠騎項不知儒,馬上功成習未除。新語見稱應有意,當時人未說詩書。
彭時:往者奉使之臣,充以驛人駔夫,招釁啟戎,職此之故。今宜擇內蘊忠悃,外工專對,若陸賈、富弼其人者,使備正介之選,庶不失辭辱國。
屈大均:自古文人至越者,始陸賈,繼終軍,皆有光于越。
潘永因:言語一科,豈盡懸河。清談差勝,專對無多。詞正魯連,能排西帝;語新陸賈,可服南佗。
主要作品
《漢書·藝文志》記載:“陸賈二十三篇”,除《新語》十二篇外,其他都失傳了。陸賈有賦三篇,今已失傳; 另有《楚漢春秋》, 當為秦末與楚漢相爭的歷史著作, 後在流傳中散佚,清代茆泮林編過《楚漢春秋》輯佚。
史書記載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漢書·酈陸朱劉叔孫傳》
軼聞典故
馬上得天下
陸生時時前說稱《詩》《書》。 高帝罵之曰:“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 陸生 曰:“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且湯武逆取而以順守之,文武並用,長久之術也。’”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後因以“馬上得天下”為武功建國之典。
陸賈分金
孝惠帝 時, 呂太后用事,欲王諸呂 , 陸生自度不能爭之,乃病免家居。出所使越得橐中裝賣千金,分其子,子二百金,令為生產。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後因以“陸賈分金”謂休官後平分家產與子孫以為生計。
相關爭議
籍貫出身
陸賈,楚人,關於西漢時陸氏的起源學術界有三種:1、田姓陸氏,齊宣王之後;2、羋姓陸氏;3、陸渾國之後。但關於陸賈之具體籍貫,自唐時已不可考。
《史記索隱》引《陳留風俗傳》云:“陸氏,春秋時陸渾國之後。晉侯伐之,故陸渾子奔楚。賈其後”。“陸渾國”即《春秋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前638)所說的“陸渾之戎”,本為少數民族部落名,居於河南伊、洛一帶,陸渾子奔楚,事在昭公十七年(前525)。可見,陸賈之祖先乃移居於中原地區的少數民族。他後來善於做少數民族的工作,或許與這種出身不無關係。
新語真偽
對《新語)的真偽,也有人懷疑過,但大多數學者認為還是真的。如明代錢福就認為《新語》是“隨時論奏,非若後世之著述次第成一家言也......然其言既與遷傳合,而篇次至於今不訛......其為真本無疑。” 張岱年也認為:“《新語》是陸賈的著作,這是應當肯定的。”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學界曾就《新語》一書真偽問題展開過一次討論,胡適、羅根澤、余嘉錫等人肯定其真,而梁啓超、張西堂、孫次舟等則論其偽。
學派歸屬
後人對陸賈的評論主要集中在其思想的學派屬性上,主要有兩種不同的觀點。
1、儒家說
這種觀點,把陸賈歸之儒家,並認為是漢初"最早最純"的儒家。
最早將陸賈歸入儒家的是班固,他在《漢書·藝文志》的儒家類列有"陸賈二十三篇"。班固在《賓戲》中對陸賈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陸賈繼承了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道,是儒家的忠實傳人。東漢哲學家王充認為陸賈不僅可以與西漢大儒董仲舒並列,而且董仲舒還是陸賈思想的繼承者。
自從班固和王充定下了這個調子以後,歷代許多學者均沿襲這一觀點,認陸賈為儒家。如:宋人黃震; 明人錢福; 清人嚴可均 等,認為《新語》為儒家者頗不乏人,且越往後評價越高。
2、雜家說、道家說
較早指出這一問題的是宋人石介。他在《漢論》認為陸賈之思想並不純乎儒,而是霸王道雜之的。
到了近代,懷疑其非為儒家思想者越來越多。胡適認為《新語》中既有儒家思想,又有法家和道家思想,在《述陸賈的思想》一文中,胡適更明確指出此書是雜家。
到了當代,一些學者把陸賈稱為“新道家”,認為《新語》是漢初新道家的代表作。如蕭董父;熊鐵基。
評析
上述兩種看法各有所據,但均有各執一偏之嫌。這實質上涉及到如何看待儒家的問題。
主儒家說者,往往有意無意地突出陸賈繼承孔孟,“崇王道、黜霸術”的一面,而抹煞其受道家或法家思想影響的一面。從中國思想史發展的實際來看,自荀子開始,已開創了以儒為主,兼采各家的兼容並蓄的學風,到了西漢,陸賈、賈誼承其風,董仲舒則集其大成,後世學者也莫不因之。許多學者之所以認陸賈和董仲舒為"醇正",正說明他們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承認這種以儒為主兼收並蓄是必然的、合理的發展趨勢。
後世紀念
陸賈墓
主詞條:陸賈墓
陸賈墓位於陝西省永壽縣店頭鎮桃花塬邊,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 位。陸賈墓三面環溝,一面接塬,現屬店頭鎮關牛山林場,周圍松柏雜樹交翠。墓前原有明嘉靖十八年(1539)石碑一通,上書“漢太中大夫陸公賈墓”,署“清代陝西巡托畢沅”,現已毀。
相關遺蹟
好畤村東邊的東原上,有一村,當地人稱為陸賈村(一說,陸賈在此隱居生活)。
湖南益陽資水南岸的一處地方,古地名叫陸賈山,傳說陸賈出使南越時,曾在那裡小居。
廣州市越秀山、廣州番禺區大夫山森林公園及嶺南嶺北都有陸賈的歷史蹤跡和紀念建築。
(註:陸賈築泥圖片來源:廣州陳家祠廣場雕塑;陸賈石碑圖片來源 )
儒學人物
在中國歷史上,孔子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人物。戰國時代儒墨並稱“顯學”。儒家的創始人就是孔子。他出身貧賤,以布衣之身聞名於世。他早年為了立足於世,於禮上多下功夫,提出了“克己復禮,仁也”的主張。他開辦教育,並抱經實濟民之志而遊說諸侯各國,以其人格魅力和感召力澆注了中華民族的品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