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說城市廣場是“城市客廳”,十分貼切。這塊公共空間是市民和八方來客共享休閒時光的場所,同時,“客廳”的陳設和風格也體現出“主人”的“待客之道”。在中國,有些廣場曾經被當地政府視為城市風景,扮演著“城市化妝師”的角色。如今,隨著中國日益走向民主政治和平民化時代,中國的設計專家開始呼喚:城市廣場的設計應首先召回人性與公民性。這意味著,今後廣場這個“城市客廳”不僅要“好看”,更要“好客”。
公共空間
城市公共空間包括廣場、街道、公共綠地和其他一切供市民使用的空間(公建前集散廣場、公車站、小塊綠地等)。人對公共空間的需要和愛好是多樣的,要對此進行研究和滿足;與此同時,還要研究在公共空間中人的行為特徵,例如行走尺度、行走路徑、感覺尺度、街道上人的行為以及不同氣候、時間條件下的不同行為等。
“人的尺度”是公共空間的基本標尺,空間形象要力求尺度宜人、色彩和諧、結合自然,富有親切感和人情味。城市公共空間設計應遵循四個基本原則“城市公共空間一種綜合的動態系統和開放系統,城市中的公共空間環境應該是共享的、多樣的、宜人的和安全的。”
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總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黃富廂認為,一般而言,城市公共空間城市設計應遵循下述基本原則:一是以人為本原則,城市設計的根本目的是為市民創造一個舒適、優美的生活環境;二是整體環境設計原則,城市公共空間設計是以城市群體空間環境作為主要對象,好的城市設計在於整體環境的和諧、優美,將自然、建築、空間、園林、交通、文化和活動等要素設計形成一個和諧的整體環境;三是創造特色原則,濃郁的環境特色是城市設計追求的目標之一,城市公共空間不在於規模大小,關鍵是要有自己特色;四是可持續發展原則,公共空間設計應留有未來發展可能性,強調人與自然相結合、自然與社會價值並重,對城市公共相鄰環境沒有損害,有利於城市公共空間的維持、發展和再生能力。
生活憩息
在歐洲,城市廣場就像人們每天必喝的咖啡,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歷史上,國王在這裡舉行各種儀式,政治家在這裡發表演說;今天,街頭藝人在這裡施展奇技,兒童在這裡嬉戲,老人在這裡休憩……廣場不僅是城市的政治、文化活動中心,更是他們聚會、享受生活的地方。
文化靈魂
沒有文化的廣場,就像一個沒有演員的舞台,是文化賦予廣場以生命。位於蕪湖市中心區的鳩茲廣場以文化休閒為主要功能,廣場的主功能區———中心主廣場,兩個副功能區———音樂水幕活動區、文化藝術展覽區,是以動為主的功能活動區;環繞中心主廣場的螺鏇環狀瀏覽休閒步道和臨大、小鏡湖的兩條臨水休閒帶,是以靜為主的功能活動區。人們在廣場可以聽音樂會,了解蕪湖的人文歷史,或是在林間小憩、水邊嬉戲,還可以到地下商場購物。
上海圖書館門前的廣場,在設計中突出了以“知識”為主題的廣場文化,廣場中富有文化知識意味的雕塑各具形態,鋪地新穎別致,來到這裡人們會感到和諧、素雅的文化氛圍,即使不到圖書館內,你也可以來知識廣場欣賞雕塑,用自己的理解去感受書籍的妙處。
重慶市的陳先生回憶說,1988年的一天,他路過沙坪壩區文化館,聽見前面的廣場上有人講故事,“我就進去聽,從那以後,我每場不落,一聽就是好多年……”陳先生說的就是堅持43年如一日的沙坪壩三峽廣場故事會,這個著名的民眾文化活動每年演出近60餘場,吸引觀眾10多萬人次。這個廣場通過“廣場故事”活動,培養了一支優秀的創作隊伍和擁有97人的演員隊伍,他們共創作故事5000餘個,三峽廣場也成為遠近聞名的文化廣場。
同樣的,上海的陳毅廣場成了舉行上海“外灘音樂會”的固定場所;江蘇省吳江市平望鎮,在一片廢棄的河灘地上興建起新世紀文化廣場,從此,各類格調高雅的文化活動在這裡定期舉行,尤其是其中的評彈書場,更是擁有了一批自己的固定觀眾。青島五四廣場,從2000年起推出“歡樂假日”廣場文化系列主題活動,並把活動伸展至音樂廣場、匯泉廣場以及全市的各個社區廣場,不僅有普通市民自己表演的各種文藝節目,還有專家做的講解和示範演出。豐富的廣場活動造就了今天青島4000多支基層文化隊伍,也使“歡樂廣場周周演”成為一個極具人氣的文化品牌。北京市朝陽區金台文化廣場,面積不大,在京城眾多廣場中毫不起眼,但卻是最有人氣的廣場之一。用該廣場使用者朝陽區文化館館長徐偉的話說,“這裡哪有什麼廣場,這個品牌純粹是我們做出來的。”露天電影、雙休日書市、詩朗誦……不大的廣場成了民眾最喜歡去的地方。廣州番禺文化廣場,除了開展一般的活動外,還連續3年舉辦了13期“番禺論壇”,對政府的重點工作、百姓關心的問題,如“城市化進程與機車營運”,“當好九運東道主與市民素質提高”等,邀請相關部門、專家和民眾共同參與討論,電視台全程錄播。
現代文化學者認為,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廣場文化日益成為城市文化中最活躍的娛樂與休閒方式,豐富多樣的廣場文化活動增添了城市的動感,彰顯出地方的個性。
存在問題
原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鄒德慈,在2004年4月北京的“全國城市文化廣場規劃建設”高級研討會上就提出,我國城市廣場應當避免門面,注重功能與使用,注重理念、構思和視覺藝術的規律,使城市廣場真正成為服務於大眾的綠色公共空間。近年來,城市廣場的設計也越來越體現出“以人為本”的理念,例如使用防滑材料鋪設廣場地面;廣場上提供陰涼、坐凳與台階;廣場的設計應考慮到年青人、兒童、老人、殘疾人等特殊人群的使用等等。
在中國,以前在所謂的“形象工程”口號聲中,大大小小的城市建起一批“華而不實”的廣場:廣場上,光滑的地面能照出人影,氣候乾燥的北方引入南方的樹種,缺水的城市也趕潮流,搞起了“水幕電影”……人們也常常看到:雨雪天裡,光滑的廣場地面簡直成了“隱形殺手”;有的廣場不設長凳,市民連歇腳的地方都難找;還有的廣場沒有陰涼地,人們不得不頂著大太陽在廣場上“抗旱”……這些廣場的存在,只是當做城市風景來欣賞,而不是為民享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