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河北道
簡介
唐代地方行政區名,道,在隋唐屬於監察區名稱,在唐前期是監察機構而非正式行政機構。安史之亂後,地方割據興起,道成為事實上的地方行政機構,並伴隨各地節度使,成為藩鎮割據的開始。
唐貞觀元年(627)置,轄境在黃河之北,故名,東並海,南臨於河,西距太行、常山,北通渝關、薊門,(渝關即今山海關,薊門即今居庸關),領懷、魏、博、相、衛、貝、邢、洺、恆、冀、深、趙、滄、德、定、易、幽、瀛、莫、平、媯、檀、薊、營24州和安東督護府。為今河南江河以北及山東、河北之地,包括河北大部、河南、山西、北京、天津的一部分,治魏州,在今河北省大名縣東。
同時,河北道也是今河北省名的又來。
行政區劃
州郡 | 治所 | 備註 |
懷州河內郡 | 今河南沁陽 |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
魏州魏郡 | 今河北大名 | 河北道治所;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
博州博平郡 | 今山東聊城故城 |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
相州鄴郡 | 今河北臨漳 |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
衛州汲郡 | 今河南汲縣 |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
貝州清河郡 | 今河北清河 |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
邢州巨鹿郡 | 今河北巨鹿 |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
洺州廣平郡 | 今河北永年 |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
恆州常山郡 | 今河北正定 |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
冀州信都郡 | 今河北邢台 |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
深州饒陽郡 | 今河北饒陽 |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
趙州趙郡 | 今河北趙縣 |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
滄州景城郡 | 今河北滄州 |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
德州平原郡 | 今山東德州 |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
定州博陵郡 | 今河北定州 |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
易州上谷郡 | 今河北張家口 |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
幽州范陽郡 | 今北京 |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
瀛州河間郡 | 今河北河間 |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
莫州文安郡 | 今河北任丘 |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
平州北平郡 | 河北省盧龍 |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
媯州媯川郡 | 今北京延慶 |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
檀州密雲郡 | 今北京密雲 |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
薊州漁陽郡 | 今天津薊縣 |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
營州柳城郡 | 今河北昌黎 |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
民國河北道
在河南省治西北,清衛輝、彰德、懷慶三府地,舊置河北兵備道轄之,民國改置河北道,屬河南省,治汲縣,轄汲、武陟、安陽、湯陰、臨漳、林、內黃、武安、涉、新鄉、獲嘉、淇、輝、延津、浚、滑、封丘、沁陽、濟源、幫派武、修武、孟、溫、陽武二十四縣。