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蛇鯔

長蛇鯔

長蛇鯔(學名:Saurida elongata),又名蛇鯔、神仙梭、香梭、長蜥魚,狗母魚科蛇鯔屬、溫水性近海底棲魚類。體長筒形,中部稍粗。體長約450mm。喜棲息在泥和泥沙底質的海區。游泳迅速,但移動範圍不大,不進行長距離洄游。分布於中國沿海,朝鮮,日本。

基本信息

文獻描述

長蛇鯔蛇鯔
別名:蔭惠曾(動物學大辭典,1923);長蜥魚(陳兼善,1969;沈世傑,1984);長體蛇鯔(莫顯蕎,1993)。
俗名:香梭、神仙梭、沙棱、狗棍、細鱗丁、蛇支、丁魚
測量標本:12尾;體長172.O一365.0mm。采自廣東省南澳島、海門,海南省白馬井、鶯哥海,廣西省北海,浙江省舟山,山東省青島,遼寧省大連等地沿海。
AulopuselongatesTemmincketSehlegel,1846,inSiebold:FaunaJap.,(Pisces):233,p1.105,fig.2(日本長崎).
SauridaesoJordanetHerre,1907,Proc.U.S.natn.Mus.,32:520,fig.1(日本);杜亞泉等,1923,動物學大辭典:1434;JordanetHubbs,1925,Mem.Carneg.Mus.,10(2):155(香港);Chu(朱),1931,Biol.Bull.StJohn''sUniv.,Shanghai,1:84(中國海);Fowler,1932,HongKongNat.,3(3叫):252(香港);Koo(顧光中),1933,Contr.Inst.Zool.natn.Acad.Peiping,1(3):47.fig.16—3(煙臺)。
SauridamicrolepisWuetWang(伍獻文,王以康),1931,Contr.biol.Lab.Sci.Soc.China.8:1,fig.1(煙臺)。
SauridaelongateNorman,1935,Proc.Zool.Soc.London,(1—2):133,fig.18(中國和日本海);張春霖,1955,黃渤海魚類調查報告:66,圖46(遼寧、河北、山東等沿海);王以康,1958,魚類分類學:105(中國海);王文濱,1962,南海魚類志(動物研究所等主編):153—154,圖123(乾沖、鶯哥海、三亞、閘坡等);王文濱,1963,東海魚類志(朱元鼎等主編):131,圖104(三沙、大沙、集美等);ChenetYeh(鄭昭任,葉吉福),1964,Biol.Bull.Tung-haiUniv.,23:5,p1.la(台灣);陳兼善,1969,台灣脊椎動物志:162—163(高雄、金門沿海);沈世傑,1984,台灣魚類檢索:138(台灣海峽);陳素芝,1987,中國魚類系統檢索(成慶泰等主編)(上冊):84,(下冊):圖300(南海、東海、黃渤海);莫顯養,1993,台灣魚類志(沈世傑主編):157,圖版34—6(台灣海域)。

形態特徵

長蛇鯔長蛇鯔
體呈長圓柱狀,兩端稍細,中段較粗,尾柄兩側有嵴棱。體長為體高的6.72—8.39倍;為頭長的4.38—4.82倍。頭長為吻長的3.31—4.20倍;為眼徑的5.00—6.15倍;為眼間距的3.39—3.91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2.25—2.93倍。體被圓鱗,頭後背部、鰓蓋和頰部均被鱗;鱗片的前緣呈波狀,後緣光滑,前部有3—6條輻射線。鱗不易脫落,排列整齊。胸鰭和腹鰭基部有發達的腋鱗。側線鱗55—65;側線上鱗4.5,側線下鱗5.5。側線發達,平直,在側線上的鱗片凸出,在尾柄部更明顯。頭背部縱列鱗19—21;頰部鱗3—4。幽門肓囊17—22。脊椎骨數57—62。肛門位於腹鰭之後。尾柄平扁,尾柄長約為尾柄高的2.5倍。肛門位於腹鰭之後方。

頭短,頭背部甲。吻尖,前端鈍,吻長明顯大於眼徑。眼中等大,距吻端較距鰓蓋後緣為近。脂眼瞼發達,可把眼部1/2掩蓋。眼間距寬,中間微凹,其寬遠大於眼徑。鼻孔每側1對,位於吻與眼之問,前鼻孔具皮質短鼻瓣。口大,口裂長,其長超過頭長之1/2,末端達眼後緣之遠後下方。兩頜約等長,上下頜骨狹長,頜骨上有許多銳利小犬狀齒,上頜齒約4—5行;下頜齒約5—6行,下頜內側齒較長,大。齶骨每側有齒帶2組,外組齒帶較長,前部通常是3行。舌細尖,上具有細短齒。鰓蓋骨透明,較光滑。鰓孔大。鰓蓋膜不與峽部相連。假鰓發達。鰓耙短小如針尖狀。鰓膜骨條16。

背鰭1l—12;臀鰭10—11;胸鰭14—15;腹鰭9;尾鰭19。背鰭位於腹鰭起點的後上方,背鰭起點至吻端大於至脂鰭起點的距離;平放時,前部鰭條的末端超過後部鰭條的末端;背鰭最長的鰭條小於頭長。脂鰭小,位於臀鰭基後半部的上方。臀鰭位於體後之下方,其基底長小於背鰭基底長。胸鰭短小,向後不伸達腹鰭基。腹鰭腹位,起點距吻端較距臀鰭起點為近,外側鰭條略長於內側鰭條。尾鰭叉形,上葉稍長於下葉。

生活習性

長蛇鯔長蛇鯔
為近海底層魚類,通常棲息於水深20一100m底質為泥或泥沙的海區。性兇猛,游泳迅速,以小型魚類和幼魚為食。通常移動範圍不大,不結成大群,一般不作遠距離洄游。南海魚群於每年2—4月由外海游向近岸進行產卵繁殖;黃渤海魚群的繁殖期在每年的5—7月。南海的主要漁場為北部灣、七洲洋及萬山群島,東海、渤海及黃海也有一定產量。漁獲期以冬春兩季為主。常年可捕獲,以冬春兩季為捕撈盛季。

分布地帶

分布於中國黃渤海、東海、南海;兩太平洋的朝鮮,日本的海區。

經濟價值

中國主要經濟魚類之一,年產量較大。其肉味肥鮮,但多刺。可鮮食也可製成鹹乾品。鮮食多以油炸或紅燒為主。此外,長蛇鯔具清熱、消淡、健脾補腎之藥用功效。

燈籠魚目百科

燈籠魚目 Myctophiformes 硬骨魚綱的1目,本目有14~15科70餘屬400多種。本目中許多種類體上具各種形狀的發光器,在夜間或幽暗的深水中發出各種不同顏色的光澤,鮮艷奪目,因形似燈籠而得名。

魚類,燈籠魚目

燈籠魚目 Myctophiformes, 硬骨魚綱的1目,許多種類體上具各種形狀的發光器,在夜間或幽暗的深水中發出各種不同顏色的光澤,鮮艷奪目,因形似燈籠而得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