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簡介

中文名: 冠海雀
拉丁文名: Synthliboramphus wumizusume
命名人及年代: (Temminck, 1835)
形態特徵

冠海雀夏羽:嘴粗短,呈圓錐狀。前額黑色,具有後面尖的長形羽冠,顏色也為黑色。眼瞼白色,羽冠通常由6—7厘米長的12枚窄的羽毛構成。頭頂至眼上緣和枕為白色。中部具黑色羽毛。頸具長的白色絲狀羽,嘴基、頦、喉、眼先經眼一直到後枕黑色,形成一個包括頦、喉在內的寬闊的頸圈。背、肩和翅上覆羽石板灰色。飛羽灰黑色。內側基部白色。尾羽灰黑色。前頸兩側黑色。胸、腹和尾下覆羽白色。兩脅黑色。
冬羽沒有羽冠或羽冠較短。頭頂石板黑色。兩側各有一條寬的白色帶斑。
幼鳥和成鳥冬羽相似。
虹膜褐色。嘴和腳鉛灰色。
大小量度為:體長240~26O毫米,嘴蜂16~19毫米,翅120—130毫米,尾32—37毫米,跗跖24—27毫米。
分布範圍

冠海雀國內分布於台灣沿海。國外繁殖於日本伊豆半島、神子元島、伊豆諸島、山口縣、福岡縣等沿海島嶼。冬季遊蕩到日本的北海道、九洲、沖繩以及朝鮮和俄羅斯薩哈林島。
生活習性

冠海雀繁殖期主要棲息于海岸和沿海島嶼。非繁殖期主要棲息於沿海近海海面上。常成小群活動。主要以小魚和海洋無脊椎動物為食。
冠海雀繁殖于海島和海岸上。每窩產卵2枚,卵的顏色為黃褐色或白色。被有一些灰色或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52~56×33 6—36毫米,平均53.37×35.05毫米。
物種保護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海雀科的鳥類
海雀科Alcidae包括11屬23種。主要分布於北大西洋和太平洋,冬時南遷到地中海、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我國東海島嶼。前趾間有蹼膜,後趾缺如。翅窄而短小,尾短。體羽黑白二色,雌雄羽色相似。平時棲息于海洋上,只有繁殖時期才回到岸邊的島嶼或陸地。上岸時大致呈直立式,狀如企鵝,是趨同進化的結果。善於游泳和潛水,一般能潛入水下10米以上。以魚類、甲殼動物和其他海生無脊椎動物為食。 |
鳥綱鷗形目的所有種類
鷗形目是鳥綱的1目,嘴細而側扁;翅尖長;尾短圓或長而呈叉狀;腳短,前趾間具蹼,雄性不具交接器。世界有4科24屬115種,中國有4科15屬37種。多系海洋鳥類,有些見於內陸江河湖沼。本目鳥類食魚和其他水生動物。有的種(如賊鷗)掠奪其他海鳥的食物、甚至卵和幼雛。企鵝是賊鷗的最大受害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