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定義
電子對抗是指作戰雙方利用電子設備和器材所進行的電磁頻譜鬥爭。電子對抗也稱“電子戰”或“電子鬥爭”。敵對雙方利用電子技術進行的作戰行動。目的是削弱、破壞敵方電子設備的使用效能,以保護己方電子設備效能得到充分發揮。包括雷達對抗、無線電通信對抗、光電對抗等。基本內容有電子對抗偵察、電子干擾和電子防禦。電子對抗是現代戰爭的重要作戰手段。
作戰樣式
一,電子進攻二,電子防護
三,電子對抗支援
簡介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軍隊的電子化程度得到迅速提高,專門用於電子對抗的飛機、艦艇、衛星,以及用來摧毀雷達等裝置的反輻射飛彈相繼出現,使電子對抗的地位和作用大大提高,電子對抗逐漸以一種直接用於攻防電子對抗機
的作戰手段,活躍在現代化戰爭的舞台上。傳統的陸、海、空戰已發展形成了加天、電的“多維立體戰”,電子對抗以一種“軟殺傷”為主要特點的新戰法貫穿於戰爭的全過程。
電子對抗(ECM—Electroniccountermeasures),美國及北約國家稱為“電子戰”,俄羅斯稱為“電子鬥爭”。電子對抗技術主要是指以專用電子設備、儀器和電子打擊武器系統降低或破壞敵方電子設備的工作效能,同時保護己方電子設備效能的正常發揮。電子對抗的基本手段是電子偵察與反偵察,電子干擾與反干擾,反輻射摧毀與反摧毀。電子對抗的主要內容包括:電子偵察、電子進攻和電子防禦。
電子對抗的實質就是敵我雙方為爭奪電磁頻譜的控制權(即制電磁權)所展開的鬥爭。制電磁權,如同制空權、制海權,是指在一定的時空範圍內對電磁頻譜的控制權。奪取了制電磁權就意味著己方能自由使用電磁頻譜,不受對方的電磁威脅;同時剝奪了對方自由使用電磁頻譜的權利。制電磁權有其時空性。在總體上處於相對劣勢的一方,並不是一籌莫展,若科學指揮,合理集中力量,能在某一時域或地域內,奪取局部的制電磁權。
電子對抗的範圍,在頻域上包括聲學對抗、射頻對抗和光學對抗(光電對抗)三個領域。從空間上可分地面、海上、空中、空間和水下。就使用的裝備而言,可分為無線電通信對抗、雷達對抗、光電對抗和C3I系統電子對抗等技術。[2]
特點
一,電子對抗範圍廣。他有許多技術分支,而且是一個多學科綜合技術,包括射頻對抗、光電對抗、聲電對抗等。二,電子對抗貫穿戰爭全過程。
三,電子對抗具有軟硬殺傷的雙重戰鬥力。“軟殺傷”是指能有效地阻止敵方正常使用電子設備的作戰效能;“硬殺傷”就使用反輻射武器摧毀敵方的電子設備。
四,電子對抗組織、實施相對複雜。戰場空間電磁環境複雜,電磁信號繁多、變化無常,因此快速搜尋、跟蹤和自動實施干擾都是複雜的。
作用
一,能獲得重要的軍事情報。二,破壞敵方的作戰指揮系統。
三,破壞敵方的電子防禦系統,掩護己方突防武器的攻擊行動。
四,對重要目標進行防禦。
分類
一,通信電子對抗二,雷達電子對抗
三,光電電子對抗
四,C4ISR系統電子對抗
詳細內容
電子對抗就是敵對雙方為削弱、破壞對方電子設備的使用效能、保障己方電子設備發揮效能而採取的各種電子措施和行動,又稱電子戰。電子對抗分3個方面:電子對抗偵察、電子干擾和電子防禦。電子對抗按電子設備的類型可分為雷達對抗、無線電通信對抗、導航對抗、制導對抗、光電對抗和水聲對抗等;按配置部位又可分為外層空間對抗、空中對抗、地面(包括海面)對抗和水下對抗。機載電子對抗系統是現代電子對抗的主要手段。隨著彈道飛彈和衛星的發展,外層空間是一個新的戰場,電子對抗在未來的現代化戰爭中,將對戰略攻防起到重要作用。發展歷程
電子對抗是隨著電子技術在軍事上的套用而逐步發展起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雷達的廣泛套用促進了電子對抗的發展。1943年6月,英軍在空襲漢堡的戰鬥中首次使用箔條幹擾物。1944年6月,英、美軍隊在法國諾曼第登入戰役中,綜合運用了各種電子對抗手段,對順利登入起了重要作用。60年代以來,電子對抗技術,特別是機載電子干擾系統,在對付高空偵察飛機和干擾防空飛彈制導系統方面已成為有效的戰爭手段。電子對抗偵察
又稱電子支援措施,是用高靈敏度的探測系統搜尋和截獲敵方電磁輻射信號或聲吶信號,經過分析、定位和識別獲取敵方電子設備的技術參數和位置等情報,為實施電子干擾、電子防禦和摧毀輻射源提供支援。警戒接收系統是一種功能有限的電子對抗偵察系統。它在不太寬的頻譜範圍內搜尋信號,並在運載器受到特定的雷達波照射且信號強度超過預定的電平閾值時告警。飛機、艦艇、坦克和車輛等各種運載器都可以攜帶警戒接收系統。
電子偵察衛星能進行全球性電子偵察。它具有覆蓋面積大、偵察距離遠的優點。當衛星飛到敵方照射區時,衛星上的定向探測系統在全頻段上收集電磁輻射信號,經預處理後作短期存貯。當衛星轉回己方照射區時,衛星上的遙測系統快速地將存貯數據發回地面;地面及時分析,提取特徵信號,確定敵方電子設備的技術參數。衛星飛經每個照射區的時間是準確已知的,根據探測系統接收到信號的時間可以推算出地面電子設備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