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每年,世界上有60餘萬種新書出版上市,新增期刊近萬種,發表的科技文獻有500萬篇之多。另外,報紙、廣播、電視和網路的普及,使信息數量激增。現代技術的套用也使信息的傳播和更新速度加快,報紙每天出新的,電視每小時播報新聞,網路訊息隨時刷新,大量的信息總使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
知識的更新使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為社會注入新的活力,信息是人們生活的主要部分。但是,如果處理不當,信息量的急劇增加也會造成嚴重的“污染”,大量的信息事先未經系統化、條理化的處理,便盲目地灌輸到人的大腦中,會給神經系統帶來很大危害。
研究結果
外國專家做過一個有趣的試驗,讓一個人每天看幾萬張不同的照片,過不了幾天,這個人便會患上偏頭痛、心臟病,女性還會引起月經失調。究其原因,就是信息“污染”的結果,是人腦對信息缺乏適應和承受能力的表現。
隨著資訊時代的到來,社會上出現一種新的症候群——信息污染綜合症。比如,有些中老年人面對信息更新過快,總覺得跟不上時代步伐,與年輕的一代無法溝通,於是心神不安,大腦處理信息更加遲鈍,同時伴有身體不適的症狀,甚至產生消極情緒。還有些青少年感到自己總有學不完的東西,突然感覺什麼也學不進去。
科學研究表明,人的大腦接受信息、記憶力是異常驚人的,在十分之一秒的時間內,大腦可接受1000個信息單元,具有巨大的處理信息的潛在能力。既然如此,為何還會出現“信息污染綜合症”呢?
這是因為有些人不善於分析處理信息,以致在短時間內接受大量信息後,大腦來不及消化吸收,受煩雜信息干擾,人便會產生心理不適應現象,造成生理或病理改變。外界信息的輸入,需要大腦高級中樞去綜合、分析和判斷,即“信息消化”。如果大量的信息輸入大腦而來不及分解消化,超過了機體的承受力,就會發生“信息消化不良”,造成大腦中樞神經功能紊亂,使信息利用者出現頭昏腦脹、心悸恍惚、胸悶氣短、精神抑鬱或煩躁不安,還會使思維及判斷能力下降,消化功能紊亂,並可殃及心血管系統,出現血壓升高、心跳加快、心率不齊,更為嚴重者可導致緊張性休克等疾病的發生。這些由信息污染引起的症候群,被稱之為“信息污染綜合症”。
污染類型
信息超載或信息過剩
指個人或系統所接受的信息超過其處理能力或有效套用的情況。這往往使信息用戶無所適從。信息本來是用以消除不確定性的,過量的信息卻增加了人們的不確定性和不安全感。每個人或結構的信息負載量是有一定限度的,當人們接受的信息超過其所能消化的信息量時,往往會患上“信息超載焦慮症”,帶來財力、物力和人力的浪費。而且,信息超載又使人們面臨新的信息匱乏。由於信息量太大,身處信息的海洋卻找不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致使社會信息吸收利用率反而下降。在網路信息技術十分發達的美國和日本,近年來的信息吸收率僅為10%左右。
信息垃圾
根據資料分析,在全球信息系統中,文獻中信息垃圾(包括冗餘信息、盜版信息、虛假信息、過時老化信息、污穢信息等)所占的比例不少於50%,在個別學科領域甚至高達80%,嚴重污染了網際網路中的信息源和信息環境,干擾了對有效信息的開發和利用。冗餘信息即多餘的、重複的、無價值的信息,包括期刊、書籍、網際網路都有一些內容空洞、言之無物的東西。有的是剽竊、抄襲、拼揍之作,有的是多次重複發布,成為人們信息處理的負擔。盜版信息是指在未經著作權所有人同意或授權的情況下,對其擁有著作權的作品、出版物等進行複製所形成的信息。虛假信息傳播布者有意識地傳遞的虛假錯誤信息,誤導、誘騙他人。過時老化信息,即失去時效、老化無用信息。由於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知識更新速度不斷加快,據統計,化學專業文獻在出版後8.1年出現老化,化工文獻經過4.8年就老化,地理學、地質學、植物學分別經過16.0、11.8、10.0年而變得老化。污穢信息要指帶有巫術、迷信等內容的信息,還有無從證實的傳聞、流言、誹謗等惡意傳遞的污垢信息。
預防措施
面對計算機、通訊衛星和聲像技術融為一體的多媒體時代,都市中越來越多的人出現了大腦皮層信息輸入輸出失衡、心理不適應的現象。因此,隨著信息化的發展,信息污染問題將成為今後重大的社會問題。為了預防“信息污染綜合症”,人們應該採取多種措施。
第一,要提高自己識辨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利用新興的信息技術,儘可能地使紛紜煩雜的信息條理化、程式化、趣味化,以利於信息的消化吸收。
第二,要加強飲食營養,生活有張有弛,讓大腦得到休整,保持旺盛的精力。
第三,適度的體育鍛鍊能改善腦部血流量,並可使疲勞的神經細胞得以充分休息。
第四,保證規律和充足的睡眠,使生物鐘正常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