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巴性痢疾

阿米巴性痢疾

阿米巴性痢疾是溶組織內阿米巴(Entamoebahistolytica)侵入結腸引起的腸道傳染病, 易復發成為慢性, 也可發生腸內外併發症, 尤其可引起肝、肺等臟器膿腫。估計全球約有4.8億人感染病原。3400-5000萬人發生侵襲性阿米巴病, 主要為阿米巴性痢疾和肝膿腫。每年因侵襲性阿米巴病死亡的人數高達10萬人, 其死亡率在原蟲病中僅次於瘧疾。本病呈世界性分布, 以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多見, 與文化水平低、衛生狀況差密切有關。在已開發國家的高發人群主要為男性同性戀者、旅遊者和移民。我國對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的調查, 溶組織內阿米巴感染呈全國性分布, 平均感染率為0.95%。西南5個省的感染率在2%以上, 12個縣感染率超過10%。感染呈明顯的家庭聚集性。調查僅為1次糞檢結果, 感染率肯定比實際水平為低。在我國溶組織內阿米巴感染仍是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

基本信息

簡介

阿米巴性痢疾阿米巴性痢疾

阿米巴性痢疾(Amoe biasis)是溶組織內阿米巴(Entamoeba histolytica)侵入結腸引起的腸道傳染病,易復發成為慢性, 也可發生腸內外併發症。阿米巴痢疾(amebic dysentery),又稱腸阿米巴病(intestinal amebiasis),是由致病性溶組織阿米巴原蟲侵入結腸壁後所致的以痢疾症狀為主的消化道傳染病。病變多在回盲部結腸,易復發變為慢性。原蟲亦可由腸壁經血流—淋巴或直接遷徙至肝、肺、等臟器成為腸外阿米巴病,尤以阿米巴肝膿腫最為多見。

病原學

痢疾阿米巴(溶組織阿米巴,Amoeba histolytica)為人體唯一致病性阿米巴,在人體組織及糞便中有大滋養體、小滋養體和包囊三種形態。滋養體在體外抵抗力薄弱,易死亡。包囊對外界抵抗力強。
(一)滋養體 大滋養體20~40μm大小,依靠偽足作一定方向移動,見於急性期患者的糞便或腸壁組織中,吞噬組織紅細胞,故又稱組織型滋養體。小滋養體6~20μm大小,偽足少,以宿主腸液、細菌、真菌為食,不吞噬紅細胞,亦稱腸腔型滋養體。當宿主健康狀況下降,則分泌溶組織酶,加之自身運動而侵入腸黏膜下層,變成大滋養體;當腸腔條件改變不利於其活動時變為包囊前期,再變成包囊。滋養體在傳播上無重要意義。
(二)包囊 多見於隱性感染者及慢性患者糞便中,呈圓形、5~20μm大小,成熟包囊具有4個核,是溶組織阿米巴的感染型,具有傳染性。包囊對外界抵抗力較強,於糞便中存活至少2周,水中5周,冰櫃中2個月,對化學消毒劑抵抗力較強,能耐受0.2%過錳酸鉀數日,普通飲水消毒的濃度對其無殺滅作用,但對熱(50℃)和乾燥很敏感。
溶組織阿米巴的培養需有細菌存在,呈共生現象。目前無共生培養已獲成功,為純抗原製備及深入研究溶組織阿米巴提供了條件。

流行病學

慢性患者、恢復期患者及包囊攜帶者是本病主要傳染源。通過污染的水源、蔬菜瓜果食物等消化道傳播,亦可通過污染的手、用品蒼蠅、蟑螂等間接經口傳播。人群普通易感,感染後不產生免疫力(即不產生保護性抗體),故易再感染。本病遍及全球,多見於熱帶與亞熱帶。我國多見於北方。發病率農村高於城市;男性高於女性,成人多於兒童,大多為散發,偶因水源污染等因素而暴發流行。

發病機理與病理改變

阿米巴包囊進入消化道後,於小腸下段被胰蛋白酶等消化液消化,蟲體脫囊逸出,並反覆分裂形成多數小滋養體,寄居於回盲腸、結腸等部位,健康宿主中小滋養體隨糞便下移,至乙狀結腸以下則變為包囊排出體外,並不致病。在適宜條件下,如機體胃腸功能降低;某些細菌提供游離基因樣因子,增強滋養的毒力;滋養體釋放溶酶體酶、透明質酸酶、蛋白水解酶等並依靠其偽足的機械活動,侵入腸黏膜,破壞組織形成小膿腫及潛形(燒杯狀)潰瘍,造成廣泛組織破壞可深達肌層 ,大滋養體隨壞死物質及血液由腸道排出,呈現痢疾樣症狀。在慢性病變中,黏膜上皮增生,潰瘍底部形成肉芽組織,潰瘍周圍見纖維組織增生肥大,形成腸阿米巴病。滋養體亦可進入腸壁靜脈、經門脈或淋巴管進入肝臟,引起肝內小靜脈栓塞及其周圍炎,實質壞死、形成肝內膿腫,以右葉為多。並可以栓子形式流入肺、腦等,形成遷徙性膿腫。腸道滋養體亦可直接蔓延及周圍組織,形成直腸陰道瘺或皮膚與黏膜潰瘍等各種病變。個別病例可造成腸出血、腸穿孔或者並發腹膜炎、蘭尾炎

顯微鏡下可見組織壞死為其主要病變,淋巴細胞及少量中性粒細胞浸潤。若細菌感染嚴重,可呈急性瀰漫性炎症改變,更多炎細胞浸潤及水腫、壞死改變。病損部位可見多個阿米巴滋養體,大多聚集在潰瘍的邊緣部位。

傳染源

主要為慢性和恢復期病人糞便排包囊者和帶蟲者。由於滋養體抵抗力弱,急性病人不起傳染源作用。在國內也可作為傳染源。

傳播途徑

阿米巴包囊經口傳染是主要的傳播途徑。包囊污染水源是釀成地區性暴發流行和高感染率的主要原因; 其次是污染的手、食物或用具; 蒼蠅、蟑螂等可攜帶包囊傳播疾病。

分型

普通型:起病多緩慢。常以腹痛、腹瀉開始。腹瀉日數次至十餘次。里急後重程度不一。大便量中等, 常有膿血或粘液, 典型糞便呈果醬樣, 有腐敗腥臭。也可表現為單純性腹瀉。右下腹壓痛明顯。病程數日或數周可自行緩解, 若不治療, 易復發。
暴髮型 : 少見。起病急,高熱, 惡寒,腹瀉日十餘次,便前劇烈腹絞痛,里急後重明顯。大便呈粘液血性或血水樣, 奇臭。並有嘔吐、失水、迅速虛脫。體檢見腹脹明顯, 腹部瀰漫性壓痛, 肝腫大。不及時搶救, 並發腸出血、腸穿孔, 可致死亡。
慢性型:症狀持續存在或反覆發作。常為腹痛、腹脹, 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因長期腸功能紊亂, 患者可有消瘦、貧血、營養不良神經衰弱症狀。因結腸腸壁增厚偶可觸及塊物, 有壓痛。

臨床表現

阿米巴性痢疾阿米巴性痢疾

潛伏期平均1~2周(4日至數月),臨床表現有不同類型。
(一)無症狀型(包囊攜帶者) 此型臨床常不出現症狀,多個糞檢時發現阿米巴包囊。
(二)普通型 起病多緩慢,全身中毒症狀輕,常無發熱,腹痛輕微,腹瀉,每日便次多在10次左右,量中等,帶血和粘液,血與壞死組織混合均勻呈果醬樣,具有腐敗腥臭味,含痢疾阿米巴滋養體與大量紅細胞成堆,為其特徵之一。病變部位低可有里急後重感。腹部壓痛以右側為主。以上症狀可自行緩解。亦可因治療不徹底而復發。
(三)輕型 見於體質較強者,症狀輕微,每日排稀糊或稀水便3~5次以內,或腹瀉便秘交替出現,或無腹瀉,僅感下腹不適或隱痛,糞便偶見粘液或少量血液,可查及本病包囊和滋養體。無併發症,預後佳。
(四)暴髮型 極少見,可因本病原感染嚴重,或並發腸道細菌感染以及體質虛弱,可呈暴髮型。起病急驟,有明顯中毒症狀,惡寒、高熱、譫妄、中毒性腸麻痹等。劇烈腹痛與里急後重,腹瀉頻繁,每日數十次,甚至失禁,糞呈血水、洗肉水或稀水樣,頗似急性菌痢,但糞便奇臭,含大量活動阿米巴滋養體為其獨特。腹部壓痛明顯。常因脫水至外周循環障礙、或伴意識障礙,甚至出現腸出血、腸穿孔、腹膜炎等併發症,預後差。
(五)慢性型 常因急性期治療不當所致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使臨床症狀反覆發作,遷延2月以上或數年不愈。常因受涼、勞累、飲食不慎等而發作。患者常覺下腹部脹痛,久之乏力、貧血及營養不良。右下腹可及增厚結腸,輕度壓痛;肝臟可腫大伴有壓痛等。糞便內可混有膿血、滋養體,有時有包囊。
(六)其它型阿米巴病 可見泌尿道、生殖系統、皮膚等處感染,但極少見。亦可以併發症起病,容易誤診。

併發症

併發症分腸內、腸外兩大類:
(一)腸內併發症 當腸黏膜潰瘍深達肌層並侵及血管,可引起不同程度腸出血及腸穿孔,急性穿孔可發生瀰漫性腹膜炎或腹腔膿腫。慢性穿孔較急性穿孔多見。腹部X線檢查見膈下游離氣體可確診。亦可引起闌尾炎。阿米巴瘤(結腸肉芽腫)不見,為結腸壁慢性炎性增生反應,形成肉芽腫,可致腸套疊或腸梗阻。活檢有助於診斷。
(二)腸外併發症 以肝膿腫最為多見,膿腫穿破可延及附近組織器官。經血路可直接累及腦、肺、睪丸、前列腺、卵巢等。
阿米巴肝膿腫(Amoebic liver abscess)可發生於本病全過程中,或者病後數周至數年。多以長期不規則發熱起病,體溫可達39℃以上,以弛張熱型多見,常伴右上腹或右下胸部疼痛,肝臟進行性腫大,壓痛顯著為主要臨床表現。膿腫多數為單發,且多在肝右葉,其原因多與右葉大,占整個肝臟體積的4/5,且腸道病變多在回盲部,該處大部血液循環經腸系膜上靜脈流入肝右葉有關。肝膿腫若位於左葉,可在較短時間出現明顯的局部症狀與體徵,但診斷較難。膿腫表淺可有局部壓痛或具波動感,此時行肝穿刺見豬肝色、腥臭氣味的膿汁,內含溶解壞死的肝細胞、紅細胞、脂肪、夏科雷登結晶等,滋養體不多見,可在膿腔壁中找到,但未發現過包囊。若合併細菌感染,則膿腔內為黃綠色或黃白色膿液。
慢性病例發熱多不明顯,可有消瘦、貧血、營養不良性水腫等。外周血象:白細胞總數早期多增高,後期可降至正常。糞便檢查原蟲陽性率不高。此時十二指腸引流C管膽汁中可見滋養體。
肝功能檢查,轉氨酶大多正常,血清膽鹼酯酶降低,鹼性磷酸酶輕度升高。X線檢查可見右側膈肌抬高、活動受限,局部隆起更是診斷意義。左葉膿腫時,鋇餐檢查可見胃小彎受壓和胃體左移現象。B型超音波同位素肝臟掃描CT掃描核磁共振等檢查均有助於診斷。
阿米巴肺膿腫多繼發於腫膿腫,其主要症狀與細菌性肺膿腫、支氣管擴張相似。若並發支氣管肺瘺時,可咳出大量咖啡色膿液。若並發胸膜炎時可有胸腔積液,如呈咖啡色有助於診斷。
阿米巴心包炎較少見,可由左葉阿米巴肝膿腫穿入心包而致。症狀與細菌性心包炎相似,是本病最危險的併發症。

診斷

(一)診斷
1.臨床表現 起病緩慢,症狀較輕,腹瀉次數少,暗紅色呈醬樣糞便等應考慮本病。
2.糞便檢查 顯微鏡下檢出溶組織阿米巴為確診重要依據。血性粘液稀便易找到滋養體、糞質部分易找到包囊。
3.乙狀結腸鏡檢查 可見大小不等的散在潛形潰瘍、邊緣略隆起、紅暈、潰瘍間黏膜大多正常。自潰瘍面刮取標本鏡檢,發現病原體機會較多。
4.X線鋇劑灌腸檢查 對腸道狹窄、阿米巴瘤有一定價值。
5.血清學檢查 可用阿米巴純抗原檢測特異性抗體,當體內有侵襲性病變時方形成抗體,包囊攜帶者抗體檢測為陰性。常用間接血凝、ELISA、間接螢光抗體、對流免疫電泳、瓊脂擴散沉澱試驗等。
(二)鑑別診斷
本病應與細菌性痢疾。日本血吸蟲病蘭氏賈第鞭毛蟲病腸結核、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相鑑別。阿米巴肝膿腫應與膈下膿腫、原發性肝癌、肝囊炎膽石症鑑別。

治療

(一)一般治療 急性期應臥床休息,腸道隔離至症狀消失、大便連續3次查不到滋養體和包囊,加強營養,必要時輸液或輸血。
(二)病原治療
1.甲硝唑(滅滴靈)0.4~0.8g,每日3次,連服5~7日,兒童50mg/kg/日,分3次服,連用3~5日。不能口服者可靜脈滴注。注意本藥副作用:偶有噁心、頭昏、心悸,白細胞降低等。
2.甲硝磺醯咪唑 成人每日2.0 g,兒童每日50mg/kg,清晨頓服,連用3~5日。
3.氯散糖酸酯(氯胺苯酯) 對輕型和包囊攜帶療效為80~90%,是安全有效的抗腸腔內阿米巴藥物。0.5g每日3次,連服10日。
4.吐根鹼(鹽酸依米丁) 對大滋養體有直接殺滅作用,能迅速控制急性痢疾症狀和腸外併發症,但對腸腔內小滋養體和包囊無效。成人每日60mg或1mg/kg,深部肌肉注射,連用6日。因其對心臟、腎臟有副作用,現已少用。
5.抗生素 巴龍黴素、土黴素均為0.5g,每日4次,7~10日為一療程,紅黴素0.3g,每日4次,5~10日一療程。
6.中藥 鴉膽子(苦參子)仁、白頭翁、大蒜等均可使用。
(三)阿米巴肝膿腫的治療
1.甲硝唑 0.4g,每日3次,炎症期療程2~3周,膿腫期療程4周,膿腫小者可穿刺排膿。
2.磷酸氯喹 0.5g,每日3次,2日後0.25g,每日3次,連用3周。用藥7天未見效可改他藥。
3.肝穿刺排膿 在用藥的同時也可穿刺排膿,膿腔較大者可在抽膿後注入土根鹼30~60mg。抽出膿液應作培養,若繼發細菌感染,應加用敏感抗生素。

預後

一般預後良好,暴髮型病例、心包、肺、腦遷徙性膿腫以並發腸出血腸穿孔等預後不良。  

預防

本病預防原則與細菌性痢疾相同。應首先抓好“三管一滅”。重點注意飲食衛生,及時發現和治療包囊攜帶者和慢性患者。

防控要點

1. 講究飲食衛生、個人衛生及文明的生活方式, 不喝生水, 不吃不潔瓜果生蔬菜, 養成餐前便後或製作食品前洗手等衛生習慣。
2.加強糞便管理, 畜圈的衛生管理, 因地制宜做好糞便無害化處理, 改善環境衛生。
3.保護公共水源, 嚴防糞便污染。飲用水應煮沸。
4.加強食堂的衛生管理。食品製作及工作人員操作過程均應有衛生監督措施。
5.大力撲滅蒼蠅蟑螂, 採用防蠅罩或其他措施, 避免食物被污染。
6.對患者應迅速治療, 按傳染病管理辦法實行疫情報告、消毒、隔離等處理。對家庭成員或接觸者應作檢查。
7.在一個地區出現一批病例時, 要迅速作實驗室檢查以確診, 並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及採取相應措施。

中國國家法定傳染病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