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樂器概述

阿肯東布拉是中國的彈撥樂器。流行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巴里坤、木壘哈薩克自治縣、甘肅省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和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自治州等地。
阿肯東布拉音色明亮、清脆。右手有戴假指甲與撥子兩種彈奏方法。右手技巧得到較充分發揮,如彈、挑、滾、輪、勾、抹、扣、劃、拂、分、摭、拍、提、摘等。右手技巧的豐富,又促進了左手的按、吟、擻、煞、絞、推、挽、伏、縱、起等技巧的發展。
阿肯東布拉彈奏節奏性強,但餘音短促,須以滾奏或輪奏長音。阿肯東布拉樂器一般力度變化不大。在樂隊中除古琴音量較弱,其它樂器聲音穿透力均較強。阿肯東布拉以碼(或稱柱)劃分音高,豎式用相、品劃分音高,分為無相、無品兩種。除按五聲音階排列的普通箏等外,一般都便於轉調。阿肯東布拉演奏泛音有很好的效果。可演奏雙音、和弦、琵音和音程跳躍。
周代,中國已有根據彈撥樂器的不同製作材料進行分類的方法,分成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類,叫做“八音”。在周末至清初的三千多年中,中國一直沿用“八音”分類法。金類:主要是鍾,鍾盛行於青銅時代。鍾在古代不僅是樂器,還是地位和權力象徵的禮器。王公貴族在朝聘、祭祀等各種儀典、宴饗與日常燕樂中,廣泛使用著鍾樂。敲擊鐘的正鼓部和側鼓部可發兩個頻率音,這兩個音,一般為大小三度音程。另外還有磬、錞於、勾鑃,基本上都是鐘的變形。石類:各種磬,質料主要是石灰石,其次是青石和玉石。均上作倨句形,下作微弧形。大小厚薄各異。磬架用銅鑄成,呈單面雙層結構,橫樑為圓管狀。立柱和底座作怪獸狀,龍頭、鶴頸、鳥身、鱉足。造型奇特,製作精美而牢固。磬分上下兩層懸掛,每層又分為兩組,一組為六件,以四、五度關係排列;一組為十件,相鄰兩磬為二、三、四度關係。它們是按不同的律(調)組合的。
形制特徵

面板多使用松木製作,以白松或天山雲杉為佳。以前哈薩克族不使用手鋸和刨子等木工工具,面板也用斧砍刀削而成,面板木材紋理需與琴弦平行,即呈上下垂直狀,板厚0.3厘米,為防止琴弦張力使其彎曲變形,多在面板背面橫向置一松木音梁(腰帶)。將面板用木釘釘在琴腹四周即成共鳴箱。共鳴箱呈扁瓢形,面寬15厘米,上部漸窄、與琴桿相連,底部為圓底。琴頭扁平、無飾,較琴桿稍寬。兩個弦軸制、圓柱形,分上下橫置或豎置於琴頭之上。木製山口(脖子馬子)。光滑的琴桿表面即為按弦的指板,其上纏有8道羊腸弦音品(鍵盤),可移動品位調節音高。面板中央支有木製琴馬,馬子上方的面板上開有數個小音孔。張兩條羊腸弦,上端纏於弦軸上,通過山口和馬子,下端繫於縛弦上。哈薩克人都能自制羊腸弦,先將羊腸浸於鹽水中,後撈出刮淨腸內雜物,再將羊腸捻細、成線、繃緊、晾乾即成。20世紀50年代,這種傳統的阿肯東布拉經過不斷的改進,增大了共鳴箱,面寬18厘米,琴桿上增嵌了標記音位的小圓片(扣子),弦品也由羊腸改為絲弦品,並增至14個,改數個小音孔為一個圓形大音孔,琴身也有平底、圓底和凸底之分,增大了音量、擴大了音域。
演奏方法

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樂器博物館收藏阿肯東布拉多件,它們大多是50年代經過改進後的製品。其中一件為松木製,全長92厘米。共鳴箱呈扁瓢形、平底。白松面板、面寬18厘米,上部開有一個圓形音孔。琴頭扁平、無飾,其上豎置兩軸。琴桿細而長,上纏14道絲弦音品。面板上置木製橋形馬。張兩條絲弦。共鳴箱的四周嵌有黑、白相間的木線飾緣,並在音孔周圍、琴的底部和面板上方彈弦部位嵌以黑色木製護板。此琴做工細緻、表面光潔、施以清漆,外觀美麗。已被載入大型樂器畫冊《中國樂器圖鑑》 中。
樂器文化

阿肯東布拉是哈薩克族自娛性樂器,可以獨奏和伴奏,是阿肯彈唱時使用的伴奏樂器,這種演奏形式一直流傳至今。樂曲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如描寫古代神話、民間故事、讚頌駿馬或歌頌家鄉的大自然美景等,從多方面反映出哈薩克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據不完全統計,民間流傳的東布拉樂曲多達200餘首,其中以馬為題材的樂曲最多,有《老白馬》 、《奔跑的海溜馬》 、 《黑耳朵馬》 、《紫鬃的走馬》 、《棗馬》 、 《黃膘馬》 和 《駿馬》 等;描寫狩獵生活的有《瘸腿熊》 ;歌頌美麗山河的有《戈壁灘的流水》 、《湖上的波浪》和《再見阿勒泰》等;反映青年男女愛情生活的有《驕傲的姑娘》 ;充滿活氣息的有《百靈鳥》 、
《夜鶯》和《山羊》等;還有在樂曲中模擬狗叫的《青白色的雄狗》 、模擬小鳥拍翅欲飛的《深沉》等。新中國成立後,根據傳統樂曲改編的東布拉獨奏曲有《開始曲》 、 《賽馬曲》和《大茵湖》等。
哈薩克族人民特別喜愛自己民族的樂器,把東布拉當成生活中的密友良伴,在氈房的壁毯或箱柜上,都掛著或擺放著東布拉,牧人騎著高頭大馬走在牧歸的路上,他們總喜歡在畜群前面,爬到一塊高地上縱情彈唱。人們勞動一天之後,喝罷香甜可口的奶茶,就又高興地彈唱起來。哈薩克人只要彈起東布拉,一天的疲勞就會飛得無影無蹤。
當草原上鮮艷的琪曼古麗花開遍天山,一年一度的阿肯彈唱會,便在哈薩克美麗的夏日牧場紛紛開幕。來自遠近四方的民間歌手聚集在一起,頗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之勢,這裡有飽經滄桑、年逾花甲的先輩藝人,也有初露鋒芒的年輕巴郎,還有金嗓銀喉、歌如流水的中年婦女。草原峽谷盪起了東布拉的琴聲,古老的序曲劃破了寂靜的山林。各路阿肯坐在花氈中間,每人懷抱一隻東布拉,樂聲時而熱烈昂揚,時而輕盈流暢,好似千匹駿馬萬里馳騁,又像晶瑩露珠灑在花上,聲聲激勵著在鞍的青年躍躍欲試,聲聲催促著美麗的姑娘彩裙飛舞。東布拉彈唱、獨唱、獨奏、齊奏先後進行,最後是男女對唱爭奪冠軍,歡樂的彈唱會以傳統的賽馬、叼羊、姑娘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作結束。東布拉,哈薩克人的夥伴。東布拉,哈薩克人的驕傲。
樂器歷史

早在公元3世紀時,東布拉就已在哈薩克族民間流傳了,今日,從新疆克孜爾千佛洞的壁畫《吹笛和彈東布拉的伎樂人》 (118洞)中,仍能看到它在古代演奏時的風貌。在哈薩克族,很難找到不懂東布拉的人,有些家庭,老少都能彈奏幾曲。
東布拉哈薩克語;“東”是樂器彈奏之聲,“布拉”為,定弦之意,即指彈弦樂器。也有人解釋為:“東”是粗糙的木刻,“布拉”是張弦之意,就是在一個挖空的木頭上張弦的樂器。
以前的東布拉多為阿肯彈唱使用,這種演奏形式一直流傳至今。改革的樂隊東布拉,可用於獨奏、合奏或伴奏,表現力極為豐富,運用不同的演奏技巧,能夠形象地彈奏出草原上淙淙的泉流、清脆的鳥鳴、歡騰的羊群、嗚咽的駝吼和駿馬疾馳的蹄聲,並能完美地表達哈薩克族人民愉快的勞動和對新生活的熱愛。
流傳在民間的東布拉樂曲達200多首,其中以馬為題材的樂曲最多。其次為描寫狩獵生活、歌頌美麗山河和反映青年男女愛情生活的。解放後出現的較優秀的獨奏曲有《高潮》 、 《熱愛祖國》 、 《延安頌》和《伊犁河的波浪》等,協奏曲有《美麗的巴爾魯克山》等。
東布拉由面板(哈薩克族以人體器官命名,叫做臉)、背板(身)、琴桿(脖子)、琴頭、弦軸(耳朵)、馬子和縛弦(肚臍)等構成。面板用松木製作,背板、琴桿和弦軸等用硬質木料做成。面、背板膠合成共鳴箱,呈扁平事瓢形,琴桿細長,上有指板並嵌有音品。

高音東布拉:共鳴箱和指板較伴唱東布拉略小,有15個音品,使用4條鋼絲弦,兩弦為一組,用撥子彈奏,音色明亮,多見於伴奏及合奏,定弦為(d1、a1)或(c1、g1),音域從(d1~g3)或從(c1~f3)
最高音東布拉:與高音東布拉基本相同,惟共鳴箱略小,指板上有12個音品,音色清脆,定弦為(d2、a2)、或(c2、g2),音域從(d2-g2)或(c2-f4)。
中音東布拉:以琴身的形狀和弦數不同,而分為三種:一種是扁平的共鳴箱,指板上有14個音品,張兩條絲弦,音色柔和;一種是扁的共鳴箱,有13個音品,在兩條絲弦中間還有兩條鋼絲共鳴弦,音量較上一種略大,音色也較柔美;第三種共鳴箱呈瓢形,有16個音品,張兩條絲弦,音量較第一種稍大,音色相同。三種均用手指彈奏,用於獨奏或合奏,有時也用於伴奏,定弦為d、a或c、g,音域從d~g2或從c~f2。
次中音東布拉:有17個音品,使用兩條絲弦,用手指彈奏,比中音東布拉音量稍大,音色渾厚,只用於合奏,定弦為d、g或c、g,音域從d-g2或從c-f2。
低音東布拉:加大了共鳴箱和指板,有10個品位,使用粗腸衣弦,用撥子彈奏,音響低沉,只用於合奏,定弦為D、c或C、G,音域從D-el或從C-dJ。整個樂隊東布拉的音域,從c~g4,共有五個半八度。
由來傳說

傳說終歸是傳說。實際上早在公元三世紀時,東布拉就已在哈薩克族民間流傳了。直到今天,從新疆克孜爾千佛洞的壁畫《吹笛和彈東布拉的伎樂人》上,人們仍能看到它在古代演奏時的風貌。哈薩克族會彈東布拉的人比比皆是,人們十分敬重那些技藝高超的東布拉手,尊稱他們為阿肯(民間歌手),他們可以一邊彈奏東布拉一邊放聲歌唱,並能見景生情、隨感而發,邊編邊唱,勝似泉涌。哈薩克族有句諺語:“阿肯是世界上的夜鶯,東布拉手是人間的駿馬。”可見阿肯在哈薩克族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高了。
歷史文化

居住在新疆北部、青海和甘肅西部廣大地區的哈薩克族人民,在漫長的舊社會,受盡殘酷的民族壓迫,遭到瘋狂的掠奪和屠殺,過著苦難深重的生活。他們不畏強暴,進行了多次英勇鬥爭,1944年,伊犁、塔城和阿勒泰的哈薩克族人民曾和新疆各族人民一起,舉起革命旗幟,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終於在1949年獲得了解放。
哈薩克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早在公元3世紀,東布拉就已在哈薩克族民間流傳了,並很快成為人們喜聞樂彈的樂器。直到今天,從新疆克孜爾千佛洞的壁畫《吹笛和彈東布拉的伎樂人》(118洞)中,仍能看到它在古代演奏時的風貌。在遼闊富饒的牧場上或是在氈房裡,到處都可以聽到東布拉的琴聲。在哈薩克族,人人都喜愛自己的民族樂器,會彈東布拉的人比比皆是,不懂東布拉的人很難找到,有些家庭,甚至老少都能彈奏幾曲。
在舊社會,東布拉的命運像哈薩克人民的命運一樣苦難。可汗(統治者)和伯克(貴族階級)害怕牧民彈起東布拉、唱出他們災難深重的生活和爭取自由解放的歌聲,曾下令把草原上的東布拉都灌滿鉛水,結果適得其反,東布拉並未因此而銷聲匿跡,哈薩克人民的東布拉歌聲越唱越響亮了。人們用東布拉彈唱詛咒歌,宣洩內心的無比仇恨,表示對可汗、伯克和牧主的反抗精神;也用東布拉彈唱讚美歌,抒發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歌頌自己民族的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