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名塔伴寺,永寧寺位於寧都縣城南水口塔旁,
與水口塔同時始建於明萬曆壬辰年間(公元1592年),屹立於梅江河畔,在寧都人民心目寓“永保全寧”之意。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蔡誠宇重修。“文革”期間寺院被毀。
建造歷史
改革開放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貫徹落實,原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江西省佛教協會副會長釋印慈擔任永寧寺住持,特別是1988年在省佛教協會副會長、贛州市佛教協會會長釋證通擔任永寧寺住持方丈以來,先後投資1.2億元,建起了大雄寶殿、天王殿、真君殿、觀音殿、法堂、念佛堂、萬佛堂、藏經樓、鐘鼓樓、齋堂、僧寮、山門、碑廊、修禪廣場和放生池等叢林建築群,占地面積37畝。其規模不斷擴大,現建築面積達九千餘平方米,還設有圖書館、展覽廳、宣傳文化長廊。高低錯落有致的佛教建築和水口塔依託青山,相伴綠水,形成一幅由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組成的優美圖畫。永寧寺,香菸繚繞,梵音回縈,吸引著眾多雲遊掛單僧尼和進香祈福的善男信女;永寧寺,風景如畫,環境幽雅,招來了更多覽勝觀光的遊人。這不僅為寧都的佛教添彩,也為寧都的旅遊發展增色。
神秘傳說
據說,寧都的這些發展都是得益水口塔和永寧寺。
寧都城東面,梅江河蜿蜒而過,流至城南一公里處,形成一深潭,傳說是孽龍巢穴。孽龍作怪,引起洪水泛濫,淹沒城池。邑人受高道指點,擬在潭中建塔,以鎮孽龍,遂投以大量石塊,但因孽龍用妖術將石塊化得無影無蹤,無法立椿奠基。這時,農夫葉柏捐出自家的聚寶盆裝以石塊投入潭中,始得堆石成山,在山上建起了水口塔,鎮住孽龍。故水口塔又叫“鎮妖寧都永寧寺塔”。被水口塔鎮住的孽龍,雖不敢輕舉妄動,但一直耿耿於懷,總想伺機報復。為徹底制服孽龍,人們便又在水口塔南邊建起“永凝寺”。自此,孽龍常受法會之甘露,聖水焰口普濟之超度,不再作惡。寧都城免於水患,安然無恙,整個寧都也日益繁榮昌盛。
寺廟發展
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現中國佛教協會名譽會長一誠長老於2003年、2005年先後兩次法駕永寧寺。
2007年5月,經中國佛教協會、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務局批准,寧都永寧寺成功舉辦了傳授男眾三壇大戒法會。2007年末,永寧寺評為省重點寺院。近幾年,香港居士來寺舉行過水陸法會多次,廣州、香港、南昌、贛州等地居士常來朝拜禮佛,永寧寺已成為江西有一定影響的佛寺。為整合資源,打造旅遊品牌,推動塔山景區建設,2008年,縣政府將水口塔劃歸永寧寺代管和建設,實施“塔寺一體化”管理。
慈善事業
為服務於和諧社會建設,永寧寺按照“愛國愛教、自主自辦、遵紀守法、信仰純正、民主管理、服務社會、和諧共處、穩定有序”的總要求,開展“和諧寺觀
教堂”的創建活動。充分利用板報宣傳、文藝演出、書畫展覽等形式,把佛教文化與精神文明建設有機結合,發揮佛教在促進社會和諧方面的積極作用。組織全縣宗教界人士開展修橋鋪路、扶貧濟困、扶助孤寡等慈善公益活動,取得明顯成效。據統計,寧都縣宗教界向汶川、玉樹地震災區捐款6萬多元,救助失學兒童和孤寡老人近百人,捐助希望國小、新農村建設及修橋鋪路資金達400多萬元,受到社會的好評。
榮譽
永寧寺多次榮獲省、市、縣“五好”宗教活動場所;2009年度被評為“贛州市和諧寺觀教堂”及“寧都縣宗教文化建設十佳單位”。
寧都縣第二界“翠微之春”文化藝術節期間,在永寧寺成功舉辦了佛教文化暨文化產業論壇,縣內外50多名領導、社科專家,文化界、企業界及佛教界知名人士光臨論壇。
與會的政界、教界、學界的領導、專家學者從各自不同的角度闡述精深的佛教理論,暢談實現佛陀慈悲關懷的真實感悟和宗教文化建設的建議,彰顯了“文鄉詩國”特色,展示了佛教文化內涵,促進了宗教理論與現實社會的結合,推動寧都宗教文化的創新與發展,營造了和諧的社會發展環境。
贛州市寺廟觀堂
贛州城宗教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就是寺廟林立之地。有首民謠說得非常形象:“好笑好笑真好笑,有廟無神,有神無廟,廟對廟,廟連廟,廟疊廟,廟重廟。贛州城裡到底有幾座廟,天王老子也不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