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僧

沙僧

沙悟淨,又叫沙僧、沙和尚,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中的人物,是中國四大名著《西遊記》五主人公之一。在書中也稱黃婆,土母、刀圭,五行屬土,俗稱沙和尚、沙僧。原為天宮玉皇大帝的捲簾大將,因打破了琉璃盞,觸犯天條,被貶出天界,在人間流沙河興風作浪,危害一方,專吃過路人。後經觀音點化,賜法號悟淨,一心歸佛,同八戒、悟空一同保大唐高僧陳玄奘(又稱唐三藏或唐僧)西天拜佛求取真經。沙僧外貌醜惡,但個性憨厚,忠心耿耿。他不像孫悟空那么叛逆,也不像豬八戒那樣好吃懶惰、貪戀女色,自他放棄妖怪的身份起,他就一心跟著唐僧,正直無私,任勞任怨,謹守佛門戒律,踏踏實實,謹守本分,最終功德圓滿,被如來佛祖封為南無金身羅漢。雖然劇中個性不鮮明的他戲份不多,但他是《西遊記》里不能缺少的重要人物。儘管大家把更多注意力投向神通廣大的悟空和笨拙搞笑的八戒。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沙僧沙僧
沙僧比較憨厚,忠心耿耿,從電視劇里他喊"大師兄"那種厚重的聲音和真誠的眼神可以看出來。他不象孫悟空那么叛逆,也不象豬八戒那樣花痴不改,自他放棄妖怪的身份起,他就一心跟著唐僧,正直無私,任勞任怨,從不左顧右盼,謹守佛門戒律。雖然個性不鮮明的他戲份不多,但我覺得《西遊記》里不能缺少這個人物。因為他在四人中起到平衡作用。大家可以假想一下,沒有他的取經之路,互不服氣的孫、豬二人的爭吵會把那個死板的唐僧折磨到精神分裂!沒等妖怪來襲,唐帥就先被兩個徒弟氣吐血了!儘管大家把更多注意力投向神通廣大的悟空和笨拙搞笑的八戒,但相信一提起沙僧,人們的心裡會產生一種平和(類似女孩子在平淡如水的愛情里找到的安全感)、發出一聲讚嘆:憨厚的人是最可愛的!

個人形象

分析沙僧形象的論文以張靜二(1983)《論沙僧》(輯入劉世德《國古典小說研究》)比較全面。張靜二認為,在史實上沙僧“似有蛛絲馬跡可尋;在文學作品裡,則由絢爛的深沙神,變成了沉默的苦行僧。”謂沙僧:

沙僧沙僧
“相貌相當清晰,地位相當重要,而個性相當分明。”沙僧在取經途中表現了合作、順從與隨和的態度,經常擔起調和與凝聚的任務。 不過,我們從另個角度看,後來的“和事佬”腳色,與初出場時凶相畢露,曾經兩次吃唐僧的背景很不相稱。顯然,在故事發展中,深沙神的兇猛品性被改變了。 有不少人認為小說作者未能賦予沙和尚更鮮明的形象,是很可惜的。 趙天池(1983)《西遊記探微》引張易克的話說:“沙僧確實經常擔起調和與凝聚的任務。沙僧的調和通常是表現在止爭與順從兩方面。”止爭是止息悟空與八戒、唐僧之爭,“以和為尚”;凝聚則體現在比其它三人專一,除了七十六回因誤會悟空已死,“豬八戒與沙僧解了包袱,將行李搭分兒,在那裡分”外,沙和尚從不說散夥一類的話。四十回連悟空也想散夥,反而沙僧勸大家不要散夥,意志十分堅強。他從不埋怨路途遙遠,是一個任勞任怨的苦行僧。(相信這些意見得自張靜二) 三十回黃袍怪疑心渾家百花羞送信去寶象國請兵來救,要殺她,就拿她與被擒的沙僧對質。沙僧急中生智,說是國王畫影圖形,唐僧因較早時被捉在洞中見過公主,向國王說起經歷,這才救了公主一命。這情節既顯示沙僧的急智,也體現他為他人著想,不欲恩將仇報之精神。 張靜二說,文評家看待沙僧有三種類型:三藏型的對他無所置評;悟空型的說他和順、忠厚;八戒型的指他柔懦、沒有個性、尸位素餐。我們以為這正反映了沙僧的形象並不鮮明突出。

品格分析

任勞任怨或者吃苦耐勞 在取經集團中最不為人們注意的形象就是沙僧。但沙僧身上既集中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又體現了奴性這一國民劣根性,是封建時代普通民眾的人格寫照。
《西遊記》中,沙僧形象的美德集中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 “唯和是貴”

唐僧師徒四人,都是和尚,為什麼單單沙僧取“和尚”之名?如張靜二先生所說:“‘和’字有調節、不爭、諧應等義。”《西遊記》確實讓沙和尚承擔了調和的重任,他的調和通常是對人止爭,於己順從。這樣做,最需要的是對別人的體貼、尊重、諒解。取經人中最了解也最能體貼唐僧的,是沙僧。這一點,第七十二回有集中描寫:正值春光明媚,前面是小橋,流水,人家。唐僧道:“平日間一望無邊無際,你們沒遠沒近的去化齋,今日人家逼近,可以叫應,也讓我去化一個來。”不言而喻,這是唐僧的豪興,且情出於一種父輩對子輩的慈愛和慰撫。可孫悟空卻不同意,說:“你要吃齋,我自去化。俗語云:‘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豈有為弟子者高坐,教師父去化齋之理。”豬八戒也不贊成,說:“古書云:‘有事弟子服其勞。’等我老豬去。”唯沙和尚在旁笑道:“師兄,不必多講。師父的心情如此,不必違拗。若惱了他,就化將齋來,他也不吃。”一個是“有心栽花花不發”,一個是“無意種柳柳成蔭”。三人跟隨唐僧十四年,行程十萬八千里,好我行我素的孫悟空固然常被咒念緊箍,喜賣乖弄巧的豬八戒也常遭厲顏斥責,唯默而侍之的沙和尚卻始終未落一辭,其深層原因恐怕亦在於此吧!取經人中最尊重也最愛護孫悟空的,也是沙僧。他知道孫悟空的橫掃妖魔是為了保護唐僧與取得真經,所以,他總是想方設法協調好孫悟空和唐僧的關係。比如,路過號山,紅孩兒兩次變作紅雲,想捉唐僧。孫悟空一會兒將唐僧推下馬,說是妖怪來了,一會兒又扶唐僧上馬,說是過路妖怪。唐僧大怒,認為孫悟空在捉弄人,“哏哏的,要念“緊箍兒咒”,就是多虧“沙僧苦勸”方罷。他對孫悟空的智慧神勇膺服不已,但對孫悟空的“暴躁”也常施之以柔克剛。比如,“鎮海寺心猿知怪”,孫悟空中了地涌夫人的分身計,回來不見了唐僧,竟將一腔怒火發到豬八戒與沙和尚身上:也不管好歹,撈起棍來
沙僧沙僧
一片打,連聲叫道:“打死你們!打死你們!”沙僧近前跪下道:“兄長,我知道了。想你要打殺我兩個,也不去救師父,逕自回家去哩。”行者道:“我打殺你兩個,我自去救他!”沙僧笑道:“兄長說那裡話!無我兩個,真是‘單絲不線,孤掌難鳴。’兄啊,這行囊、馬匹,誰與看顧?寧學管鮑分金,休仿孫龐鬥智。自古道:‘打虎還得親兄弟,上陣須教父子兵。’望兄長且饒打,待天明和你同心戮力,尋師去也。”一席話說得孫悟空心悅誠服。這哪裡是“情求”,分明是“理喻”!句句說在點子上,而且又是那么有理,有利,有節。好一個柔中有剛、言必中的的沙和尚!取經人中最理解也最體諒豬八戒的,還是沙僧。他知道“遠路沒輕擔”,挑擔是很辛苦的。因而唐僧教他挑一肩,他固然挑一肩,豬八戒讓他挑一肩,他也愉快地接過擔子,這就從行動上團結了好耍小心眼的豬八戒。他對豬八戒的動輒鬧“散夥”壓根兒是不贊成的,卻不像孫悟空那樣一聽就惱火,開口便罵,舉棒想打,以至加深兄弟間的不睦。他總是抓住豬八戒愚笨呆直而又自尊心很強這一特點,把自己也擺進去,予以款款溫存地勸說。“二哥,你和我一般,拙口鈍腮,不要惹大哥熱擦。且自換肩磨擔,終須有日成功也。”孫悟空聽了固然感到舒服,豬八戒聽了也比較容易接受,從而消弭了可能引起的糾葛。
二 “唯正是尚”
沙僧沙僧
沙僧是個真正的老實人。取經路上,他對自己的工作盡職盡責,踏踏實實,不計個人得失,沒有非分之想,不象悟空那樣好名,也不象八戒那樣貪心。沙僧最直接的責任是照顧唐僧的起居生活,如“登山牽馬”之類,這些瑣碎平凡之事,他都處理得有條不紊。遇到妖魔鬼怪時,他一般都是看守行李、馬匹,但一旦直接參加戰鬥,就從不象八戒那樣臨陣脫逃。“四聖試禪心”時,唐僧要他留下招贅,他表示“寧死也要往西天去,決不乾此欺心之事”。沙僧是個十足的善良人。唐僧雖然也十分善良,但他的善良多從佛教的教條出發,難免是非不分,人妖不辨,總給人做作的感覺。而沙僧的善良,卻是發自性情的真情實感。八戒貪色,做了一夜“繃巴弔拷女婿”,“沙僧見了,老大不忍,放了行李,上前解了繩索救下”。悟空被三昧真火燒得火氣攻心,是沙僧跳進水中救出悟空;見到悟空“渾身上下冷如冰”,他便不由得“滿眼垂淚”,痛哭失聲。唐僧被妖怪變成了猛虎,又受到悟空的“揭挑”,是沙僧“近前跪下”,懇請悟空“萬望救他一救”。這種出自內心的或者說是潛意識的善良,乃是人性的自然流露。總之,無論老實,還是善良,都是追求正義的結果。這也說明,他的調和不是無原則的“和事”。
三 “唯法是求”
《西遊記》寫西行求法,事關“法輪迴輪,皇圖永固”,象徵著一項了不起的事業。一遇重大困難,豬八戒就想回高老莊,“回爐做女婿”。孫悟空也不是沒有回花果山“稱王道寡,耍子兒去”的念頭,只因頭上戴著緊箍咒,“恐本洞小妖見笑”未走罷了。唐僧雖無半途而廢之念,但亦常作鄉關之思。心不旁騖,篤而行之,寧靜淡泊,矢志西行求法者唯沙僧一人而已。孫悟空一路煉魔降怪,圖名不圖利。豬八戒一路所作所為,圖利不圖名。縱然是聖僧唐三藏,其所以
沙僧沙僧
矢志西行,亦“大抵是受王恩寵,不得不盡忠以報國耳。既不為名,又不為利,心無二念,但求正果者唯沙僧一人而已。”沙僧還有個突出特點就是默默奉獻。在取經途中,大多數情況下他都在默默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兒,像八戒動輒在行者已打死的妖怪身上還築上一鈀,嘴裡大叫:“此是老豬之功!”(第70回)這種事兒沙僧是不會幹的。面對孫悟空的天馬行空,沙和尚雖然也曾有“嫉妒之意”,卻能迅即自我克服,因而不僅始終沒有去干擾孫悟空的建功立業,反倒在全力助成。沙僧一般在兩個師兄都去降妖時,默默擔負起保護師父的重任。當妖怪來襲,自己明知本領低微,也要挺身而上。這就使他不失為一個正派的人、高尚的人、有益於取經群體的人。 如果沙僧僅僅只有美德,還談不上一個成功的形象。 《西遊記》的可貴,在真實地展示人物性格中的缺點,那就是“奴性”意識。“和事佬”的身份,使他不能像孫悟空一樣,敢說敢幹,充分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苦行僧”意識,使他不能同豬八戒一樣,無所顧忌地追求世俗的七情六慾。總之,是贖罪意識與奴僕身份決定了他的性格缺陷。 沙僧本來是在天宮穩做捲簾大將的(他的職責是“扶侍鸞輿”,是玉帝手下的侍臣,實際上就是奴僕),只因失手打碎玻璃盞這個偶然性的失誤,便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因此,觀音菩薩勸他跟取經人當個徒弟,他當即表示“願皈正果”。他一心一意西天取經,希望以此贖清自己打碎玻璃盞的罪過。第40回,紅孩兒捉去了唐僧,八戒和悟空提出散夥的話,沙僧一聽,便“打了一個失驚,渾身麻木”,說道:“師兄,你都說的是那裡話。我等因為前生有罪,感蒙觀世音菩薩勸化,與我們摩頂受戒,改換法名,皈依佛果,情願保護唐僧上西方拜佛求經,將功折罪。今日到此,一旦俱休,說出這等各尋頭路的話來,可不違了菩薩的善果,壞了自己的德行,惹人恥笑,說我們有始無終也!”。可見,贖罪意識已經深入到了沙僧的骨髓,也導致他依順隨和,忍辱負重。悟空說他是“好人”,八戒背後譏他“面弱”,實際上都是說他太少“自我”,太少“個性”。 沙僧的馴順服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奴僕身份。《西遊記》中的沙僧名為“捲簾大將”,但那只不過是皇家為了顯示自己的威風。他雖然也曾自我誇耀說:“南天門裡我為尊,靈霄殿前吾稱上”,“往來護駕我當先,出入隨朝予在上”,但身份卻相當低微,實際上只是奴僕。比起悟空的大鬧天宮和八戒的調
沙僧沙僧
戲嫦娥,沙僧失手打碎玻璃盞並不算什麼罪過,可他受的苦難卻最多。但他卻連一點抗爭的念頭也沒有,只是默默忍受。在《西遊記》中描寫悟空,最常用的字眼是“毛臉雷公嘴”;描寫八戒,最常用的字眼是“長嘴大耳朵”,都準確地揭示了人物的外貌特徵。唯有描寫沙僧,最常用的字眼卻是“晦氣色臉的和尚(師父)”。當我們明白了沙僧的奴僕身份,我們就會明白作者的這種描寫,是多么準確地把握了這個人物的身份、地位所帶來的最獨特的外貌特徵。晦氣者,倒霉也。沙僧既是奴僕身份,平時當然飽受窩囊之氣。特別是他的職責就是侍奉玉皇大帝,常言說“伴君如伴虎”,他敢有一絲一毫的鬆懈嗎?長此以往,他那張臉便不能不變成“青不青,黑不黑,晦氣色臉”。他的馴順服從個性也就在這樣的生活過程中被體現,成為一個奴性人格的形象。
總之,沙僧形象既體現了奴隸文化的本質特徵,又代表了農耕文明背景下普通民眾的基本性格特徵。他的善良老實、埋頭苦幹、任勞任怨、默默奉獻,都表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進行任何一項偉大的事業,這些美德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沙僧身上這些“美德”,又都和他循規蹈矩、馴順服從、明哲保身的奴性不可分割,渾然一體,而奴性又是妨礙我們民族想像力和創造力的根本大敵,是我們事業成功的大敵。因此,表現在沙僧身上的“美德”,只有與強健的個性和富於抗爭與進取的精神緊密結合在一起,只有“訴之自身意志”,才有可能煥發出真正炫目的光輝。

典型事例

《西遊記》寫西行求法,事關“法輪回輪,皇圖永固”,象徵著一項了不起的事業。一遇重大困難,豬八戒就想回高老莊,“回爐做女婿”。孫悟空也不是沒有回花果山“稱王道寡,耍子兒去”的念頭,只因頭上戴著緊箍咒,“恐本洞小妖見笑”未走罷了。唐僧雖無半途而廢之念,但亦常作鄉關之思。心不旁騖,篤而行之,寧靜淡泊,矢志西行求法者唯

沙僧沙僧
沙僧一人而已。孫悟空一路煉魔降怪,圖名不圖利。豬八戒一路所作所為,圖利不圖名。縱然是聖僧唐三藏,其所以矢志西行,亦“大抵是受王恩寵,不得不盡忠以報國耳。既不為名,又不為利,心無二念,但求正果者唯沙僧一人而已。”沙僧還有個突出特點就是默默奉獻。在取經途中,大多數情況下他都在默默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兒,像八戒動輒在行者已打死的妖怪身上還築上一鈀,嘴裡大叫:“此是老豬之功!”(第70回)這種事兒沙僧是不會幹的。面對孫悟空的天馬行空,沙和尚雖然也曾有“嫉妒之意”,卻能迅即自我克服,因而不僅始終沒有去干擾孫悟空的建功立業,反倒在全力助成。沙僧一般在兩個師兄都去降妖時,默默擔負起保護師父的重任。當妖怪來襲,自己明知本領低微,也要挺身而上。這就使他不失為一個正派的人、高尚的人、有益於取經群體的人。如果沙僧僅僅只有美德,還談不上一個成功的形象。《西遊記》的可貴,在真實地展示人物性格中的缺點,那就是“奴性”意識。“和事佬”的身份,使他不能像孫悟空一樣,敢說敢幹,充分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苦行僧”意識,使他不能同豬八戒一樣,無所顧忌地追求世俗的七情六慾。總之,是贖罪意識與奴僕身份決定了他的性格缺陷。 沙僧本來是在天宮穩做捲簾大將的(他的職責是“扶侍鸞輿”,是玉帝手下的侍臣,實際上就是奴僕),只因失手打碎玻璃盞這個偶然性的失誤,便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因此,觀音菩薩勸他跟取經人當個徒弟,他當即表示“願皈正果”。他一心一意西天取經,希望以此贖清自己打碎玻璃盞的罪過。第40回,紅孩兒捉去了唐僧,八戒和悟空提出散夥的話,沙僧一聽,便“打了一個失驚,渾身麻木”,說道:“師兄,你都說的是那裡話。我等因為前生有罪,感蒙觀世音菩薩勸化,與我們摩頂受戒,改換法名,皈依佛果,情願保護唐僧上西方拜佛求經,將功折罪。今日到此,一旦俱休,說出這等各尋頭路的話來,可不違了菩薩的善果,壞了自己的德行,惹人恥笑,說我們有始無終也!”。可見,贖罪意識已經深入到了沙僧的骨髓,也導致他依順隨和,忍辱負重。悟空說他是“好人”,八戒背後譏他“面弱”,實際上都是說他太少“自我”,太少“個性”。 沙僧的馴順服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奴僕身份。《西遊記》中的沙僧名為“捲簾大將”,但那只不過是皇家為了顯示自己的威風。他雖然也曾自我誇耀說:“南天門裡我為
沙僧沙僧
尊,靈霄殿前吾稱上”,“往來護駕我當先,出入隨朝予在上”,但身份卻相當低微,實際上只是奴僕。比起悟空的大鬧天宮和八戒的調戲嫦娥,沙僧失手打碎玻璃盞並不算什麼罪過,可他受的苦難卻最多。但他卻連一點抗爭的念頭也沒有,只是默默忍受。在《西遊記》中描寫悟空,最常用的字眼是“毛臉雷公嘴”;描寫八戒,最常用的字眼是“長嘴大耳朵”,都準確地揭示了人物的外貌特徵。唯有描寫沙僧,最常用的字眼卻是“晦氣色臉的和尚(師父)”。當我們明白了沙僧的奴僕身份,我們就會明白作者的這種描寫,是多么準確地把握了這個人物的身份、地位所帶來的最獨特的外貌特徵。晦氣者,倒霉也。沙僧既是奴僕身份,平時當然飽受窩囊之氣。特別是他的職責就是侍奉玉皇大帝,常言說“伴君如伴虎”,他敢有一絲一毫的鬆懈嗎?長此以往,他那張臉便不能不變成“青不青,黑不黑,晦氣色臉”。他的馴順服從個性也就在這樣的生活過程中被體現,成為一個奴性人格的形象。 總之,沙僧形象既體現了奴隸文化的本質特徵,又代表了農耕文明背景下普通民眾的基本性格特徵。他的善良老實、埋頭苦幹、任勞任怨、默默奉獻,都表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進行任何一項偉大的事業,這些美德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沙僧身上這些“美德”,又都和他循規蹈矩、馴順服從、明哲保身的奴性不可分割,渾然一體,而奴性又是妨礙我們民族想像力和創造力的根本大敵,是我們事業成功的大敵。因此,表現在沙僧身上的“美德”,只有與強健的個性和富於抗爭與進取的精神緊密結合在一起,只有“訴之自身意志”,才有可能煥發出真正炫目的光輝

西遊記人物

在中國古典小說中,《西遊記》的內容是最為龐雜的,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內容,既讓佛、道兩教的仙人們同時登場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裡注入了現實社會的人情世態,現在就讓我們帶大家來認識一下西遊記裡面的人物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