錘頜魚

錘頜魚屬於硬骨魚綱 。

基本信息

物種資料

中文名稱 錘頜魚
拉丁名稱 Omosudis lower Gunther
英文名稱 hammerjaw
中文門名 脊椎動物門
拉丁門名 Vertebrata
中文綱名 硬骨魚綱
拉丁綱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燈籠魚目
拉丁目名 Myctophiformes
中文科名 錘頜魚科
拉丁科名 Omosudidae
中文屬名 錘頜魚屬
拉丁屬名 Omosudis
分布類別 海水

形態特徵

背鰭8~10,臀鰭14;胸鰭12;腹鰭8;尾鰭9+1+17+1+9。
體長為體高5.2~5.6倍,為頭長3.8~4.0倍。頭長為吻長2.7~2.8倍,為上頜長1.2倍,為眼徑4.1~4.9倍,為眼間隔6.4~6.9倍。尾柄長為尾柄高1~1.1倍。
體延長,頗側扁。頭大而側扁,背緣斜直,頭頂平坦,頭骨甚薄。吻較長而尖,其長大於眼徑。眼大,圓形,上側位。眼間隔凹入,兩側縱嵴發達。鼻孔2個,緊接,為1皮膜所隔,位高,在眼上緣前方。口大,前位。上頜後端伸達前鰓蓋骨邊緣。上頜邊緣由前頜骨組成。上頜骨細,輔上頜骨大,半圓形,前下緣游離,後下緣與上頜骨癒合,表面有鱗狀環紋。下頜高,稍突出,前端截形,下頜後半部關節骨表面有放射形嵴棱。上下頜各具1行牙,上頒牙小,僅前端兩側有l~3牙稍擴大,下頜牙發達,約10~17牙,第一牙小,位於齒骨外側,斜向前方,第二牙擴大、矛狀,為下頜第二大牙,後方牙小,通常第七牙最大,長矛狀,其長約等於眼徑,其後方尚有數犬牙。齶骨牙發達,1行前方2牙與最大下頜牙同形,後方1牙小,內側埋有1行後補牙。犁骨和舌上無牙。咽鰓骨牙叢少於10牙,呈卵圓形,可倒伏。鰓孔大。鰓蓋膜與峽部不連。有假鰓。鰓耙退化,呈小刺狀,排列稀疏。
體柔軟無鱗。皮膚薄。側線退化。尾柄兩側各有1縱皮褶。
背鰭小,位於體後半部。脂鰭位於臀鰭基後部上方。臀鰭後位,接近尾鰭,基底長於背鰭基底。胸鰭較小,近腹側,左右胸鰭接近。肩帶的上匙骨和後匙骨外露,細長形,從頭後背側斜向腹側。腹鰭小,腹位,起點後於背鰭起點。尾鰭分叉,尾鰭前副鰭條發達。肛門位於腹鰭鰭端,離臀鰭頗遠。
體淡色,背正中自頭後開始至尾基有1黑色縱帶。尾柄皮褶黑色。鰭無色,脂鰭暗褐色。腹膜黑帶銀色。

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二十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

燈籠魚目百科

燈籠魚目 Myctophiformes 硬骨魚綱的1目,本目有14~15科70餘屬400多種。本目中許多種類體上具各種形狀的發光器,在夜間或幽暗的深水中發出各種不同顏色的光澤,鮮艷奪目,因形似燈籠而得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