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長城[古代趙國長城遺址]

趙長城[古代趙國長城遺址]

趙長城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長城,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戰國時期趙在邯鄲境內沿漳、滏之濱修築的南長城,邯鄲境內遺蹟尚未發現。 保留比較好的一段在包頭至石拐公路10公里處。大約在趙武靈王二十至二十六年(公元前306-前300年)修築。站在土築長城之上眺望,可隱約看到這段從大廟起,東向邊牆壕村,西向昆都侖區的古蹟。 大約在趙武靈王二十至二十六年(公元前306-前300年)修築。它迤邐於陰山南麓的群峰丘陵之中,古代是兵家必爭之地。站在土築長城之上眺望,可隱約看到這段從大廟起,東向邊牆壕村的古蹟。 趙長城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長城,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

基本信息

概況

包頭趙長城遺址 包頭趙長城遺址

趙長城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長城,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戰國時期趙在邯鄲境內沿漳、滏之濱修築的南長城,邯鄲境內遺蹟尚未發現。

保留比較好的一段在包頭至石拐公路10公里處。大約在趙武靈王二十至二十六年(公元前306-前300年)修築。站在土築長城之上眺望,可隱約看到這段從大廟起,東向邊牆壕村,西向昆都侖區的古蹟。

大約在趙武靈王(公元前306-前300年)修築。它迤邐於陰山南麓的群峰丘陵之中,古代是兵家必爭之地。站在土築長城之上眺望,可隱約看到這段從大廟起,東向邊牆壕村的古蹟。

趙長城 趙長城

趙長城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長城,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

歷史沿革

趙長城,為趙武靈王時所築,故也稱趙武靈王長城。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趙武靈王變俗,胡服,習騎射,北破林胡、樓煩,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按:代,為趙之屬地,在今河北蔚縣東北宣化境內,趙武靈王於此置郡。“陰山”,由大馬群山(東段,在河北西北部和內蒙古邊境),樺山(屬南段,在集寧、豐鎮以東,接大馬群山)、輝騰梁山、大青山、烏拉山、狼山等山組成。高闕,在今巴彥淖爾北部二郎山口。《史記正義》引《地理志》云:“朔方臨戎縣北有連山,險於長城,其山中斷,兩峰俱峻,土俗名為高闕也。”這道長城大部分在內蒙古境內。它起於代,沿陰山西行,止於高闕。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兼併,相互爭霸各自設防,先後修築長城以為互相防衛。這些長城的位置根據各諸侯國家設防的需要,或南或北,或西或東,布滿了中國黃河、長江流域的廣大地區。從這許多長城的分布上也正可看出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相互爭戰的歷史情況。春秋戰國時期的長城雖然自秦統一中國之後除一部分作為萬里長城的基礎之外,大多已下令拆毀,保存的遺址不多。但是它們對於研究早期長城的歷史和當時的社會政治、軍事等情況卻具有重要的意義。

趙長城的具體走向,是由河北省宣化境內,經尚義縣,跨東洋河,進入興和縣而後走輝騰梁山、大青山南麓,經烏拉山而直趨狼山。從在內蒙古境內的實地考察看,也是這樣:趙長城自興和西行,經察右前旗、卓資縣至呼和浩特北,沿大青山到達包頭,再越昆都侖河繞烏拉山進入後套平原,然後趨於狼山之中。其遺蹟斷斷續續,時而以山陵為屏障,時而又穿入深山峽谷之中,逶迤曲折,甚為壯觀。趙長城大約是武靈王二十年至二十六年(公元前306年~公元前300年)之間即趙雍倡導“胡服騎射”之後修築的。這道長城大都是夯土建築,趙長城自興和縣的台基廟鄉向西北伸進,經察右前旗巴音塔拉鄉、三成局鄉、高鳳英村北,繼續向西北延伸,直至卓資縣的東邊牆村,這段長城全部是夯土建築。在位於集寧市西北的高鳳英村北一公里,也就是集(集寧)中(察右中旗)公路12公里處,東西走向的趙長城與公路交叉呈“十”字形,這裡的長城遺蹟為黑沙土夯築牆,高2~3米,寬4米。卓資縣境內的長城,由哈達圖鄉東邊牆村進入,經過油葫蘆灣村北,依傍輝騰梁南麓而行。這段長城遺蹟,絕大部分已被攤平,變成公路。公路騎在長城脊上,一直向西延伸到馬蓋圖鄉官家壩村。而未被公路占用的,其遺蹟則清晰可見。在油葫蘆灣村北的長城內側,還建有一座城堡,俗名城卜子。該古城為方形,長寬各142米,城堡東牆殘高1.3米。在長城附近地面還殘留著許多陶製繩紋殘片。此城應是守衛長城的駐軍遺址。在該古城北,有一座騎在長城上的牆台,方形,高1.4米,長寬各17米,土築,是用輝騰梁洪水淤積下來的黃黑色土交疊而成,共夯築13層,每層厚約10厘米。這座牆台是供守邊戍卒瞭望和作戰用的。

兩處長城

趙長城 趙長城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趙有兩道長城。

一、漳滏長城

在趙首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的南境。《史記·趙世家》上記載:“肅侯十七年(公元前333年)築長城。”又說:武靈王十九年(公元前307年),召樓緩謀曰:“我先王因世之變,以長南藩之地,屬阻漳滏之險,立長城。”這道長城主要是用以防魏的,同時因秦強大,恐其逼魏而攻,也起防秦的作用。此漳滏長城的位置在漳水北岸,今河北臨漳、磁縣、成安縣商城鎮一帶,尚有遺址可尋。全長約四百里許。

二、趙武靈王所築雲中、雁門、代郡長城。

趙武靈王是一個敢於革新和極力推進民族文化交流的君主。他不顧貴族官僚的反對,發布了“胡服騎射”的命令,引進了有利於生活和武備的胡人方式。但是他對胡人的侵擾並不退讓而是進行抗擊和備戰設防。修築長城就是備戰的措施。據《史記·匈奴列傳》和《趙世家》上記載,在趙武靈王二十年(公元前306年)打敗了林胡、樓煩,二十六年開發了燕、代、雲中、九原這些地方。並修築長城,東起於代(今河北張家口境內),經雲中、九原(今內蒙包頭市境內),西北折入陰山,至高闕(今內蒙古烏拉山與狼山之間的缺口),長約一千三百里。現在這一段趙長城的遺址還斷續綿亘於大青山、烏拉山、狼山之間。後來秦始皇修築萬里長城的時候,曾利用了這一段趙長城的部分作為基礎。

長城從卓資縣三道營鄉土城村向西,經黑山子、平頂山、斗金山、旗下營、邊牆壕村,到油坊營與呼和浩特最東端的趙長城相連。這段長城東西綿延60公里,在呼和浩特市攸攸板鄉烏素圖村,趙長城由村北傍大青山自東而西。從包頭市東河區北行五公里到大廟村,就可看到在包頭境內的趙長城,保留下來最為清晰的一段是東起大廟以東,西至哈葉腦包的哈德門溝口,大約有45公里。此外,在包頭市以西,趙長城的遺蹟仍斷斷續續地綿延於烏拉山、狼山之間。

上述趙武靈王在代、雁門、雲中三郡所築的長城,因在趙北境,故也稱趙北長城。後來秦始皇修築萬里長城時曾經利用其部分地段作為基礎。

遺址

趙長城 趙長城

在烏拉山南麓,可見到斷斷續續時隱時現的一條帶狀石垣,這便是戰國時期趙武靈王27年(前299年)修築的長城遺址。它沿烏拉山南緣延伸42公里到烏拉特前旗宿亥鄉消失。

另外還有一條趙武靈王27年(前299年)修築的長城。它經包頭市固陽縣進入巴盟烏拉特前旗的小余太鄉東北,沿查斯太山向西入烏不浪口,經色爾騰山北麓再過狼山口,在狼山北麓西北伸入烏拉特後旗潮格溫都爾西消失,在巴盟境內長達240公里。

在包頭至石拐公路17公里處,有保留最完整的一段趙長城。秦始皇築長城,聞名中外。其實,在中國最古老的長城,要首推趙長城了。據《史記·趙世家》載:“趙武靈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00年)復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雲中、九原”。為了鞏固新占領土地,防止北方胡人的侵襲,趙武靈王開始修築長城。這條長城從宣化附近開始,迤邐而西,沿陰山山脈,一直修到河套狼山山脈的高闕塞。現有趙長城烽燧遺址,還斷續綿亘於大青山、烏拉山、狼山的山頭上。這段趙長城東西長260餘里,為土築,高處達5米左右,下寬5米。

在包頭固陽縣境內還有秦長城段落遺址近百公里,據考古專家鑑定,這是中國秦長城保存最為完整的段落。此外,固陽縣、達茂旗境內還有漢長城遺蹟。

歷經2000多年的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這條趙國長城只殘存下局部遺蹟,而它又以呼和浩特北面大山腳下的這段最為清晰。這段長城大部分用土夯築,在一些土壤不多的山谷口多用石塊壘砌。呼市西北的烏素圖召後面保存的一段長城殘高3米,雖不是保存最好的地段,但因其交通方便,遊人在參觀完召廟後就可登臨長城,遠處蒼茫景色可以盡收眼底。

趙長城 趙長城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境內的一段趙長城遺址遭到嚴重破壞。這段趙長城遺址位於內蒙古包頭市九原區興勝鎮二海壕村,主體長達98米、寬5.8米、高3.4米,屬於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趙長城遺址南側出現了一個巨大的豁口,牆體剖切面上留下的挖掘印痕十分清晰。在趙長城的南面空地上,取下來的牆體夯土被大型機械平整,攤出了一大片空地。

內蒙古是全國擁有長城裡程最長的省份,境內長城的長度占全國長城總長度的一半以上。除了不可抗拒的風沙、地震等自然因素,人為因素成為制約長城保護的關鍵。

此外,文物保護人員和保護經費緊缺也是長城保護的兩大難題。以內蒙古為例,雖然自治區設立了區文物局和文物執法大隊,可是工作人員仍然是原來文物處的6名工作人員。

由於財力匱乏,一年的文物保護經費一共只有800萬元,“分”給長城保護的僅有幾十萬元。發達地區可以利用長城的旅遊收入來保證長城的維修基金,而在內蒙古這樣長城分布相對集中的欠發達地區,卻沒有長城旅遊項目的收入,加之本身財力不足,對長城的保護和維修就更加力不從心。

旅遊資訊

景點類型:古蹟

景點等級:A

門票:35元

開放時間:全天

附近景點:五當召、包頭博物館、達爾罕茂明安、賽汗塔拉、昆都侖水庫、秦長城、漢代麻池古城、吉木斯泰、美岱召、乃春廟、春坤山、南海、哈布圖哈薩爾、轉龍藏、呂祖廟、白雲鄂博草原、梅力更、包頭渡口、昭君島

內蒙古旅遊景點

內蒙古自治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北部邊疆,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內蒙古衛星照片 狹長形。

呼和浩特市著名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