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指揮
正文
軍隊指揮員及其指揮機關對所屬部隊的作戰和其他行動的組織領導活動。軍隊指揮,根據戰爭目的、戰略方針、作戰原則和上級命令組織實施。指揮作戰主要包括:組織偵察,研究判斷情況,定下行動決心,擬定作戰計畫,確定作戰編成,賦予部隊任務,組織協同動作和各種保障,督促檢查部隊完成受領的任務。目的在於統一意志,統一行動,最大限度地發揮部隊戰鬥力,最有效地殲滅敵人,保存自己,奪取作戰勝利。指揮正確與否,直接關係到作戰成敗。研究軍隊指揮的規律和方法的軍隊指揮學,是軍事學術的組成部分,與戰略學、戰役學、戰術學有密切聯繫。基本內容 軍隊指揮按任務和範圍,分為戰略指揮、戰役指揮、戰鬥指揮;按類型分為海上作戰指揮、空中作戰指揮、防空作戰指揮和後方指揮等。戰略指揮,是國家最高軍事當局及其派出機關或委任的指揮員對軍事戰略行動的籌劃和指揮。主要是:分析判斷敵我戰略形勢和特點,根據國家的戰略方針,確定軍事行動的具體方針、原則,制定戰略及戰略性戰役計畫,確定軍種、兵種部隊的作戰編成、任務和部署,組織戰役之間、戰區之間的協同和保障,掌握和使用戰略預備隊,指導重要戰役等。戰役指揮,是方面軍、集團軍(軍)指揮員及其指揮機關對所屬部隊戰役行動的組織指揮。主要是:根據戰略方針、意圖和受領的任務以及戰區敵情、地形等情況,定下決心,制定戰役計畫,確定所屬部隊的任務和部署,組織協同和保障,掌握和使用戰役預備隊,指導重要戰鬥等。戰鬥指揮,是師以下部隊指揮員及其指揮機關對所屬部隊戰鬥行動的組織指揮。主要是:根據戰役企圖、受領的任務和敵情,定下決心,制定戰鬥計畫,部署兵力,組織火力和各種保障,規定作戰方法,掌握處置情況等。戰略指揮與戰役指揮、戰鬥指揮,是全局與局部的關係,上級須統觀全局,照顧全局,下級須服從全局。
軍隊指揮方式 分為集中指揮、分散指揮、按級指揮、越級指揮。集中指揮,是部隊集中行動時的統一指揮,通常依照隸屬關係實施指揮。不同建制部隊共同遂行任務時,由指定的指揮員及其指揮機關統一指揮。分散指揮,是部隊在分散行動時的指揮,通常上級只下達原則性指示,下級指揮員根據受領的任務和當時情況,獨立自主地指揮部隊完成任務。按級指揮,即依照隸屬關係逐級實施的指揮。越級指揮,是在緊急情況下和對執行特殊任務的部隊超越一級或數級實施的指揮。越級指揮時,上級指揮員應將自己的指示通報被超越的指揮員;被越級指揮的部隊指揮員在可能情況下,須向直接的上級報告越級受領的任務和執行情況。
軍隊指揮系統 由指揮員和指揮機關、指揮對象、指揮手段構成。一個合成戰役軍團的指揮系統,通常要建立各種指揮所、偵察情報、通信聯絡、電子對抗、後方勤務、空軍作戰等分系統,在瀕海地區作戰,還要建立海軍作戰分系統。戰略指揮系統中,還包括戰略飛彈核武器指揮控制分系統。
軍隊指揮成效,有賴於發揮整個指揮系統的效能,更有賴於發揮指揮員的聰明才智和指揮藝術。指揮員要有良好的軍政素質和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了解現代戰爭特點和規律,熟悉敵我雙方武器及技術裝備性能,精通契約作戰和軍種、兵種使用原則,意志堅強,反應靈敏;要在上級總的作戰意圖下,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科學分析判斷情況,適時定下正確決心,巧妙使用兵力、兵器,靈活運用戰略戰術,充分發揮指揮機關的作用,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勝利。
軍隊指揮的一般原則 主要有以下10個方面:
①知彼知己,使主觀指導符合客觀實際。採取各種手段,查明敵人兵力部署、行動企圖、作戰特點,特別是敵人可能使用核、化學、生物武器的情況;查明戰場的地形、天候、氣象、水文等情況;全面了解己方部隊的情況,及時掌握情況的發展變化,做到全局在胸,使作戰指揮始終建立在客觀實際的基礎上。
②正確定下決心,周密組織計畫。對偵察得來的材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學分析,將己方情況加進去,研究雙方的對比及相互關係,從而構成判斷,定下決心,作出計畫。現代條件下作戰,情況變化快,傷亡消耗大,須立足於最困難最複雜的情況,預想作戰行動可能的發展變化,擬定多種方案。當情況發生重大變化時,適時定下新的決心,修改或重新擬定計畫,使作戰行動適合新的情況。
③統籌全局,抓住關鍵。指揮員在任何情況下,都須把戰略全局利益放在首位,把注意力放在對全局有決定意義的關鍵部分上,抓住戰略樞紐去部署戰役,抓住戰役樞紐去部署戰鬥。
④集中統一指揮,積極機斷行事。有關作戰行動的重大問題,如作戰任務、主要方向、兵力編成、基本部署、 協同動作、完成準備的時限、 開始行動的時間等,都由上級統一計畫,集中指揮。下級要堅決執行命令,嚴格遵守紀律,準確遵守時間,按統一計畫行動,堅決完成上級賦予的任務。對上級的指示、命令有不同意見,可根據實際情況, 積極提出建議。 當情況發生急劇變化、指揮中斷與上級失去聯繫時,應根據總的作戰意圖和當時情況,充分發揮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勇於負責,臨機果斷處置,事後向上級報告。
⑤堅定、迅速、不間斷地指揮。決心定下後,應採取各種方法,準確、迅速、簡明地傳達給部隊,保證部隊有充分的準備時間。在情況沒有發生根本變化時,不為表面現象所迷惑,不為局部情況變化所影響,不為困難所動搖,不為有礙於全局的建議所干擾,堅決貫徹既定決心,特別是在鬥爭殘酷、任務艱巨、破壞傷亡大的情況下,更應堅定沉著,克服困難,指揮部隊完成作戰任務。運用各種偵察手段和通信工具,隨時掌握戰場情況,保持順暢的通信聯絡,提高快速反應能力,對情況迅速作出處置。建立精幹的指揮機構,簡化指揮程式,加強電子對抗鬥爭,嚴格通信保密,保障穩定和不間斷的指揮。
⑥力爭主動,力避被動。為了爭取主動,必須及時掌握戰場情況,判明敵人行動企圖,採取有效手段,出敵不意地打擊敵人。主動地位最重要的是,保存並集結最大而有活力的軍隊。在有強大敵人存在的條件下,不論自己有多少部隊,在同一個時間和地區內,主要的使用方向只應有一個。進攻時,在決定性的時機和方向,集中絕對優勢的兵力,各個殲滅敵人;防禦時,把主要兵力兵器集中在主要方向,建立縱深梯次的防禦配系。無論何時,各級都須控制必要的預備隊,適時用於決定性的時機和方向,影響戰局向著有利於己的方向發展。根據敵勢、我勢、地勢等條件,奪取優勢和主動地位。在戰略上處於劣勢和被動地位時,在戰役、戰鬥上造成壓倒優勢,通過許多局部勝利,奪取戰略全局的優勢和主動地位;在戰略上已處於優勢和主動地位時,在戰役、戰鬥上仍應積極創造條件,殲滅敵人,保持優勢和主動地位;在被迫處於被動局面時,應當機立斷,迅速擺脫被動,恢復主動。
⑦靈活使用兵力,巧妙運用戰法。靈活使用兵力,是作戰指揮的中心任務。 指揮員要善於掌握時機、 地點、部隊三個關節,審時度勢,及時地實施分散、集中和轉移兵力。採取各種措施,欺騙迷惑敵人,有計畫地造成敵人的錯覺,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依據戰場情況的發展變化及地形特點,按總的意圖,及時地變換戰術。把運動戰、陣地戰、游擊戰、空襲反空襲、空降反空降等多種作戰形式結合起來,巧妙地變換進攻和防禦、主攻和助攻、正面突擊和包圍迂迴、集中和分散、前進和後退等戰法,打擊殲滅敵人。
⑧周密組織協同,全面實施保障。依據統一的計畫,周密組織各軍種、兵種部隊之間的協同,按照任務、時間、地點,協調一致地行動。及時採取措施,調整和恢復遭到破壞的協同關係。發揮各級機關的作用,並取得地方政府和人民民眾的支援,全面組織各種保障。現代條件下作戰,必須做好對敵人核、化學和生物武器襲擊的防護,加強通信聯絡、電子對抗、後方勤務及工程、偽裝、氣象、水文、測繪等保障,使部隊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減少損失,順利地執行作戰任務。
⑨力求有準備,不打無把握之仗。每戰都須做好充分的精神準備和物質準備。現代條件下,特別要有預見地做好核條件下的作戰準備,力求在敵我力量對比有勝利把握的情況下才打。指揮員和指揮機關根據不同情況和部隊任務,科學地計算時間,抓住重點,加強對部隊的具體指導。準備工作力爭在戰前做好,為了全局利益和適應突然變化的情況,不失戰機,即使準備不足,亦應迅速投入作戰,邊打邊準備。應善於利用作戰間隙,組織部隊休整、補充和訓練,不斷提高部隊戰鬥力,做好連續作戰的準備。
⑩充分發揮指揮機關特別是司令部的作用,提高指揮效率。司令部的中心任務是,保障指揮員適時定下正確決心和實現其決心。現代條件下作戰,大量組織指揮工作要通過司令部去完成。指揮員要加強對司令部的領導,關心其建設,使之成為具有頭腦作用、組織健全、分工科學、 精通業務、忠於職守、 能夠組織指揮諸軍種、兵種契約作戰的指揮機關,並及時將作戰意圖告知司令部,充分發揮其作用。司令部在參謀長的領導下,充分發揮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熟練使用現代指揮器材,緊張而有秩序地工作,並與政治、後勤機關密切聯繫,互通情報,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指揮員和上級指揮機關賦予的各項任務。
歷史發展概況 軍隊指揮是伴隨著軍隊和戰爭的出現而產生的,並受社會形態和政治制度的制約和影響。隨著科學技術和戰爭的發展,軍隊指揮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由將帥直接指揮到通過司令部組織指揮,不斷豐富和發展。
冷兵器時期 社會生產力低,軍隊兵種少,裝備較簡單,交戰雙方通過衝鋒格鬥決定勝負。軍隊指揮主要是編組訓練軍隊、排兵布陣、籌措輜重糧草;運用賄賂、遊說等計謀,獲取情報,離間調動敵人;審時度勢,避實擊虛,奪取勝利。指揮方式通常是國王或將帥親臨戰場,在戰陣內直接指揮或派傳令官傳令指揮。指揮手段主要用鳴金、吹角、擊鼓、揮旗、張燈、點火等音響和目視信號,或以指揮文書調兵遣將,指揮作戰。指揮機構比較簡單,僅有少量謀士和輔助人員協助國王或將帥指揮。中國古代兵書《六韜·龍韜》中記載:“凡舉兵帥師,以將為命”,“將有股肱羽翼七十二人”。中國商代伊尹、 西周呂望、春秋孫武、戰國孫臏、 漢朝張良、三國諸葛亮等, 都是有名的謀士或軍師。 古羅馬統帥G.J.凱撒的軍隊中,由次帥、軍事護民官和少數受過教育的青年組成的參謀機構協助主帥指揮。
冷兵器與火器並用時期 中國從10世紀開始製造和使用燃燒性火器、爆炸性火器和管形火器。中國的火藥技術和火器傳到歐洲後,許多國家在14世紀中期也開始製造和使用火槍、火炮,戰鬥逐漸變為以火力射擊開始,以冷兵器格鬥結束。隨著社會生產力和武器裝備的發展,軍隊數量和兵種增多,戰爭規模擴大,作戰傷亡消耗增大,軍隊指揮增加了組織和運用火力,組織兵種協同等內容,戰鬥編組、後勤保障、戰地管理等比以往複雜。
火器時期 18世紀初至19世紀末,新式槍炮逐漸代替了舊式火器,蒸汽裝甲艦取代了木帆船,鐵路、電報等新式交通、通信工具有了發展並用於軍事,許多國家相繼建立了龐大的陸軍、海軍,指揮組織和方法有了新的改進,步炮協同成為指揮的主要內容,團以上部隊設定了司令部,指揮員主要通過司令部對軍隊實施作戰指揮。20世紀上半葉,進行了兩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出現了航空兵,坦克、化學武器也開始使用,原有的炮兵、工程兵、通信兵和海軍潛艇有了很大發展,軍事行動既有大規模的機動作戰,又有寬正面的陣地作戰,不僅在地面、海上進行,而且擴及到空中、水下,成為立體戰。30多個參戰國結成兩大軍事聯盟,動員兵力達6500多萬人。為了協調聯盟成員國之間的軍事行動,一些國家設立了不同形式的聯合指揮機構。組織聯盟成員國軍隊協同作戰和諸軍種、兵種契約作戰,成為軍隊作戰指揮的主要內容。有線電話和部分無線電通信工具是指揮的主要手段。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坦克、火炮、飛機、軍艦等技術兵器和汽車、火車、輪船等運輸工具,以及無線電通信、偵察器材,都有很大發展,各主要參戰國軍隊的主力兵團達到了摩托化、機械化水平,一些國家的空軍成為獨立軍種,空降兵作為一個新的兵種出現在戰場,航空母艦成為海軍編隊的主力。60多個國家的1億多軍隊參戰,作戰地區涉及三大洲四大洋。軍隊指揮,主要是組織諸軍種、兵種合成軍隊進行大規模的陸上攻防作戰和大規模的海戰、空戰、島嶼作戰、登入作戰,以及相當規模的空降作戰。一些國家組成了由政府和軍隊首腦參加的最高軍事指揮機構,對本國的戰爭動員和軍隊作戰實施高度統一指揮。聯盟成員國的政府首腦通過定期會晤,協商解決戰略行動的配合問題,有些成員國還成立了盟軍統一指揮機構和盟軍戰區司令部,負責協調和指揮盟軍部隊的作戰行動。無線電的廣泛使用,大大提高了軍隊指揮時效,更好地保障了各軍種、兵種之間的協同作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特別是核技術、電子技術和航天技術的迅速發展及其在軍事上的廣泛套用,軍隊指揮進入了一個更高階段。許多國家的軍隊都利用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發射各種偵察衛星和通信衛星,建立電子偵察系統,擴大獲取情報的範圍,提高傳遞處理情報的速度和能力;發展尖端電子器材,加強電子對抗能力;裝備現代化指揮器材,建立自動化指揮控制系統,不斷提高指揮效能,保障不間斷指揮;組織現代條件下的軍隊演練和模擬試驗,不斷研究改進軍隊的組織指揮。
中國人民解放軍指揮的發展及其特點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指揮經驗和理論,是在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的指導下,吸取古今中外的有益經驗,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組成部分。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 紅軍(見中國工農紅軍)力量弱小,裝備簡單,分散作戰,處在強大的國民黨軍隊包圍中,“圍剿”和反“圍剿”是戰爭的主要形式。各根據地的紅軍在中國共產黨統一領導下實施分散指揮,每個根據地的紅軍部隊是集中統一指揮。各根據地的紅軍行動,既有戰略問題,也有戰役和戰術問題,並與鞏固發展革命根據地的工作結合在一起。根據地的最高指揮員及其指揮機關,常常既是戰略指導者,又是戰役乃至重大戰鬥的組織指揮者。指揮的首要問題是保存軍力,待機破敵。在敵人“圍剿”開始前,主要是分兵發動民眾,建立和擴大革命根據地,做好反“圍剿”準備;在敵人“圍剿”時,採取誘敵深入的方針,組織有計畫的戰略退卻,正確選擇退卻的時機、方向和終點,依託根據地的有利條件,發揮人民戰爭的威力,選擇有利戰場,捕捉戰機,慎重初戰,集中兵力,打運動戰,打速決戰,打殲滅戰;在粉碎敵人的“圍剿”後,乘勝擴張戰果,壯大人民武裝力量,鞏固和擴大根據地,並隨時準備打破敵人新的“圍剿”。指揮手段比較簡單,只有高級指揮機關和少數主力部隊使用電話、電台聯絡,戰鬥指揮主要靠視聽信號和通信員傳令。紅軍初建時,僅有簡單的指揮機關,以後團以上部隊的指揮機關逐步健全。1930年開始在軍團或軍的基礎上組成方面軍,統一了作戰指揮。1931年組成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見中央軍事委員會),建立了總參謀部,全國紅軍得以在統一的戰略意圖下,互相呼應,配合行動。
抗日戰爭時期 八路軍、新四軍根據“持久戰”的總方針,獨立自主地開展敵後抗日游擊戰爭,實行防禦戰中的進攻戰,持久戰中的速決戰,內線作戰中的外線作戰。根據游擊戰爭秘密、迅速、突然、堅決、流動等特點,軍隊指揮強調計畫性、主動性、靈活性。戰爭的全面計畫和部署,由中央軍委集中指揮;根據地或游擊區抗日武裝的行動,由當地最高軍事機關集中統一指揮;深入敵後開展游擊活動的部隊,按實際情況分散指揮;主力軍與地方軍共同作戰時,由主力軍統一指揮。指揮組織隨著鬥爭形勢發展而變化。戰爭開始後,中央軍委在華北前線組成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前方分會,在華中前線成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新四軍分會,統一指揮當地抗日武裝鬥爭。 隨著根據地的擴大, 相繼建立了軍區、軍分區,初期由主力軍指揮機關兼任地方軍區指揮機關,在敵人大規模“掃蕩”、“清鄉”時,以部分主力軍地方化,地方部隊民眾化,主力軍指揮機關一般不再兼任地方軍區指揮機關。到抗日戰爭中、後期,形成了從中央軍委到大軍區、軍區、軍分區比較健全精幹的指揮體系。指揮手段除簡易通信外,較普遍地使用了電話和電台,組織民眾性的情報、通信、交通網,對保障指揮起了很大作用。
解放戰爭時期 中國人民解放軍兵種增多,裝備改善,組建了大、中型野戰兵團,在廣闊的戰場上實施機動作戰。作戰規模大,樣式多,主要是運動戰,也有奪取大、中城市和戰略要點的攻堅戰和遠距離的追擊戰;既有兵團、野戰軍(大軍區)規模的戰役,也有幾個野戰軍聯合進行的戰略性戰役。軍隊指揮的集中統一性空前提高,戰略方針、原則、計畫,由中央軍委制定,重大的戰役行動,在中央軍委指揮下進行。為適應大兵團作戰,組成若干個野戰軍指揮機構,在中央軍委的統轄下,指揮各野戰兵團作戰。戰略決戰時,幾個野戰軍配合行動,組成總前敵委員會,按照中央軍委的統一部署,統籌黨政軍全盤工作和統一戰場作戰指揮。這一時期軍隊指揮內容豐富多彩,方式靈活多樣,特別是戰略指揮和戰役指揮,統觀全局,掌握關鍵,既指揮自己部隊,也調動敵人,顯示了高超的指揮藝術。表現在:①掌握關節,抓住重心,解決全局中的主要矛盾;②抓住最有利戰機,適時轉入戰略進攻,組織戰略決戰和戰略追擊;③正確選定作戰方向和目標,打敵要害;④根據戰場情況,靈活運用戰法;⑤為了戰略全局需要,及時協調各戰役之間的配合行動。戰略防禦時,不計一城一地的得失,誘敵深入,集中優勢兵力,在運動中各個殲滅敵人。戰略進攻,是在敵人的全面進攻被打敗的情況下進行的。當時,敵軍的數量和裝備雖仍占優勢,但其機動兵力只能在陝北和山東戰場實施重點進攻,中間兵力嚴重不足,後方空虛。人民解放軍選擇了敵人防守薄弱、戰略地位重要的中原地區發起了戰略進攻。山東和陝北解放區兩翼進行牽制,晉冀魯豫和華東野戰軍兵分三路挺進中原,以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千里躍進大別山和豫西地區,一舉插至敵戰略縱深,先打亂敵戰略部署,再捕捉戰機,集中兵力,各個殲滅敵人。戰略決戰,是在敵人的五個戰略集團被分別牽制在西北、中原、華東、華北、東北戰場上,處於被動挨打態勢,欲收縮兵力又不想丟失地方,舉棋不定的關鍵時刻進行的。決戰方向,首先放在形勢有利的東北戰場,使決戰的第一個戰役建立在穩妥可靠的基礎上,隨後又發起了淮海戰役、平津戰役。戰略決戰全局的關節,是不讓敵人逃跑,不使敵人的兵力收縮在一起,不使敵人主力撤至長江以南,通過三大戰役,逐次殲滅敵人;戰役的關節,是將敵之重兵集團分割成若干孤立的集群,把敵人的主力逐個全殲在東北、華北和長江以北地區,這就為迅速殲滅國民黨軍隊解放大陸鋪平了道路。在作戰中,全面運用十大軍事原則,把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和全殲敵人重兵集團結合起來,把殲滅敵人有生力量和奪取城市與地方結合起來,把大規模的運動戰和大規模的陣地戰結合起來,取得了戰略決戰的徹底勝利。戰略追擊時,實施大迂迴、大包圍,先插至敵後再往回打和窮追猛打,結合政治瓦解,迅速圍殲了逃敵。解放戰爭後期,巧妙運用以軍事打擊為主與政治瓦解相結合的指揮藝術,創造了解決國民黨軍隊的“三種方式”,即武力解決的“天津方式”,和平改編的“北平方式”,暫時保留待後改編的“綏遠方式”,加快了全國勝利的到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了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的新時期。軍隊指揮吸取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作戰期間,組織指揮大兵團作戰的經驗,豐富了自己的指揮理論。這些經驗主要有:組織統一的指揮機構,對志願軍部隊實施集中統一指揮;初期主要是隱蔽行動企圖,組織部隊採取突然行動,打敵措手不及,取得初戰勝利,利用敵人恃強驕矜的心理,誘敵深入,分割圍殲敵人;轉入相持階段以後,在陣地尚不鞏固時,利用有利地形,組織節節抗擊,與敵反覆爭奪;在以坑道為骨幹的堅固陣地體系完善後,組織堅守防禦,寸土必爭,大量殺傷消耗敵人;條件允許情況下,依託堅固陣地,組織大規模的陣地進攻作戰,殲滅敵人;在反空襲鬥爭中,組織各種地面對空力量和空中力量,嚴密防護與積極打擊相結合,粉碎敵人的空中“絞殺戰”;在後勤保障方面,由志願軍後勤司令部統一領導,組織劃區供應,建立強大的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保障了現代條件下作戰的物資供應和交通順暢;配合停戰談判,適時組織軍事鬥爭,以打促談,用軍事上的勝利促進政治外交鬥爭的勝利。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對盤踞在一江山島的國民黨軍隊進行了登入作戰(見解放一江山島),取得了組織指揮陸、海、空軍聯合作戰的經驗。在保衛邊疆的鬥爭中,還取得了組織指揮邊防部隊進行自衛還擊作戰的經驗。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著眼未來反侵略戰爭的特點和發展,總結歷史經驗,開展軍事學術研究,不斷改善指揮組織,加強部隊和指揮機關演練,豐富現代條件下組織指揮諸軍種、兵種契約作戰的經驗。
主要特點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長期的革命戰爭和建設中,形成了自己不同於其他軍隊的指揮特點,主要是:①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由中央軍事委員會實施集中統一指揮,堅持黨委集體領導下的首長分工負責制,有關作戰的重大問題,只要情況允許,經黨委討論決定,然後由軍政首長分工組織實施,軍事工作和軍隊作戰,以軍事指揮員為主組織指揮。軍政首長根據上級的意圖和黨委的決定,勇於負責,積極主動地完成任務。情況緊急時,首長臨機處置,事後向黨委報告。②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熟悉敵我情況,找出行動規律,套用這些規律於自己的行動,力求使主觀指導符合於客觀實際。靈活機動,不墨守成規,有什麼武器打什麼仗,對什麼敵人打什麼仗,在什麼時間、地點打什麼仗。③發揮思想政治工作的保證作用,發揚軍事民主(見三大民主),結合作戰任務,發動和組織民眾,討論完成任務的辦法,把領導的決心變為民眾的自覺行動。合成軍隊指揮員,聽取軍種、兵種指揮員的意見,集中各方面的智慧,形成正確的決心,加強各部隊的團結協作和行動一致,實施正確指揮。④以人民戰爭為指導思想,動員和組織人民民眾參加戰爭,發揮野戰軍、地方軍和民兵三種武裝力量的整體威力,運用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⑤善於在客觀物質條件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以己之長,擊敵之短,在技術裝備處於劣勢的情況下,運用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戰法,發揮近戰、夜戰的特長,發揚英勇頑強、連續作戰的作風,戰勝敵人。
發展趨勢 由於核能、電子、航天、雷射等新技術的飛速發展,大量新式武器特別是飛彈、核武器的裝備和使用,未來戰爭將比以往任何戰爭更加緊張激烈,戰場情況變化更快,毀傷能力和人員物資消耗顯著增大。因此,軍隊作戰任務範圍將急劇擴大,而用於完成任務的時間則越來越短,爭奪空間和時間的鬥爭將更加激烈,組織指揮特別是戰爭初期的組織指揮會極其艱巨複雜。為適應各種複雜情況的要求,指揮系統的組織結構將更加精幹、靈活,生存和機動能力將不斷提高。為保障穩定、可靠、隱蔽、不間斷的指揮,指揮、控制、通信和情報系統的器材將逐步實現全面綜合自動化,以縮短收集處理情報、定下決心、制定計畫、下達任務的時間。隨著指揮任務要求的提高和新的技術裝備器材的不斷改進,指揮員和指揮機關工作人員要精通現代條件下作戰指揮的理論原則和科學技術知識,不斷改進指揮方法,提高指揮水平,以實現高效率、高質量的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