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眶燈魚

李氏眶燈魚

俗名線狀眶燈魚,燈籠魚科眶燈魚屬的魚類,體較低,尾柄較長,體高約為體長的0.24倍;(Vn)呈線狀,一般生活於熱帶海域,分布在印度洋、太平洋以及南海等海域。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內容
中文名稱李氏眶燈魚
中文俗稱線狀眶燈魚
拉丁名稱Diaphusrichardsoni
中文門名脊椎動物門
拉丁門名Vertebrata
中文綱名硬骨魚綱
拉丁綱名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燈籠魚目
拉丁目名Myctophiformes
中文科名燈籠魚科
拉丁科名Myctophidae
中文屬名眶燈魚屬
拉丁屬名Diaphusspp.
李氏李氏

形態特徵

基本特徵

體中等延長,側扁,體高而厚。頭中等大,頭長大於體高。肛門位於臀鰭前方。

頭部

吻短,前部圓鈍,吻長短於眼徑。眼較大,側上位。眼間距寬,其寬大於眼徑。鼻器圓形,呈玫瑰花狀。口大,端位,口裂甚寬,微傾斜。兩頜約等長,上頜骨細長,末端不擴大,向後延伸可達前鰓蓋骨後下方。上下頜具多列銳利細齒,沿頜緣呈帶狀。犁骨、齶骨和中翼骨亦具小齒。鰓孔大。鰓蓋後背緣圓形,無牙狀突出。假鰓出現。鰓蓋膜不與峽部相連。尾柄短而寬。

背鰭13;臀鰭12;胸鰭10;腹鰭8;尾鰭5-19-5。側線鱗35。鰓耙6+1+14。(AO)列發光器5+4。體長為體高的3.83倍;為頭長的3.28倍。頭長為吻長的7.01倍;為眼徑的3.18倍;為眼間距的2.69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42倍。
沿體側、頭背後部、鰓蓋部均被圓鱗。側線完整,側線上鱗片較大。背鰭起於體的中部稍前,腹鰭基部的後上方,其基底長約等於或微長於臀鰭基底長。脂鰭約位於臀鰭末端的上方。臀鰭位於背鰭基底後下方。胸鰭短小,末端不達腹鰭基。腹鰭腹位,在背鰭起點稍前的下方,中等大小,末端可達肛門的前緣。尾鰭叉形;上下副鰭條癒合,柔軟。

發光器

李氏眶燈魚,體長11.5MM李氏眶燈魚,體長11.5MM

鼻部背側發光器(Dn),圓形,位於眼前上方。鼻部腹側發光器(Vn),細長,如線狀,其長等於瞳孔長;與(Dn)不相連。眼下發光器(So),位於眼的後下方,在瞳孔垂直線的後方,小圓形,與(Vn)的距離很近,但不相連,其大小約等於Op2。鰓蓋發光器(Op)2個,Op1較Op2為小,位於上頜骨的後下方;Op2在Op1的上方。鰓膜條發光器(Br)3個,三者依次位於口的腹面。胸鰭下方發光器(PVO)2個,位於胸鰭基的外下方,兩者與PO1呈一斜線。胸鰭上方發光器(PLO),位於胸鰭基的上方,距側線較遠,而接近胸鰭基,其下方無發光鱗。胸部發光器(PO)5個,PO4位置升高,其高度略比PVO2高,其他沿胸部呈水平狀排列。腹部發光器(VO)5個,前3個位置依次升高,成一斜線,後2個沿腹部水平排列。腹鰭上方發光器(VLO),位於腹鰭與側線之間,而接近腹鰭基。肛門上方發光器(SAO)3個,三者呈一微彎之線,SAO1在VO5的後上方;SAO2接近SAO1,距SAO3較遠,SAO3至臀鰭起點的距離約為它至側線距離的2.5—3.5倍。體後側發光器(Pol),位於脂鰭的下方,它至臀鰭基末端的距離約為它至側線距離的3—3.5倍。臀前部發光器(AOa)5個,沿臀鰭基部呈略下彎之線,最後1個AOa位置微升高。臀後部發光器(AOp)4個,均位於臀鰭基末端的後方,沿尾柄腹緣水平排列。尾前部發光器(Prc)4個,四者排列為半月形,Prc4與側線距離約為其直徑的2倍。

分布地帶

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以及南海等海域,一般生活於熱帶海域。

燈籠魚目百科

燈籠魚目 Myctophiformes 硬骨魚綱的1目,本目有14~15科70餘屬400多種。本目中許多種類體上具各種形狀的發光器,在夜間或幽暗的深水中發出各種不同顏色的光澤,鮮艷奪目,因形似燈籠而得名。

魚類,燈籠魚目

燈籠魚目 Myctophiformes, 硬骨魚綱的1目,許多種類體上具各種形狀的發光器,在夜間或幽暗的深水中發出各種不同顏色的光澤,鮮艷奪目,因形似燈籠而得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