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在寺院中,阿儺與迦葉總是侍立在佛祖的兩邊,成為佛祖的協持。
文殊菩薩曾經這樣讚嘆阿儺的莊嚴、多聞:“相如秋滿月,眼似青蓮華,佛法如大海,流入阿儺心。”
在佛陀十大弟子中,阿儺記憶最強,儀容俊秀莊嚴,令見者心生歡喜。在當時僧團中年紀最輕,聰明而多聞。不但佛陀喜歡他,更有大眾緣,尤其深得女眾的尊敬。
佛陀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的出家,就是經阿儺再三向佛陀請求,才得允許,於是有比丘尼僧團的成立。
阿儺有功於女人,所以女人也對他特別有緣,他是教團里里外外最受女人尊敬的人。有一次,阿儺和大迦葉尊者同在行化途中,路過比丘尼的蘭若,比丘尼總是先請阿儺開示,然後再請大迦葉。由於阿儺的慈心、善良,常常給他的修道帶來許多的麻煩和障礙,如摩登伽女的誘惑,以致佛陀常單獨對年輕的阿儺說教,要他避開女難,遠離愛欲,日後必是紹隆佛種的傳人。佛陀因為看重阿儺的善良細心、知道進退、不違所教,屬意他為侍者。當時,舍利弗、目犍連也都向阿儺勸說,要他當佛陀的侍者。阿儺為了避免日後不必要的誤解、譏嫌,提出三個希望,要目犍連轉呈佛陀:
第一、佛陀的衣服,無論新舊,他決不要穿著。
第二、如有信眾恭請佛陀至家中供養,他決不要隨侍前去。
第三、不是見佛陀的時候,他不到佛陀身邊。
阿儺的品格,獲得佛陀高度的讚許,當時阿儺僅有二十多歲。在他侍奉佛陀二十七年的歲月里,他遵照佛陀的意旨行動,跟隨佛陀到各處弘化。因為有這樣的因緣,如大海似的佛法完全流入阿儺的心中。每天跟隨著佛陀,阿儺的女難減少了,同時也成為佛陀與諸比丘之間的調和者。
阿儺尊者,王舍城人也。姓剎利帝,父斛飯王,實佛之從弟也。梵語阿儺陀,此雲慶喜,亦云歡喜。如來成道夜生,因為之名。多聞博達,智慧無礙。世尊以為總持第一,嘗所讚嘆。加以宿世有大功德,受持法藏,如水傳器,佛乃命為侍者。
尊者一日白佛言:“今日入城,見一奇特事。”佛曰:“見何奇特事?”者曰:“入城時見一攢樂人作舞,出城總見無常。”佛曰:“我昨日入城,亦見一奇特事。”者曰:“未審見何奇特事?”佛曰:“我入城時見一攢樂人作舞,出城時亦見樂人作舞。”
一日問迦葉曰:“師兄!世尊傳金襴袈裟外,別傳個甚么?”迦葉召阿儺,阿儺應諾。迦葉曰:“倒卻門前剎竿著!”
後阿闍世王白言:“仁者!如來、迦葉尊勝二師,皆已涅槃,而我多故,悉不能睹。尊者般涅槃時,願垂告別。”尊者許之。後自念言:“我身危脆,猶如聚沫,況復衰老,豈堪久長?阿闍世王與吾有約。”乃詣王宮,告之曰:“吾欲入涅槃,來辭耳。”門者曰:“王寢,不可以聞。”者曰:“俟王覺時,當為我說。”
時阿闍世王夢中見一寶蓋,七寶嚴飾,千萬億眾圍繞瞻仰;俄而風雨暴至,吹折其柄,珍寶瓔珞,悉墜於地,心甚驚異。既寤,門者具白上事。王聞,失聲號慟,哀感天地。即至毗舍離城,見尊者在恆河中流,跏趺而坐。王乃作禮,而說偈曰:“稽首三界尊,棄我而至此,暫憑悲願力,且莫般涅槃。”
時毗舍離王亦在河側,說偈言:“尊者一何速,而歸寂滅場;願住須臾間,而受於供養。”
尊者見二國王鹹來勸請,乃說偈言:“二王善嚴住,勿為苦悲戀。涅槃當我靜,而無諸有故。”
尊者復念:我若偏向一國,諸國爭競,無有是處,應以平等度諸有情。遂於恆河中流,將入寂滅。
是時山河大地,六種震動,雪山有五百仙人,睹茲瑞應,飛空而至,禮尊者足,胡跪白言:“我於長老,當證佛法,願垂大慈,度脫我等。”
尊者默然受請,即變殑伽河悉為金地,為其仙眾說諸大法。
尊者復念:先所度脫弟子應當來集。須臾,五百羅漢從空而下,為諸仙人出家授具。其仙眾中有二羅漢:一名商那和修,二名末田底迦。尊者知是法器,乃告之曰:“昔如來以大法眼付大迦葉,迦葉入定而付於我;我今將滅,用傳於汝。汝受吾教,當聽偈言:本來付有法,付了言無法。各各須自悟,悟了無無法。”
尊者付法眼藏竟,踴身虛空,現十八變入風奮迅三昧。分身四分:一分奉忉利天,一分奉娑竭羅龍宮,一分奉毗舍離王,一分奉阿闍世王。各造寶塔而供養之。乃厲王十二年癸巳歲也。
成長經歷
做了侍者的阿儺,雖然不像舍利弗和目犍連那么活躍進取,但也不像大迦葉的保守傳統,他的溫和友愛,與人為善,樂於助人的隨喜性格,不論在家、出家,甚至外道,也都曾受到他的感召。他曾協助佛陀挽回為了愛欲打算還俗的掘多比丘的心意,並且鼓勵他修行,使他證果;也曾調和過僧團的爭執,使爭執不下的人復歸於好。他曾在只園精舍和舍利弗論道;在巴連弗城和跋陀羅談說各種問題;在俱睒彌國為諸比丘說修道的要點;在東園曾代替佛陀應比丘之請,前去說法;他讚嘆目犍連的孝心,宣揚富樓那的說法。在教內教外,他對人的道情法愛,充份的表現出他已經盡了大弟子的任務。
當佛陀即將入滅前,還沒有證悟的阿儺比其他弟子更加傷心,佛陀特別為他開示無常之理,並對大眾宣揚阿儺溫和善良的天性,讚美他聽聞大法不忘的福德,將來必能在世間上發出光輝。於是大家公推阿儺向佛陀做最後的請益:
“佛陀涅槃後,以誰為師?”“佛陀涅槃後,以什麼安住?”
“佛陀涅槃後,惡人如何調伏?”
“佛陀涅槃後,經典的結集,如何才叫人起信?”
佛陀慈祥地回答:“阿儺!你和大家要記住,你們應以戒為師,依四念處安住,遇到惡人時,默擯置之,經首安立‘如是我聞’,便會令人起信。你們依法而行,就是與佛陀的法身常住。”佛陀就這樣進入涅槃。四方的信眾紛紛前來瞻仰佛陀,禮拜佛陀,阿儺也允許出家及在家女眾親禮佛身,他永遠是婦女們的同情者。
佛陀涅槃後,大迦葉召開經典結集,阿儺雖是多聞,但是尚未證悟,因此被擯斥在結集的石窟外。大迦葉以長老身分教育阿儺,數落阿儺種種過失,以激勵阿儺奮發向上。終於在結集前半夜,阿儺開悟證果,進入窟內,參與結集。阿儺被大眾推上獅子座,開始誦出:“如是我聞:一時,佛在。”阿儺將記憶中的大法完整背誦出來,所有在座的大比丘如同再一次接受佛陀的教誡一般,為之感動萬分。
最初的經典《阿含經》,就這樣結集與流傳在世間。多聞的阿儺,對佛法的流傳與貢獻無可替代;溫文謙忍的性格,讓人如沐春風,使後世的佛弟子永遠懷念這一位聖者的風範。
相關故事
大迦葉告諸比丘曰:“佛已荼毗,金剛舍利,非我等事。何以故?自有國王大臣長者居士求最勝福田者,自當供養。我等宜當結集法寶,無令斷絕,為未來世作大照明,紹隆正法。”
爾時迦葉作大神通,往須彌頂而說偈曰:如來諸弟子,且莫般涅盤。若得神通者,當赴於結集。
說是偈已,則擊撾銅。撾銅之中而傳此偈,聲遍三千大世界。得神通者,悉皆赴集。聖眾既驚,遂揀內閒三藏、外達五明、足滿六通、智圓四辨者。其數四百九十有九,悉集王舍城耆闍崛山賓缽羅窟,此雲七葉岩。爾時阿儺為漏未盡,當被跋闍比丘有他心智,則便觀察知:“阿儺兄有欲漏故,未及眾聖,不得入會。”時阿儺比丘當自念言:“我事如來亦無缺犯,為自有漏,不及眾數。”思惟是事,曉夜經行。明相出時,身體疲極。兼臥之次,頭未至枕,得證果位。心生歡喜,則往賓缽羅窟,擊其石門。
爾時迦葉在於窟中問:“是何人敲我此戶?”答言:“是佛侍者比丘阿儺。”迦葉語曰:“汝漏未盡,不得入來。”阿難答言:“我已證無漏。”迦葉報言:“汝既證無漏,可現神變以遣眾疑。”爾時阿儺則騁神通,從鑰孔入,得在眾會,添數五百。
案《育王經》云:“迦葉告阿庠世王:‘我今欲集如來三藏。願大王為我檀越。”王言:“願大聖集如來三藏,無有遺余,不捨慈悲,受我供養。
阿庠世王為結集主時,諸比丘則從座起,諮問長老大迦葉:“於三藏中先集何藏?”迦葉語云:“當集修多羅藏。”迦葉白聖眾言:“此阿儺比丘多聞總持,有大智慧。常隨如來,梵行清淨。所聞佛法如水傳器,無有遺余。佛所讚嘆,聰敏第一。宜可請彼集修多羅藏。”大眾默然允之。
迦葉告阿儺曰:“汝於今者宜宣法寶。”阿儺躬受敬諾,觀察聖心而說偈曰:比丘諸眷屬,離佛不莊嚴。猶如虛空中,眾星之無月。說是偈已,禮眾聖足,則升法座。
案《七事記》云:“爾時阿儺當升座已,尊諸相好,現身如佛。眾見此瑞,則生三疑。一謂大師慈悲故,從涅盤起,為我等輩宣甚深法。二謂他方諸佛知我釋迦奄化故,而來此中宣揚妙法。三謂阿儺轉身成佛,為眾說法耶?爾時阿儺而說是言:‘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某城某處,說某經教,乃至人天等作禮奉行。’阿儺則下法座,卻複本身。諸菩薩等知是世尊加被,眾疑悉遣。時迦葉問諸比丘:‘阿儺所言不錯謬乎?’諸比丘皆云:‘不異世尊所說。’於是迦葉請優波離集毗尼藏,次命迦旃延集阿毗曇藏,迦葉則入願智三味。觀所集法藏,皆無欠少。因茲流布而不斷絕。”阿庠世王懺悔經有三種阿儺。一阿儺陀,此雲慶喜,持聲聞法藏,於上二乘隨力隨分。二阿難陀跋羅,此雲慶喜賢,持中乘法藏,於上大乘隨力隨分;於下小乘客與兼持。三名阿儺陀婆伽羅,此雲慶喜海,持菩薩大乘法藏,於下二乘容與兼持。
又台教中有四阿儺。何等為四?一者慶喜阿儺,結集藏教。二者賢阿難,結集通教。三者典藏阿儺,結集別教。四者海阿儺,結集圓教。論其本也,唯一金龍尊佛;語其邊也,分四阿儺弟子。
梵語阿難,此翻無染。阿者無也,難者染也。論此無染,亦分為二。一者斷除煩惱,名為無染。二者出離修證,名為無染。斷除煩惱無染是名傳教阿難,出說修證無染是名傳禪阿難矣。
阿儺問師:“傳佛金蝠外,別傳個什摩?”師喚阿難,阿儺應喏。師曰:“倒卻門前剎竿著!”
阿庠世王請師說法,師受請升座,良久乃下。王問師:“何故不為弟子說?”師云:“大王位崇名重。”
迦葉
第一祖大迦葉尊者,摩竭國人也。姓婆羅門,父名飲澤,母字香志。與瓶沙王競富,唯讓一犁;共摩竭以爭饒,更逾千倍。積長者之貝玉,祈請樹神;獲貪女之金珠,莊嚴塔像。載誕金光之子,結成金色之妻。果合前緣,深扶宿願。雖為貴偶,乃無欲情。欲求出家,澤志聽許。便投世尊,發弘誓願。上法受戒,清貞守素。無愛無欲;常行頭陀。世尊在日,命坐付衣,常於眾中稱嘆第一。
迦葉尊者闡一乘而利物,弘二教以度人。實得他心,終無我想。說法住世四十五年,度無量眾。乃告阿儺言:“如來正法眼付囑於我,我今年邁,持佛僧伽犁衣入雞足山,待慈氏一生。汝受佛囑,弘揚正法,勿令斷絕。聽吾偈曰:法法本來法,無法無非法。
何於一法中,有法有非法。
爾時迦葉說是偈已,遂入王舍城,等阿庠世王。王寢不遇,留言付於門者,令奏王知云:“吾當往雞足山矣。”準《西域記》云:“此山三峰,如仰雞足”,故因此立號也。
迦葉尊者於此山上以草敷坐,結跏而已,作是念言:“今我此身著佛所與糞掃之衣及持僧伽梨等,經於五十七俱低,六十百千歲,慈氏佛出世,不令其朽壞。”作是念已,遂語山曰:“若阿庠世王與阿難來,山當為開,令其得入。若歸去後,復當還合。”言訖,便入滅盡定,應時大地六種震動。
爾時阿庠世王於睡夢中見殿梁折,遂則驚覺。時執扃之使奏王知云:“大迦葉辭王,往雞足山,欲入涅盤。過王殿寢,未敢奏聞。”王聞此語,遂生悲泣。云:“朕何薄佑!諸聖涅盤,不得睹見。”則詣竹園精會,禮阿儺足,借問迦葉所在。遂命阿儺同往雞足。王到山已,山自開闢,迦葉在中,全身不散。王乃敕諸力士積諸香薪,欲庠維之。阿儺難白大王曰:“摩訶迦葉以定持身。待於彌勒下生,捧付僧伽梨竟,方入涅盤。如今切不可焚也!”王聞是語,以種種供養,心生悲戀,然後禮辭定身。卻命阿難入於王舍城。阿庠世王與阿難才出此山,山合如故。
師入滅時,當此土周第八主孝王五年丙辰歲矣。淨修禪師贊曰:
偉哉迦葉,密傳佛心。身衣一納,口海千尋。
威儀庠序,化導幽深。
未逢慈氏,且定雞岑。
尊者因外道問:“如何是我我?”者曰:“覓我者是汝我。”外道曰:“這個是我我,師我何在?”者曰:“汝問我覓。”尊者一日踏泥次,有一沙彌見,乃問尊者:“何得自為?”者曰:“我若不為,誰為我為?”
《五燈會元·七佛·釋迦牟尼佛》有個小故事說迦葉尊者和佛心心相通:
“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阿儺七夢
阿儺尊者是提婆達多的親弟弟,也是佛陀的堂弟,為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
《阿儺七夢經》載,阿儺在舍衛國,有七種夢,來問於佛,佛一一回答,謂皆預兆未來佛法之事。
一者:陂池火炎滔天。二者:夢日月沒星宿亦沒。三者:夢出家比丘轉在於不淨坑塹之中;在家白衣登頭而出。四者:夢群豬來檀林怪之。五者:夢頭載須彌山,不以為重。六者:夢大象棄小象。七者:夢師子王名華撒頭上,有七毫毛,在地而死,一切禽獸見故怖畏 ,後見身中蟲出,然後食之。以此惡夢來問於佛。
唯仁者見仁,佛者見佛,性者見性,情者見情。
阿儺七夢,夢見的是,生而無常,種種無可奈何事。
《西遊記》片段
第39回 雷音寺如來賜真經
悟空救活寇員外後,繼續和師父趕路,走了六、七天,忽然看見前面高樓聳立,雲閣沖天,悟空說∶“師父,取經的地方到了,師父快下馬。”唐僧一聽慌忙下馬,走到樓閣前,一個道童站在山門口問∶“來者可是東土取經人!”
悟空認出他是靈山腳下玉貞觀的金頂大仙,忙告訴師父,唐僧上前行禮後,大仙領唐僧師徒進了觀,又叫小童燒香湯給唐僧沐浴,說這樣才好登上佛地。第二天,唐僧換上錦袈裟,手拿錫杖,拜辭了大仙,大仙將唐僧引上法門。
唐僧師徒往前走了五、六里,看見一條大江波浪翻滾,約有八、九里寬,既沒有人,也沒有船,唐僧又驚又愁。悟空見遠處有座橋,就拉著師父過去,沒想到是根獨木橋,橋邊的匾上寫著∶“凌雲渡”三個字。唐僧不敢過,要另找路。悟空見師父和師弟都不敢過,就跳上獨木橋,搖搖擺擺跑了過去,高叫道∶“過來!”可是師父、師弟仍不敢過,就跑過來拉著八戒上橋,八戒害怕得趴在地上說∶“太滑了,我過不去。”
這時,忽然看見一個人撐了條船過來了,船到岸邊,唐僧師徒發現是只無底船。悟空火眼金睛,認出撐船的是接引佛,但沒有說出來。唐僧害怕,不敢上船,接引佛說∶“船雖然沒有底,古往今來都能普渡眾生。”
唐僧還在懷疑,悟空趁他不注意,把他往船上一推。唐僧站不穩,跌進了水裡,接引佛一把將他拉到船上。唐僧邊抖衣服邊埋怨悟空。這時,悟空已經把八戒、沙僧和白馬都拉到船上了。接引佛輕輕一撐,船飛快地駛向對岸。
船到江心,上游忽然漂下一具死屍。唐僧見了大吃一驚,悟空、八戒和沙僧指著屍體一齊說∶“師父別怕,那是你!”不一會兒,船過了凌雲渡,師徒上岸後,悟空才告訴唐僧剛才那人是接引佛,師父已經脫了凡胎。
師徒四人繼續向前,不久就登上了通向靈山的石路,逍逍遙遙,來到雷音寺山門外。四大金剛見了唐僧忙行禮,一位金剛說∶“聖僧稍等片刻,等我進去稟告一聲。”說完,報到了二門上。
二門上又報到三門上。三鬥神僧急忙到大雄寶殿,向如來佛祖報告。如來聽後十分高興,叫八大菩薩、四大金剛、五百羅漢、三千揭諦、十一大曜、十八伽藍排成兩行,然後傳出金旨,召唐僧師徒進殿。
唐僧師徒來到大雄寶殿,見了如來倒身就拜,奉上通關文碟說∶“奉大唐皇帝旨意,來拜求真經,以濟眾生,望我佛慈悲,早賜真經,也好回國。 ”如來佛就將經卷的事講了一遍。如來叫阿儺、伽葉兩位尊者帶唐僧師徒去用齋,用齋後到珍樓寶閣領取經典。阿儺、伽葉領唐僧看完經名後,問唐僧有沒有東西送給他們,唐僧說來得太遠,沒帶東西。阿儺、伽葉笑著說∶“好呀,白給你們經,太便宜你們了!”
悟空見他們不肯傳經,叫起來∶“師父,我們去如來佛那裡告他們。” 阿儺、伽葉忙說∶“別叫,到這邊來拿經吧。”八戒、沙僧勸住師兄,轉身接過經書,一卷一卷放在包里,馱到馬上,其餘的包成包袱,由八戒和沙僧挑著。
唐僧師徒叩謝了如來,又拜辭了眾神仙,下山趕路了。正走著,忽然聞見陣陣香氣,只聽見一聲巨響,半空中伸出一隻大手,把經書全都提走了。嚇得唐僧連連叫苦,悟空拿出金箍棒,跳上雲追過去。
原來寶閣上的燃燈古佛聽見阿儺、伽葉傳經,知道他們傳給唐僧的是無字經書,就叫白雄尊者故意搶經,好讓唐僧再來取有字的真經。白雄尊者見悟空追過來,忙將經包撕碎,拋了下來,然後回去報告古佛。
唐僧師徒四人連忙收拾散落的經卷,打開一看,卷卷都是白紙,悟空想這肯定是阿儺、伽葉沒要到東西,故意傳給無字的空本。決定去向如來佛告狀。於是,師徒四人又回到雷音寺。
如來佛聽悟空講完後笑著說∶“這事我早就知道,因為經不能隨便傳,也不能隨便取。原來比丘給人家講經,要三斗三升黃金,我還嫌他要得太少了。這本是無字真經,只是你們東土的人看不懂罷了。”阿儺、伽葉奉如來的金旨傳給有字真經,他們來到傳經寶閣,仍舊要東西。唐僧只好拿出紫金缽盂給他們。阿儺接過,微微一笑,伽葉進閣去取經卷,唐僧叫道∶“徒弟們,好好看看,別像上次一樣。”
如來請靈山眾佛、聖僧召開傳經大會,傳經會散後,打發走了唐僧師徒,觀音菩薩跟如來說∶“取經成功,要經過十四年,共五千零四十天,現在還有八天。”如來忙令四大金剛駕雲送聖僧回國,八天內再把聖經送回來。
四大金剛剛趕上唐僧,叫道∶“取經的,跟我來!”唐僧等人連同白馬立即飄飄蕩蕩,駕在雲上。一天一夜後,揭諦趕上來,湊在金剛耳邊說了一些什麼話,金剛聽後,把風按住,唐僧四人連馬一塊摔在地上。
原來,觀音菩薩在查看唐僧取經路上的歷難簿時,發現佛門九九歸真,唐僧只受了八十難,還少一難,所以命揭諦去趕金剛,讓唐僧再遇一難。唐僧等人落地後,發現已經來到通天河西岸,找不到船和橋,沒有辦法過河。
忽然聽見有人叫喊∶“唐聖僧,來這裡!”師徒們抬頭張望,見一個大白賴頭龜在岸邊探著頭叫∶“師父,你才回來,我等你好幾年了。”唐僧等人又像去西天一樣,一齊上了龜背,直向東岸駛去。
老龜四腳著水,跟走平地一樣,快到東岸時,天有點黑了,老龜問唐僧 ∶“那年托你向如來佛祖問我幾時能修成人身,你問了沒有?”唐僧專心取經忘了問,所以低著頭不敢回答。老龜生氣了,把身子一晃,沉下水去。唐僧師徒全部掉到水裡。
幸虧離岸不遠,唐僧已經脫了凡胎,沒有沉下去,白馬是龍,八戒、沙僧水性好,悟空神通廣大,他們幫師父登上東岸。忽然又颳起一陣狂風,電閃雷鳴,砂石亂飛,唐僧師徒忙按住經包,悟空拿著棒在一邊守護著。
師徒四人勞累了一夜,天亮時才風停雷止。太陽出來後,他們忙打開經包晾曬經卷。一個漁民發現他們,忙叫來陳家莊的陳澄等人。當年悟空、八戒救過陳家的兒女,陳澄沒忘恩情,請唐僧師徒進莊休息。盛情難卻,唐僧師徒收拾起經卷,跟陳澄來到陳家莊,全莊男女老幼都到村口迎接。在陳家用過飯後,唐僧就要告辭,陳家兄弟和全莊的人都不讓走,唐僧師徒當天晚上就在莊裡過夜。
當天夜裡,唐僧守著真經,一步都不敢離開。半夜,他把徒弟們叫起來,牽上馬,挑著擔,讓悟空設法打開莊門,順著小路往東走。這時,半空中又響起金剛的叫聲。“逃走的,跟我來!”頓時,唐僧師徒連馬帶經升到空中。
四大金剛不到一天就把他師徒送到了東土大唐的京城長安。四大金剛說 ∶“聖僧,為了不現金身,我們不下去,大聖他們三個也不用下去了。你自己傳了經就回來,跟我們一起回靈山繳旨。”
悟空說∶“你們話雖然有理,但我師父一人挑不動擔子,又牽不了馬。我們必須送他才行。”金剛說∶“觀音菩薩規定八天返回,現在還有四天多,你們快去快回,不得延誤。”說完,便將唐僧四人放到地上。
那唐太宗自從貞觀十三年送走唐僧後,就叫人在長安城關外修了一座望經樓,並且年年都來這。這天太宗剛好出宮來到望經樓,忽然看見西方滿天瑞氣,並飄來陣陣香氣,遠遠見唐僧師徒過來,忙率領文武官員下樓迎接。
唐僧見了太宗連忙下拜,太宗攙起唐僧問∶“那三位是什麼人?”唐僧說是途中收的徒弟,太宗十分高興,忙叫他們一塊回宮。滿城的人都知道取經的人回來了,紛紛出來迎接。唐僧原來住的洪福寺里的大小僧人更是特別高興。
唐僧進朝後,叫悟空、八戒、沙僧抬來包袱,把經卷取出來,由官員傳遞給太宗。太宗問起取經的經過,唐僧一一奏明∶走了十萬八千里的路,歷經十四個寒暑,經過了許多王國,唐僧叫悟空把通關文牒取出來呈給太宗。
第二天早朝,唐太宗對群臣說,唐僧的功德極大,他一夜沒睡,想了一篇序文,準備贈給他,當時叫人記了下來,然後召唐僧上殿,將序文遞給唐僧說∶“為答謝你的功德,我想了篇序文,不知好不好。”唐僧忙叩頭謝恩。
太宗又叫唐僧把真經講誦一遍,唐僧說如果要講真經,必須找佛地。太宗忙命官員把經書各捧幾卷,送到聖潔的雁塔寺。太宗親自到雁塔寺,聽唐僧誦經。唐僧登上高台,剛要誦讀,四大金剛現出身在空中叫道∶“誦經的,跟我回去!”唐僧聽到喊叫,正在遲疑,悟空、八戒、沙僧、連同白馬,早被香風卷到空中。唐僧只好放下經卷,跟著騰空於九天雲霄,慌得太宗和文武百官連忙跪下,朝空中禮拜。
四大金剛駕著香風,帶著唐僧師徒和白馬返回靈山,連去帶來,剛好八天。這時,靈山眾神,都來聽如來佛祖講經,四大金剛領著唐僧師徒進殿,拜見如來,繳了金旨。
如來把唐僧師徒叫到座前封職。唐僧封為旃檀功德佛,孫悟空封為鬥戰勝佛,豬八戒封為淨壇使者,沙和尚封為金身羅漢,白馬封為八部天龍,各歸佛位,超脫凡塵。封職後,唐僧師徒個個歡天喜地,叩頭謝恩。
如來又命揭諦帶白馬到靈山後崖化龍池。謁諦把馬推到池子裡,立刻,白馬化成一條金龍飛了出來,盤繞在山門裡擎天華表柱子上。悟空請求師父取下頭上的金箍兒,唐僧說∶“你已成佛,自然就去了。”悟空抬手摸頭,果然沒有了。
從此以後,旃檀佛、鬥戰勝佛、淨壇使者、金身羅漢、天龍馬及諸眾佛祖、菩薩、聖僧、羅漢、揭諦、比丘、優婆夷、優婆塞,各山洞的神仙,大神丁甲、功曹、伽藍、土地、一切得道的師仙,到此各回本位。
神話人物(一)
八仙過海,七仙女下凡,天神佛祖……從小時候起,這一個個絢麗而奇幻的故事伴隨我們長大,裡面的人物也深深地鐫刻在了我們的心裡,還記得大鬧東海的哪吒嗎?還記得在湘水邊哭泣的娥皇女英嗎?讓我們一起重溫記憶中那些活靈活現的人物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