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市下莊觀音堂

贛州市下莊觀音堂

贛州市下莊觀音堂是一座位於興國縣的佛教寺廟,供奉的是觀音菩薩。

基本信息

簡介

興國下莊觀音堂,觀音,即觀世音,佛教菩薩名,唐時避唐太宗李世明之諱,但稱觀音,亦稱觀自在菩薩。位於贛州市興國縣均村鄉西部的五里隘,是一個集旅遊、朝聖、避暑於一體的好地方。位於興國、萬安邊睡,海拔520米,可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綠色風光綠色風光

歷史

五里隘山頂有歷史悠久的“觀音堂”。據史書記載,早在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交秦二元(公元959年),僧人恆真,見此地山青水秀,靈氣繚繞,便坐於方石之上,須臾入定,悟見觀音大士踏雲而來,遂於此處興建“觀音堂”一座,並留一揭“青蓮托寶缽,文星驅牛群,鐵馬繞山過,五雲佛法興”。

觀音堂觀音堂

迄今已有1043年,雖經漫長的朝代更易,盛衰交替,卻仍保留有完好的古茶亭、古戲台、古驛道等建築和參天古樹。

建築

新修建的觀音寺、大雄寶殿、天王殿、咖蘭殿高大雄偉,金碧輝煌;配套的齋堂、廚房、僧尼宿舍等設施齊全;殿內的三寶大佛、四大天王、千手觀音、龍女、善財等佛像均已重塑金身,流光溢彩,光可鑑人。整個殿宇莊嚴肅穆,氣勢宏偉,系經政府批准的開放寺院。

信徒

香火旺盛,每逢農曆正月、六月,興國、萬安、泰和、贛縣等四方善信相約而來,絡繹不絕。

觀音菩薩

《大唐西域記·烏文那國》:“西渡大河三四十里,至一精舍,有阿縛廬枳多伊濕伐羅菩薩像”,注“唐言觀自在合字連聲梵語如上;分文散音,即‘阿縛廬枳多’,譯曰‘觀’;‘伊濕伐羅’譯曰‘自在’,舊譯曰光世音或觀世音,皆訛謬也”。觀音與大勢至菩薩共侍阿彌陀如來,推行教化。《法華經·觀世音菩薩》說“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以是因緣名觀世音。”唐宋名手所繪觀世音像,皆不作婦人。宋壽涯禪師詠魚藍觀音,有金蘭茜裙等語,僅為觀音變相。後世訛為女像,又變為妙莊玉女。在佛教信仰中,觀世音菩薩是大慈大悲,以解救眾生的現世苦難為主要職責的,人們遇到水火災害、病痛以及遭遇盜賊,生命受到威脅時,如果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字,據說都可得救,甚至向觀世音菩薩祈求生兒育女,也可如願。因而,觀音菩薩在宗教和民間都極受尊崇,信眾遍及於各個階層各種人員。舊時,觀音寺遍布於各地,且都有極盛香火。

均村鄉

均村鄉位於興國縣城最西端,距縣城34公里,與吉安市的萬安、泰和兩縣交界,素有“一腳踏三縣”之稱,蘇維埃時期是揚殷縣城所在地。既是革命老區、邊遠山區,又是少數民族(畲族)散居鄉,是全縣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鄉。全屯總面積193平方公里,土地面積28.7萬畝,其中山地20.6萬畝,耕地l.7萬畝,轄20個行政村,304個村民小組,現有7984戶農戶,人口35405人;共有中國小38所,在校學生4910人,其中:國中1所,學生1381人,完小14所,村小5所,一師一校教學點18所;擁有鄉級衛生院一所,衛生技術人員32人,個體醫務人員40人;已實現村村通廣播電視、村村通程控電話;縣城至圩鎮有興(國)萬(安)公路穿境而過,已全面實現油(砼)路,鄉至村已全面開通公路,交通方便,信息靈通。圩鎮位於境內中部河灣西岸,有南北走向、東西走向Y型街道三條,集鎮人口已達3000多人,農曆雙日為圩期,因毗鄰萬安、贛縣、泰和三縣,市場繁榮,人氣旺盛,屬縣境西部的中心集鎮。

贛州市寺廟觀堂

贛州城宗教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就是寺廟林立之地。有首民謠說得非常形象:“好笑好笑真好笑,有廟無神,有神無廟,廟對廟,廟連廟,廟疊廟,廟重廟。贛州城裡到底有幾座廟,天王老子也不知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