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貝聿銘》以《貝聿銘的成功之路》一文簡略概括貝聿銘先生的建築生涯,一方面展示他所取得的成就,另一方面探索他之所以獲得成功的關鍵所在。書中介紹貝氏建築作品實例46個,它們遍布在華盛頓、紐約、芝加哥、波士頓、費城、丹佛、達拉斯、坎布里等美國重要城市以及法國巴黎、加拿大多倫多、伊朗德黑蘭、新加坡、香港乃至中國北京等地。其中包括大型城市開發項目、住宅建築、辦公建築以及多種類型的公共建築。大量圖照不僅提供一些建設細節的處理,更重要的是有助於人們樹立起從環境出發確定建築構圖原則的基本觀念。書中還記錄了貝氏的講演和接受採訪的談話數篇,並附有包括羅庇烏斯在內的建築大師和理論家們對貝氏的評論以及貝聿銘傳略。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簡介和事務所建築作品一覽表、獲獎作品一覽表等資料。
目錄
1 評論
2 作品
大型城市開發項目及城市規劃
住宅及社區開發項目
公共建築
總部建築
3 言論摘錄
附錄
……
訪談錄
基本信息
副標題: 訪談錄
作者:波姆
譯者:林兵
出版社: 文匯出版社
出版年: 2004-07
文章內容
“全力以赴”是貝聿銘八歲時從祖父那兒得到的教誨,如今,貝聿銘已九十多歲,這仍然是他的座右銘。他的祖父還傳授給他另一則孔子的格言:“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宇宙與貝聿銘之間有個共同點:我們對二者皆了解甚微。以貝聿銘作為建築師而言,這本書主要就想改善這點。貝聿銘一向希望世人通過他的建築了解他;本書是他首次詳細地談論他的作品、生活、他受到的影響、學到的人生箴言,以及他對於完美的不懈追求。因此,我也希望能借這本書把貝聿銘的建築觀留傳給下一代建築師、給所有在貝聿銘的建築作品中工作和生活的人們,以及那些有幸進入他的建築欣賞美術和音樂的朋友們。
我與貝聿銘之間的對話主要是在我們共同製作電影專案的五年間(分別在紐約、巴黎、柏林、京都和盧森堡),那期間,他成了我的摯友。貝聿銘的建築獨特地反映了歐亞兩大傳統交融產生的新美學標準——永恆的石材和玻璃。說到這裡,我們可能已經闖入了對他的建築作品妄加闡釋的危險地帶,他對此一向不以為然。一切最好還是讓他自己來說吧。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家庭
第二章 上海年代和早期影響
第三章 音樂的影響
第四章 美國
第五章 紐約
第六章 羅浮宮的挑戰
第七章 日本美秀博物館
第八章 香港中國銀行大廈
第九章 北京中國銀行大廈
第十章 設計與風格
附錄 貝聿銘簡歷及主要建築作品
譯後記
貝聿銘中國情懷——譯者訪談錄
現代設計相關信息
“現代”是一個美好之詞,所以該詞往往被追求時髦者所濫用。似乎任何事物凡冠以現代一詞也就變得高它一等。設計之冠以現代卻不是為了這樣一種“標榜”,它與傳統設計之間既非良、莠或高、下之分,也決非現代社會只是現代設計一枝獨秀。 |
世界各國的華裔名人
華裔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界定華僑、華人在國外所生的子女、孫子女等後代。外籍華人,漢語中通常對居住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大陸、香港特區和澳門特區、台灣省等地)以外,並擁有所在地國籍或其他國家(指中國及僑居國以外的國家)國籍的華人,稱為“外籍華人”。 |
曹燕靈 | 王進 | 丁肇中 | 錢秀玲 | 畢傳有 | 林加者 | 王舫 | 黃鎮鑫 | 顧毓秀 | 戴思傑 | 於長庚 | 沈炳光 | 黃任芳 | 林瓔 | 卓一龍 | 廖宗林 | 冰凌[旅美作家] | 讓·平 | 黃順舸 | 單聲 | 譚盾 | 王小選 | 陳永栽 | 趙啟民[華裔精英] | 張翎 | 洛子豪 | 董鼎山 | 陳省身 | 胡知宇 | 張純如 | 李惠英 | 黃嚴輝 | 李勝利 | 焦立中 | 李金友 | 梅培德 | 李自健 | 唐裕 | 陳香梅 | 鄧月薇 | 王濱 | 趙寶昌 | 鄺友良 | 何福基 | 馬前溪 | 翁以煊 | 蔡大生 | 施華民 | 陳婉妍 | 宋永華 | 趙小蘭 | 梅光達 | 黃家定 | 俞燕蕾 | 馬友友 | 趙春翔 | 何天送 | 關美珍 | 簡悅威 | 陳家海 | 黃華享 | 顧杭滬 | 余金晃 | 陳之彬 | 劉光華 | 王阿蓮 | 王曉東 | 葉星千 | 李開復 | 王若專 | 陳鏡明 | 李高 | 凌志慧 | 何大一 | 郭再源 | 秦天瓔 | 黃若 | 楊振寧 | 貝聿銘 | 趙無極 | 周文中 | 陳嘉庚 | 伍冰枝 | 黃錦波 | 殷兆基 | 楊向中 | 馮元禎 | 陳阡蕙 | 朱棣文 | 楊培東 | 康景軒 | 邱德拔 | 鞏俐 | 李連杰 | 湯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