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狀
東部戰區:與原南京軍區轄區相同,加上軍區內的東海艦隊、空軍、火箭軍、武警,司令部駐南京,陸軍機關駐福州。領導和指揮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五省和上海市的所屬武裝力量。
南部戰區:包括原廣州軍區(除湖北省)和原成都軍區的雲、貴兩省及所轄的南海艦隊、空軍、火箭軍、武警,司令部駐廣州,陸軍機關駐南寧。領導和指揮湖南、廣東、廣西、海南、雲南、貴州的所屬武裝力量。
西部戰區:由原成都軍區、蘭州軍區合併而成(除雲、貴、陝三省),司令部駐成都,陸軍機關駐蘭州。領導和指揮四川、西藏、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和重慶的所屬武裝力量。
北部戰區:包括原瀋陽軍區(加內蒙古)和原濟南軍區的山東及所轄的北海艦隊、空軍、火箭軍、武警,司令部駐瀋陽,陸軍機關駐濟南。領導和指揮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和山東的所屬武裝力量。
中部戰區:包括現在的北京軍區和濟南軍區,剔去原屬北京軍區的內蒙古和原屬濟南軍區的山東、加上原屬廣州軍區的湖北和原屬蘭州軍區的陝西,司令部駐北京,陸軍機關駐石家莊。領導和指揮河北、山西、陝西、河南、湖北和北京、天津的所屬武裝力量。
戰區劃分
“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是理解此輪軍改的核心邏輯。而這一思路最早對外披露,是在2015年11月底的中央軍委改革工作會議上。
2015年12月31日,軍種改革機制完成,新組建了陸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三個軍種,加上此前的海軍和空軍,形成5個軍種的格局;
2016年1月11日,軍委機關各部門組建完成,從以前的四總部,變成了15個軍委職能部門;
2016年2月1日,走過31年的原北京、瀋陽、濟南、南京、成都、蘭州、廣州七大軍區番號撤銷,正式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東南西北中五大戰區。
抗日時期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曾經創建了許多革命根據地,劃分戰略區。如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軍方面軍活動的蘇區、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的軍區等,都帶有戰區的性質。這些作戰區域,不單是設立軍事機構指揮作戰,而且對組織民眾,發展生產,壯大革命力量,支援戰爭,以及開展其他方面的對敵鬥爭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抗日戰爭爆發後,始行劃分戰區。1937年8月,國民政府設定五個戰區。同年9月成立第六戰區,馮玉祥任司令官。1938年11月,國民政府再次重新劃分戰區。1944年底後,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由胡宗南代理(原司令長官為程潛);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第六戰區司令長官孫蔚如;第七戰區司令長官余漢謀;第八戰區司令長官朱紹良;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第十戰區司令長官李品仙;第十一戰區司令長官孫連仲;第十二戰區司令長官傅作義。
戰區 | 所轄地區 (1937年8月底) | 司令長官 (1937年8月底) | 所轄地區 (1939年初) | 司令長官 (1939年初) | 所轄地區 (1945年2月) | 司令長官 (1945年2月) |
---|---|---|---|---|---|---|
第一戰區 | 河北北部 山東北部 | 蔣中正 | 河南、安徽北部 | 衛立煌 | 陝西南部 | 胡宗南 |
第二戰區 | 山西、察哈爾、綏遠 | 閻錫山 | 山西、陝西北部 | 閻錫山 | 山西 | 閻錫山 |
第三戰區 | 江蘇、浙江 | 馮玉祥 (後由蔣中正兼) | 浙江、福建、 江蘇及安徽南部 | 顧祝同 | 江蘇、浙江、福建 | 顧祝同 |
第四戰區 | 廣東、福建 | 何應欽 | 廣東 | 張發奎 | -- | -- |
第五戰區 | 山東南部 江蘇北部 | 蔣中正 (後由李宗仁任) | 安徽、湖北北部 及河南南部 | 李宗仁 | 安徽西部、湖北北部及河南南部 | 劉峙 |
第六戰區 | -- | 馮玉祥 | 湖北西部、湖南北部、四川東部、貴州東部 | 陳誠 (後由商震代任) | 湖北西部 | 孫連仲 |
第七戰區 | 江蘇南部、浙江北部和皖南東部 | 劉湘 | -- | -- | 廣東 | 余漢謀 |
第八戰區 | 綏遠、寧夏、 甘肅 | 蔣中正 | 甘肅、綏遠、寧夏 及青海 | 朱紹良 | ||
第九戰區 | 湖北南部、湖南 江西 | 陳誠 (後由薛岳代理) | 湖北南部、湖南 江西 | 薛岳 | ||
第十戰區 | 陝西 | 蔣鼎文 | 安徽 | 李品仙 | ||
第十一戰區 | 平津地區 | 孫連仲 | ||||
第十二戰區 | 察哈爾 | 傅作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