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人體衰老學說中較公認的是中毒學說。該學說認為:人的腸腔中存在大量的細菌,人每天攝食的肉類食物代謝後的食糜經細菌發酵分解,產生一系列的有毒物質,產生酸性有毒物質被人體腸道重新吸收,進入循環,危害臟器。
現代人生活節奏快且紊亂,排便無規律,這些有毒物質便有機會被腸道重新吸收,再次進入人體循環,危害臟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平時天天有肉食,這些食物代謝後產生的酸性有毒物質也多。
同時,由於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使不少人排便無規律,甚至常便秘,使得“負營養”得不到及時排除,不斷積存於體內,從而誘發各種疾病。
主要來源
用自來水煮飯,食用的食物中有機食物的比例小於一半,每天在戶外的時間過長,長期居住在城市裡,吸菸或與吸菸者一起居住或工作,經常吃煎炸的食物,經常服用止痛片,平均每年使用一個療程的抗生素,食用加工食品和飲料,經常飲酒。
調查統計
科學家對膳食纖維的研究找到了人體自動調節“負營養”水平的重要機理。過去,人們一直認為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礦物質、維生素和水是人體所必需的六大營養素,膳食纖維不能為人體消化吸收,不是構成人體的成分,不能為人體提供能量,因此被認為是一種無用的東西。正是這種營養理論的指引下,所有的食品工業都追求去粗求精,食品工業比較發達、發展比較早的西方國家,最先印證了這一點。
1983年中國預防病科學院、中國醫學科學院、美國康乃爾大學、英國牛津大學營養學家合作研究了中國農村65個縣,1130個村莊,6500人的膳食和健康。1994年5月美國長壽雜誌報導了這一成果,標題為“延年益壽的膳食”。
據報導,當時中國人的膳食纖維攝入量為每日33.3g,恰為美國人11.1g的3倍,中國人血液膽固醇為88-165mg/100ml,美國人為155-276mg/100ml,中國人的最高值與美國人的最低值相仿。中國人的健康情況良好,患肥胖病、心臟病、癌症、糖尿病都很少。
而在中國後來的全國疾病檢測資料發現,1991-2000年中國慢性病死亡占總死亡的比例呈持續上升趨勢,已經由1991年的73.8%上升到2000年的80.9%,死亡數將近600萬。慢性病已經呈為我國城鄉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城市和農村慢性病死亡的比例高達85.3%和79.5%。
兩項研究還表明,在短短的20年間,中國人的膳食纖維攝入量由原來的每日33.3g降至現在的不足12g,相應的慢性病也爆發性的增長。這些研究結果也表明了膳食纖維所具有的自動調節並排泄“負營養”的特殊功能。
不良影響
“負營養”可以稱為由於飲食不均衡而引起的蛋白質、脂肪在人體內的營養過剩,或由於工業污染而引入的有毒有害物質,滯留在體內通過代謝生成的脂肪、膽固醇、乳糜脂蛋白、重金屬等對人體健康有害的多種毒廢物質。“負營養”積存,健康將嚴重受損。
科學研究發現這些“負營養”如不及時排除,毒廢物質在體內長期積累,極易導致超重或肥胖、高血脂症、引發血栓、糖尿病、甚至腫瘤等疾病。研究發現當血液膽固醇水平從170毫克/分升下降到90毫克/分升的時候,人體腫瘤的發病率將明顯下降。世界衛生組織WHO調查顯示,有60-80%的腫瘤發生是由毒素引起的。因此,膽固醇、重金屬等“負營養”在人體積累而得不到及時排除,後果將很嚴重。
專家建議
針對日益嚴重的負營養現象專家建議:
一是攝取葷腥油膩要適量,多食新鮮水果、蔬菜及蜂蜜、核桃、芝麻等鹼性潤腸之物;二是養成規律排大便習慣,提倡每天早晚兩次排便。這樣就能使毒物少產生,及時清除糞毒,減少吸收危害,以利健康。
控制肉類、油脂等攝入量
肉類是高熱量食物,許多人已了解,但油脂類單位重量的熱量更高,絕大多數人不清楚。許多科學研究已清楚表明,過多的鹽的攝入是引致高血壓病的最主要的危險因素之一。
維持高纖維素攝入
維持高纖維素的攝入及食物多樣化,是維護身體健康的重要措施。世界衛生組織和世界糧農組織提出的保持健康膳食因素的第一條就是食物多樣化。對因客觀條件限制不能做到食物多樣化的人群,可選擇維生素及礦物質複合營養增補劑的方法來解決營養素缺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